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设计

合集下载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
1. 背景介绍
为了有效利用农田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效率,提升农田产量,我们计划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的制定。

2. 工程目标
- 提供稳定的农田灌溉供水
- 最大限度地利用农田水资源
- 提高农田水资源管理效率
- 提升农田产量
3. 工程内容
3.1 灌溉设施建设
建设新的灌溉设施,包括灌溉渠道、水闸、水泵等,以确保农
田能够得到充足的灌溉水源。

3.2 水资源管理系统
建立水资源管理系统,监测和调节灌溉供水,确保灌溉水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3.3 技术培训和指导
为农民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包括农田灌溉技术、水资源管理等,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运行。

4. 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我们预期将实现以下效果:
- 提高农田灌溉水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降低农田灌溉的水耗
- 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
5. 实施计划
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实施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
- 设计方案初步草拟
- 完善设计方案并进行评估
- 安排施工及设备采购
- 工程实施和监督
- 工程验收和效果评估
6. 预算和资金来源
我们将根据设计方案的具体要求制定预算,并从政府资金、农田水利发展基金等多个渠道争取资金支持。

7. 风险管理
在实施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将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以上是我们提出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批准。

如需要进一步信息或讨论,请随时联系我们。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说明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说明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说明一、设计背景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灌溉系统不完善、水利设施老化等,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设计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和效益。

二、设计目标本设计的目标是建设一个高效、节能、环保的农田水利工程,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保障农民的利益。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灌溉效率,确保农田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2、优化水资源配置,减少水资源浪费;3、提高抗旱抗涝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4、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三、设计原则本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条件进行设计;2、注重生态环保,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3、技术先进,采用先进的水利技术和设备,提高工程效率;4、经济合理,合理规划投资,确保工程的效益和农民的利益。

四、设计方案本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灌溉系统设计:根据农田面积和作物需求,设计合理的灌溉系统,包括水源、泵站、输水管网、灌溉设备等;2、水资源管理设计: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中心,对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3、抗旱抗涝设计:在考虑排水和灌溉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抗旱抗涝设计;4、生态环境保护设计:通过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一、设计概述本设计旨在为某市的城市道路工程提供详细且合理的施工图设计。

设计主要依据城市规划、相关法规以及甲方的具体要求,同时结合实地勘察和气候条件进行。

设计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兼顾美观和环保。

二、设计标准与规范本设计主要遵循《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是指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制定出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方案,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和农田水资源的利用率。

一、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的重要性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虑。

宏观上,农田水利工程规划需要考虑整个农业生产体系的需求,包括灌溉、排水、水库建设等。

微观上,农田水利工程规划需要考虑具体农田的特点和需求,包括土壤条件、作物需水量等。

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规划方案。

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原则农田水利工程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农田水利工程设计需要符合农业生产的需要。

设计方案应该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提高灌溉效果和农田水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农田水利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设计方案应该能够持续地提供水资源,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还需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设计方案应该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需要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首先,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和现状。

通过对农田的土壤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为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需要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模拟和优化。

通过模拟和优化,可以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和农田水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要求,采用生态工程和生态修复技术,保护农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它有助于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还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为了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根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明确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任务的组织管理和执行方式,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

首先,施工组织设计需要根据项目的规模和工期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应包括主要工程内容、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方法和施工步骤等,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

同时,还需要合理安排施工车辆和施工人员的配备,确保施工队伍的合理组织和管理。

其次,施工组织设计需要合理安排项目的施工工艺流程。

根据具体项目的要求,确定合理的施工工艺流程,包括土方开挖、水源引导、水管铺设、设备安装等工程内容的顺序和操作流程。

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任务的协调、统一和顺序进行。

然后,施工组织设计需要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工具。

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具,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高效和经济。

例如,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可以采用机械开挖、人工开挖或两者结合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施工方法。

最后,施工组织设计还需要细化施工步骤和工作任务,明确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具体来说,需要确定各个分部工程的施工步骤和施工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制定相应的施工计划和施工进度表,根据施工进度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例如,需要制定合理的施工安全措施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的控制。

总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它需要根据具体项目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流程,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工具,并细化施工步骤和工作任务,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讲义教材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讲义教材
P57-10
3. 农田灌溉用水量计算
(1) 设计典型年的选择
由设计标准(灌溉保证率)确定 (如P=75%)
(2)典型年灌溉用水量计算
W净=mA(m3) W毛=mA/η水(m3)
(3)乡镇供水量
农村人畜用水、乡镇企业和工业用水
P57-11
4. 水资源平衡分析
来水量(供水量)和需水量进行比较,得出水资源丰 缺量。对于有其它农作物和人畜饮水时,需水量中应计入
土石坝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1)坝轴线选择及平面布置。
(2)坝基处理和岸坡连接
应做好土石坝坝基处理以及土石坝同岸坡的连接设计, 使土石坝蓄水后不致于产生超过允许值的渗流量,既不会 引起管涌、流土、冲刷等渗透破坏,也不会因坝基不均匀 沉降导致坝体开裂、倾斜,以确保土石坝安全运行。在农 田水利工程中常见到的地质有:岩石地基、土基、砂砾石 地基、湿陷性黄土等地基。不同类型地基应采用不同的地 基处理方式和岸坡的连接方式。
2. 可行性研究阶段
(1)农田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规划图和单体工程图
(3)设计估算书
3. 初步设计阶段
(1)初步设计报告
(2)规划图和单体工程图(要求达到施工阶段的设计水平)
(3)设计概算书
4. 招标阶段
(1)招标文件
(2)工程设计图集
P57-7
P57-8
五. 水资源平衡分析
1. 水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P57-30
(三)蓄水池设计
P57-31
1. 蓄水池的结构形式 按其构造特点分为开敞型和封闭型两类。按其在地层
中的建设位置分为平地式、半埋式和地上式三种。
2. 蓄水池容积的确定 水池的大小和布置数量要考虑水源情况、控制面积大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要点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要点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要点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了满足农田灌溉和排水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活动。

它的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农田的产量和农民的生活。

以下是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一、水资源调查和利用在开始设计农田水利工程之前,需要进行水资源调查,包括地形、水系、地下水位等方面的详细了解。

根据水资源的情况,确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排水方案,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

二、灌溉系统设计灌溉是农田水利工程的核心,灌溉系统的设计关系到农田的灌溉效果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设计灌溉系统时,需要考虑农田的土壤类型、坡度和作物需水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或沟灌等。

同时,要合理布置灌溉管网,确保水源充足、压力均匀,以满足各个灌溉区域的需水需求。

三、排水系统设计农田排水是防止水分积累、土壤盐碱化和病虫害滋生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排水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农田的地形、土壤类型和降雨情况等因素。

常见的排水方式有开沟排水、管道排水和地下渠道排水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排水方式,并合理设置排水设施,以保证排水良好、土壤湿度适宜。

四、抗旱设施设计抗旱设施是为了应对干旱和水资源不足情况下的农田灌溉而建造的设施。

抗旱设施的设计要包括供水设备、水源井和储水池等。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农田的灌溉需求,抗旱设施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水量供应和节约用水的因素,提高抗旱设施的运行效率。

五、施工管理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施工质量和工期的达标。

施工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设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施工方式。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六、工程验收和运维管理农田水利工程的验收是对工程质量和设计要求的检验,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验收合格后,需要进行运维管理,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定期巡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改进和优化,提升其效益。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与施工规程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与施工规程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与施工规程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水利工程设计规范与施工规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就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以及施工规程进行探讨,旨在为水利工程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概述1.1作用和意义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

它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在设计阶段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达到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2设计基本原则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确保工程在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高效性原则:提高工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灌溉、排水和水资源管理的高效运行。

(3)可持续性原则:考虑工程的长期运行和维护,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4)环境友好性原则: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农田水利工程与周围环境协调共生。

(5)经济性原则: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控制工程投资,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2.1灌溉工程设计规范(1)农田灌溉设计水量标准:根据作物特性、土壤条件和地理环境,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水量,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2)灌溉水源选取规范:综合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水资源,选择合适的水源供应灌溉。

(3)灌溉系统设计标准:根据灌溉类型和水源条件,设计灌溉渠道、水泵站和喷灌、滴灌等设施,确保灌溉水量均匀、稳定地分配到农田。

2.2排水工程设计规范(1)农田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设计合理的排水渠道、排水泵站等设施,确保农田排水顺利进行,防止农田水浸泡,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排水排污标准:对于排水中的污染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保护农田和水体的污染。

(3)农田改良设计规范:针对土壤质量不佳或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设计合理的排水改良方案,提高土壤质量,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三、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规程3.1施工前准备(1)施工方案制定:根据设计方案,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序列等。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一、引言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基础设施之一,对农田灌溉、水资源管理及土壤保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发挥功能,制定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将围绕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展开论述。

二、设计依据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的制定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1. 国家关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2. 农田水利工程的工程性质和功能需求;3. 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4. 经验教训和科学研究成果。

三、水资源评价和规划篇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第一步是进行水资源评价和规划。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定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的供需情况,为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在这一篇章中,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内容:1. 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2. 水资源的量和质;3. 气候和气象条件;4. 农田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水利工程方案设计篇在完成水资源评价和规划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具体的水利工程方案设计。

该篇章应包括以下内容:1. 农田水利工程的选择和布局;2.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3. 水资源的调配和分配;4. 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

五、水利工程设计篇水利工程设计是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核心部分,也是实现工程目标和效益的关键环节。

水利工程设计篇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 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2. 灌溉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 水利工程的固结工程及抗设施设计;4. 灌溉设施和农田水利设备的选型和设计。

六、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篇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和运行管理是确保工程实施后能够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关键。

该篇章应包括以下内容:1.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2. 工程验收和竣工报告的编制;3. 工程运行管理的制度和程序;4. 工程维护和修复的要求。

七、结语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的规范、高效地建设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设计4.3.1 目的保证适时适量提供,并满足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的人工补充水量。

农田水利设施工程有两类,一是水源工程,其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从灌溉水源中取引出来,该项工程有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蓄、引、提相结合的工程等。

二是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输配水工程的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逐级输送并分配到田间,这类工程包括渠道或管道系统,以及系统上的建(构)筑物等,田间工程包括排灌沟渠、畦、格田工程以及土地平整工程等。

4.3.2 设计标准4.3.2.1 堤防工程的级别及设计标准a)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及级别1)堤防工程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确定。

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区内防洪标准较高于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确定。

堤防工程的级别应符合附录B表B1的规定。

2)遭受洪灾或失事后损失巨大,影响十分严重的堤防工程,其级别可适当提高;遭受洪灾或失事后损失及影响较小或使用期限较短的临时堤防工程,其级别可适当降低。

采用高于或低于规定级别的堤防工程应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当影响公共防洪安全时,应同时报有批准权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海堤的乡村防护区,当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

农作物高产或水产养殖产值较高时,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海堤的级别亦相应提高。

4)蓄、滞洪区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批准的流域防洪规划或区域防洪规划的要求专门确定。

5)堤防工程上的闸、涵、泵站等建筑物及其他构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并应留有适当的安全裕度。

b)安全加高值及稳定安全系数1)堤防工程的安全加高值应根据堤防工程的级别和防浪要求按附录B表B2的规定确定。

l级堤防重要堤段的安全加高值,经过论证可适当加大,但不得大于1.5m。

2)无粘性土防止渗透变形的允许坡降应以土的临界坡降除以安全系数确定,安全系数宜取1.5~2。

无试验资料时,无粘性土的允许坡降可按附录B表B3选取,有滤层时可适当提高。

特别重要的堤段,其允许坡降应根据试验的临界坡降确定。

3)土堤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B表B4的规定。

4)滨海软弱堤基上的土堤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当难以达到规定数值时,经过论证,并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降低。

5)防洪墙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B表B5的规定。

6)防洪墙抗倾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B表B6的规定。

4.3.2.2 灌溉标准a)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

南方小型水稻灌区的灌溉工程也可按抗旱天数进行设计。

b)灌溉设计保证率可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

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附录B表B7确定。

4.3.2.3 排水标准a)排涝标准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应根据排水区的自然条件、涝灾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等因素,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一般可采用5-10年,或参照经国家或相关权威部门批准过的地区性提法。

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经济条件目前尚差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

b)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植被条件、暴雨特性和暴雨量、河网和湖泊的调蓄情况,以及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条件,经论证确定。

旱作区一般可采用l-3d 暴雨从作物受淹起l-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l-3d 暴雨3-5d排至耐淹水深。

具有调蓄容积的排水系统,可根据调蓄容积的大小采用较长历时的设计暴雨或一定间歇期的前后两次暴雨作为设计标准;排空调蓄容积的时间,可根据当地暴雨特性,统计分析两次暴雨的间歇天数确定,一般可采用7-15 dC)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有关试验或调查资料分析。

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可按附录B表B8 选取。

d)设计排涝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分析确定。

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排水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生产发展水平等,选用经过论证的方法计算。

e)设计排渍深度、耐渍深度、耐渍时间和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农作物试验或种植经验调查资料分析确定。

无试验资料或调查资料时,旱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8-1.3m,水稻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4-0.6 m;旱作物耐渍深度可取0.3-0.6 m,耐渍时间3-4 d。

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可取2-8 m m/d(粘性土取较小值,沙性土取较大值)。

f)有渍害的旱作区,农作物生长期地下水位应以设计排渍深度作为控制标准,但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水排除后,应在旱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至耐渍深度。

水稻区应能在晒田期内3-5d将地下水位降至设计排渍深度。

土壤渗漏量过小的水稻田,应采取地下水排水措施使其淹水期的渗漏量达到适宜标准。

g)适于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设计排渍深度,应根据各地区农业机械耕作的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可采用0石-0.sin。

h)设计排渍模数应采用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公式(2):103μHq h=86.4T(2)式中:q h一设计排渍模数,m3/s·km2;μ——土壤给水度(释放水量与土壤体积的比值);H——地下水位设计降低深度,m;T——排渍历时,d。

i)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其排水标准除应执行上述各条规定外,还应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地下水临界深度应根据各地区试验或调查资料确定。

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可按经验值确定,其数值可查附录B表B9。

4.3.2.4 防洪标准a)蓄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 表B10确定。

b)引水、提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l确定。

c)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 表B12确定。

d)潮汐河口灌排(兼挡潮)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3确e)灌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其洪流量的大小,按重现期5-10年确定。

f) 灌区内防洪堤或挡潮堤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和受灾后损失的大小,按GB 50286的规定确定。

4.3.2.5 灌排水质标准a)以地面水、地下水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其水质均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

b)在作物生育期内,灌溉时的灌溉水温与农田地温之差宜小于10℃。

水稻田灌溉水温宜为15-35℃。

C)灌区内外农田、城镇及工矿企业排人灌排渠沟的地面水和污水水质必须符合GB 3838和GB 8978的规定;回灌地下水的水质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该符合GB 5084的规定。

4.3.3 蓄水工程设计蓄水工程是指通过人工修筑工程的方法拦蓄天然降水或利用地下水,以供灌溉用。

本项工程应由具有资质的水利工程设计部门专门负责。

4.3.3.1 设计要求a)灌溉供水水库工程设计,应以项目规划和灌区灌溉设计标准为依据。

b)大、中型灌溉供水水库工程设计规模应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水资源的可利用条件、灌溉用水量和其他用水量等,经调节计算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c)以灌溉水稻为主的水库,应采用分层取水的方式。

取水口的分层及底部高层应根据当地或相邻地区水库的水温与水深相关关系及其季节性变化的特点等分析确定。

大、中型水库可采用塔式取水建筑物,小型水库可采用卧管式取水设施。

4.3.3.2 用作农田水利设施的水库,蓄水量在旷-l”d范围内,筑坝材料应因地制宜,采用当地材料,如上料、砂砾、石料以及混凝土。

4.3.3.3 水库工程包括挡水建筑物、放水建筑物和溢洪道。

挡水建筑物即蓄水坝,是水库的主体工程,按建筑材料分,蓄水坝分土坝、堆石坝、土石混合坝,习惯上还包括浆砌石坝。

4.3.3.4 水库位置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根据经济与安全原则考虑。

坝址尽可能选择河谷较窄、库内地形平坦、地质可靠、不漏水、不坍塌、不滑动、水源可靠、有足够来水量的地段,集雨面积应是灌溉面积的1.5倍以上;坝址附近有足够的适宜筑坝材料。

坝址尽可能接近灌区,缩短渠道线路长度,减少渠系建筑物数量和沿途渗漏及蒸发损失;要注意保护库区内的山林绿化,防止水土流失,避免造成水库淤积。

4.3.3.5 设计内容包括水库容积、来水量、用水量计算和水库建筑物设计。

4.3.4 引水工程4.3.4.1 渠首引水工程设计应根据河(湖)水位、河(湖)岸地形。

地质条件和灌溉对引水高程、引水流量的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后选择采用无坝引水或有坝(闸)引水方式。

4.3.4.2 当河(湖)岸地形较陡。

岸坡稳定时,渠首工程宜采用岸边式布置;当河(湖)岸地形较缓、岸坡不稳定时,可采用引渠式布置。

4.3.4.3 元坝引水的渠首的引水角度宜取30O-60°。

引水角前沿宽度不宜小于进水口宽度的2倍。

4.3.5 灌溉泵站设计4.3.5.1 灌溉泵站设计应对扬程、流量、泵的数量进行计算,泵址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流、动力源等条件确定。

4.3.5.2 泵站应进行泵房、泵房机电设备、进水管系、出水管系及配套设施的设计计算。

4.3.5.3 灌溉泵站设计详见GB/T 50265和GB 50288。

4.3.6 机井设计4.3.6.1 机井设计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情况进行设计,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4.3.6.2 机井设计应计算机井最大可能出水量、最大可能水位降落值、单井群井影响半径、机井数量及井距。

详见GB 50288。

4.3.7 灌溉输配水工程a) 输配水工程的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逐级输送并分配到田间。

这类工程包括渠道或管道系统及相应的建(构)筑物等。

4.3.7.1 灌溉渠道系统设计幻输配水渠道系统通常分为干、支、斗、农渠四级。

各级渠道上可根据需要修建渠系建筑物,包括分水闸、节制闸、渡槽、跌水、陡坡、倒虹吸、桥梁、涵洞、涵管和量水建筑物等。

b)灌溉渠道系统设计包括横断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

灌溉渠道设计流量计算及渠道横断面、纵断面设计具体方法参见附录C中C1、C2、C3。

4.3.7.2 灌溉管道系统设计a)灌溉管道系统组成及配置1)灌溉管道系统可根据地形、水源和用户用水情况,采用环状管网或树枝状管网。

2)各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

配水口的位置、给水栓的型式和规格尺寸,必须与相应的灌溉方法和移动管道连接方式一致。

3)各级管道进口必须设置节制阀,分水口较多的输配水管道,每隔3-5个分水口应设置一个节制阀;管道最低处应设置排水阀。

4)水泵出口逆止阀或压力池放水阀下游,以及可能产生水锤负压或水柱分离的地方安装进气阀。

5)管道的驼峰处或长度大于3km但无明显驼峰的管道中段安装排气阀。

6)水泵出口处(逆止阀下游或闸阀上游)安装水锤防护装置。

7)在适当位置设置压力、流量计量装置。

b)地下灌溉管道断面形状1)圆形管,以预制混凝土管套接埋设或现场浇制。

2)马蹄形管,上圆下方,可以预制构件装配,也可现场浇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