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现代派建筑大师
建筑五大师格罗皮乌斯柯布密斯赖特阿尔瓦

现代建筑五大师——对格罗皮乌斯、柯布、密斯、赖特、阿尔托的分析内容摘要: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阿尔瓦·阿尔托作为现代建筑的五位大师坚决反对复古,创时代之新,他们的建筑有新功能、新技术,形式符合抽象的几何美学,他们承认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提出了要反对外加装饰的建筑表现形式。
他们确定了现代建筑的为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关键词:功能空间异同有机人情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许多国家中复古主义建筑仍然相当流行,并且出现了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等流派,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的问题。
由于战后初期欧洲各国的经济困难状况,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抑制了片面追求形式的复古主义作法;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新的建筑类型,要求建筑师突破陈规。
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方面的进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走出学院派的象牙之塔;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祸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世人心理上引起强烈震动。
人心思变,大战后社会思想意识各个领域内都出现许多新学说和新流派,建筑界也是思潮澎湃。
新观念、新方案、新学派层出不穷。
这一切都未现代建筑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现代主义自30年代起迅速向世界其他各地区传播,终于成为20世纪中叶现代建筑中的主导潮流。
现代建筑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欧洲先锋派,他们是现代运动的主力。
另一是以美国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派。
此外有一些派别人数并不多单十分重要,他们在建筑观点上特别是在建筑与社会和时代的关系上,赞成欧洲的现代建筑派,也参加了他们发起的CIAM组织,但在设计手法上则倾向于有机性。
五位现代派建筑大师

1.格罗皮乌斯(1887~1969)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主要建筑理论①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②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建筑,格罗皮乌斯坚决的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思潮进行论战。
“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③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格罗皮乌斯在20年代和30年代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法古斯工厂和科隆展览会);到了美国以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空间和色彩的感觉和体验。
一个人的建筑观点总是反映着时代和环境的烙印。
他从没有轻视建筑的艺术性。
之所以20年代末前比较强调功能、技术、和经济,主要是的德国工业的发展和德国战后的经济条件。
■建筑教育家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
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三、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
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全面的建筑观》1)反对复古主义,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
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
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
2)强调三大美术一体。
将美术、雕塑、绘画有机融合。
3)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强调造型与功能的协调性,包括井然有序的平面和良好的比例。
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人类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从最初的简陋的石屋,到如今的摩天大楼,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对空间和形式的探索。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有四位杰出的建筑师被誉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他们分别是勒·柯布西耶、米斯·凡·德罗、法兰克·劳埃德·赖特和托马斯·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瑞士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被誉为现代建筑的天才之一。
他提出了"五点建筑"理论,即:自由立面、开放的平面、自由的纵深、水平窗和绿化屋顶,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柯布西耶以简约、现代的风格为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品包括法国马赛的热那亚人图书馆和印度昌迪加尔的政府总部。
米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是德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追求极简洁的形式和空间,注重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本质性。
凡·德罗的作品以玻璃和钢的运用为特点,营造出现代感十足、开放明亮的空间。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德国柏林的冯·德·劳恩大厦和美国芝加哥的西湖别墅。
法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他信奉"有机建筑"的理念,即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赖特设计的建筑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坎贝尔住宅和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这些建筑都以其独特、流畅的造型和大胆的结构著称。
托马斯·简(Thomas Jahn)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巨星。
简擅长利用现代建筑的语言,创造出简洁、几何、极简主义风格的作品。
现代主义建筑五位大师97分析

密斯凡德罗
5.“技术精美”: 在60年代把自己设计形式提高到精益求精的高度,芝加哥联邦大楼, 联邦德国的柏林新国家艺术博物馆。 贡献及影响: 在于通过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 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 的外观,多变灵活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美的细部,1928年提 出的“少即是多”集中反映这一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
1.“少就是多”:
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产生偌大、无屏障或者屏障极小的可作 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
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成为不附任何多余的东西,只有由直线直角 形成的规整,精确和纯净的钢和玻璃的方盒子。 2.“流动空间”: 现代建筑以空间为主题,这个理论提出是对现代建筑的重要贡献,他打破封 闭空间,在空间的流动体验功能平面。
Page 14
理性主义:
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以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和以柯布西耶等为代表的 欧洲现代建筑,因讲究功能而又称为“功能主义”,又被称为“国际式”, 因不论在何处。都以同一色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 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强调建筑师改造社会的任务。 进步性:理性主义在同学院派的复古主义、折衷主义作斗争中,在使建筑适 应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活生产上作了最重要的贡献。 局限性:个人与社会的主观和客观局限性带来的一些缺点:在反对形式主义 时,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似乎建筑的艺术形式不需要费心,在反对复古主 义、折衷主义时,否定历史似乎现代建筑与历史传统水火不容,反对脱离实 际的设计,过分强调建筑的时代性,似乎建筑没有个性只有共性,此外,手 法比较生硬,形式较雷同。
柯布西耶
柯布西耶:1887-1966瑞士
【外国建筑史】现代建筑五大师

现代建筑五大师简介: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公认的现代建筑四大师之一,公立包豪斯学校的创办人。
他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经历: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
(同期的还有柯布西耶和密斯.范.德.罗,在贝伦斯的事务所使他们接受了很多的新观点,对他们后来的建筑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10~1914年:自己创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
1915年:开始在魏玛艺术工艺学校任教。
1919年:将魏玛艺术工艺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937年:定居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并同一些青年建筑师合作。
建筑理念:1、主张走建筑工业化的道路,试验过一些预制装配式住宅。
2、将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建筑的重要位置上,但也不轻视建筑的艺术性。
3、提出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必须创造这个时代的新建筑的主张。
建筑作品:1911)(1)设计师是格罗皮乌斯与A.迈耶(2)设计手法:①非对称的构图;②简洁整齐的墙面;③没有挑檐的平屋顶;④大面积的1玻璃墙;⑤取消柱子的建筑转角处理(3)评价:法古斯工厂在平面布置和形体依据生产需要设计,打破了过去对称的格式。
利用工业制造的轻薄建筑材料组成的外墙改变过去砖石承重墙建筑的沉重形象。
将玻璃安放在柱子外皮上的处理手法增加了墙面的轻巧感。
这些建筑处理是格罗皮乌斯对过去出现过得一些手法的综合,并将它们提高为后来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语汇。
法古斯工厂是格罗皮乌斯早期的建筑成就,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先进的一座工业建筑。
1914)1919)(1)由格罗皮乌斯创建的,专门培养新型工业日用品和建筑设计人才的高等学院。
现代建筑四大巨头

全部用钢和玻璃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 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彻地反映着建筑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 空间
弗兰克.赖特
FRANK LLOYD.WRIGHT
赖特简介
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年6月 8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 .他享 有92岁高龄,1959年方去世,是 现代建筑家中少有的高龄大师, 得以亲自经历了美国的”工艺 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并 且亲眼看到战后的”国际主义” 建筑运动和密斯的”少就是多” 原则兴盛.毕生设计了大量的住 宅建筑和少量的商业建筑和公 共建筑.提出了”有机建筑”理 论和草原式美国住宅模式.
.
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似瀑布 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 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 整个建筑看起来象是从地里生 长出来的,但是它更象是盘旋 在大地之上。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所有 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 生一种明的对抗, 所有混 凝土的 水平构 件,看 来有如 贯穿空 间,飞 腾跃起 赋予了 建筑最 高的动 感与张 力
玻璃
使用原因 这是密斯建筑思想的缩影,他为了赋予空间一 生命力,为了使他能够具有比较鲜明的建筑表 现,再没有把一切形式都精简到最纯净的地步 之前,他绝不停止。他一直是比较强烈的坚持 使当代建筑组成因素之一的平墙面做成最光滑 和最透明的玻璃墙的形式。
效果 成为与环境出色结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密斯在很大程度上相当注重细节,用他 的话说就是细节就是上帝。他的作品细 部精简到不能精简的绝对地步。用极为 大胆、简单、完美的设计方法,利用新 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 果。
包豪斯建筑学派主要成员
以现代建筑五大师谈现代建筑的不同点

三、阿尔瓦·阿尔托
芬兰建筑师阿尔瓦· 阿尔托(Alvar Aalto)从他的家
庭和文化背景直接继承了一种价值体系,即对西 方人文主义的尊重——这些传统根植于文艺复兴 和古典主义的遗产,同时保留了对自然的专注与 投入,担负起芬兰本土文化意义上的责任。他对 自然形式、材料和空间的敏感,也来源于其内心 深处对芬兰旷野的体验。
法古斯工厂
建筑理念
格罗皮乌斯认为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必须创造这个时代的新建筑。 “旧社会在机器的冲击之下破碎了,新社会正在形成之中。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重要的是不断地发展,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表现方式,决不是形式地追求‘风格特征’”。 在设计原则和方法上,20 年代和 30 年代间,格罗皮乌斯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首位。他认为这才是新建筑的特点。
到的强烈感受。柯布西耶提倡以人的运动这一准则在当时加速了古典主义形式的解体。 建筑的内部循环在柯布西耶的眼中应该是背离人造的秩序,不但要从功能的角度思考,更多的是应该是出自情感上。好的建 筑是可以被“通过”和“穿越”的,无论是在内部还是在外部。 建筑不但是要给予人以居住的自由,更多的是应该给予人以想象的自由甚至是美学与诗意的追求,这种空间秩序同样是创造与体 验的结果。
辑,如肺结核疗养院。
功能
他的建筑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讲求经济、实用。打破单一的功能形式,注重各种房间的功能用途和相互关系, 把各部分恰当的组织在紧凑的建筑体量之内,如维堡市立图书馆。在使用上像是功能主义的作品,但更注重使用 者的需求。
形式
打破传统建筑形式,外部处理简洁。建筑外形与结构相结合。例肺 结核疗养院。
方式。如1927年他为联合国大厦所做的田园牧歌式的规划,“大厦融
入阿尔卑斯湖的水面,位于林间的空地上,为绿草所环绕,它甚至不 会去打搅一株蔷薇花……”每一扇窗都将开向牧歌式的风景。多么完美 的环境!在此,将为世界和平而工作。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名单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名单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筑行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领域里,一批才华横溢、具有独特设计理念和创造力的建筑师涌现出来。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和风格,为中国城市的变迁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面是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名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
1. 王澍: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学院富阳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
他注重结合自然与环境,致力于打造独特且有机的建筑形式。
2. 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建筑学的鼻祖”。
他主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代表作品有北京门头沟万佛禅寺、上海胜利门等。
3. 邵国理:他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在将西方建筑理念引入中国的同时,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作品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等。
4. 褚冠军:以简约的设计语言和对空间的独特驾驭能力而闻名,代表作品有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广州大剧院等。
5. 毛岳群:他是中国最具实验性的建筑师之一,善于将当代艺术融入建筑设计,代表作品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宁波博物馆等。
6. 周德华: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同时在设计中体现出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代表作品有广州塔、深圳华为研发中心等。
7. 孟凡利:他以精湛的空间创造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著名,代表作品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北京O-Tower等。
8. 余德耕:他注重建筑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以创新的设计语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代表作品有北京电视塔、北京建国门广场等。
9. 欧阳山:以独特的设计思路和对空间的精准把控而闻名,代表作品有广州比华利大厦、哈尔滨市音乐厅等。
10. 朱锋:他以对城市设计的独到见解和对建筑形态的创新演绎而受到广泛赞誉,代表作品有北京首都机场商务区、上海中环国际广场等。
除了以上列举的建筑师外,当代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建筑师,如李兴钢、张纪中、阿尔托、冯·裴析德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位现代派建筑大师1.格罗皮乌斯(1887~1969)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主要建筑理论①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②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建筑,格罗皮乌斯坚决的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思潮进行论战。
“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③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格罗皮乌斯在20年代和30年代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法古斯工厂和科隆展览会);到了美国以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空间和色彩的感觉和体验。
一个人的建筑观点总是反映着时代和环境的烙印。
他从没有轻视建筑的艺术性。
之所以20年代末前比较强调功能、技术、和经济,主要是的德国工业的发展和德国战后的经济条件。
■建筑教育家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
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三、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
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全面的建筑观》1)反对复古主义,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
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
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
2)强调三大美术一体。
将美术、雕塑、绘画有机融合。
3)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强调造型与功能的协调性,包括井然有序的平面和良好的比例。
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在下述建筑中:包豪斯校舍,他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同人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中。
4 )美的观念是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正真的传统是不段进步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的不断前进。
■法古斯工厂(格罗皮乌斯和A·迈尔)特点:①非对称的构图②简洁整齐的墙面③设有挑檐的平屋顶④大面积的玻璃窗⑤取消柱子的建筑转角处理。
(这些手法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一致,符合玻璃和金属的特征,也适合实用性建筑的功能需要,同时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美)。
格罗皮乌斯第一个从建筑师的角度,把这些出自工匠、铁匠之手的处理手法,提高到后来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新的建筑语汇。
■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办公楼■包豪斯校舍(是标志着现代建筑的里程碑)校舍的建筑面积超过10000平米。
按功能性质,分为三个部分:①教学用房(主要是工艺车间,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②生活用房(6层,砖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③职业学校(4层,用过街楼与教学楼相连)设计有如下特点:(见书P79)一.把建筑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二.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
没有特别突出的中轴线,形成纵横交错变化丰富的总体效果。
充分运用对比效果:高与低的对比;长与短;纵向与横向;虚与实;轻薄与厚重等等。
三.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效果。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砖墙承重结构。
达到朴素,经济,实用的效果。
包豪斯校舍的意义(见书P71)2.柯布西耶(1889~1965)现代建筑大师,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现代建筑运动的许多方面都是一个现行者。
他在现代建筑构图上作出的丰富多样的贡献使他对现代建筑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勒.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
20世纪20与30年代功能主义者、欧洲现代派的先驱,极力主张理性主义原则和简单的几何图形:40年代,他设计的马赛公寓成为50年代影响很大的粗野主义的前锋:50年代,提出了非功能主义,又非粗野主义的朗香教堂。
■《走向新建筑》(1923年出版)中心思想:激烈否定19c以来因循守旧的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观点和建筑风格,激烈的主张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①主张创造新时代的建筑;走工业化道路,把住房比作机器(“住房是居住的机器”),②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
并要求建筑师向工程师理性学习。
③强调建筑艺术的重要性。
把建筑看作是纯粹精神的创造,一再说明建筑师是艺术家。
他并且把当时艺术界中正在兴起的立体主义流派的观点移植到建筑中来,他既是理性主义者,又是浪漫主义者。
总的看来,前期表现出更多理性,后期表现出更多浪漫。
■住宅中的“建筑新五点”(1926年)1. 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房屋主要使用部分在二层以上,下面全部或部分架空,留出独立支柱);2. 屋顶花园;3. 自由平面;4. 横向长窗;5. 自由的立面。
■机器美学:追求的并非机器般的功能和效率,而是机器般的造型(外部轮廓简单,内部空间复杂)■模数理论:使建筑的整体和细部的尺寸与从人体尺度出发形成的比例关系相符合。
■代表作品:1)早期:(1)萨伏伊别墅——钢筋混凝土结构,板柱承重体系体现了:①阳光空气绿地三要素和新建筑五点的完美结合。
②柯布的美学观念:把别墅当作一立体雕塑,各体形都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为了增添变化,采用了些曲线形墙体。
房屋总的体形简单,但内部空间按复杂—机器美学。
(2)巴黎瑞士学生宿舍(见书P79)(底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层以上—钢结构和轻质材料的墙体)特点:①创造了标准层不规则,单层裙房的空间在组织形式,为其后现代建筑师广泛采用;②发挥天然与人工两种材料不同质地和颜色的对比效果,使立面轮廓有变化,增加体形生动性对比手法:①玻璃墙面和石墙面的对比;②上部大块体同下面较小的柱墩的对比③多层建筑和相邻的低层建筑的对比;④方整规则的空间同带曲线的不规则空间的对比;⑤不同质地和颜色的对比2)晚期:二战后,建筑风格有明显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机形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尤其喜欢表现脱模后不佳装修的清水钢筋混凝土,这种风格后被称为“粗野主义”(1)朗香教堂(见书P315)雪铁龙承重体系,造型奇特,墙体弯曲。
主要空间的周围有三个小龛,每一个的上部都是向上拔起的“塔”。
伸出于屋顶之外。
各个立面的差别很大。
以地中海民宅为思想来源,内部空间关系与万神庙内大厅和周边空间处理相似。
它的建筑形体和空间证明柯布西耶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也形象的反映出现代西方宗教的特质。
象征性手法:①卷曲的南墙东端挺拔上升,有如指向上天;②房屋沉重而封闭,暗示它是一个安全的庇护所;③东面长廊开敞,意味着对广大朝圣者的欢迎;④墙体的倾斜,窗户的大小不一,室内光源的神秘感与光线的暗淡,墙面的弯曲与棚顶的下坠等,都容易使人失去衡量大小、方向、水平与垂直的判断(2)马赛公寓特点: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时组成现代城市的基本单位粗野主义手法:拆除现浇混凝土模板后对表面不加处理,显露不修边幅的粗野效果,粗犷原始,朴实敦厚的雕塑效果(3)印度昌迪加尔法院特点:①为了降温,法院前面布置大片水池,建筑方位考虑夏季主导风向,使大部分房间有穿堂风。
②考虑空间尺度与人的关系以步行15分钟距离为单位,使建筑物间的距离过大,无法形成亲切的环境,在热带阳光下增加广场枯燥寂寞之感。
3.密斯.凡德罗■主要思想:结构就是一切,认为比房屋的功能更能决定建筑的形式。
主张功能服从空间——建造一个实用和经济的空间,在里面配置功能。
认为形式不是工作的目的,只是结果。
简单概括为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讲求“条理”。
用“少就是多”的理论总结就是:一方面,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建,产生没有或极少屏障,而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
另一方面,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成为由钢和玻璃构成的直角组成的盒子。
■流动空间。
现代建筑以空间为主题,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对现代建筑的重要贡献,它打破封闭空间,在空间的流动中体验功能平面。
■代表作品:①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流动空间)。
主要特点是隔墙有玻璃的和大理石两种,墙的位置灵活似乎偶然,形成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
室内和室外互相穿插,没有明确的分界。
这是现代建筑常用的流通空间的典型。
形体处理简单,没有任何线脚,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之间不作过渡性处理。
简单明确,干净利索。
突出材料的固有颜色,纹理和质感。
给人以清新明快的印象。
正因为形体简单,去掉附加装饰,所以突出了建筑材料本身固有的颜色、纹理和质感。
在用料上十分考究。
地面用灰色的大理石,墙面用绿色大理石,主厅内部一片独立的隔墙还特地选用了华丽的玛瑙石。
玻璃隔墙有灰色的和绿色的,内部的一片玻璃墙还带有刻花。
一个水池的边缘衬砌黑色的玻璃,这些不同的颜色和材质的结合,使这座建筑有了一种高贵、雅致和鲜亮的气氛。
充分体现了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理论原则。
不过,应该看到,这座展览建筑本身没有任何实用的功能要求,造价又很宽裕,因此允许建筑师尽情地发挥想象力。
可以说是它本身就是一件纯建筑展览品。
②范思沃思住宅(通用空间)。
完全是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盒子,中间有一个小的封闭空间,其他地方全部是开敞的,白色钢铁构架,巨大的玻璃幕墙。
简单到无法复加的地步。
是密斯“少就是多”的完美体现。
也是他国际主义风格达到一个新高度的标志。
③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布朗楼(通用空间)——国际主义风格的另一个体现(建筑系楼,将教室放在地下,地面学生工作室。
工作室取消建筑内墙和柱,在屋顶上面架设4根大梁悬掉屋面,用一个大而无阻挡的空间来容纳多种不同活动。
引起了学生的很大不满)④与约翰逊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是国际主义风格的顶峰。
用料考究、造价昂贵、施工精细更被一些大公司认为能代言自己威望与实力的形象。
特点:1)大楼前宽敞的广场2)外部金属结构,黑色青铜垂直线条,显得格调高雅,与众不同3)顶层是设备层,除此以外开间和窗的尺寸均相同,外形简单。
■技术精美的倾向:特点是建筑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构造与施工均精确,内部没有或多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彻地反映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内部空间。
范思沃斯住宅、图根哈特住宅、西柏林国家美术馆新馆、芝加哥滨湖公寓、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布朗楼都是他在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品。
密斯以一种精密的建筑美学与工业技术的最佳利用的高度结合,创造了特有的建筑文化。
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塔以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成为这个时代技术与资本强有力的像征。
随着战后美国资本与技术向世界各个角落渗透,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种风格的建筑更是成为城市纪念碑,更替着传统建筑,改变着原来的城市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