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高中读后感800字_读《我们仨》有感精选5篇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我们仨》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们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后感篇1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幸福的学者家庭是不少人梦寐的理想生活。
前些天,偶然在家中书柜里看到杨绛写的《我们仨》,便随意的翻阅起来。
书是杨先生在女儿、先生相继去世后写的,并不厚实的一本书,平平淡淡的字句,却承载着为人妻、为人母的深切情思。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味道的书,看了总觉得一股驱之不散的阴哩,淡淡的幽怨,凄凄的离情。
人生最大的悲哀和无奈莫过于死别生离,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愁断人肠!书从一个万里长梦讲起,看似无边无际,其实都是现实生活在梦境离的真切反应。
尤其是钱老一句:那是属于老人的梦。
不禁令我心寒,一个同样的情景的梦莫非亦将横亘在我的暮年?!两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
飘洋过海求学的艰辛,战争中辗转相聚的艰难,以及革命运动中的困难也在两人间的生活琐细中化作了轻描淡写。
也许人生亦不过如此,无论彼时如何辉煌或困窘,到时候也不过尘归尘、土归土。
管你是王侯将相身后仍是一抷黄土罢了!于是佩服杨先生的生活观:不与世求,不与人争,安安静静过日子。
女儿圆圆是父母的乖宝贝。
既聪慧又孝顺且贴心,我想养女莫过如此。
有了女儿做三,家就完整了,不仅仅是恩爱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乐融融。
过往从小到大的家庭欢欣细事跃于纸端,成为杨先生反复回味的幸福时光。
感人至深处是附录里圆圆和父母的通信,那时候正是三人最艰难的时光,三人三地,聚少离多,圆圆和父亲都大概知道时日无多,彼此的牵挂不舍可谓字字催泪,就不再细说乐。
匆匆阅毕,无异看了一场人生离合。
几许无奈,若干希冀,唯祝愿杨先生身体安好。
《我们仨》读后感篇2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
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5篇

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5篇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5篇为缅怀逝去的人,作者用文字在《我们仨》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以此来抒发自己难以排出的情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例文,希望你喜欢。
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篇1】终于读完了本月的第二本书《我们仨》,这本书可能并不是在我固定的书单里面,只是有一天逛知乎看到有个书单推荐,索性就九块九买来读读。
读完第一章,真心感叹,大师手笔,果然不凡。
自己也多多少少看过一些散文,但是像这样平铺直述,却又丝丝入扣,这样的风格,真的少见。
今天看完这本书,去看了大家对这本书的书评,有一则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是呀,书很薄,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令人惊叹的修辞,就是“我们仨”的往事。
读起来很平淡,读完却觉得很厚重。
关于别后重逢,书中说“我们仨人又相聚了。
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关于孩子,书中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可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
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
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象”;关于做学问,书中说“我们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关于生离死别,书中说“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了才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看完这些文字,看完这些烟尘往事,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千年以来大家讲的“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吧。
一家人没有争吵,没有困顿,相互照顾着,相互怜惜着,而后安安静静的做着各自喜欢的事业。
若如此,夫复何求。
就书中的“我们仨”来说,突然有一天这样的美好生活再也不在的时候,那该怎么办呢,就连书中都说“.......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杨绛在前段时间去世,可我对她知之甚少。
偶然在书柜中发现了这本泛黄的旧书,便饶兴致地拿来一读。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经八十多高龄了,女儿阿园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故事就从一个莫名的电话展开。
钱钟书先生被邀去山上开会,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园都太担心钟书先生了,幸好一个电话是钟书先生拨来的,告诉了阿园开会地址——古驿道。
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园终于与钟书先生相见。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日,阿园却因病去世。
作者的梦不再轻灵,愈加沉重,在书的字里行间,都渗透了一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一份抑制着苦的苦。
那本书,仿佛笼罩了双层的悲哀。
读起来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冲眼眸,瞬间朦胧了视线……不久,钱先生离开人世后,只留作者一人怀念“我们仨”。
怀念那段“我们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国外打拼,相对读书;和阿园一起坐火车,领略巴黎风光;和丈夫在图书馆一心攻读书籍……在整齐的字排中,洋溢着作者回忆之时,内心的甜蜜。
甚至搬家都显得尤为开心。
只可惜家还在,但那没有阿园和钟书的家,还是家吗?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经消散了。
其实,还有一个家勉强算“家”——客栈,古驿道上梦一般的客栈,寄托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现在也早已化为梦了吧。
愿您还变为一个轻灵的梦,在天堂自由飞翔,还继续着“我们仨”的日子,杨绛女士。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2)是因为自己老了吧,总觉得自己和家人分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这本书很好,很深,必须要仔细研读才行。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绛,这时她大概在1981写的,文中的我们仨指钱钟书,钱媛,写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作者在写的文章时已经有一些年迈,自然,年长的人总会做梦,作者梦见自己与亲人失散的情景,一想到我们仨失散了,也就十分难过,十分不舍,不知如何才好,作者文章每一句很朴素,文学味儿特浓,想在读小诗,字里行间都写出了我们仨关系密切,形影不离,相依相随,但又突然分离,这使文章形成了一种对比,更能体现出作者在梦中的恐惧和无助……这本书举例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欢喜更多,女儿成了大学教授,笑谈父女相,俩夫妻互相理发等等。
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8篇

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条据文书、调研报告、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更多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ssay compilation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research report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8篇每本书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可以透过文字看到不同的风景,读后感是我们走出这扇窗户后的感受,通过读后感,我们能够将书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取得实际的收获,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我们仨的读后感800字8篇,供大家参考。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我们仨》读后感1杨绛先生著书《我们仨》,我再一次细细品味了一遍,而这次阅读完,我决定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并将在未来的时光中持之以恒写读后感,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读书不断进步。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书中讲述了杨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
如果让我写“我们仨”,我也会像钱瑗一样,尽管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会细细回忆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点滴生活。
我会写父亲是多么疼爱我,从小到大对我不打不骂,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我会写母亲是怎么教育我,做一个善良、诚实、勇敢、勤劳、平和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也没有永远,当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时,要时常想到人生道路尽头总会相散,珍惜与家人的团聚,努力让生活变得甜润快乐,就如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伉俪情深子女孝顺,深爱“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25月25日,电视新闻、报纸及各大新闻媒体,都重点报道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世纪老人离世的消息,她就是杨绛先生。
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而更为大家所知晓的就是她是钱钟书的夫人。
一个满腹才华却甘于人后,一个一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人。
甚至在暮年她也坚持笔耕不辍地翻译与写作。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出版的散文随笔,那年她已93岁高龄。
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正如杨先生所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我们仨高中读后感800字_读《我们仨》有感精选5篇

我们仨高中读后感800字_读《我们仨》有感精选5篇【篇一】我们仨读后感800字“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
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
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
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
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
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
《我们仨》读后感读书心得800字五篇

《我们仨》读后感读书心得800字五篇我们仨是作者在丈夫和女儿相继去世写的一本书,作者名叫杨绛,关于《我们仨》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
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心情总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
我们三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叫做《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
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有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它有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它有一个坚强的说故事的人。
在书中,杨绛用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
在她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无奈、坚强、释怀,杨绛先生在面对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任凭命运的各种不会,她就是笑,把它们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
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她沉浸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在《我们仨》中不仅让我看到了杨绛先生强大的内心,还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
正如作者在书中云:“我们仨,却不止三人。
每个人摇生一变,可变成几个人。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姨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
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她当成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这种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羡慕呢?我想,杨绛先生一定无比眷恋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我们仨读后感一直以来,特别想拜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了。
周末,难得的偷闲,于书店终于淘到了。
看完后,内心难免有些凄凉,杨绛先生把这本书,称为我们仨又在一起了,这是多么强大的淡定和从容。
他们有过欢乐,有过心酸,有过痛苦,有过幸福。
用杨绛的话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他们仨最终失散了,曾经的家,成为了以后的客栈,曾经的“仨”成为思念的寄托和重逢。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从相守到相助,从相聚到相失。
一语中的说透了一个三口之家的经历坐标。
如果我们是幸运的,还能有机会经历这宿命中的坐标,按时按点到达。
杨绛最后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杨绛先生知道自己的人生已快回家时,她说: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我们曾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难怪钱钟书先生说: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春蚕一生,繁花一季。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踩着岁月的风火轮,我们的步履总是那样的匆匆。
转眼间,八零后的我们已步入中年,站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有压力和负担,有幸福和欢乐。
生命中的五味杂陈,也许都浇筑在生命的这个时间节点。
活着的人,要当好自己的角色,珍爱生命,爱护家人,努力奋斗。
不要在奋斗的年龄坐享其成,不要在奋斗的年龄虚度年华。
人生这趟不知何时到站的列车,会在很多的不经意间,让你永远失去爱的能力和奋斗的资本。
人生没有彩排,只有直播,一旦谢幕,就永远没有了机会。
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在哪一站下车,也许很长,也许很短。
俄罗斯歌曲《多想活着》里面这样唱到:你知道吗?多想活着,活着正是为了去爱,与你相伴的每一个人。
你知道吗?多想活着,在黎明时分,与你一同醒来调煮咖啡。
对于离去的人,他们多想再来一次重生的机会,逢春重绽放,长成新生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仨高中读后感800字_读《我们
仨》有感精选5篇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我们仨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一】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
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
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
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
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
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
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
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
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
滴滴的乐趣。
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
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
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二】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
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
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
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
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
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
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
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
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
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
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
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
生命有限,情海无边。
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
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
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
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先生博学强识,知识渊博,声望极高,然让人感叹的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爱精心营造着家编织着生活。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在先生回忆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乐天和自信是弥足珍贵。
“不要紧”是先生给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承担家庭重担,免除后顾之忧,乃钱老先生的福气。
更让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务事并没有捆住先生的手脚,影响她的事业,书中写到,读书和工作是她和丈夫的爱好。
也正如
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蕴深厚、通灵炫目,神秘瑰丽,女人能将人生演绎如此精彩的莫过于先生。
不管世风如何,也不管身份改变,先生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
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
”“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
”“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老夫妇德高望重,着作等身,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
诚实的品格同样跃于纸上:“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
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
非但不唱,还不爱听。
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
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如此直白坦率的语言,需要气质和定力来支撑。
说实话、干实事,做人起码的要求,却总是难以实现,而先生风雨百年,仍能如此,这便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了。
感谢杨绛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告诉我做人做事的真谛即本原、珍惜。
反复品味,我亦进入太虚幻境:夕阳正好,浩瀚无边的水面如镜,远远望去,一朵旷世莲
花圣洁夺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放、烂漫,任凭风吹雨打,她自岿然不动,唯有清香飘来,沁人肺腑……
【篇三】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
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
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
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
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
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
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