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找规律(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 找规律

第五单元  找规律

第五单元找规律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内容:1、根据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根据排列规律,计算排列中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材简析: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

许多教学材料是生活中见过的,都是学生能接受的、感兴趣的。

学习材料的吸引力是激发探索热情的重要因素。

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

无论是表达周期规律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

突出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体会符号感和建立模型。

3.掌握难度。

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一、初步认识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体会规律是确定不变的。

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

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

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

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

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

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单元打算教学内容:教材第48~51页:1.探讨距离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距离排列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2.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讨日常生活中距离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进程,初步体会和熟悉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熟悉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普遍联系。

2.通过观看、猜想、操作、验证和与他人交流活动,培育学生用数学目光观看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进展学生的数学试探。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讨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课时划分:共计4课时书本第48页例题、想一想做做1课时书本第50页例题,想一想做做1课时单元测试练习2课时第一课时找规律(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一想做做”。

教学要求:1.让让学生探讨距离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看、猜想、操作、验证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育学生观看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进展学生的数学试探。

3.在探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探讨距离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紧密联系。

2.培育学生观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预备:师生预备若干圆片和小棒)教学进程:一、引入师:以前,咱们曾经学过哪些找规律的问题?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咱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1.引导观看、了解图意。

出示讲义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看,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提出问题提出题目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看图中相关内容,并依照自己的观看试探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单元计划教学内容:教材第48~51页:1.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间隔排列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2.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排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课时划分:共计4课时书本第48页例题、想想做做1课时书本第50页例题,想想做做1课时单元测试练习2课时第一课时找规律(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要求:1.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师生准备若干圆片和小棒)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找规律的问题?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1.引导观察、了解图意。

出示课本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提出问题提出题目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图中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问题。

有规律的彩珠教案反思

有规律的彩珠教案反思

有规律的彩珠教案反思有人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今天自己上了一节示范课—《找规律》。

在这门“遗憾的艺术”获得了一点点成功。

高兴之余,也不忘记录下自己的所得所失。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环节如下:一、打听规律,体会规律的美这节课重点要学生去“找”规律,而不是规律的应用,更不是做竞赛题。

我设了这样的导入,我先以有节奏的拍手欢迎听课的老师,再请同学们和老师一样有节奏的拍手。

在游戏中渗入找规律,初步感受和体会规律,并说出自己的发现及时的导入新课。

出示有规律排列的盆花,彩旗图,让学生找规律,小组内交流,感受这样有规律的排列显得整齐漂亮。

二、打听策略图中的盆花的颜色依次是红、蓝、红、蓝、红、蓝……学生找出规律,我及时提出问题,按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小组内合作,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交流。

三、优化策略学生解决盆花的问题出现三种策略,一种画图方法;一种是列举法;一种是计算方法。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彩灯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红、紫……照这样排列第17盏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比赛谁完成的快,交流时学生发现计算方法还是比较快。

四、辨认出生活中规律数学是解决生活的问题,用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

让学生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如:“每四年一闰,每7天一个星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十二生肖……”五、用规律设计图案我用今天这样规律设计一幅图案,向学生展示,再一次唤起学生对规律美的认识,让学生自己设计,让学生同样体会到数学的美。

以上五个环节,其中“一,二,三”个环节是重点,这样的设计在实践中获得好评。

我的顺利1、激趣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有节奏的拍手来欢迎老师,一来缓解学生紧张情绪,二来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发现拍手的规律,为下文找规律做了铺垫。

2、体现课改的新理念。

这样的设计唤起学生自学兴趣,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资金投入至自学和研究之中,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交流,防止课堂中回答,以个别学生提问替代大多学生的思维。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_找规律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_找规律教案

第五单元找规律课题一:找规律(1)(A)教学内容教科书48~49页,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教学例题的挂图。

学具:小棒和圆。

教学过程:课题一:找规律(1)(B)教学内容教科书48~49页,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1、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和每个学生都准备若干小棒和圆片。

教学过程:课题二:找规律(2)教学内容教科书50~51页,想想做做1~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应用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教学例题的挂图。

教学过程:根据设计的栽法,树苗棵数的计算是否正确。

课题二:找规律(2)(B)教学内容教科书50~51页,想想做做1~2题。

五单元

五单元

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找规律(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第59页-6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1、夜幕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彩灯的映衬下更加迷人。

2、这是一次展销活动,主办方经常会用飘扬的彩旗来营造热闹的氛围。

3、商场常见的促销宣传,打折的宣传卡一串串挂满了整个商场。

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宣传卡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引导: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

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

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注意每一个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

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

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

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1. 引言《找规律》是五年级数学教材的第五个单元,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分析数学问题中的规律,通过找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档将对该单元的教材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教材的主要课题、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2. 教材分析2.1 教材主要课题该教材的主要课题是《找规律》,通过一系列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数学问题中的规律,并能够分析并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的内容涵盖了数字的规律、图形的规律和运算的规律等。

2.2 教学目标基于《找规律》教材的主要课题,我们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发现数学问题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来发现和分析规律。

2.3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在引入新的概念或例题时,教师通过示范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规律的发现和运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探究式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规律,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索来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规律。

2.4 评价方式为了评价学生对《找规律》这个单元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例题和练习的解答和讨论表现,评价他们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期中、期末考试: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评价他们的学习成绩。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包括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3. 教学计划3.1 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按以下顺序进行安排:1.了解《找规律》的概念和意义;2.观察数字的规律,如数列中的规律和数表中的规律;3.观察图形的规律,如图形的变化规律和轴对称图形等;4.发现运算的规律,如加法和乘法的规律;5.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找规律第二课时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找规律第二课时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找规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数列,让学生理解找规律的方法,掌握初步找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构造规律的方法,并学会举一反三应用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探究精神和启发式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数列找出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启发式思维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应用规律。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构造规律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讲义、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笔。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询问学生是否记得上节课所学的找规律方法。

2.教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例题,引导学生回忆找规律的方法。

模仿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数列:“1,2,4,7,11,16”。

2.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数列的规律。

3.学生思考后,举手发言,每个学生只能说一组规律。

4.教师与学生一起验证规律的正确性,并总结出这个数列的规律。

讲解构造规律方法(10分钟)1.教师讲解构造规律的方法,即递推公式。

2.举例说明递推公式的构造方法:“先找到差值的规律,再用原数列的第一项减去差值序列的第一项得到常数项,最后得到递推公式”。

3.让学生理解递推公式的意义,并通过练习理解递推公式的构造方法。

达标练习(20分钟)1.老师随机出示5道不同难度的找规律题目,让学生都尝试解决。

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题。

3.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答疑,并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合讨论。

巩固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数列:“1,3,6,10,15”。

2.让学生找出这个数列中的规律。

3.学生思考后,举手发言,每个学生只能说一组规律。

4.教师与学生一起验证规律的正确性,并让学生举一反三找出自己周围生活中其他的数列规律。

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复习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做一些小测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找规律(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 61 页例 2
执教:凌菊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 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 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 20 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 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 余下的 2 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 1 灰 2 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 2 只 为 1 只灰兔,1 只白兔。 余下的 2 注意方法 的多样 只为 1 只灰兔,1 只白兔。 化,如白 兔的计算 灰兔:1×6+1=7(只) 方法,在 白兔:2×6+1=13(只) 灰兔正确 的基础上 所以 20 只兔里有 13 只白兔,7 只灰兔。 可以用 20 -7=13 三、练一练 (只) 第 1 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方法:20÷3=6(组)……2(只) (每 4 枚棋子一组, 每组有 3 枚黑子, 枚白子。 1 )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6÷4=6(组)……2(枚) 余下的 2 枚为 2 枚黑子。 黑子:3×6+2=20(枚) 白子:1×6=6(枚) 这种方法 也可以用 来检查验 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光盘 运用所掌 握的规律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去解决问 题,这里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主要是与 “每 3 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 1 只灰兔、2 上节课的 , 内容相联 只白兔” 系,根据 想想:18 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余数进行 正确解 学生交流结果。 答。 18 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 6 组” 。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 2。 教 算算:18 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共有 6 组,每组有 1 只灰兔,2 只白兔。 程 所以灰兔一共有 6 个 1 只,1×6=6(只) 白兔一共有 6 个 2 只,2×6=12(只) 。
第 2 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 (每 2 块一组,每组有 1 块正方形瓷砖和 1 块 长方形瓷砖。 ) 35 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 砖? 35÷2=17(组)……1(块) 余下的 1 块为正 方形瓷砖。 正方形:1×17+1=18(块) 长方形:1×17=17(块) 四、综合练习: 1、练习十第 2 题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思路。 第 3 题的 教学,注 2、练习十第 3 题: 意“组” 师问:几天看做一组?四月有几组?还余几 的规律: 星期六、 天? 星期日、 星期一、 每组中上几天课?余下的 2 天是那两天? 星期二、 30÷7=4(组)……2(天) 星期三、 星期四、 2×4+2=10(天) 休息 星期五。 5×4=20(天) 上课 3、练习十第 4 题 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方法。 作业设计 补充练习
找规律 例 2:每组有 1 只灰兔,2 只白兔。 试一试:20÷3=6(组)……(只) 白兔:2×6=12(只)。
余下的 2 只为 1 只灰兔,1 只白兔。 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教学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