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
取消句子独立性怎么解释

取消句子独立性怎么解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时常会提到“句子独立性”这个概念。
不过,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情况,句子独立性被取消了。
那么什么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呢?这是什么道理?本文将为大家解释这个问题,并列举三个例子进行说明,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一、什么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先来说说句子独立性。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一般定义句子独立性为一个句子本身就具备完整的表达能力,不受其他语言单位的限制。
也就是说,一个独立的句子可以独自完成意思表达。
比如,“小明喜欢看电影。
”这样一句话就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句子,能够独自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而取消句子独立性就是指,在上下文语境下,我们常常忽略一个句子原本的独立性,将其与其他语言单位联结,一起构成一段话。
这种形式不会影响语句的理解,因此也是我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遇到的情况。
二、例子1. 复句复句是最常见的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方式。
复句是指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的复合句,从句本身不能独立表达完整的句子意思。
例如,“老师让我们写作业,我想早点睡觉。
”这个句子是由两个从句组成的,前一个句子是“老师让我们写作业”,后一个句子是“我想早点睡觉”。
它们本身没有完整的表达意思,但是结合在一起,使用逗号或句号等标点符号将其连接起来即可,形成了一篇通顺、有条理的文章。
2. 广告语广告语往往会采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句式,以引起人们对产品或服务的关注。
例如,“一次刮掉20%”、“新品免费试用”等,这些独自使用作为标题或单独一句,是不能表达完整意义的,但当它们放在一个广告中,与其他信息组合在一起就能够更好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3. 对话对话也是一个常见的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朋友聊天、与同事交流时,往往惯用一些语言习惯和特定表达方式。
例如,“我们晚上吃什么?”“不知道,你有什么想吃的?”这个对话中,两句话本身没有完整的表达意思,但是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清晰地表达对晚餐的询问和答复。
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指在写作中,一些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紧密,导致文章整体连贯性差,读者阅读起来会感到困惑。
因此,要想提高文档的质量,就需要注意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一问题。
首先,取消句子独立性会导致文章逻辑不清晰。
当一些句子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词或连接词不当时,读者很难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对整个文章内容的把握。
比如,当我们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而且”、“然后”、“但是”等连接词时,往往会造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过于紧密,导致文章呈现出一种机械式的叙述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层次感。
其次,取消句子独立性还会导致文章结构松散。
如果文章中的句子之间缺乏逻辑关联,就会使得整个文章的结构显得松散,缺乏层次感和逻辑性。
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到困惑,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是什么,从而影响了文章的阅读体验。
另外,取消句子独立性还会导致文章内容重复。
当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紧密时,很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情况。
比如,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论据或例证来支持同一个论点,这不仅会使文章显得啰嗦,还会让读者觉得作者缺乏新意,降低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为了避免取消句子独立性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合理使用连接词。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连接词来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因为”、“所以”、“然而”等,这样可以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其次,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出现内容重复或者逻辑跳跃的情况,保持文章结构的紧凑和层次感。
最后,要注意整体的文章结构。
在撰写文档时,要注意整体的文章结构,合理安排句子和段落的顺序,保持文章内容的连贯性和层次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流畅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一种常见的写作问题,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
因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使用连接词,保持文章结构的紧凑和层次感,从而提高文档的质量和阅读体验。
文言文“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王力《古代汉语》[1]第二册中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①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在这里,“公视”(你们看)只起说话人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
②句子独立性被取消,成了一个复句的分句。
构成复句的单句,语法上叫作分句。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什么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这么解释: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之”字,就表明这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个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一个成分。
如主语、宾语等等。
比如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选自《触龙说赵太后》)这句话如果没有“之”字的话,前半句就是“父母爱孩子”,主谓宾齐全,是个句子,但是有“之”之后,就变成后半句的主语了,不成为独立句子。
所以,这里的“之”字就取消了前半句本来的独立句子身份。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
下面的例子比较一下就明白了: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句子也属于这种情况。
以上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都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但是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
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什么意思

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什么意思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指在写作中,一些句子之间缺乏逻辑关联,单独存在而不与上下文相连,导致文章内容松散、不连贯的现象。
这种现象常常会给读者阅读和理解文章带来困难,降低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
在写作中,句子的独立性指的是句子之间的关联和衔接。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由一系列有机联系的句子组成,句子之间要有逻辑关联,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
而取消句子独立性则是指在文章中出现了一些孤立的句子,它们与上下文缺乏必要的联系,无法很好地融入整个文章,导致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受到影响。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句子之间缺乏过渡词或连接词,导致句子之间的关系不清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不够紧密,导致文章内容松散,读起来断断续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混乱,导致读者难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等等。
取消句子独立性会给读者阅读带来困难,使得文章的表达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谨,影响文章的质量。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注意避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现象,努力使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都能与上下文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
为了避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在写作之前对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进行充分的规划和设计,确保每一个句子都能与上下文相互呼应,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其次,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使用过渡词和连接词,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重复和呼应,加强句子之间的关联,使得文章的逻辑结构更加紧密。
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指在文章中出现了一些孤立的句子,它们与上下文缺乏必要的联系,无法很好地融入整个文章,导致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受到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在写作中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努力使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都能与上下文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
取消句子独立性什么意思

取消句子独立性什么意思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中,有一种趋势是弱化句子独立性的概念。
这意味着在语文学习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句子独立性并不是高效沟通中必需的条件。
那么,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意思是什么?下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意义句子独立性是一种语法概念,意味着句子是一种独立的意思单位。
然而,在实际沟通中,人们的语言通常是繁琐而复杂的,很难只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来表达完整的意思。
因此,很多语言教育学家认为,我们需要弱化句子独立性的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这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基本意义。
从教育角度来看,取消句子独立性也有其优点。
首先,弱化句子独立性可以减轻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要求学生仅仅学习独立句子的写法和用法,那么他们需要掌握太多的语法知识,而且在实际写作中也难以应用。
其次,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将句子看作一种组合语言形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气强弱,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沟通。
二、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实践案例理论上说,我们可以从语言学角度来解释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概念。
但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个概念,我们需要看一些具体的实践案例。
以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三个案例。
1、展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知道,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能够显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句子独立性并不能解释这种关系。
例如,以下是两个句子:“雨下了。
”“我一个人呆在家里。
”这两个句子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以下语言形式:“雨下了,我一个人呆在家里。
”这个语言形式弱化了句子独立性的概念,并展示了这两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2、改变语气在一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改变句子的语气来更好地表达意思。
例如,在原始的句子中,声音和口音是一种强调手段,但是在书面语言中并没有这种语气。
因此,我们需要将句子独立性弱化,以便将语气调整到书面语言的要求。
以下是一个例子:“我可以去游泳了!”这是充满兴奋和激动的语气。
文言文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什么

取消句子独立性“取消句子独立性”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用结构助词“之”嵌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得本来可以独立成句的话变得语意未完,比如“父母爱子”,主语是“父母”,谓语部分是“爱子”,可以成为完整的句子,但中间加上个“之”,变成“父母之爱子”以后,语意就不完整了,变成一个偏正词组不能离开上下文而独立成句了,语法学界管这种现象叫“取消句子独立性”。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p461)说:“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细分起来,有两种情况:第一,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表示语意未完,让读者或听者等待下文。
例如: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四)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论语·颜渊)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第二,这种“之”字又常常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例如: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以上两例“之”处在作主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有时候,不是在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而是在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这样形成的结构再作句子的主语。
例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同上)此外,作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也可用“之”字隔开: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左传·宣公二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雕也。
(论语·子罕)举几个例子也许你比较一下就明白了:如:我爱香山。
但是,如果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成了“我之爱香山”,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必须说出爱香山的理由以后才算完整了。
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什么意思

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什么意思近年来,国内语文教育的改革迅速推进,各种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涌现,其中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提倡的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那么,什么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为什么要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篇文章将从多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含义取消句子独立性,简单来说就是在写作中不再强制地要求每个句子都要完整、独立、成立,而是允许句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语境关系,以此实现句子的紧凑、连贯效果。
在具体实现上,我们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连接词,如“然而、因此、同时、但是”等等,通过衔接上下文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而不是仅仅依靠单独的一句话。
二、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1、使用连接词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连接词来表达复杂的思想,从而实现句子之间的紧密联系。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龙卷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许多人受到了伤害。
这一句中,使用了“因此”来连接前后两个句子,表明龙卷风的破坏性极大,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利用包容句有时候,在一句话中加入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概念,似乎看起来有些混乱。
但是,如果我们使用包容句,将这些概念包含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就能更好地表现出全局性思考和总体性思考。
比如:智能手机成为许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具备通信功能外,还有相机、播放器、记录器等多重功能。
这句话使用“除了...外”这种连接方式,将手机的多功能性都包含进来,同时突出了手机的重要性。
3、通过并列句体现连贯性有时候,一个复杂的概念,要用一个句子难以完整地表达出来。
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并列句,采用同样的语法结构,表达同样的结论,来达到思想的连贯。
比如:要想获得一个好成绩,既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需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这一句使用了“既...也”这种反复重复的语法,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信息和关系。
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意义和实现取消句子独立性有很多意义。
一方面,它能够使得句子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表达主旨思想的同时,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该怎么理解
扶沟高中梁之璐
很多同学在学习文言文,只要解释“之”的时候,有一种解释,总是说,“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问之,则茫茫然,不知所以。
再深问之,则老师讲的。
其实,他们根本不懂。
只不过是记住老师的结论罢了。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第二册中这样解释:“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我们把它的词性界定为“结构助词”,把它的作用界定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细分起来,则有两种:
一、降级作短语,成为更大句子的成分;二、降级成为分句,隶属于一个复句。
示例
一、句子独立性被取消,降级作句子成分。
汉语有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不能作句子了,那么,降一格就是短语,然后这个短语作更大句子的成分。
例如下面下面这些句子:
1、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主语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如果没有句中的“之”字,“师道不传”(从师的风尚不流传)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谓句,但是,有了这个“之”以后,作句子的资格就没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
2、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谓语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上句中的两个“之”分别取消了两个句子的独立性,让前者(邻)作主语,后者作谓语。
3、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宾语
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民多于邻国”(老百姓比邻国多)这个句子,有了“之”以后,降格作了宾语。
4、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状语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往来”(使者往来于东方)这个句子,有了“之”后,变成了“当(秦国)使者往来于东方的时候,(我们郑国)供给他缺乏的物资。
”作了状语。
5、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作插入语(独立成分)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视”(你们看)的独立性被取消后,在句子中做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不与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发生结构关系。
在这里,“公视”(你们看)只起说话人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
二、句子独立性被取消,成了一个复句的分句。
构成复句的单句,语法上叫作分句。
这时,它只能和它的另一半相互依存成为一个大句子。
否则,它只能成为半句话。
例: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逍遥游》)
以上三例,前一个句子独立性被取消后,都作假设复句的一个分句。
三、其它。
不作为取独的情况,而是作协调音节的作用。
以下的“之”的作用不能视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矣。
(《寡人之于国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第一例“之”用在主语和介宾短语(状语)之间,只能看成是调整音节的助词。
第二例“之”用在主语和“所”字结构之间,也起调整音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