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0《古诗三首》《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文的意象、情感和价值观。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强调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和《石灰吟》的鉴赏文章,或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3.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诗文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诗文鉴赏、分析和评论等任务。
2.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组评,鼓励学生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提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性的意见。
3.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堂参与度,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首流行歌曲《江南》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歌词中的古典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2.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古诗文?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的《古诗三首》和《石灰吟》,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文的艺术魅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古诗三首》和《石灰吟》,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这是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第 1 篇教学内容:《寒食》一、读题,释题我们在三年级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清明节的由来》,那篇中提到过寒食节。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晋文公为怀念抱木焚死的贤臣介子推而定的。
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按当时风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二、依提纲汇报交流1、诗人及时代背景2、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御暮侯等字。
3、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4、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汇报交流1.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之景。
2.回归文本,认真读诗,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要重点引导理解飞花御柳汉宫五侯和传蜡烛等术语和风俗。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展示交流1.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2.展示交流,感受节奏美。
3.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学生想象画面。
4.默读,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思考:哪些句子写春意?5.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这是一片怎样的春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词?重点引导理解无处。
通过品读交流,了解长安城以及皇宫的春意浓浓,热闹非凡。
6.感情朗读。
7.教师导语: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天下一片漆黑。
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8.读诗。
思考:从一个传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皇城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9.交流读书所得,体会诗人的轻蔑和不满。
10.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五、检测反馈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3、默写古诗。
六、布置作业继续搜集寒食节的相关资料。
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泊船瓜洲》一、导入新课讲述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题材、诗歌结构、诗句阐释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自主感悟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敬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古典文化的内涵,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学内容•《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2.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向学生介绍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古诗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介绍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静夜思》•阅读《静夜思》,解释诗句,并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学习《登鹳雀楼》•听读《登鹳雀楼》并解释诗句,让学生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学习古诗的韵律、语调、语义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学习《春晓》•听读《春晓》,理解其中所描述的春天景象,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领会古诗中“春眠不觉晓”的含义和蕴义。
第五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体会。
第六步: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等古诗,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自选一个主题,仿写相关古诗。
第七步: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阅读课法•指导性讨论法•典型案例教学法•组合教学法五、教学评估1.形成性评价•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评定2.总结性评价•考试评估或小测评估•反思性评价六、教学资源1.教学用具•教学PPT•古诗文本2.教学资料•《古诗三首》教材•《唐诗三百首》等古诗选七、教学反思本课程的设计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包括《绝句》、《江雪》和《渔家傲》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具体内容如下:1.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熟记三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古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以及对古诗意境的把握。
2. 教学重点:三首古诗的内容、韵律美和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幅描绘古诗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课文解析:a. 细节解析:对三首古诗中的生僻词汇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b. 意境分析:分析三首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绝句》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古诗,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对《江雪》和《渔家傲》进行类似的鉴赏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三首古诗,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b. 从三首古诗中选取一首,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脍炙人口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新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通过所写之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通过所写之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重点)2.梳理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3.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方式:图片导入。
通过欣赏马的图片、音频,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更生动形象直观地全方位感受马雄浑、高昂、豪迈的形象。
教师口述:《马诗》是一组以马为题材的古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
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介绍作者出示课件: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有《李凭箜篌引》《梦天》《雁门太守行》等。
初读课文1.读准以下诗句,注意加点字的读法。
圈出易错字,小组内互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四.细读课文出示课件:马诗[唐]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解诗意:平沙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何时将要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里任意驰骋呢?2.论诗旨:(1)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
【优秀教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5.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图片引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2.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3.写作背景:《浪淘沙(其一)》是刘禹锡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
“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出神入化,与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二、出示学习目标1.读懂《浪淘沙(其一)》,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重点)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古诗三首》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11.学生情境表演,说说作者会对元二说些什么。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深厚的感情,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12.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态度与情感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诗兴大发,想与你们对一下诗,大家说好不好?
2.正音:shèyì
舍浥
3.指名读、全班读。
理解诗意,入境悟情。
(出示课件P8)
理解第一、二句诗(写景)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来看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多读几遍这两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然后小组交流。
1.学生自读课题,并根据所出示的课题找共同点并回答问题。这三首都是送别诗
2.学生根据课件读出生字,练习并掌握生字词。
重点辨析:凌陵菱绫孟盂
鹤榷
通过课件演示克服了记生字枯燥性
三、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读懂诗题,知作者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课件P4)
解诗题。(出示课件P5)
1.如何理解““送、元二、使、安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
(板书:寒食)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
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
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
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
(板书:蜡烛轻烟入)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轻烟入:袅袅炊烟。
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4)……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4)......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拓展延伸一个故事: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
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
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
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
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
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
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7.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四)探究质疑。
1.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2.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1.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
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四、板书设计寒食飞花御柳斜蜡烛轻烟入讽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风格,体悟不同诗人其不同的心境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诗风。
2.研习文本,比较探究,交流讨论。
3.引导和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加深对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及同一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现出来的不同诗人的整体认识,允许多种见解并存。
4.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下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探究两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以此诗为切入点,比较探究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差别。
教学难点体会两首诗歌的协作风格,并且比较探究其中的区别。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准备《鹊桥仙》对比阅读的材料纸。
一、阅读材料中的两首诗歌1.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神话》。
2.材料纸:《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比较阅读3.导语:我们说人类的情感一般可以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亲情和友情我想大家都已经拥有了,唯独这个爱情,是我们还需要用来向往的一件东西,当有一天我们也拥有爱情的时候,我想大家就不会想过六一儿童节了,那时最想过的应该会是情人节了。
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每年七月,牛郎和织女可以名正言顺地会面。
这个自魏晋以来就流传的魅力深化,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咏叹,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就是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但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当推背诵秦观的《鹊桥仙》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一诗一词。
(板书:迢迢牵牛星)二、整体感知,赏析探究1.全体朗读(幻灯片:诗歌内容)师: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了,害得我们的织女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迢迢牵牛星》,体会一下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生)师:那年的七夕,牛郎和织女因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
经过几年的等待,有情人终于在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的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鹊桥仙》。
2.求同过程师:从两首诗中读出什么?自己再默读,然后回答你读出了什么?大家也可以小声地朗读。
师:我们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你来说说用哪个字来形容?生:怨、忧、思、悲……师:表达了诗人内心中最深层次的情,那么这两首诗传达了一种相同的情感。
3.求异过程师:两首诗一个是民歌,一个是文人作品,语言情感上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那么他们都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感?语言上或者说艺术上有何特点呢?结合两首诗的具体的语句,你从两首诗中读出了哪些不同?前后桌、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迢》隔河相望,可望而不可及,怨恨。
师:那你来把那种怨恨的感情给大家读出来好吗?(作稍微的朗读指导,并让全体学生朗读体会这种情感)生:泪如雨下。
(让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织女思念牛郎的悲苦之情)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坚贞、乐观、忠贞。
生:柔情似水,美好的相会(每年一次的相会,突出爱情的珍贵)4.总结:求异(幻灯片)《迢》:怨恨、悲苦,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板书:离愁别恨: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鹊》:忠贞、坚定、珍贵、对高尚爱情的赞颂(板书忠贞,坚定:对爱情的忠诚与坚贞)三、拓展延伸《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选段,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师:那么,下面我们也按照这样对比的句式,就这两首诗歌,来仿写几个句子,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调动你的创新意识和文采。
(朗读学生作品,范读自己的作品)师:上面,我们对这两首诗,进行求同和求异,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凸显这两首诗的个性。
明代有人评价《鹊桥仙》的时候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