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考题
中考文言文试题—《马说》(7)

中考文言文试题—《马说》(7)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的词语。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策之不以其道
(3) 安求其能千里也
(4) 一食或尽粟一石
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解]
第1题。
考查词语解释。
答案: (1)喂养或:通“饲” (2)驱使,鞭打 (3)怎么 (4)有时,或许
第2题。
考查句子翻译。
答案: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第3题。
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

《马说》中考复习题1、填空。
①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3.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4.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5.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真不知马也。
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6、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7、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8、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8、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9.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
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
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马说中考试题集锦

马说中考试题集锦1资阳市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不能通其意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文中“千里马”的喻意是什么;2分23.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24.译为现代汉语;4分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 2010年朝阳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阅读选文,回答7—10题;15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才美不外见;见:____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8.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3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大庆市09黑龙江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C.初不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1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译文:1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12.这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答:4. 阅读马说,完成11—13题;7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 学而时习之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 委而去之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A.不以千里称也称:扬名,着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子;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5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4执策而临之20、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21、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分2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4分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7 2008年山东省烟台市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本文作者是,代文学家;2分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食之不能尽其材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8广东汕头卷2007年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文: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4分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9 2006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1或尽粟一石;食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3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4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j其真不知马也;节选自韩愈马说1.对上文第二段的4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和2读音相同,意义不同;和4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和 3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和4读音相同,含义不同;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指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句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10.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请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11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埋没B.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C.执策而临之面对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8.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以策之不以其道 2之虽有千里之能属予作文以记之渔人甚异之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0.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11.把第Ⅰ卷第二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2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13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埋没B.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C.执策而临之面对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8.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以策之不以其道 2之虽有千里之能属予作文以记之渔人甚异之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0.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答案21.⑴用鞭子打⑵买⑶它的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分2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2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答案7. 4分1见,通“现”,表现;2临,面对;3子,你;4顾,回头看;8.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分,直译、意译均可;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1分9.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10.5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3分答案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项,在/项;C项,的/助词;D项,它/表反问语气;11.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12.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13.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BDD答案19、1有时2通“饲”,喂 3用鞭子打4面对20、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1、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22、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答案19.⑴通“饲”,喂养喂⑵鞭打驾驭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答案:7.韩愈唐8.B 9.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分10.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3分答案 9 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l0 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11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答案:.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3.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也可同意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答案.1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达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昵3分,译对"等""安"各得1分,语意通顺给1分2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3分,译对"食""通"各给1分,语意通顺1分答案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13.参考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参考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马说》中考题汇编

《马说》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马说》,完成11——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如临大敌B、临阵磨枪C、身临其境D、临别赠言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或:(2)食: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
(2)其真无马邪?译文:。
14、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二.(12分)[甲]《马说》[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
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
③捉:驾驶。
④住:停止。
⑤唱言:高声说。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虽有千里之能()(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10、翻译下列句子。
(3分)(1)策之不以其道。
译文:(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译文:(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11、“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答:12、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千里马”这一形象,比喻了什么?A. 有才能的人B.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C. 有才能的人和善于发现人才的人D. 马匹答案:A2. 下列关于《马说》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散文B. 文章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C. 作者认为只有伯乐才能识别千里马D. 文章强调了人才的自我展示的重要性答案:D二、填空题3. 《马说》中,作者用“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来说明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对待,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才能。
答案:千里马常有4. 文中“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无奈和惋惜。
答案:策之不以其道三、简答题5. 《马说》中,韩愈是如何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的?答案: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特别是那些有才能但未被发掘的人。
他指出,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和伯乐的赏识,也无法展现其才能。
这比喻了有才能的人在没有得到适当机会和认可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6. 根据《马说》的内容,你认为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重视和尊重的。
他通过《马说》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认为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适当的培养和使用。
同时,他也对那些被埋没的人才表示了同情和惋惜,强调了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排版和格式,我们可以看出《马说》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马说中考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骈死(A、pián B、bìn)⑵邮无恤(A、xù B、xuě)⑶伯乐(A、bó B、bǎi)⑷粟一石(A、shí B、dàn)⑸才美不外见(A、xiàn B、jiàn)⑹其真无马邪(A、xié B、yé)⑺相马(A、xiānɡ B、xiànɡ)⑻马厩(A、jiù B、jì)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 ___________⑶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 ___________⑷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 ___________⑸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3、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不以千里称也(A、称赞 B、称呼 C、物名)⑵故虽有名马(A、虽然 B、即使 C、如果)⑶一食或尽粟一石(A、有时 B、或者 C、可能)⑷其真不知马也(A、知道 B、识别 C、懂得)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⑴食:食民者不知其千里而食也食不饱⑵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⑶其:其直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⑷能:虽有千里之能晏求其能千里也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⑴才美不外见________⑵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 ________⑶其真无马邪________二、阅读并回答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韩愈通过马的比喻,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A. 马是忠诚的象征B. 马是力量的代表C. 马是智慧的化身D. 马是人才的象征答案:D2. 在《马说》中,韩愈认为“千里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被发现?A. 需要有伯乐B. 需要有好的食物C. 需要有好的环境D. 需要有好的速度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的特点?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 马不扬鞭自奋蹄D. 马之千里者,其真不知马也答案:C二、填空题4. 《马说》中提到“________”,意指只有真正懂得马的人才能识别出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 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__”来比喻那些有才华但未被发现的人。
答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简答题6. 请简述《马说》中韩愈提出的关于人才的观点。
答案: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人才识别的见解。
他认为,人才就像千里马一样,需要有识才之人(伯乐)来发现和培养。
同时,他批评了那些不识才、不重视人才的现象,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发掘人才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7. 结合《马说》的内容,谈谈你对“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理解。
答案:《马说》通过“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韩愈认为,优秀的人才(千里马)需要有眼光独到的识才者(伯乐)来发现和培养。
没有伯乐,千里马可能永远无法展现其才华。
反之,伯乐也需要千里马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关系强调了人才识别和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
五、作文题8. 以“我心目中的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略(考生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围绕“千里马”的象征意义,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撰写一篇有深度的作文。
)【注】以上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实际中考试题及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完整版)《马说》中考题集锦

《马说》中考题集锦(舟山)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25题。
(一)(11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加下划线的意思。
(4分)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二)(9分)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
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
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②亟:急忙。
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④呼备:叫人准备。
⑤赍(jī):携带。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⑴从师读()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泰州A)(一)(10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理解性默写
1、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0、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1、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4、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5、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6、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7、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8、《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
19、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0、文中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
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
1、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表明作者趋百里之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3、表明有很多人愿意借书给作者的原因的句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表明作者为拜访名师艰难远行的句子是: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5、文中起统领全文作用,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
6、文中表现宋濂拜师求学恳切虔诚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清。
7、文中从侧面烘托先达确实“德隆望尊”的句子是:门人弟子填其室。
8、描写读书之难的句子。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9、写自己从师之难的句子: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嗜学的结果是: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0、写自己求学之艰的:①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③住:寓逆旅。
④行: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句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文中说明作者不辞辛苦,求师助学的原因是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益慕圣贤之道。
③以中有足乐者。
13、文末最能概括求学经历的句子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