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混词语辨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易混淆词语辨析100条

高中语文易混淆词语辨析100条

语文易混淆词语辨析100条1、牟取?谋取:“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

而“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2、勾通?沟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

而“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

3、定金?订金:“定金”指为了保证成交,预先支付的一部分钱。

而“订金”指购买之前约定的价格。

4、预定?预订:“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

而“预订”指预先订购。

5、作客?做客:“作客”指离开故乡,寄居在别处。

而“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6、质疑?置疑:“质疑”指提出疑问。

而“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7、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

而“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8、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

而“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9、功夫?工夫:“功夫”指①本领、造诣;②同“工夫”。

而“工夫”指①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指时候。

另外,“功夫”除用于“本领、造诣”之意外,可与“工夫”通用。

10、不齿?不耻:“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耻”意思是“不以……为耻”,“不认为……是可耻的”。

二者表意正好相反。

11、巨变?剧变:“巨变”指的是巨大的变化,而“剧变”指剧烈的变化。

12、法制?法治:“法制”指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一种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方法。

而法治:①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②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13、自诩?自许:“自诩”指自夸,贬义词。

而自许指以某种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褒义词。

14、勉励?勉力:勉励,劝人努力。

而“勉力”指努力去做。

15、处世?处事:“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

而“处事”指处理事务。

16、形迹?行迹:“形迹”指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如“不拘形迹”。

而“行迹”指行动的踪迹。

17、原形?原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真实面目,常含贬义。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易混词语辨析

易混词语辨析

易混词语辨析首先,要准确认识词语的概念义。

(大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便是争取科举致仕。

)其次,要辨清词语的附加色彩。

(“死亡"是中性词。

“仙逝”:褒义,文言、道家意味。

“翘辫子”有嘲弄的含义。

口语、方言、非正式场合)最后,对容易混淆的词语还要细加辨析。

一是辨析词义的侧重点,抓住不同语素的差异;二是辨析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异;三是辨析使用对象、使用范围的区别;四是辨析词性上的区别.这里我们重点辨析出版物中20组容易混淆的词语。

1。

以致以至都可以表示因果关系,但有差异。

“以致"强调某种原因引起的后果,多是消极的、不好的,如“他一路沉思,以致错过了班车”;“造纸厂开错了阀门,以致有毒液体排放进了河道”“以至”,相当于“一直到”,所引导的分句强调、显示事情的程度。

如“老板太胖了,以至连车门都进不去",“她太高兴了,以至不知道说什么才好".2。

传颂传诵都有广泛传播的意思。

辨析要点:第一,侧重点不同。

“传诵"是诵读;“传颂”是颂扬,给予高度评价.第二,对象不同。

“传诵”的对象一般是诗词、文章等。

“传颂”的对象一般是人的事业、品行、功业、功德等.3。

沿用延用“沿用”,沿袭以前的,不加以改变,对象是方法、制度、法令等;“延用”是“延期使用”的缩略,指超过预定时间继续使用,对象是设定了使用期限的药物、电器、购物券、电子卡片等.4。

因缘姻缘“因缘”泛指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机缘、缘分。

不论性别,只要相互之间有了某种机缘,都可以叫“因缘”。

“姻缘”专门指婚姻的缘分。

男子与女子之间的因缘发展到了婚嫁的地步,结为夫妻,这就叫“姻缘”。

5。

启示启事1)语素“启"的含义不同。

“启示”的“启”,指开导、启发;“启事”的“启”,含义为告知、表白。

2)词义不同。

“启示”,指经过启发而使人领悟,如“这则故事启示了一个道理”;“启事”是公开声明某事的一种文体,如“征文启事”、“招生启事”6。

中考语文 易混淆的词语(包括成语)辨析

中考语文 易混淆的词语(包括成语)辨析

易混淆的词语(包括成语)辨析1.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

如:声明立场。

②声明的文告。

如:发表联合声明。

申明——郑重说明。

如:申明理由。

2.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

如:时势造英雄。

时事——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

如:时事政治。

3.施行——指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

如:《广告法》从即日起施行。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如:实行责任制。

4.实验——实地验证。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试探观察。

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5.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我俩脾气不合。

6.查访——侧重于通过打听进行调查,其对象一般是与案情有关的人,其目的是弄清案情,为断案结案做准备。

如:查访有关人证物证。

察访——调查手段除访问之外,还有观察,也不限于对案情的调查,其调查对象自然要广泛得多。

如:经过长期察访,终于弄清了这一事件的真相。

7.处世——泛指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

如:人心不古,处世不易。

处事——处理事务的意思,一般是指对具体事务的处理。

如:他处事不力。

8.出生——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如:甲子年出生。

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家庭经济情况属于(某阶层);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

如:工人出身。

9.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如:对本报告内容或外观的窜改属非法行为。

10.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如:度过美好的春天(青春时代、岁月)。

渡过——常用于通过江河等,或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侧重于空间方面。

如:渡过难关。

11.恶运——侧重指坏的、带有凶险的运气。

如:交了恶运。

厄运——侧重指不幸的遭遇。

如:想不到他中年丧妻,遭此厄运。

12.遏制——侧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对象通常是情绪、敌人或某种力量。

易混淆的词语辨析

易混淆的词语辨析

寥寥与了了 寥寥 , 指稀少之意。了了, 指十分明白、 清楚之意。
界 线与界 限 界线 , 指两方面 的边界 线 。界 限 , 是指 不同事物 的分界 。
及格与合格 及格 , 是指学习、 考试成绩达到最低标准。合格, 是指符 合标准或适合一定的程度资格等。 明显和明确 明显 , 指清楚地显露出来, 容易看出、 感觉到。 明确 , 指清
工 夫和功 夫 工夫 , 指时间或 时候 。功夫 , 指本领 和成就 。
时事和时势 时事 , 指最近国内外发生的大事。 时势, 指某一时期的客
观形势 , 代潮流 。 时
反 映与条 件 、
事 物影 响而产 生的 反响 、 变化 。 重 新与从新 重新 , 指曾经 有过 的 , 二次从 头开 始 。从新 , 是 第 指没 有 过 的 , 开始 。 从头
SHUoW EN EZ JI



易混 淆 的词语 辨析
国事和 国是 国事 , 指国家 大事 , 有关 国家 的事 情 。 国是 , 国家 大计 。 指 抚 养和扶 养 抚 养 , 护并教 养 , 于长辈 对晚 辈 。扶 养 , 即保 多用 即扶助

并养护 , 多用于同辈之间。 声明和申明 声明。 指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申明, 指郑重说明。
情 发展 的结果 。 必须 和必需 必须 , 指事 理或情 理上 的必要 。必需 , 指一定 要有 , 可 不
或 缺的 。
( 供稿 刘纪东 李冬梅 )
晰 明 白而确定 不疑 。
本领和本事 本领 , 指需要经过学 习才能掌握的较高的、 较复杂的技 能。本事 , 一般i I力、 ' I 技能之意。 I
学 历和学 力 学 历 , 曾在哪 些学校 毕业或 肄业 。 指 学力 , 问上达 到 指学 的程度 。

公务员考试易混淆的词语辨析

公务员考试易混淆的词语辨析

易混淆的词语1.暧昧: 含糊、不明朗, 不光明磊落, 不便告人。

暗昧:同“暧昧”。

还可表示不聪明, 愚昧。

2.包含: 包容含有。

包涵: 原谅、宽恕。

3.暴发: 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

如山洪、流行病、雪崩。

爆发: 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

如战争、火山、革命、大笑。

4.必须: 副词, 用在动词之前, 表示“一定要”。

必需:动词, “一定要有”, 可作谓语, 如“阵地战也必需”, 多作定语, 如“必需的素质”。

5.哺养: 喂养, 使长大。

抚养: 抚育、照料并教养。

6.不至[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 如“决不至于不知道”。

不致[不致于]:不会引发某种后果, 如“决不致犯错误”。

7、苍茫: 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

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 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8、长年: 一年到头, 整年。

如“长年积雪”、“长年劳作”。

常年: *终年、常期, 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 如“常年产量不过半200斤”。

9、陈规: 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 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 如“墨守成规”。

10、醇厚: 口味纯正浓厚, 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 此时同“淳厚”。

淳厚[纯厚]: 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

11.伺候[cì。

hou]:可用于人, 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

侍候: 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12.窜改: 对文本、文件、成语、古籍等的改动。

篡改: 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历史、理论、政策等。

13.度过: 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 用于有水面的空间或难点、危机、困难时期。

14、法制: 名词, 法律制度。

法治:名词或动词, 依法终古治国的思想、方法15、反映: *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或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 *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 如“药物反应”。

*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 如“化学反应”。

*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如“反应如此之快”。

高考常考易混淆的高频成语辨析

高考常考易混淆的高频成语辨析

【导语】使⽤成语经常会错⽤同⾳字或近义词。

还有就是容易望⽂⽣义,看着相似,其实意思完全不同,这类错误出现频率⾮常⾼,下⾯⽆忧考为⼤家列举⼀些。

希望对⼤家有帮助。

1.按部就班vs循序渐进 【释义】按部就班:指按照⼀定的条理,遵循⼀定的程序,通常表达中性或者消极的感情⾊彩。

循序渐进:指学习、⼯作等按照⼀定的步骤逐渐地深⼈或提⾼,通常表达中性或者积极的感情⾊彩。

【误⽤】学习并不是⼀个⼀蹴⽽就的过程,⽽是⼀个按部就班,逐渐提⾼的过程。

【纠错】句中既然表明了是“逐渐提⾼”的过程,并不强调按照⼀定的步骤,⽽是逐渐深⼊提⾼,因此⽤“循序渐进”要⽐“按部就班”更为恰当。

2.⼋⾯玲珑vs⾯⾯俱到 【释义】⼋⾯玲珑:侧重指为⼈处事圆滑事故,通常表达消极的感情⾊彩。

⾯⾯俱到:侧重指每个⽅⾯都想得很周到,每个细节都予以充分考虑,通常表达中性或积极的感情⾊彩。

【误⽤】他做起事情来⼋⾯玲珑,你就放⼼地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吧! 【纠错】句中“⼋⾯玲珑”的感情⾊彩过于消极,与全句的感情⾊彩不搭配,因此应该改⽤“⾯⾯俱到”⼀词。

3.⽩驹过隙vs时光荏苒 【释义】⽩驹过隙:⽐喻时间过得飞快,就像骏马越过像缝隙⼀样短的距离⼀样,提醒⼈们要珍惜每⼀⼨光阴。

时光荏苒:“荏苒”即渐渐的意思。

指时光⼀点点流逝,渐渐过去。

【误⽤】数学考试的考场上⼀道题⽬难住了我,时光荏苒,⼏分钟后这道题⽬还是解不出来,没办法我只好放弃这道题⽬。

【纠错】句中提到⼏分钟后意味着时间很短,过得飞快,因此不能⽤“时光荏苒”。

4.百依百顺vs唯命是从 【释义】百依百顺:别⼈怎么说就怎么做,侧重指由于感情上的爱⽽表现出来的顺从。

唯命是从:不管什么样的命令都听从,侧重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常表达消极的感情⾊彩。

【误⽤】我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种整天围着领导转,百依百顺只知道拍马*的⼈。

【纠错】句中要表达的是拍马*的意思,所以选⽤“唯命是从”更好,更符合句中消极的感情⾊彩。

易混易错词语辨析

易混易错词语辨析

易混易错词语辨析一、常考的易混淆词汇:1. 表示―花费‖的动词:cost,spend,pay和take。

2. 表示―借‖的动词:borrow,lend和keep。

3. 表示―到达‖的动词:arrive,get和reach。

4. 表示―穿衣服‖的动词:dress,put on,和wear。

5. 可译成―看‖的动词:look,see,read和watch。

6. 表示―携带‖的动词:bring,take,carry和fetch。

7. 表示―死亡‖的单词:die,dead,death和dying。

8. 表示―说话‖的动词:speak,say,talk和tell。

9. 与―寻找‖有关的词语:look for ,find和find out。

10. 表示―听‖的动词:listen,listen to和hear。

11. 表示―输赢‖的动词:lose,fail,beat和win12. 表示―参加‖的动词:join,attend和take part in。

13. 表示―变化‖的连系动词:turn,get,grow和become。

14. 与―落下、丢失‖有关的动词:lose, forget和leave15. 表示―穿过‖的介词:across和through16. 表示数量的little, a little, few, a few17. –ing形容词和-ed形容词常考的易混淆短语:1. have/ has gone to和have/ has been to2. used to和be used to3. a number of和the number of4. would like 和like5. maybe和may be6. go on doing和go on to do7. too much和much too二、中考常考重点易混单词详解:1. 表示“花费”的动词:cost,spend,pay和take。

这四个动词是近义词,汉语意思都是―花费‖,但用法不一样:cost表示某物花费某人的时间或者金钱,主语是表示―物‖的名词或者代词,句型是:Something costs somebody some time/ money。

易混词语辨析

易混词语辨析

易混词语辨析
1. 迷惘迷惑
“迷惘”指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困惑,不知怎么办。

如:他们俩都有迷惘的、惊恐的、瞪视的眼光,好像已被猫儿威吓住的老鼠。

“迷惑”①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②使迷惑。

如:装有改进了的电子蛙眼的雷达系统,还有可能根据导弹的飞行特性,轻而易举地把真假导弹区分开来,使人们能够及时地截击真导弹而不为假导弹所迷惑。

2. 泯(mǐn)灭消灭
“泯灭”是指形迹、印象等消灭。

如:难以泯灭的印象
“消灭”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消失、灭亡,二是指除掉敌对的或有害的人或事物。

如:许多古生物,如恐龙、猛犸象等早已在地球上消灭了。

3. 拟订拟定
二者都有“起草”的意思,但起草的结果不同。

“拟订”指起草初稿,也就是打草稿,并留待以后修改完善。

如:请老刘先拟订一个实施办法的初稿,然后咱们根据这个初稿讨论一下,随后形成一个修订稿,再请有关专家审阅。

“拟定”含有“定下来”的意思:①表示起草制定;②表示揣测断定。

如:如:在这次机构改革中,我们应当拟定机构改革后,涉及各单位职能和权利的一些规定,以便今后出现某些问题时有规章可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混词语辨析1、必须/必需:前者副词,后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者动词,作谓语,还可作定语。

2、颁布/公布:前者内容常是法令等;后者内容常是方案、名单、帐目、成绩、数字等。

3、辨别/鉴别:前者指分辨、区别;后者指通过审察而确定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4、度过/渡过:前者通常用于时间方面,如青年时代、季节、节日、岁月等;后者常用于江河湖海,或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

5、遏止/遏制:前者着重于“止”,通常用于战争、进攻、暴动等;后者着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对象通常是情绪、敌人或某种力量,常带宾语。

6、妨碍/妨害:前者着重指造成一定障碍,程度较轻;后者着重指有损害,程度较重。

7、法制/法治:前者法律制度;后者指根据法律制度治理国家。

8、考查/考察:前者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对象通常是人们的行为;后者指通过观察、调查来研究事物的真相或问题的本质,对象通常是客观事物,如山川、地质、工程等,有时是人,如干部等9、截止/截至:前者指(到一定期限)停止,不及物动词;后者截止到(某个时候)。

10、学历/学力:前者指学习的经历,指在哪所学校毕业;后者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11、爱好/嗜好:爱好多用于好的方面;嗜好多用于不好的方面。

12、不免/难免:不免指免不了,后面只跟肯定形式;难免指不容易避免,后面可以跟否定词。

13、窜改/篡改:前者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文章、古书等;后者的对象多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如理论、政策、学说、历史等,尤其强调用作假的手段改动。

14、淡薄/淡泊:前者有四种用法,一指云、雾等密度小;二指味道不浓:三指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四指印象不深;后者指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15、而后/尔后:“而”是连词,“而后”是“以后,然后”的意思,用在两种动作行为之间,表示后一种动作行为在前一动作行为之后发生,如:确有把握而后再动手;“尔”是代词,有“这,那,这样,那样”之义,用以指代前面说过的事物,“尔后”指“从此以后”。

16、反映/反应:反映主要有两种用法,一表现客观事物的实质,二把情况告诉有关的人或部门;反应的用法也有两种,一指人或物针对某种影响而产生相应的活动,二指化学反应。

17、分辨/分辩:前者是辨别、区分,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上区别;后者是辩白、辩解,指用言辞论证以说服别人。

18、工夫/功夫:前者有两种用法,一是指时间,如“学雕刻很费工夫”,二指在某些方言里;后者也具备这两种用法,此外后者还可以指本领、造诣,还可指武功,后两种用法时不可互换。

19、国是/国事:前者指国家大事、国策,它的使用范围比较窄,多用于书面语中;后者指国家大事、政事,也可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事情,它的使用范围要广一些,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常用,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如:国事访问。

20、会合/汇合:二者都表示聚集,但“会合”含有相见、见面的意思;“汇合”多指水流的聚集。

21、权利/权力:前者指公民贪污享受的,跟“义务”相对;后者一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二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22、侦察/侦查:前者用于军事,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等而进行活动;后者用于公安机关,指为了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而进行的调查。

23、启用/起用:前者指开始使用(机关印信等);后者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

24、向往/想往:前者指希望得到或达到,后常跟名词或名词短语;后者指希望,后常跟动词短语。

25、消失/消逝:前者侧重于事物现象的不再存在,在变化中历时较短;后者侧重于过去了或不见了,常用于时间的过程。

26、熟悉/熟习:前者指知道得清楚、详细,含义较广,对象是个体的人事或抽象的事理;后者指了解得深透而熟练、习用,对象常是技艺、语言、知识等,如“他熟习果树栽培枝术”。

27、中止/终止:前者指做事中途停止;后者指结束、停止。

28、形迹/行迹:前者指举止和神色;后者指行动的踪迹。

29、处世/处事:前者泛指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处理事务。

30、沟通/勾通:前者指互相通连,中性词;后者指暗中勾结,贬义词。

31、领会/领略:前者着重指理解、体会较抽象的事物,如精神、意思、意图等;后者着重指体验或尝试较具体的事物,如“领略庐山美丽的风光”。

32、履行/实行:前者的对象常是条约、合同、义务、手续、职责等;后者的对象是计划、路线、决议、原则等。

33、启示/启事:前者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可作动词、名词;后者是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只作名词,如征稿启事。

34、曼延/蔓延:“曼”是“长”的意思,“曼延”指长、连绵不断,如“山路曲折曼延”;“蔓”本义是蔓生植物的枝茎,故“蔓延”比喻像蔓草一样向四周扩大,如“火势蔓延”。

35、取缔/取消:取缔是强行除掉,用权力、法令禁止和限制,一般用于政府对不合法的言论、活动、书刊等;后者泛指废除、去掉,不一定是通过命令,不一定是强制的,也不限于上级对下级。

36、融化/溶化/熔化:溶化有两个用法,一是指糖、盐等固体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某种液体中成为溶液,二是指冰雪化成水;融化一般只指冰雪变成水,在这个用法上,融化与溶化通用,但融化比溶化更常用,一些比喻用法,如“我的整个身心都融化在那醉人的乐曲中”,就不宜用溶化;熔化指固体物质加热后变成液体。

37、商量/商榷:商量着重指一般的交换意见,常用于口语;商榷郑重指就学术问题进行磋商,互相研究,常用于书面语体。

38、施行/实行:“施行”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实施、执行”,指法令、规章等公布后发生效力;一是指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如“施行心脏手术”“实行”是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39、淹没/堙没:前者指大水漫过、盖过,引申指一物盖过一物,如“风雨声淹没了他的呼救声”;后者常用的意义是“埋没、没有人知道”,往往用在抽象的语境中。

40、以至/以致:以至一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二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承接上文的条件,引出下文的结果,往往是较好的结果;以致表示所引出的结果多是不好的或不如意的。

41、祛除/驱除:前者指除去(疾病、疑惧或邪魔等);后者指赶走、除掉。

42、流传/留传:前者指(故事、消息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后者指遗留下来给后代。

43、推托/推脱:前者专指借故拒绝,后常带上托词或拒绝的原因,如“她推托嗓子坏了,怎么也肯唱”;后者着重指摆脱、开脱,使与己无关,多指责任、问题等。

44、简洁/简捷:前者指干净,没有多余的话,简明扼要;后者指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45、暴发/爆发:前者一指突然发财或得利(多含贬义),二指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后者一特指火山爆发,二指(力量、情绪等)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战争”。

46、包含/包函:前者指里边含有;后者指请人原谅。

47、坚忍/坚韧:前者指(在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后者指坚固有韧性,如“质地坚韧”。

48、交代/交待:前者一指指经手的事务移给接替的人,二指嘱咐,三指将事情或意见向有关人员说明,把错误或罪行坦白出来;后者与前者的第三种意思相同,可通用。

49、质疑/置疑:前者指提出问题;后者指怀疑(多用于否定),如“不容置疑”。

50、总览/总揽:前者指全面地看,纵观,如“总览全局”;后者指全面掌握。

51、作客/做客:前者寄居在别处,书面语;后者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52、指责/指摘:前者指指斥,责备;后者指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53、报怨/抱怨:前者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词义较重;后者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词义较轻。

54、牟取/谋取:前者指谋取(名利),常作贬义词用;后者指设法取得。

55、本领/本事:前者着重于工作的技能,特殊的技巧;后者着重于活动能力,指一般的能力。

56、本质/实质:前者指人或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跟表面的或虚假的东西相对;后者一般指抽象事物,如“精神实质”。

57、颁布/颁发:前者侧重于公布,对象往往是法令、条例等;后者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常是奖品或命令、指示等。

58、干涉/干预:前者指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硬管,如“互不干涉内政”;后者指过问(别人的事),如“事涉隐私,不便干预”。

59、涵养/修养:前者侧重于指在受到冒犯时能宽容大度,控制自己的感情;后者指在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有过一定的锻炼,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60、品味/品位:品味是动词,是品尝、欣赏的意思;品位是名词,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数,含量越大,品位越高,现引申为对艺术作品等或人的行为的评价。

61、声明/申明:前者一指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立场,如“声明立场”,二指声明的文告,如“发表声明”;后者指郑重说明,如“申明理由”。

62、时势/时事:前者指某一时的客观形势,如“时势造英雄”;后者指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

63、委曲/委屈:前者指事情的底细,如“告知委曲”;后者指因冤枉而难过,如“受委屈”。

64、制服/治服:前者是用强力压制或压倒使之驯服的意思;后者治理、整顿使之服从,现在多用于兴修水利、改造山河等方面。

65、振动/震动:前者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后者指外力引起的颤动,也指精神受到重大影响。

66、开拓/开辟:两者都有打开新路、新天地的意思。

前者重在发展、扩大;后者重在打开新途径。

67、允许/容许:前者表示答应和许可的意思;后者表示容纳、认可。

68、收集/搜集:两词都有“把东西集合起来起来”的意思,但前者只是使聚集起来;而后者还有到处寻找、搜罗的过程,然后才聚集到一起。

69、贯穿/贯串:前者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全过程这点上,可相通,但前者还有穿过、连通意思。

70、发愤/发奋:前者指因不满而决心努力改变现状;后者指振作起来,开始行动。

请根据上面的附录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能力针对性练习。

1、小李抽烟是不对的,但是有一个喜运动的。

(A、爱好B、嗜好)2、小龙工业区的建设正式启动了,昨天市领导开会讨论了工业区移民的问题并把小王等人在了供销社。

(A、安置B、安排)3、要搞好高中语文的学习刻苦钻研。

煤铁等是发展工业所的原料。

(A、必需B、必须)4、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人的一生不犯错误,而脱离群众就犯错误。

(A、难免B、不免)5、他暗害我已经一次了。

张世豪犯罪集团抢劫,还杀人越祸。

(A、不止B、不只)6、日本政府随意其侵略历史是对中国人民甚至整个亚洲人民感情上的伤害,但是他们不了中国人民用鲜血写就的历史书等相关材料。

(A、篡改B、窜改)7、从陶渊明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名利的人,而其感情却并非是的,相反,是非常丰富的。

(A、淡泊B、淡薄)8、中国古代有许多高僧不惜江海的艰辛,为的是能普众生的理想,到白发时回首此生才发现自己没有虚年华。

(A、度B、渡)9、积极稳步,确有把握再动手,要有控制数字,派任务,再检查完成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