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履以往》读后感

合集下载

《素履以往》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素履以往》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素履以往》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素履以往》读后感认真写字的宜堂悦读木心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

读过《哥伦比亚的倒影》也读过《从前慢》。

他的作品2006 年才在祖国大陆公开出版,甫一面世便给读者“惊艳”之感。

喜欢他的人视他为上接民国文学传统,下续当代汉语的传奇文化人物,不喜欢他的人则坚称他被谬赞,而更多的人听到他的名字后,只是迷惑:“木心是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如同一个隐世高手,被认识得太晚,但无论世人如何看待他,他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管这路多么崎岖,这事多么不合时宜。

他只用一句话便概括了自己:“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

”01读木心《素履之往》素履之往,其行天下。

士如皓月,其心朗朗。

素履之往,彼道坦坦。

士如昭日,其姿阳阳。

君子之行,君子之往。

山兮悠悠,水兮泱泱。

幽人其幽,良人其良。

独行愿也,志兮四方。

--------《素履之往》清·戚惠琳知道木心先生是在一本作文素材里,在那本素材每页的最下方总是会摘录一些名句。

先生一句“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对当时还生活在高三的水深火热之中的我来讲,莫名成为了一股向前的力量。

然后高考,进入大学,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又见到了先生,还有就是那本素净的《素履之往》,直至此时,我才向先生近距离走进... 木心先生,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

1927 年 2 月14 日(西方情人节)生,浙江乌镇东栅人。

1946 年,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

1971 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 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狱中,木心先生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 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文革结束后平反,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

木心《素履之往》读后感

木心《素履之往》读后感

木心《素履之往》读后感素履之往读后感《素履之往》是木心先生的作品,这本书是他的传记性的散文和断代书目,书中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与空间,自我与外界的独到见解和深邃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独特的笔触描述了他对人生、艺术和社会的见解,使读者感受到了他的思想的魅力和深度。

首先,这本书的主题是非常深刻的。

木心先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阐述了他对于时间、空间、自我和外界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时间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而空间则是无垠的。

同时,他认为人类无法完全理解宇宙的奥秘,而自我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这些观点让我深刻感受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和无力感,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时间和生命。

在这本书中,我最为喜欢的是木心先生的散文。

他的散文语言简洁而深刻,意蕴深远,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内心世界的宽广和深沉。

例如,他在《海南岛》一文中,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海南岛的美丽风景和人文历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敬仰和思考。

他的文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和繁复的修辞,但是却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

除此之外,木心先生在书中也传递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信息。

他认为,人类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超越,才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和外界。

同时,他也强调了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人类表达自我和体验生命的重要方式。

这些思想和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和人生的关系,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

最后,这本书的思想和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追逐名利,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和生命的意义。

《素履之往》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和人生目标,认清自己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同时,书中所强调的艺术对于人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可以启发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让生命更加充实、有意义。

总的来说,《素履之往》是一本非常有思想性和深度的作品。

木心先生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和无力感,也让我更加珍惜时间和生命。

心志所向,素履以往,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译意

心志所向,素履以往,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译意

心志所向,素履以往,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译意心志所向,素履以往,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出自《论语》,意为坚定的志向,过去的经历,道义的坚持,即使面对千万人的困难与阻碍,也要坚定前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句话的含义与重要性。

心志所向,指的是一个人的志向和目标。

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有方向。

一个人如果没有心志所向,就会迷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

所以,心志所向是每个人发展的基石,是激发内在动力的源泉。

素履以往,是指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和历程。

过去的经历是每个人成长的财富,是一笔无法取代的宝藏。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每一次经历都是一堂宝贵的人生课程。

素履以往就是要珍惜这些经历,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

道之所存,是指道义和原则。

一个人若违背道义,没有原则,就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道义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我们应该坚守道义与原则,不被外界诱惑和干扰。

只有坚守道义,才能成就一种高尚的品质和价值观。

虽千万人,吾往矣,是指即使面对千万人的困难和阻碍,也要坚定地前行。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也会遭遇到别人的不理解和阻碍。

但是,只要我们怀揣着心志所向,牢记素履以往,坚守道义原则,就能战胜困难,超越自我。

不管前方有多少困难和阻碍,我们都要勇往直前,不退缩,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之,心志所向、素履以往、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一句充满勇气和信念的名言。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阻碍,只要坚定自己的目标,珍惜过去的经历,守住道义原则,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迈向成功的道路。

凡心所向 素履以往_人生感悟

凡心所向 素履以往_人生感悟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_人生感悟
有一句话说,心在哪,人就在哪。

如果说你认定了方向,相信你不管遇到再大的风浪和挫折都不会停下脚步,还是会一直的勇往直前。

接下来小编将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请大家一起欣赏。

踏千山,过万水,走不出人间春和丽景,看姹紫,赏嫣红,避不开眼前尘埃浮
平仄波澜起伏的艰辛,那些浓淡相宜的心情;那些浅摹静画的守望,依然会在流年的拐角初见风淡云轻,一如那年今日,西泠桥畔,你长情碧碧,庭院深深数花香,我神采奕奕,在水一方说物语。

人心的重量,生命的温度,最怕是白了青丝,瘦了风骨。

弦断,断了谁的忧伤,花落,落了谁的指望。

谁为谁日夜兼程,谁为谁迷离彷徨,越过雨打风又狂,亦可
如莲静静,刹那传奇。

总是相信,今生笃定,来世不忙。

持一份虔诚育一树情长,葱笼生命中所有的起伏与跌宕。

你在彼岸山高水阔,我在此岸踏歌而行,一人一物,一事一景,都值得珍惜。

总是相信,最好的懂得是将一份爱守成春和景明,将一颗心化为一轮满月的安静,于淡墨素笺上开出一朵亭亭玉立,任那寂寂如雁的相伴,迎接一场冬暖夏
纯净。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季羡林的读后感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季羡林的读后感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季羡林的读后感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人生总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经历过了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

今天我就来读季老先生写给女儿的信吧!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是我一直想看的,很少有一个父亲能像他那样坦然的对待孩子,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作为家长更应该学习的不是孩子取得成绩时怎么夸奖她们而是失败后又
怎么鼓励他们;作为老师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还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记住他们的名字。

现实中当你犯下某种错误时身边的人都会用另类的眼光去看你但唯独只有父母,会理解你帮助你。

或许从小到大一直听别人说爸妈不爱我,可谁又真正地感受过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昏后”也就是这般境界了。

- 1 -。

读《素履之往》有感

读《素履之往》有感

读《素履之往》有感“比幸福,我不参加,比不幸,也不参加,因为喜欢朴素,所以喜欢华丽,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事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反璞。

”这是木心对人生本源的表述,简简单单、质朴空灵。

《素履之往》便是这样的作品,散淡恬静、朴素深邃,用简练、豁达的语言讲述作者的哲思。

“素履”:是干净的鞋子;素履之往就是:穿着素洁干净的鞋子行走。

木心以智慧的典故引人入胜,带我们走进他的世界。

《素履之往》共三辑,全是短可十余字长不过千几百字的断章,随写随停,落笔处风云骤起,停笔时云破月来。

初读此书,以为是一种随想,一种执念,一种表征,关于艺术之情、哲学之思、历史之叹。

然而摒卷沉思,纷至沓来的却不仅仅于此。

作者的每句言辞中,都包含着千回百转的思量,豁达明朗,畅快淋漓。

“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

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作者在经历人生的跌宕起伏后肯定了志趣与生命意义的正相关性,诗意又逗趣地道出了生命的精妙。

他坚定最初的信念,追寻自己所向往的远方,守着自己的一片净土。

特殊年代,木心被数次囚禁,在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他没有放弃追求,而是将积蓄下来的力量在哲学、文学、绘画、音乐中喷薄。

他在狱中潜心修炼,在白纸上画出琴键,弹奏无声旋律,直到命运扭转。

“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

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

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这句话是木心在《鱼丽之宴》中写到的,但从江南小镇走出来的青葱少年,到积淀着深厚多源文化的艺术家,他都未曾以身试险。

“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于这个世界,你来过,但仅仅是来过。

生命没有反复,没有回首。

抱怨、浮躁、无助、恐惧的时候,坚定地走下就是成功,就是新生。

作者在人生最坎坷、最痛苦的低谷,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黑五类”,忍受肉体上的摧残、精神上的的凌辱,但他坚持“活着就是胜利”的理念,坚信黑暗一定会被光明所取代,最终看到了阳光。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2020年已过去了四分之一,三个月,120天,一切总是在不经意间倏忽而过,回眸远望,时光的碎片在生活的海洋里击不起半点涟漪。

一天一天成为过往,总感到匆匆忙忙,却没有留下印记。

觉得对不起日子,又有一种负重感。

有太多的事需要去做,心里却总是在不断的拒绝和逃避。

昨日在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的公众号上,有原来的同事发表的多篇文章,语言隽永,表达细腻,情感真挚。

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的这一成语。

同是语文人,成长和进步总是在不断的追求和坚持不懈中。

对比之中,觉得自己是亵渎了时光,蹉跎了岁月。

该做的事总是一拖再拖,总是唤不起内心的热情。

想做的事儿不用催,就做了,不想做的,即使再催促,也完不成。

我就应该是这样吧。

忽然间想起一个词“心向往之”,后边我不知道该接上什么,查百度,出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下面还附有解释和出处:“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意思是:心里想去的地方,就算穿着简单的草鞋也要前往。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初心,凡是心里憧憬向往的,就算条件有限也要坚持去追求。

”该句出自现代作家七堇年的《尘曲》:“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释义为:心里想去的地方,就算穿着简单的草鞋也要前往。

生命就像一场逆行之旅,就算一叶扁舟也要向前起航。

”这里的解释,说到了我的心上。

记得去年暑假出写简书那阵子,那种挚爱和热情,无论是什么都阻挡不了的。

每天必更,要写千字左右,从不拖延。

还有看书的那些天,几乎着了魔,三天一本书,即使来不及咀嚼,来不及回味,一本接一本的读,那种感觉真是荡气回肠。

但真正的成长不是靠三分热度,需要的是长此以往。

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我想起了我们的导师,余映潮老师。

一辈子专注于语文教研工作,50岁登上讲台上第一节课,而后几十年如一日深耕于语文这块沃土上,而且不断拓荒,育出心知,填补空白,形成语文潮。

我又想起了我们语文工作室主持人李慧香老师,他的格言天道酬勤,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在用行动诠释着这一句格言。

寻找纯粹本真的自我——读周华诚《素履以往》

寻找纯粹本真的自我——读周华诚《素履以往》

CULTURE*LIFE寻找纯粹本真的自我——读周华诚《素履以往》□张家鸿在书写田园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面世不久后,周华诚又为读者奉上一册关于自然山林的著作——《素履以往》。

在收录于《素履以往》的《秘境之眼》一篇中,周华诚引用了塔可夫斯基的言语,“一个人必须独处,贴近自然,贴近动物和植物,与之相融相通”。

人为何要如此这般?不是特意与俗世红尘隔绝开来,而是为了寻找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正的自我。

钱江源的落雨、山间的花朵、树上的昆虫、地上的黄叶、半坡上的雪、叶子长得长长的菖蒲、黑瓦边兀自伸出的梨树、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开得烂漫明媚的油菜花、驻留过背影的稻田,都是通往真正自我的桥梁或通道。

我并不特意记住周华诚出发的次数,去过哪些地方,我更多地记住他笔下新鲜、有趣的一些琐碎,在路上的琐碎。

在古田山偶遇一大片2021.02f nvironmental t Economy苔薛,“绿油油的仿佛绿毯”,让他愣了好一会儿。

录下雨夜屋檐滴答落水的声音,录下风吹过竹林的声音。

在马金溪畔看晚霞,美到一塌糊涂的晚霞。

行走在幽深苍翠的山林里,林木葱茏,遮天蔽日。

来一场没有目的、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想停靠在哪里就停靠在哪里,想跟谁闲聊就跟谁闲聊,想在哪落脚就在哪落脚。

自然是广袤的、博大的,它可以容纳所有人各种各样的随意与无拘无束。

热闹的人间无法给人带来这样的舒坦,有时候人多得无法自由呼吸,即便人不那么多,也显得拥挤。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多风波,人心多叵测。

自然是名词。

一词多义的名词。

陶潜有诗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然已不仅是花草树木共同营造的单纯、简单,不掺杂功利心的空间,而是一种抱朴守拙、回归宁静的状态。

自然是人心面对外界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

为何要亲近自然、拥抱自然?因为自然是一部翻不完的大书,随意翻开任何一页,均可得到明晰、厚重的启迪。

蜜蜂外出一次,大约可得蜂蜜75毫克,然而这需要它在1500多枚花朵之间飞行与驻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素履以往》读后感
《素履以往》读后感
认真写字的宜堂悦读
木心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

读过《哥伦比亚的倒影》也读过《从前慢》。

他的作品20XX年才在祖国大陆公开出版,甫一面世便给读者“惊艳”之感。

喜欢他的人视他为上接民国文学传统,下续当代汉语的传奇文化人物,不喜欢他的人则坚称他被谬赞,而更多的人听到他的名字后,只是迷惑:“木心是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如同一个隐世高手,被认识得太晚,但无论世人如何看待他,他始终坚持走自己
的路,不管这路多么崎岖,这事多么不合时宜。

他只用一句话便概括了自己:“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


01
读木心《素履之往》
素履之往,其行天下。

士如皓月,其心朗朗。

素履之往,彼道坦坦。

士如昭日,其姿阳阳。

君子之行,君子之往。

山兮悠悠,水兮泱泱。

幽人其幽,良人其良。

独行愿也,志兮四方。

--------《素履之往》清·戚惠琳
知道木心先生是在一本作文素材里,在那本素材每页的最下方总是会摘录一些名句。

先生一句“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对当时还生活在高三的水深火热之中的我来讲,莫名成为了一股向前的力量。

然后高考,进入大学,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又见到了先生,还有就是那本素净的《素履之往》,直至此时,我才向先生近距离走进...木心先生,
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

1927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生,浙江乌镇东栅人。

1946年,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

1971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
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狱中,木心先生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TheprisonNotes,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文革结束后平反,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

自1982年起木心先生即长居美国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出版了12本小说、散文和诗集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云雀叫了一整天》《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

木心先生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

著名画家陈丹青解释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铎之心”,是佛语说法;木心先生
却自道“名字其实是累赘,起名木心,是取‘木’字笔画集,‘心’字笔画发散之意。

”(据童明教授介绍,“木”字亦有
“‘十’字架上的那个‘人’”之意)。

我觉得陈丹青从佛语角度解读木心还是颇有道理的,在《素履之往》的第一辑中,木心先生便展现出了禅学信徒的模样。

想来也该是如此,先生经历文革浩劫,逃离故乡远赴美国,那些沉痛的生活记忆让他生活得小心翼翼。

或许在禅学的顿悟中,这种痛苦可以稍稍缓解吧。

在书的自序中,先生写道“总觉得诗意和哲理之类,是零碎的、断续的、明灭的。

02
在“亨于西山”中,先生阐述道“个人与人类的关系,通常是意味着的关系”,以“十解”总结愚者勿可轻也,且愚人多半是福人——君子远福人。

这一篇里,先生深刻剖析着人性,宗教,哲学——于宗教,取其情操。

于哲学,取其风度,有情操的宗教,有风度的哲学,
自来是不多的,越到近代,那种情操那种风度,越浮薄越衰,只有在非宗教非哲学的艺术中,还可邂逅一些贞烈而洒脱的襟怀和姿态。

这五篇构成的第一辑里,先生以独具的
诗人气质,哲人思考,文人洒脱,含蓄典雅,馥郁敏锐,长长短短,随心而至,不拘文体,信手写来,真是中国风骨,世界眼光。

此种洞察世故而又一片清机,文字之间的穷通款曲,一般人是学不来的。

好文字无非是才,识,情三者兼容,有才无识,虽辞技而理不举,有识无才,亦泥于事理,难免拙塞。

而于才识两途,先生确有特殊的修为,难怪有人说他,为中文写作之标高,而曲高寡和才乃常事了。

正如先生在致帕斯卡尔的一段话道:“您的随想录,开始,我是逐节读,后来,凡涉及上帝的,我像傍晚放学回家的小孩,阵雨乍歇,跳过一汪又一汪的水潭??”读先生的《素履之往》也是在一片虔诚中,细细咀嚼。

素履之往,以质朴清白的态度与襟怀行走人生,与世相守,这是一种情操,也是一种风度。

略为可惜的是,许是政治敏感性的问题,木心先生在内地知名度不高。

先生逝世后,曾有有心人为先生拍摄纪录片,亦无法观看。

木心说: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罢了,先生已逝,留给我们的这些文字慢慢咀嚼回味,也是一种沉淀。

03
其学生陈丹青推崇:“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

”一批当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深受其艺术影响。

与林风眠
“茶?还是酒?”
一到画室坐定,林先生惯于这样问,我择其一,从不说一个“随便”,如果我问客人,也愿他有所指定——五十年代的中国大陆,所谓“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能一坐下来就得到主人亲手倒给你的一杯莱姆(柠檬)或白兰地,感到分外瑰美,真是愚不可及了。

酒、茶、言、笑,有时去附近的川菜馆“洁而精”共餐,最快乐的当然是看林先生的新作,一位画家,必定是一位批评家,创作的过程原系批评的过程,尤其画到中途,这位批评家岸然登场,直到最后画完,他还理所当然地逗留不去,至此,画家退开,画装框,上墙,画家成为观众之一。

除了这种态度,还可另有态度:当别人看他的画时,他在旁看别人的表情(面部的、肢
体的),听别人说话(无论是贬是褒是理解是误解),那时,他等于借了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的画,凭借别人的心智来掂估自己的精神产物——林先生之喜欢我们看他的画,说他的画,大致由于上述的缘故,他叼着烟斗,双臂交叠在胸前,微微笑,时而大笑。

04
说写作:第一遍是耻辱,第七遍就是光荣了
陈丹青曾在采访中如此说木心对写作的态度:他一生写作,等到79岁才在这儿出版。

但是你们没有看到先生的另外一面,就像鲁迅一样,大家说鲁迅是一个硬骨头、冷静的人、愤怒的人,但是像这样的大人物一定有另外慈悲的一面。

他是写给大家看的,写给人看的,他当然渴望读者,渴望读书的人能够认知。

但是这种渴望是有条件的,他的条件是他要写得非常好,他把读者看得非常高。

这不是一个世俗的条件,而是我要写得足够好,那他就相信芸芸众生当中有人会读懂他。

这不是畅销书的立场,也不是一个文学家要名扬天
下的立场,就是对文学有敬意,对文学有敬意的人一定对读者有敬意。

事实上,木心甚至是抱着殉道者的心态来创作的,殉道未必得道,或者说恐怕正是因为得不到道,只好一殉了之。

木心之所以选择艺术作为终身大事,是因为他认为这世界很不公平,白痴可以是亿万富翁,疯子可以是一国君主,而文学是字组成的,掺不得半点假。

木心工作的时候很用功,他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也写字,带个小本子,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有时候写东西、画画,就像疯了一样。

他说:“我告诉大家一个写作心得,文章是靠改的。

我的文章通常要改六七次,看上去像一气呵成,其实花费很多精力。

你看,《战争与和平》都要修改9次,巴尔扎克写东西要改上11次,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我管这种修改方法叫“冷处理”——写完了,一边放着,修改另一篇。

我经常是这边刚拿起来,那边就放进去,几篇文章同时进行。

所以我常说,文章写出来,第一遍是耻辱,第七遍就是光荣了。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
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