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北极星变迁小议

合集下载

北极星的更替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北极星的更替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因为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而北极星正处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所以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而且在头顶偏北方向,所以才可以指示北方。又由于在一年四季里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而且北极星据地球距离远远大于地球公转半径,所以地球公转忽略不计,所以一年时间里我们看到在天空的北极星都是不动的,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地轴一直指向于北极星。
星也不是固定不变(永远是小熊座α)的。约4800年前,北极星是天龙座α星。到公元2100年前后,目前的小熊座α和北极的夹角才会变成最小(只有27’38")。到4000年后,仙王座γ星则会成为北极星。西元14000年前后,天琴座α星(织女星)则成为北极星。 北极星是野外活动、古代航海方向的一个很重要指标,另外也是小至观星入门之辨认方向星座,大至天文摄影、观测室赤道仪的准确定位等皆为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极星(勾陈一)也是一个三合星系统,较远的伴星(Polaris B)使用小型望远镜就可以清楚观测到(距勾陈一2,400 AU)。但较近的那颗伴星(Polaris Ab)因距离北极星太近(视距离只有0.2",实际距勾陈一18.5 AU)而且太暗而无法得见。直到2005年8月初才由哈勃望远镜拍到其影像. 北极星现在在很靠近地球北极指向的天空。因此,看起来它总在北方天空。正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重要,才大名鼎鼎。其实,按亮度它只是一颗普通的二等星,属于“小字辈”。它离我们是300多光年。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恒星,也叫小熊座α星。中国古代称它为“勾陈一”或“北辰”。在星座图形上,它正处于小熊的尾巴尖端。
北极星的更替
不同于西方以黄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中国古代发展了 北极星
以赤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北极星在这一体系中处于天球正北,无疑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往往作为帝王的象征。但小熊星座α星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北极星由于地球自转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因此,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北极星的“皇位”也存在轮流坐庄的可能。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以每年15角秒的速度运动,在4800年前,北极星不是现在小熊座α星,而是天龙座α星,中国古代称它为右枢。到公元1000年,也就是中国北宋初年的时候,地球北极指向的天空离现在北极星的小熊座α星的角距还有6度。可见,那时它还远远不能作北极星。现在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离小熊座α星的角距只有约1度。到公元2100年前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和小熊座α星之间的角距最小,仅有约28角分。以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将逐渐远离小熊座α星。到公元4000年前后,仙王座γ星将成为北极星。到公元14000年前后,天琴座α星织女星将获得北极星的美名。地球自转轴这样摆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6000年。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的,静止只是暂时的,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才是永恒的。而且在公元2000

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周期性规律的发现与解释

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周期性规律的发现与解释

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周期性规律的发现与解释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科学知识的文明古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开始对行星运动进行观察和研究,并且发现了行星运动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周期性规律的发现与解释。

一、行星运动的观察与记录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观察主要通过製作天文仪器进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仪器是观象仪。

观象仪能够准确测量行星的位置和运动轨迹,为研究行星运动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开始通过观象仪观测六大行星(水金木火土天)的运动,记录下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和亮度的变化,随后进行了详细的数据记录和整理。

他们发现,这六大行星的运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但具体规律尚未得到深入的解释。

二、天文学家的解释和理论建设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和记录,逐渐得到了一些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

其中最明显的规律是行星运动的周期性重复,即行星在与地球的相对位置会定期出现类似的情况。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提出了几种解释和理论以解释行星运动的周期性规律。

其中一种理论是“火漩说”,认为行星绕着地球旋转时,会围绕火漩(即太阳)做圆周运动,这解释了行星在天空中的周期性现象。

另外还有一种“中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绕着太阳转动,解释了行星的周期性规律。

三、行星运动规律的整合与进一步研究随着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观测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天文学家们逐渐发现了更多的现象和规律,并进行了规律的整合和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发现,行星在夜空中的位置和亮度与时间、季节以及其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叫做“律气”的理论,认为行星的运动是受到宇宙律气的支配,律气决定了行星的周期性运动。

根据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观察和理论建设,天文学家们准确计算了行星的周期,并且制作出了精确的天文学表格,详细记录了行星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这些观测和记录成为后世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对整个人类天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北极星的寓意及象征

古代北极星的寓意及象征

古代北极星的寓意及象征古代的北极星,也被称为达勒米星,它位于银河系的天穹之中,古代的人们都把这颗星星视为一个神秘的象征,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和敬仰。

在古代的文化中,北极星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象征着安全、希望和奖励,从古希腊神话到古罗马神话中都有对该星的描述,它往往被称为“圣星”,被古代人们视为超自然力量的象征。

古代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把它与自然的物理原理联系起来,并将它视为“永恒的精神世界的外观”。

在古希腊神话中,北极星被描述为神明的指引之星,在罗马神话中,它是属于泰坦神的星星,用来导航他们前往众神的地方。

北极星在古代也有其精神上的含义,它象征着希望和力量,古代文化中有很多和该星星有关的神话传说,其中一种是当古希腊众神前往众神家园时,众神都以北极星为指引,把它视为安全和希望的象征。

另一种传说是古希腊人把北极星作为指引,可以将他们导向正确的方向,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此外,北极星还有很多其它的象征,比如爱情、安全、指引、牺牲等。

古希腊神话里,有传说称:当英雄与勇士之间发生爱恋时,他们都会仰望北极星,这样就可以反映出他们深沉的爱情。

因此,北极星也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在古希腊时期,有传言说:犹太人每一年都会以北极星为指引,以此来纪念他们的牺牲。

这也反映了古代人们把北极星视为牺牲的象征。

而今,北极星仍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古代观念和现代观念关于它的实质没有什么不同,它依然被认为是一个指导人们脱离困境,并达到自己目标的一个光芒,也被认为是一个纪念和尊重它所象征的永恒概念的象征。

因此,古代的北极星被视为安全、希望和奖励的象征,它也是古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的指引之星和众神的指南。

它也成为古代文化中一种爱情的象征,表达对牺牲的尊重,而现在,北极星仍然是一个象征希望和力量的象征。

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神秘象征,它能够指引人们脱离困境,达到自己的目标。

北斗七星的万年轨迹

北斗七星的万年轨迹

北⽃七星的万年轨迹前⽂提出了⼀种北⽃七星图形识别的新样式,即以亮度最暗的天权星为分界,⽃柄三颗星和⽃勺三颗星分别构成两个箭头。

因为岁差的缘故,地球⾃转轴所指向的北天极会发⽣周期性偏移(约26000年),在这⼀过程中,北⽃七星与北天极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关系也会发⽣变化。

在公元前3400年左右,北⽃七星围绕北天极旋转时,⽃柄三颗星组成的箭头正好指向于北天极。

在这⼀时期的古⼈,完全可以⽤北⽃形成的箭头做为寻找北天极(北极星)位置的参照。

同时,如果将公元前3400年两⾄两分⽇(夏⾄冬⾄春分秋分)这四天夜⾥的零点所观测到的北⽃七星所在位置的星图合并,能够形成⼋⾓星纹,正好呼应同期的凌家滩遗址出⼟的⽟鹰。

同样的⽅法,再加上⽴春⽴夏⽴秋⽴冬这四天的星图,能够得到另⼀种⼋⾓星纹。

既然北⽃七星与北天极的位置关系会因为岁差⽽不断变化,那么,我们不妨把时间轴拉长,来看看北⽃七星的这俩箭头在不同时期能够组成什么样的图形。

啰嗦⼀下,先做个简要说明:1、⼀年365天,以45天左右为间隔取⼀年中的8天⽤来观测星空,其效果相当于取两⾄两分四⽴的⼋个节⽓。

2、每年8天均取半夜零点观测星空,分别标记出北⽃箭头的位置。

3、将每年8天这8张星图以北天极为中⼼合并。

4、所有模拟观测点位于湖南洪江地区(对应公元前5800年-公元前4000年的⾼庙遗址)。

⽃柄上的箭头⽤红⾊标⽰,⽃勺上的箭头⽤⿊⾊标⽰,红⾊弧线表⽰地平线,红⾊弧线表⽰地平线,如果北⽃5、⽃柄上的箭头⽤红⾊标⽰,⽃勺上的箭头⽤⿊⾊标⽰箭头位于红⾊弧线以下,表⽰此时的北⽃七星对应部分不能看见,即不能终年整夜可见;红⾊弧线以上则表⽰每天夜⾥都能看见的区域。

6、约以千年为间隔,上溯⾄公元前7000年,后推到公元5000年,即现在再往后约3000年,共12000年。

按以上规则将历年星图合并,就能直观地看到这12000年中北⽃七星的变化(中⼼⿊点表⽰北天极,即所有星宿围绕旋转的中⼼)。

将这些图形横向排列,其对⽐更为直观。

关于南北极星的故事

关于南北极星的故事

关于南北极星的故事 传说 听⽼⼈讲,南极星叫南极佬佬⼉,北极星叫北极佬佬⼉,他两个是蛮好的朋友。

热天,他两个⼀同去做⽣意。

北极佬佬⼉收了⼏船草帽⼉,南极佬佬⼉收了⼏船毡帽⼉,两个同⼀天运到下河去卖。

运到那⼀看,做梦都没有想到六⽉下⼤雪,冷得死⼈。

南极佬佬⼉的毡帽⼀下船,就卖得⼀个不剩,赚了⼤钱。

北极佬佬⼉的草帽⼉问都⽆⼈问,蚀了⼤本。

冬天,他两个⼜⼀同去做⽣意。

这回北极佬佬⼉收了⼏船毡帽⼉,南极佬佬⼉收了⼏船草帽⼉,同⼀天到了下河码头。

⼜没想到⼗冬腊⽉,太阳晒得死⼈。

南极佬佬⼉的草帽⼉⼀下船被抢光了,北极佬佬⼉的毡帽⼜是⼀顶都没卖脱。

第⼆年春天,他两个⼜⼀同去做⽣意。

北极佬佬⼉收了⼀船绸⼦,南极佬佬⼉收了⼏船⽯头,⼜是同⼀天运到下河。

到了码头⼀看,没想到那⾥发了⼤⽔,河堤冲垮完了,南极佬佬⼉的⽯头被抢光,北极佬佬⼉的绸⼦却⽆⼈问。

回到屋头,北极佬佬⼉越想越⽓,没⼏天就⽓死了。

南极佬佬⼉越想越笑,没⼏天也笑死了。

北极佬佬⼉死后变成了北极星,南极佬佬⼉死后变成了南极星。

不信,你看那颗北极星在不停地眨眼睛,活像在哭,那颗南极星闪闪烁烁的,活像在笑。

北极星的介绍 北⽃七星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衡、开阳、瑶光七星组成的。

古代中国⼈民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形。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古⽈魁;⽟衡、开阳、瑶光组成为⽃柄,古⽈杓。

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位,所以古⼈就根据初昏时⽃柄所指的⽅向来决定季节:⽃柄指东,天下皆春;⽃柄指南,天下皆夏;⽃柄指西,天下皆秋;⽃柄指北,天下皆冬。

北⽃七星从⽃⾝上端开始,到⽃柄的末尾,按顺序依次命名为α、β、γ、δ、ε、ζ、η,中国古代天⽂学家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衡、开阳、瑶光。

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条直线,⼤约延长5倍多些,就可见到⼀颗和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

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与解释

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与解释

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与解释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研究与解释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始于早期的天文观测和观测记录,其中,行星运动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在没有现代科学仪器和理论的情况下,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记录和哲学思考,提出了一些关于行星运动的独特解释。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研究及其解释。

一、天文观测与记录古代中国人利用裸眼观测,通过观察天空中星体的位置和变化,得出一些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

他们记录了行星的出现、消失和位置变化,发现了行星的周期性运动,从而认识到了行星在天空中的移动轨迹。

二、古代观念的解释1. 天球观念古代中国人认为地球是平面的,天空是一个巨大的穹顶,星体被固定在这个天穹上运动。

他们认为行星是在天球上运动的,而不是独立的天体。

2. “旋”与“坐”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行星运动的方式被归类为“旋”和“坐”。

他们认为大部分行星在天空中沿着由东向西的方向旋转,这种运动方式被称为“旋”。

而对于某些行星,他们观察到其在运动过程中会暂时停下来,再从相反的方向开始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坐”。

3. 天文学家的观点在古代,一些天文学家提出了关于行星运动的独特观点。

例如,东汉末年的张衡认为行星的运动是由于它们精神的力量在作用,而不是物理的力量。

他认为行星是在天球上运动,同时也受到地球的引力影响。

由于当时没有现代天文学的知识,这些观点主要是基于观察和哲学的推理。

三、中国古代行星运动解释中的巨大贡献古代中国对行星运动的解释虽然与现代科学的观点存在差异,但它们在许多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观察与记录古代观测记录是中国天文学的一大特色,它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这些观测记录对于后来西方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观念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对行星运动的天球观念和“旋”与“坐”的分类,为后来天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与哲学的思考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 科学方法的启动虽然古代中国人对行星运动的解释还存在一些误解和错误,但他们对行星运动进行观察和理解的方法为后代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北斗七星与中国古

北斗七星与中国古

南边的说:“你不好意思,我替你来。”说着,他向北面的仙 人要来一个大帐簿,翻开一页,上面写着:颜超,一十九岁。南面 的仙人在“一”字上加了两笔,成了“九十九岁”。
结果,颜超后来真活到了九十九岁。原来这两个仙人,在北面 坐的就是北斗,南面的是南斗(二十八宿之一)。因为“南斗注生, 北斗注死”,人的一生,都要从南斗手里过到北斗,所以北斗的簿 子决定着人的寿限。看来神仙也是好通融的,这真是“神仙自有神 仙着,世事如棋下不完”。
如果王莽能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无论当时人还是后人,也会心 悦诚服地承认这个王朝,不料靠两面派手法起家的王莽,在政治 上只能算是个三流角色,绝无汉开国皇帝刘邦的雄才大略和翻云 手腕。他特别向往先儒书上写的古代理想社会,于是就对全社会 大动手术,搞托古改制,从货币、官制、法令、赋役到行政区划, 想改什么就改什么。光赋税一项,就让善良的农民耕种所得,还 不够缴税的,家家衣食无着,尚未饿死的,只好造反。 王莽认为,既然北斗是帝王之车,那么模仿北斗的形状造一 个神符放在身边,它一定能保佑自己。在他登基的第九年头上, 看到反贼太多,自己的位子不稳,他决定铸造一只“威斗”。这 年八月,铸造工作在京城南郊开工,他亲自到场监督。威斗是用 铜掺入五色石铸的,形状像北斗,长二尺五寸,他坚信,此物一 定内能保佑自己稳在王座,外可帮助自己杀退叛军。所以,他睡 觉时把威斗放在龙床边,上朝时搁在御座旁,出行时则让人扛着 走在皇辇前面。
1 东海孝妇
干宝的《搜神记》则使得“东海孝妇”的故事更 为完善,它补充交待了孝妇名叫周青,同时还叙述了 周青将死的一个情节:周青将被处死时,请求用车载 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当众立誓说: “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 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刚处死了她,那血是青黄 色的,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才又沿着幡而 流下。

北极星的故事

北极星的故事

北极星的故事
在古代,北极星被视为神圣的存在。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北极
星被认为是玉帝的居所,掌管着人间的一切。

在西方传说中,北极
星被视为天空中的中心,代表着坚定不移的方向和信念。

无论是东
方还是西方,北极星都被赋予了神秘而神圣的意义。

除了神话传说,北极星在航海和导航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航海者们通过观察北极星的位置来确定自己所在的方向,
从而找到正确的航行路线。

北极星的位置稳定不变,不受地球自转
和公转的影响,因此成为了航海者们在茫茫大海中的重要指引。


使在茫茫雪原中,北极星也是探险者们的重要导航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北极星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过现代天文观测和卫星导航系统,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北极星
的位置和作用。

北极星不仅是航海者们的指南针,也是天文学家们
研究星空的重要对象。

通过观测北极星,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
的奥秘,探索星空的无限可能。

北极星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神话的传承,更是现代科学的探索。

它承载着人类对于星空的向往和探索的渴望,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
符号之一。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北极星都在人类的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故事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续下去,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北极星,是时间的见证者,是航海的指南针,更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它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人类不断向前,探索未知的星空,追寻永恒的真理。

愿北极星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不断追寻着未知的奇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古代北极星变迁小议——兼论中华古天文体系之发展脉络蔺长旺北极星,在以赤道坐标系所构成的中华古天文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且其“座位”在天球中的的轮换变迁和二十八星系的周期运动及其命名与地上社会形态、政治结构乃至王朝更迭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探讨古代北极星变迁与轮换的问题,对中华文明史发展进程的研究无疑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天球赤极移动路线之极投影图-1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讨论过中国古代天文学资料中关于北极星变迁的问题。

并作出赤北极变化轨迹之星图(图-1)。

学者三叉猫2017年12月26日在其博文《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北极星变迁的历史记录》中指出:“我们应该肯定李约瑟先生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赞扬,他是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友好人士。

但同时也需要指出,由于他并非天文学家,对中国天文学历史了解程度不够,因此发表的观点也难免存在偏颇之处”。

“这个星图中除现代北极星(勾陈一)和古代北极星(右枢)两颗公认的北极星外,没有其他可以确认的星的名称。

因此表示的赤北极变迁轨迹显然是不准确的。

李约瑟先生仅仅是复述了牛顿的假说,并没有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文献做认真的研究。

李约瑟先生曲解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北极星变迁的记录,来为牛顿的北极星变化轨迹寻找依据。

在他所作的示意图中,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过程”。

二、中国天文学家陈久金教授之赤北极变迁轨迹图中国天文学家陈久金教授在他的《天文学简史》中则是这样描述北极星的变化轨迹的:“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史,最能清楚地表明天文学由萌芽到形成的过程。

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就有右枢,天乙,太乙,天帝,纽星等一系列曾经使用过而随时间的退移逐渐被放弃了的极星,由此可见中国天文学的古老程度。

”陈久金教授绘制的赤北极变迁轨迹图如图-2.图-2对于陈久金教授绘制的赤北极变迁轨迹图,学者三叉猫认为陈教授试图调和中国古代文献记录和牛顿假说的矛盾,但结果显然不尽人意, 存在如下四个问题:1.陈教授绘制的北天极移动轨迹并非是以黄北极为中心一个闭合圆,而是一条螺线。

2.他认定迄今为止,曾经充当过北极星的恒星依次是右枢,O星,天枢和勾陈一。

位于北天极移动轨迹小视角范围的有左枢和天乙。

3.没有出现在陈教授北极星变迁示意图中的有两颗恒星:太乙,纽星。

出现在示意图中的帝(星)和“北极”与牛顿假定的赤北极移动轨迹的视角偏差过大。

因此没有被列入。

4.“O”星没有标注汉字名称(可能是陈教授当时不能确定这颗星的名称)。

因此仅凭陈教授的示意图,我们还不能确定北天极移动的真实轨迹。

三、学者三叉猫“地轴沿赤经14H方向移动”之假说学者三叉猫认为尽管李约瑟和陈久金的论述说明了赤北极确实在移动,但并没有能够找到“地球自转轴以23.46o 固定角度围绕黄北极旋转”的任何证据;根据牛顿假说绘制的从右枢到勾陈一的圆弧上及其附近,不能完全找到中国古代的北极星。

但通过对《汉书.天文志》、《元志》、《明史》等关于先秦时代至汉朝之北极星“中宫天极星”(公元前771年----公元220年)和南北朝时期之北极星“纽星”(公元220-----公元1368年)的记载,按照现代天文学测定的赤北极纬度方向平均移动速度15角秒/年进行了计算,发现连接右枢和勾陈一的直线附近,却能够找到可能曾经充当过北极星的恒星(图--3)。

其中最靠近这条直线中间位臵的,就是“北极”(中宫天极星);此外在靠近直线的小视角范围内,还存在另外几颗恒星;如果通过考证证明它们确实是中国古代天文学资料中记载的北极星,那么赤北极真实移动轨迹也就可以确认了。

图--3据此,学者三叉猫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观测资料证明: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地球自转轴围绕赤北极平衡位臵运动的观点,是有事实依据的;只是哥白尼囿于黄道坐标系观测角度的限制,没有能够发现地球自转轴移动的真实方式。

而牛顿提出的地轴的“陀螺”移动轨迹,则是他根据万有引力理论得出的,属于纯理论的推导,缺乏天文学观测事实的依据,因而牛顿基于力学理论角度提出的地球自转轴“陀螺”运动的假说未必能完全解释赤北极真实移动轨迹的历史记录。

如果现代天文观测资料能够表明勾陈一的赤纬变化增加值基本稳定在15角秒/年,赤经变化值在14H经线左右摆动,那就不但印证了哥白尼关于地轴移动的扭曲曲线轨迹,更可以有力证明作者首先提出的“地轴沿赤经14H 方向移动”假说。

四、现代天文学是对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的承传图—4 赤道坐标系(摘选自百度图库)笔者认为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独特性在于六、七千年以前就建立起了沿用到当代的赤道坐标系;与西方的地平系统和黄道坐标系没有关系(准确地说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之前)。

这一独特性使“中国天文学作为一个体系在着眼点和洞察力方面都跟西方天文学有显著的不同”。

赤道坐标系,是一种天球坐标系。

过天球中心与地球赤道面平行的平面称为天球赤道面,它与天球相交而成的大圆称为天赤道。

赤道面是赤道坐标系的基本平面。

天赤道的几何极称为天极,与地球北极相对的天极即北天极,是赤道坐标系的极。

经过天极的任何大圆称为赤经圈或时圈;与天赤道平行的小圆称为赤纬圈。

作天球上一点的赤经圈,从天赤道起沿此赤经圈量度至该点的大圆弧长为纬向坐标,称为赤纬。

赤纬从0°到±90°计量,赤道以北为正,以南为负。

赤纬的余角称为极距,从北天极起,从0°到180°计量。

古代中国天文学的“赤道坐标系”与“黄道坐标系”的不同点在于,不是以黄极为中心而是以天极为中心;前者主要是依据对黄极、太阳的视运动而后者主要是依据对天极、北斗的视运动,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

现天文学中以英国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为基准的一天24小时划分与古代中国历法的一天十二时辰直接对应,现代天文学的赤道大圆360度与古代中国天文学的二十八宿同出一辙,现代南北两个半球的划分是依据赤道一分为二,等等,这些都体现出现代天文学是对古代中国天文学赤道坐标系的承传,并证实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赤道坐标系”是用于对整个天地划分事实。

现代天文科学“在计量恒星精确位臵这一同样重要方面却完全是中国式的。

”(张建芳: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采用赤道坐标系统-3 .三亿文库[引用日期2017-12-10])由于太阳与月亮的引力作用,地球的自转轴在地球绕太阳与地球的公共质心转动时,并不总是保持在空间的同一方向上,这一轴向进动的现象(岁差)必然会导致天极不会永远固定在作为极星的某一恒星的背景下,于是两极点在天球上的运动会画出一个圆圈(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其顶角等于黄赤交角23.5°,也使春分点沿黄道反向每25800年旋转一周,即每年西移约50.3″),周期大约为25800年。

所以北极星的“宝座”在遥远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必然会从一个恒星传递到另一个恒星(图--5)。

图—5图—6 赤北极轴向进动周期(选自中国气象网)现在的北天极在小熊座α位臵,它就是现在的北极星。

然而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北极星是右枢(天龙座α星)。

毫无疑问在地球近26000年的轴向进动周期的过程中,北天球区域有一系列明亮且肉眼可见的恒星,它们将暂时会拥有极星的称号。

虽然也有一些恒星会与北天极考得很近,但它们并不一定能满足作为基于地球的观测者所需的肉眼极限,这一现象会导致周期中可能出现没有明确定义极星的时间段。

五、关于右枢与天乙担任北极星年代的讨论对于学者学者三叉猫所谓“地轴沿赤经14H方向移动”之假说,笔者并不赞同。

因为其实质上不过是相当于在地球轴向进动圆锥面圆圈上两点之间的割线(图-6),在这个圆圈周期上的任意两点都可作出一条割线。

如此可能会满足更多的恒星接近于此割线,但这些恒星未必是担任极星的恒星。

当然,其对典籍记载的诸多关于北极星的资料进行考证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天文观察,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天文学观测记录。

无论是采用黄道坐标系的西方天文学记录,还是采用赤道坐标系的中国古代天文学记录资料,都是是人类探索宇宙和地球奥秘的宝贵财富。

学者Mrmanor 利用现代天文软件对赤北极真实移动轨迹所获得的数据如下图(图—7),并特别标注了在右枢附近的天一(太一)担任北极星的年代为BC2611年。

据百度百科提供之资料可知,由于地球自转轴的进动,从公元前3942年起,右枢星取代了之前最靠近北极点的牧夫座θ,成为肉眼能直接看见最靠近北极点的恒星,直至公元前1793年才被天龙座κ星取代。

他在公元前2787年最靠近北极点,距离只有2.5弧分,在之后的200年也没有超过1度,即使在最接近之后的900年距离也仍只有5度。

右枢被当成北极星,直到大约公元前1900年时,更为明亮的帝(小熊座β或北极二)更靠近北极点时才被取代掉。

科学家对古埃及胡夫金字塔(BC2476年)建造年代的推算,也证明了右枢(天龙座α星)担任北极星年代的事实(图--8)。

图—7 (manor)图—8 (西瓜视频截图)在陈久金教授绘制的赤北极变迁轨迹图—2中,天乙并不在圆圈轨迹上,处于其边沿,学者三叉猫也指出了这一点。

那么,学者Mrmanor“天一(太一)担任北极星的年代为BC2611年”是否成立呢?这是笔者所关心的问题,因为这是涉及到“天元”即王朝开端年代的重大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图--9)。

图—9(manor)倘若所谓右枢“在公元前2787年最靠近北极点,距离只有2.5弧分,在之后的200年也没有超过1度”之说成立,也就是说在BC2587年时,右枢据北极也未超过1度,亦即此时北极星的“宝座”之位还应是右枢。

那么,这就与学者Mrmanor“天一(太一)担任北极星的年代为BC2611年”之说发生矛盾和冲突。

图—10 BC2900年(manor)图—11 BC2600年(manor)若按照“现代天文学测定的赤北极纬度方向平均移动速度15角秒/年”计算,则在BC2787到BC2611的176年时间里可以理解为右枢会偏离北极约为0.73o;而若按照岁差50.3”计算,则会有在BC2787到BC2611年的176年时间里,右枢在圆锥面圆圈上之轨迹会发生2.45o的位移。

从上述计算的结果来看,BC2611年似乎还应是右枢在担当北极星的角色。

但如果能获得天乙与右枢在BC2611年各自的赤纬数据,进行计算,那问题也便会有了明确的答案,也就能证明陈久金教授赤北极轨迹图上将天乙标绘在圆锥面圆圈之外是否合理了,同样也就可以证明Mrmanaor BC2611年天乙担任北极星之说是否正确了。

真诚期待学界专家对此问题的释疑。

图—12 中华古天文考古文化遗存分布从天文考古学角度来看,毫无疑问中华古天文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和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