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优秀教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世界历史》教材第九章第四节,详细内容为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背景、获奖者介绍以及诺贝尔奖的宗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背景,掌握获奖者的主要成就。
2. 理解诺贝尔奖的宗旨,认识到其在世界科学、文学、和平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和人文关怀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背景、获奖者的主要成就及诺贝尔奖的宗旨。
难点:诺贝尔奖在促进世界科学、文学、和平事业发展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诺贝尔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诺贝尔奖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活动:展示诺贝尔奖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奖项吗?它有什么特殊之处?”2. 讲解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背景及获奖者教师活动:详细讲解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背景,介绍获奖者的主要成就。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3. 分析诺贝尔奖的宗旨及影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诺贝尔奖的宗旨、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4.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扮演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角色扮演,分享获奖感言。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点评学生的表现。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分享获奖感言。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诺贝尔奖的选择题。
教师活动:详细讲解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参与讨论。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诺贝尔奖的简答题。
教师活动:发放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1.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背景及获奖者诺贝尔奖宗旨诺贝尔奖影响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诺贝尔奖的认识。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课后反思,完成拓展延伸任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启发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重点关注诺贝尔奖的历史背景、首届获奖者的成就以及诺贝尔奖的宗旨和影响。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写作手法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写作手法首届诺贝尔奖是在1901年颁发的,是为了纪念瑞典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
诺贝尔奖是全球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每年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
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
当时共有五个奖项,分别是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和平奖。
这五个奖项代表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所关注的领域。
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和威廉·威廉姆斯,以表彰他们在热辐射方面的研究。
他们的工作对于理解物体如何吸收和辐射热量,以及热辐射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奖颁发给了荷兰化学家雅各布斯·范·霍夫和荷兰物理学家雅各布斯·普拉特纳,以表彰他们在物质的状态方面的研究。
他们的工作对于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行为以及相变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德国医生埃米尔·冯·贝林和奥地利医生威廉·克朗,以表彰他们在免疫学方面的研究。
他们的工作对于理解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抵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奖颁发给了法国作家雷蒙·普恩,以表彰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对于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和平奖颁发给了瑞士国际红十字会,以表彰他们在帮助战争受害者和推动国际人道主义事业方面的贡献。
瑞士国际红十字会是全球最大的人道主义组织之一,致力于提供援助和保护战争和冲突受害者。
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标志着一项重要的科学传统的开始。
自那以后,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奖项之一,每年都会有优秀的科学家和作家获得这一殊荣。
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非常严格和公正。
每个领域的评审委员会由专家组成,他们根据提名人的推荐和自己的评估,最终确定获奖者。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这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第1篇课文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的艰难过程,表现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课文共1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至二自然段为第一段,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三至九自然段为第二段,着重叙写了诺贝尔位发明炸*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最后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与开头呼应。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是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文讲述了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不怕困难和死亡威胁,研制烈性炸*的故事,歌颂了他为了科学事业而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
如何让学生真切感受诺贝尔的品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实现语言工具和人文情怀的同生共构,我们组织了校内教师进行研讨:观点一:?可根据课文内容及*图,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某一环节展开想象,扩写或续写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诺贝尔忘我地进行试验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请同学仔细观察文中的*图,展开想象,描绘出诺贝尔当时从火里跑出来的情景。
观点二: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写读后感在教学课文时也可以通过感悟来加强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并拉近人物与学生自己的距离,有所感触,有所提高。
观点三:根据课文内容,适时补白在教学时,教师还可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适时设计一些补白练习,让学生展开想象,适当补充课文内容的空白处,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终,大家认为可以适当地运用以上三种“读写渗透”的方法。
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图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当时诺贝尔从火里跑出来的情景,来体会诺贝尔为科学不顾一切的献身精神。
如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补充设计一些补白练习:“诺贝尔在实验过程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在实验过程中,他忘记了什么?”等。
这样通过补白来加深对诺贝尔品质的理解又如:在品读描写诺贝尔语句后,在理解诺贝尔品质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写写读后感,让学生从诺贝尔身上受到的启发联系到自己,让诺贝尔的品质得到延伸总之,在教学中,应有机地把“读”与“写”相互促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默读课文,把握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 1901年12月10日 地点: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 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4
合作互学
默读课文,把握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 1901年12月10日 地点: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 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
诺贝尔简介
诺贝尔(1833-1896),瑞典 化学家、工程师。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 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 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研 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 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 被誉为“炸药大王”。
2
背景介绍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 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以后又 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 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 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 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
5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PPT课件【优秀课件】

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 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 中,使用比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后获得专利。 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 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他的这 项发明也获得专利。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 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 产,积累了巨大财富。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逝世后将遗产大 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 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 献的人士。这就是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
发
资金来源及管理、评定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 获奖的相关信息以及诺贝尔奖的有关知识,表达出了作 者对诺贝尔及获奖者对人类贡献的高度赞美。《别了, 钞票上的民族文化》这则消息采用简短的文字,报道了 欧元统一后,各地区原有的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消失,取 而代之的是小小的硬币上唯一的一个图案,表达出了作 者对欧元钞票上民族文化消失现象的惋惜和痛心。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第一部分(①):
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 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 的由来。
第二部分(②-④):
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 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 知识。
一 读一读字音
颁( bān)发 仲( zhòng )裁
二 写一写字形
遗zhǔ( 嘱 )
三 记一记词义 颁发: 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优秀教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世界历史》教材第九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以及诺贝尔奖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和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
2. 使学生理解诺贝尔奖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及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及获奖者的贡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诺贝尔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诺贝尔奖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教学内容(1)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介绍诺贝尔奖的设立者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以及他设立诺贝尔奖的初衷。
(2)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详细讲解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过程,以及获奖者的成就。
(3)诺贝尔奖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分析诺贝尔奖对世界科技、文化和和平事业的影响,强调其国际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获得了诺贝尔奖,你想在哪个领域取得成就?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诺贝尔奖的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诺贝尔奖的知识点填空题。
六、板书设计1.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2. 内容:(1)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2)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3)诺贝尔奖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
(2)列举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及其成就。
2. 答案:(1)诺贝尔奖设立者: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初衷:奖励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2)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及其成就: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使学生了解了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及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24页)

个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
结
然环境
构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自学释疑
1.【路透社斯德哥 • 思考:电头交代了什么?
尔摩1901年12月 10日电】
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 的时间和地点。
自学释疑
2.在主体部分, • 表现了新闻事实准确、翔实的 一一列举了获奖 特点 者的国籍、姓名、 所获奖项和主要 成就,这样写的 好处是什么?
A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
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
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B.从即日起,根据诺贝的遗嘱,诺贝尔奖有4个机构(瑞典3个, 挪威一个)颁发。
C.在欧洲各地,3亿人正在与他们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一部 分告别: 法郎、马克、里拉、先令、盾、埃斯库多和比塞 塔……
• 2、第5自然段第1句是一个__设__问____句,起 _引__出__下__文_作用。
• 3.请你说出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人物姓名及国籍。
美籍华人: 杨振宁; 印度诗人: 泰戈尔; 美国作家: 海明威 (答案不唯一,写出其中两位即可)
导语: 诺奖颁发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主体: 获奖人员及其他
背景: 资金来源、评奖情况
补充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获得者 杨振宁、李政道: 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 观念被实验证明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
为中华民国国籍)
莫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 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二、学习目标
• 1、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概括消息的主要内 容。 • 2、把握消息的三个特点:内容具体真实,报 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 3.体会诺贝尔奖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培养科学精神。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诺贝尔奖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诺贝尔奖如何激励科学家进行创新研究?”
4.探讨诺贝尔奖对世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5.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诺贝尔奖领域的贡献及启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通过了解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及首届颁发情况,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
2.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学会查找、分析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成就及贡献,提高对科学研究的认识。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到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杰出成就。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科学成果。
然而,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研究成果的理解仍存在困难。为此,我需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运用生动的比喻、简化的语言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感悟诺贝尔奖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这一难点要求学生能够从更高层次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诺贝尔奖背后的价值观和社会意义。
举例解释:在讲解化学奖获奖者雅各布·贝采利乌斯对原子量的测定方法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元素的原子量差异,帮助学生理解其测定方法的重要性和难度。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较为被动,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主动发表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读新闻,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 斯陆 …… 人物:德国的伦琴等 起因:诺贝尔发明了炸药,获得巨额 收入,设立了奖金 经过、结果:从即日起……
二、理清新闻的结构:
• 标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 导语: 第一句 • 主体: 1、简要介绍诺贝尔奖项与获奖者的条件
2、报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 所获贡献 3、介绍颁奖机构,交代颁奖时间和地点
• 背景: 第四段(进一步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 源,补充介绍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