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解释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解释1.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指在句子中取消主语和动词之间的独立性,即把句子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作为两部分单独处理,这是常见的语法形式。
在取消主谓间独立性的句子中,一般不再把主语和谓语分开来看,而是把整个句子看做一个整体;即使有介词,也把它当作一整句处理,不再把句子分成独立的部分。
(1) 举例说明例如,“她唱得很美”这句话,由主语“她”和谓语“唱得很美”组成,当我们取消主谓间独立性时,可以把它变成“她唱得美”这样看做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无论主语和谓语之间是什么样的语言结构,都可以当作一个句子的整体来处理。
(2) 根据情况使用取消主谓间独立性并不是每句话都可以使用,而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
首先,如果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意思是同义的,那么就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看作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
其次,当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不能单独作为句子时,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
例如:“买西红柿”,买在此句中不能单独作为句子,只能和西红柿看做一个整体,才能够表达出句子的意思;又如:“上学去”,上在此句中也是不能单独作为句子,只能和学去这两个词组成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出句子的意思。
(3) 句子的变形取消主谓间独立性后,此句的语法变形也会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不同的语序上。
如“她唱得很美”,如果取消主谓间独立性后,就变成“她唱得美”,其中原句的主谓语序变成了无语序;再如:“我们去郊游”,如果取消主谓间独立性,此句就变成“去郊游”,由原来的主谓语序变成了谓宾语序。
4.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必要性取消主谓间独立性对于句子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必要性,有了它,我们就可以把一句话看作一个整体,而不必把它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表达语句的意思,还能使句子更简洁易读,更有利于我们进行准确有效的读写活动。
另外,取消主谓间独立性还可以加强语句的节奏感,使语句变得更加有力、更富有感染力。
什么叫做取消句子独立性

什么叫做取消句子独立性什么叫做取消句子独立性?在语言学中,独立部分指的是能够独自存在回答问题,也可以在上下文中不依附于任何其他句子成分的语言部分。
当一个句子中包含有两个或以上的分句,分句之间常常是平等关系,语义相对独立的。
而存在一些语法规则,会影响到句子中的分句独立性,从而使其表达的意思发生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下是关于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五个知识点。
1. 主语相同的情况下取消句子独立性当多个分句中的主语相同,而又没有显性的指代关系时,句子中的第一个分句会失去独立性。
例如:“他骑着自行车,脸上露出了微笑。
”这个句子中的主句是“他骑着自行车”,而后面的分句“脸上露出了微笑”就是支配性的,因为它不仅仅是对原始动作的陈述,还进一步解释了骑车时的心情。
2. 不同主语的情况下取消句子独立性当句子中的两个或以上的分句拥有不同的主语时,那么其中的独立性就不复存在。
例如:“学生们考试都考得很好,老师很高兴。
”这句话中的第一个分句是“学生们考试都考得很好”,而第二个分句“老师很高兴”则是由“学生们考试都考得很好”派生出来的表态句,因此失去了独立性。
3. 逻辑连接词会影响句子的独立性通常,在句子中使用逻辑连接词“因为”、“所以”、“但是”等,就会影响到分句的独立性。
这些词语用来连接分句,表示更多的依存关系,强化彼此之间语义上的联系。
例如:“他没有带伞,所以淋了雨。
”这句话中的“所以”连接了第一分句“他没有带伞”和第二分句“淋了雨”,形成了因果关系。
4. 直接和间接引语也会影响句子的独立性在句子中,直接和间接引语通常是在一个谓语之后的,而且在前后分句之间指示着一个关系。
这些引语使分句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进而影响到分句的独立性。
例如:“学校通知我,明天学校放假。
”这句话中的“学校通知我”是一个直接引语,而“明天学校放假”是一个间接引语,两者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语义层面。
5. 使用连接代词会影响句子的独立性当使用连接代词作为一个分句的开端时,会强制表明这个分句的语法上依赖于另一个分句。
取消句子独立性详解

2. 判别法:结合语意和语法来判断。
3.“之”字在名词、动词中间。
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 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④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 太后》前一个“之” 。
⑤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 人之于国也》。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 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寡人用心”,这本来是一个可以单独成 句的成分,就是说,我(寡人)用心,有主语 和谓语,是可以单独做一个句子的。但是加了 “之”字,就把这个本来可以单独成立的小句 子,变成了“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这个大句 子里面的一个成分(作宾语),它不再独立存在 了,这就是取消了它的独立性。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若为“臣壮”则是我年轻力壮,是主谓结构, 独立成句;但文中“臣之壮也”,是我壮年的 时候,此时它只是作为一句话中的状语出现,不 能独立成句了。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本来“专 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这里 是充当状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
比如说“王老师讲课”是一个句 子,可以用句号,但如果说“王老师 的讲课”,多了一个“的”,就是一 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就不能用 句号了,虽然“的”与“之”功能不 完全一样,但道理是一致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短语在句中可作为状 语、主语或宾语,有时候作为一个分句。
如:①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 师》
下面那些之是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 (B、D、E) A. 宋何罪之有 B. 孤之有孔明也,犹鱼之有水也 C.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而往 D.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E. 大王之入关,秋毫无所害
取消句子独立性什么意思

取消句子独立性什么意思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中,有一种趋势是弱化句子独立性的概念。
这意味着在语文学习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句子独立性并不是高效沟通中必需的条件。
那么,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意思是什么?下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意义句子独立性是一种语法概念,意味着句子是一种独立的意思单位。
然而,在实际沟通中,人们的语言通常是繁琐而复杂的,很难只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来表达完整的意思。
因此,很多语言教育学家认为,我们需要弱化句子独立性的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这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基本意义。
从教育角度来看,取消句子独立性也有其优点。
首先,弱化句子独立性可以减轻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要求学生仅仅学习独立句子的写法和用法,那么他们需要掌握太多的语法知识,而且在实际写作中也难以应用。
其次,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将句子看作一种组合语言形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气强弱,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沟通。
二、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实践案例理论上说,我们可以从语言学角度来解释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概念。
但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个概念,我们需要看一些具体的实践案例。
以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三个案例。
1、展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知道,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能够显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句子独立性并不能解释这种关系。
例如,以下是两个句子:“雨下了。
”“我一个人呆在家里。
”这两个句子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以下语言形式:“雨下了,我一个人呆在家里。
”这个语言形式弱化了句子独立性的概念,并展示了这两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2、改变语气在一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改变句子的语气来更好地表达意思。
例如,在原始的句子中,声音和口音是一种强调手段,但是在书面语言中并没有这种语气。
因此,我们需要将句子独立性弱化,以便将语气调整到书面语言的要求。
以下是一个例子:“我可以去游泳了!”这是充满兴奋和激动的语气。
文言文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什么

取消句子独立性“取消句子独立性”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用结构助词“之”嵌在主谓结构中间,使得本来可以独立成句的话变得语意未完,比如“父母爱子”,主语是“父母”,谓语部分是“爱子”,可以成为完整的句子,但中间加上个“之”,变成“父母之爱子”以后,语意就不完整了,变成一个偏正词组不能离开上下文而独立成句了,语法学界管这种现象叫“取消句子独立性”。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p461)说:“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细分起来,有两种情况:第一,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表示语意未完,让读者或听者等待下文。
例如: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四)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论语·颜渊)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第二,这种“之”字又常常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例如: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以上两例“之”处在作主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有时候,不是在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而是在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这样形成的结构再作句子的主语。
例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同上)此外,作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也可用“之”字隔开: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左传·宣公二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雕也。
(论语·子罕)举几个例子也许你比较一下就明白了:如:我爱香山。
但是,如果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成了“我之爱香山”,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必须说出爱香山的理由以后才算完整了。
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什么意思

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什么意思近年来,国内语文教育的改革迅速推进,各种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涌现,其中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提倡的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那么,什么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为什么要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篇文章将从多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含义取消句子独立性,简单来说就是在写作中不再强制地要求每个句子都要完整、独立、成立,而是允许句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语境关系,以此实现句子的紧凑、连贯效果。
在具体实现上,我们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连接词,如“然而、因此、同时、但是”等等,通过衔接上下文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而不是仅仅依靠单独的一句话。
二、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1、使用连接词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连接词来表达复杂的思想,从而实现句子之间的紧密联系。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龙卷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许多人受到了伤害。
这一句中,使用了“因此”来连接前后两个句子,表明龙卷风的破坏性极大,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利用包容句有时候,在一句话中加入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概念,似乎看起来有些混乱。
但是,如果我们使用包容句,将这些概念包含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就能更好地表现出全局性思考和总体性思考。
比如:智能手机成为许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具备通信功能外,还有相机、播放器、记录器等多重功能。
这句话使用“除了...外”这种连接方式,将手机的多功能性都包含进来,同时突出了手机的重要性。
3、通过并列句体现连贯性有时候,一个复杂的概念,要用一个句子难以完整地表达出来。
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并列句,采用同样的语法结构,表达同样的结论,来达到思想的连贯。
比如:要想获得一个好成绩,既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需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这一句使用了“既...也”这种反复重复的语法,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信息和关系。
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意义和实现取消句子独立性有很多意义。
一方面,它能够使得句子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表达主旨思想的同时,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什么意思

取消句子独立性什么意思文章一: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取消句子独立性是指将两个原本独立的句子合并为一个复合句,使其中一部分成为从句,从而使整个句子的语义更加明确,逻辑更加严密。
这种方法常用于改善原文的句法结构和语言效果,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取消句子独立性可分为两种形式,即并列句简化和主次句转换。
一、并列句简化并列句简化是在两个并列句之间取消连接词,从而合并成为一个复合句的过程。
由于并列句间缺少连接词,导致语义不够明确,逻辑关系不够清晰。
因此,简化后的复合句更加紧凑简洁,语义更加明确。
例如:“我去上班”和“他在家看孩子”,本来是两个独立的句子。
如果将它们简单地并列起来,如“我去上班,他在家看孩子”,语言效果就不够流畅,而且语义也不够明确。
此时,可以通过取消两个句子之间的连接词“,”来实现并列句的简化,从而得到一个更加简洁明了的复合句:“我去上班,他在家看孩子。
”二、主次句转换主次句转换是将两个主句中的其中一个转换为从句,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法关系更加明确,逻辑更加严密。
这种方法常用于表达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加强主谓宾语的语义联系,提高文章的连贯性。
例如:“他正在看电视。
我们去看电影。
”这两句话本来是并列的,但由于二者表现的是同一时间相互独立的动作,用“并列句简化”不能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
此时可以将第二句话“我们去看电影。
”转换为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当他正在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去看电影。
”这样,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就被明确表示出来了。
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一种有效的优化句法结构和语言效果的方法。
它可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流畅度,强化语义联系,使文笔更加生动优美。
文章二:如何利用取消句子独立性来提高写作水平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一种优秀的写作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连贯性。
利用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简洁明了,语义更加明确,逻辑关系更加严密,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内容。
以下是利用取消句子独立性来提高写作水平的三个知识点:一、注意句子的思想关联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句子之间的思想关联,寻找句子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如何理解“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何理解“取消句子独立性”“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语法现象。
“之”字的这种独特作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在全句中作主语,表示语意未完,让读者或听者等待下文。
例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这句话中“师道不传”本来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主谓句,但在整个句子中只能以一个主谓短语的形式作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主语。
例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中的“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后,就变成了一个主谓短语而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等句子也是这种用法。
2.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在全句中作宾语。
例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松柏”“后凋”之间加“之”字,主谓结构被取消独立性后,变成了一个主谓短语,作“知”的宾语。
例4“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全句的大主语是“寡人”,大谓语是“不知”,大宾语是“其力之不足”。
“其力”“不足”之间加上“之”,取消独立性后变成短语,作为整个句子的宾语。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不知东方之既白”等句子也属于这种用法。
3.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在全句中作状语。
例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如果没有“之”字,就变成“臣壮”(我年轻),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
加上“之”,“臣之壮也”就不是句子,而变成了一个短语,作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
例6“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悍吏来吾乡”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加上“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表时间的短语而作为全句的状语。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中的“始臣之解牛之时”,在全句中也是作时间状语。
4.两个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连用,分别作主语和宾语。
例7“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孤之有孔明”和“鱼之有水也”这两个取消了独立性的短语分别作主语和宾语,此句的谓语是“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关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甘肃省兰州十八中学
薛生杰
“之”字的义项中有一种特殊用法,即“取消句子独立性”(以下简称“取独”),但在学习中,很多同学对此只知其名,不解其义,从而造成文言阅读的困难。
下面就与此相关的三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1、何谓“取独”?
我们知道,句子是词和短语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有一定语调的语言单位,所谓“取独”,就是使句子变成一个短语,使之既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又没有语调,从而失去了句子的“独立性”,而去作另一个句子里的成分。
如: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
(《毛遂自荐》)
如果没有加点的“之”,“秦围邯郸”就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其语法关系为“秦
围
邯郸”
,与后一句构成承接关系;加上这一个“之”字,此句就变成了一个偏正短语,意为“秦国围攻赵国的时候”。
这种现象既是古人的习惯,更是行文时语法的需要。
以“甚矣,汝之不惠”为例。
先看翻译及语法关系上的对比:
A、你不聪明,太厉害了!(不加“之”)
B、你的不聪明,太厉害了!(加上“之”)
可见不加“之”时是两句话,陈述对象都是“你”;加上“之”后,是一句话,“你的不聪明”是个偏正短语,成为“太厉害了”的陈述对象,而原文强调的恰恰是“不聪明”“甚矣”。
其实,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如:“我读书”是主谓句,而“我的读书”是个偏正短语。
再如“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句中的“的”字取消了这一句子的独立性,并使之成为全句的主语。
2、如何识别“取独”?
凡是用在主谓之间的“之”字,一般都是“取独”的。
试比较以下句中加点“之”的用法: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以上例中“之”均为“取独”。
、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
、蚓无爪牙之力。
(助词,的;后置定语标志)
、躬耕之垄上。
(动词,到)、
3、如何翻译?
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和“信、达、雅”的要求,“取独”的“之”的翻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上例中句可用“……的时候”格式,如句可译为:“凶悍的官吏来到我们村的时候,四处叫嚣。
”
句“取独”后短语作句子的主语,“之”可以不翻译;句“取独”后短语作句子的宾语,“之”字须翻译为“的”,如句可翻译为“(如果)打算不给(和氏璧),就害怕秦兵的到来。
”
二三年十二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