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气温和降水教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降水的概念、形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天气预报引入气温和降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分享自己的感受。

5. 总结提升:总结气温和降水的知识,强调其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让学生感受气温和降水差异。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及成因。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一款适合不同气候特点的服装,增强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气温和降水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地理教材《气温和降水》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视频、数据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与降水的概念,了解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学会使用气候资料图,能通过图表分析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
4.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5.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策略:
a.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2.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区,查找相关气候资料,绘制气温与降水分布图,并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3.家长协助,了解家乡的气候资源,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家乡经济发展,撰写一篇小论文。
4.阅读相关气候变化的文章或新闻,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2.利用图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例如,使用动态地图展示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现象的多样性。
3.创设合作学习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与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和户外观察,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及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气温和降水图表、地图。

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工具。

户外观察所需的雨具、防晒用品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气象资料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天气预报网站、气象科普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实例或生活现象引出气温和降水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该地区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 户外观察: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作业内容要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注意书写规范。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教学拓展:
-邀请气象专家或相关领域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水文站等,使他们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结合时事新闻,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却四季如春?为什么有的地方干旱少雨,有的地方却多雨潮湿?”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好奇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气象图表。
3.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3.拓展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近年来我国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形成调查报告。报告要求:数据详实,分析深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4.阅读作业:阅读与气候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观察作业: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气温、降水相关的现象,如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与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理解气候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气象图表,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气温与降水的特点,培养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情况,为期一周。要求记录每天的气温范围、降水量,并尝试分析气候现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完成课后练习题:根据气象图表,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特点,并撰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对当地生-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实地测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气温与降水数据分析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拓展,提升素养
-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气候资源,了解气候变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国情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青藏高原的雪山、江南水乡的烟雨、西北地区的沙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通过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教材内容包括气温的测量单位、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基本类型以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测量单位;2.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4.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知识;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2.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案例分析;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指导;4.确保教学设备和用品的正常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地理要素。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操练(10分钟)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知识。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其责任感是情感教育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运用图表、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直观展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对气温和降水资料的解读、分析以及绘图技巧的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教学难点。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效果。
4.教学拓展:
(1)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2)开展气候变化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气温和降水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气温和降水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产生浓厚兴趣,但可能对气温和降水的具体概念、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活实例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探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气温和降水 (第2课时)【课题】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课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峄城区吴林中学刘春梅【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我国的地表景观和农业类型的差异.【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城市降水量柱状图,概括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重点)2.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学生活动: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气温和降水教案》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

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月和7月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
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回忆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得出冬季受纬度影响,夏季北方日照时间长。

找出划分的标准是活动积温。

家乡所处的温度带是暖温带,分析图表,了解每个温度带适合生长的农作物。

找出家乡的降水量和集中的季节。

对比四个城市的降水变化,总结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自己家乡的降水季节,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找出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范围,确定自己家乡的干湿地区,和前面的温度带和地形相结合。

【作业设计】
描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教学反思: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气温和降水又是气候的两个要素,所以,了解中国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是本节课必须完成的内容,本节课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的学习更实用化。

学生的参入性挺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