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docx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了解地球公转特点1.观看四季变化图片2.交流讨论:四季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吗?教师活动11.播放四季变化图片2.提问:我们前面了解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会绕太阳公转,你认为四季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吗?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提供,丰富学生对四季变化的认知,形成对四季变化显著特征的认知,从而在头脑中建立地区公转与四季变化联系的趋势,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了解公转特点的探索活动中。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了解地球公转1、独立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
思考:①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②地球倾斜的方向会改变吗?③地球公转轨道性转是怎样的?2、小组交流分享地球的公转有哪些特点?3、汇报成果小组交流分享成果学生活动3: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思考并讨论: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模拟地球同时自转和公转呢?2、对照地球运动特点展开模拟实验(1)准备一个塑料小球,在球上画一条“赤道”。
(2)再准备一个圆盘作为公转的轨道。
(3)让小球在圆盘中运动起来,观察小球的运动。
3、交流讨论:通过模拟,你对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认识或问题?教师活动2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小组组员交流分享地球的公转有哪些特点。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3、板书总结学生汇报成果,并出示示意图进一步掌握地球公转的特点。
①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年②地球倾斜的方向不会改变。
③地球公转轨道形状是椭圆形。
教师活动31、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模拟地球同时自转和公转呢?2、介绍实验方法,并引导学生利用材料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交流讨论:通过模拟,你对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认识或问题?学生活动4:研讨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成因1、思考: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四季交替与地球公转有关。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活动帮助卡4.播放三种制作地球模型的指导视频,指导学生小组商量后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制作。
(采取小组自愿与教师分配原则,保证每种地球模型都有2组及以上小组进行制作,便于后续研讨)活动意图说明:本部分内容有2个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是学生利用气泡图整理已知的丢球知识,通过整理和分析已知的知识让其结构化,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为模型制作提供正面的引导。
探索活动2是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来表达已知的地球知识。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4:展示交流地球模型1.展示交流制作的模型。
要求:(1)汇报时声音洪亮,描述全面细致(2)认真倾听,思考其他组的地球模型与小组制作的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还可以怎样改进。
2.想一想,说一说:不同模型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的模型有什么不同之处?教师活动41.组织学生分组上台展示交流制作的模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汇报:①地球模型是怎么制作的②制作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③制作的地球模型可以如何改进?2.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不同的模型,总结不同模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的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是不同的;选择的材料、制作的方法不同,使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模型都有着地球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球体)3.提问: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我们的模型?(①让模型更精确表达地球知识②让模型更美观③从材料方面改进制作方法④增加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增强模型功能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制作过程以及模型所表达的地球知识;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模型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改进地球模型。
环节四:拓展(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5:观察分析地球仪1.看一看,说一说:常用的地球仪和我们制作的模型有哪些不同之处?它又表达了哪些知识?教师活动51.提问:观察常用的地球仪,它和我们制作的模型有哪些不同?它表达了哪些知识?2.小结:我们制作的模型只能展示地球的部分特点,而真正的地球是涵盖了以上所有的特征,因此模型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课题昼夜交替现象(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展示各种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解释方案,暴露原有认知,并按照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后修正解释。
一是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二是像科学家一样研讨、交流我们的解释;三是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四是交流实验结果,修正解释或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
【学情分析】基础: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现象非常熟悉。
障碍:学生熟悉昼夜交替现象的特征,但对现象成因的理解比较模糊,缺乏探究经历。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发展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
2.通过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制定探究方案、开展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并认识到许多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
3.在有依据的假设、模拟实验、交流研讨过程中,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的意识。
【评价任务】1.通过交流讨论,能描述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检测学习目标1)2.能够根据昼夜交替现象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制定较完善的模拟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能发现三种及以上的解释方案。
(检验学习目标2)3.积极参与实验交流讨论,能根据他人的阐述进行有依据的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检验学习目标3)【学习准备】教师准备:PPT、班级记录表分组材料:班级记录大表、彩色笔记录学生假说、学历案。
学生准备:科学书、手电筒、地球仪【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1.观察并思考:白天的天安门与黑夜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2.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自然现象。
教师活动1引入:(出示图片。
)观察思考白天的天安门与黑夜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明暗不同)2.谈话:猜测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自然现象(预设:假设地球自转;)3.揭题:(板书:昼夜交替现象)活动意图说明:了解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相关知识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尽量从不同方面尽可能多地进行描述,为分类整理信息作铺垫。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7 信息的交流传播》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7 信息的交流传播》教学设计1.简单思考:刚刚的广播铃声提供了什么信息?2.还知道哪些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1.问题引入:刚刚的广播铃声给你们提供了什么信息?2.广播通过声音进行信息的交流传播,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3.小结:我们被这些信息传播工具所包围,板书课题《信息的交流传播》活动意图说明:以上课铃声作为引入,可以更快地带动孩子们的上课热情,再抛出问题让孩子进行头脑风暴,积极踊跃的发言说出信息传播的工具,可以很好地带动课堂分为和孩子的积极性。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2、3、4)学生活动21.思考:书本和电脑在传播信息方面有什么差别?。
2.小组交流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活动31.思考:用这两个工具传播同样的信息,效果会一样吗?2.组内商定合适的工具。
3.思考:pk赛的规则。
4.按规则开始测评并记录?教师活动21.提问:书本和电脑是我们获取相关资讯的重要工具,日常生活中,大家对它们都有接触和了解。
你知道它们在传播信息方面有什么差别吗?。
2.引导小组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3.归纳:书本主要为我们提供文字、图像、符号、色彩等形式的信息,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书籍所承载的信息,书籍的发行、传阅使得信息得到广泛传播。
电脑可以提供文字、图像、符号、色彩、音频、视频等更多形式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看、听的方式获取它所承载的信息,借助互联网,电脑可以迅速地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教师活动31.过渡:如果用这两个工具传播同样的信息,效果会一样吗?2.出示活动任务:制作独轮车介绍:制作的方法分别记录在纸上和存储在电脑的视频里,各小组用文字或视频进行制作,制作的材料和要求是一致的。
提问:你们小组觉得选择哪种工具更合适?请用30秒进行商定。
3.追问:进行本次pk赛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制作,不超时;遇到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商量;遵守规则,不看其他小组的资料,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制作;等等)活动意图说明:学生经历pk比赛的过程,亲身体验同时用不同工具来获取信息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两者在传播信息上的不同。
六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常见的建筑到18课科学学习回顾

六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常见的建筑到18课科学学习回顾1.常见的建筑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
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
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活动1:房屋的变化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学生回答。
(房屋)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
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六年级上册第一至第四导学案-教科版

导学案学科:科学教学计划一、学生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课,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耗时低效,实验活动目的性不强,随意性很大,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学生发言不积极,不爱质疑。
这期我应该特别注意对实验活动设计的步骤细化,加强学生用科学语言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汇报、总结的训练。
教材分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能量。
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
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第一章:人体的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人体运动。
教学内容:1. 人体的运动系统2.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与功能3. 人体的运动原理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的运动视频,引发学生对人体的运动产生兴趣。
2. 讲解:介绍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讲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与功能。
3. 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运动实验,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运动原理。
第二章:声音的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三个特性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声音现象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特点和位置。
2. 掌握太阳、月球和行星的基本知识。
3. 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和研究地球与宇宙现象。
教学内容:1. 地球的特点和位置2. 太阳、月球和行星的基本知识3. 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与宇宙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球与宇宙产生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的特点和位置,讲解太阳、月球和行星的基本知识。
3. 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地球与宇宙观察和研究实验,掌握研究方法。
第四章:光与色彩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
2. 掌握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
3. 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光与色彩现象。
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和反射2. 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3. 光与色彩的研究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光与色彩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与色彩产生兴趣。
2. 讲解:介绍光的传播和反射,讲解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一、第一章教案:物质与材料1.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常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2. 教学内容(1)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常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新课:讲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常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二、第二章教案:简单机械1. 教学目标(1)了解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2. 教学内容(1)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2)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2)新课:讲解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介绍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三、第三章教案:能量与生活1. 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2. 教学内容(1)能量的定义和分类。
(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定义和分类。
(2)新课:讲解能量的定义和分类,介绍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四、第四章教案:生物与生活1.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掌握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新课:讲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介绍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导学案1《使用工具》导学案【学习目标】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阅读课文思考】一、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工具,你能说一说这些工具能做哪些事吗?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完成下面的工作?说说选择的理由。
【同步达标训练】一、填空题1._____ 是能使我们________ 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____________ o3.用_______ 可以比较方便的把 ________ 从木头中取出,用________ 可以比较方便的把____ 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________ o4.使用工具和机械,就如同增强了自己的_________ ,延长了人类的_____ o5.使用工具要十分注意______ -二、判断题1有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
2、螺丝刀可以用来钉钉子。
3、用剪刀可以轻松地将木头里的钉取出来。
三、选择题1、把铁钉从木头里取出来,应选用的工具是()A. .羊角铁锤B.钢丝钳C.螺丝刀D.银子2、把螺丝钉从木头里取出来,应选用的最好是()A..羊角铁锤B.钢丝钳C.螺丝刀D.剪刀3、打开汽水瓶时,我们一般可以用A..螺丝刀B开瓶器C.小刀 D.剪子四、连线题把油桶搬上车用撬棍当杠杆去撬把大石头搬开把国旗升到旗杆顶上五、简答题用绳子和轮子组成定滑轮用木板当斜面仁机械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作用?2、《杠杆的科学》导学案【学习目标】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阅读课文思考】一、观察分析羊角铁锤、钳子、剪刀、天平、锥子、擀面棍等是不是杠杆类工具,说说你的理由。
二、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费力、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既不费力也不省力?【同步达标训练】一、填空题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_________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________ ;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_____ ;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________ o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_____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_______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_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______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____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_______________ o4. ______ 有 _____ ,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利用杠杆的原理制成的工具有_________二、判断题1、用撬棍可以撬动大石头,是利用杠杆可以省力的原理。
()2、儿童公园里的跷跷板也是杠杆。
()三、选择题1、下面不属于杠杆的是()A水井压杆B跷跷板C撬棍D木板斜面2、下列哪个杠杆是平衡的?()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导学案【学习目标】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阅读课文思考】 1、 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呢?答:省力只是工具的一个作用,工具还有给人们带来方便的作用,如银子等杠杆类工具用起来不省力,但 它能延长人的手臂(指)、方便拿起细小的东西。
2、 提绳的位置对秤的最大称重有什么影响?答:提绳的位置越靠近秤盘,它的最大秤重越大。
【同步达标训练】 一、 填空题 1. 省力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费力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o 2. 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 ___________ 是省力杠杆; ______________ 是费力杠杆; ____________是不省力也 不费力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银子、钓鱼竿等)。
3. “秤碇虽小,能压千斤”,那是 ______利用了 ____ 原理的结果(提绳是 _______ ,秤碇是用力点,称重 物处是 ______ ) o4. 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手握物体处是 __________ ,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点。
5. 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1 当于 。
— 用的很多工具,如开瓶器、锡子等都是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的。
我国人民很早就开始使用杆秤了, _______也是杠杆类工具。
二、 判断题。
1用铁片撬开铁桶盖子和用开瓶器打开汽水瓶所利用的原理相同。
( ) 2、 用钓鱼竿钓鱼是利用费力杠杆的原理。
( ) 3、 生活中人们通常只利用省力杠杆。
( ) 三、 选择题1下面行为省力的是()2、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4个钩码,杠杆尺在右边 ___________________ 情况下不会平衡。
A 、第2格挂2个钩码 B 、第4格挂1个钩码 C 、第3格挂2个钩码 四、填表题把下列杠杆类工具的序号对应填在表格中。
五、简答题仁大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在宇宙中找到一个支点,他就能把 整个地球撬起来。
说一说你的理解。
杠杆的类别 杠杆类工具的序号省力的杠杆 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2、你能理解“秤碇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吗?4、《轮轴的秘密》导学案【阅读课文思考】试一试,在轮上关几个钩码提起来,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几次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把上面两种轮轴提起相同重物所用的力进行比较,从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同步达标】一、填空题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______ 的机械,叫做 _________ o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______ , 刀杆是________ 。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______ 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_________ 力。
3.轮轴可以—力,轮,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________ 力。
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______ 一些。
4.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_____ ,这时整个扳手是 _________ ,螺帽部分是—o5.生活中的轮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1、螺丝刀是轮轴的一种。
()2、辘轴是轮轴的应用。
()3、将两个不同的圆轮固定在同一轴心上,就是轮轴。
()三、选择题1、与螺丝刀有相同结构的是()A、弹簧秤B、方向盘C、螺丝钉2、______________ 轮轴省力。
A、当轮大于轴时B、当轮等于轴时3、右图自行车的部件没有用到轮轴的是()A、坐垫B、龙头C、脚踏四、填图题指出图中的装置,哪部分相当于轮,哪部分相当于轴?五、简答题:写岀你身边应用轮轴原理的机械。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导学案【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阅读课文思考】一、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想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有什么作用?二、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同步达标训练】一、填空题1.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O2.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牛顿是力的单位,用字母“N”表示。
二、判断题1、利用定滑轮可以将旗帜升到旗杆顶端。
()2、吊车上装动滑轮可以省力。
()3、动滑轮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定滑轮能省力。
()三、选择题。
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最大区别是A、轮子上是否有槽B、是否随重物上下移动C、定滑轮大、动滑轮小D、定滑轮重、动滑轮轻2、旗杆顶端滑轮的作用是A、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B、既不省力,又不改变用力方向C、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四、 简答题。
下图中哪个是定滑轮, 哪个是动滑轮?六、《滑轮组》导学案【学习目标】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 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阅读课文思考】我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现象?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同步达标训练】 一、填空题。
1.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2. 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为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3.起重机运用了滑轮组。
②名称:动滑轮 所起的作用: 能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如果分别用它们提起相同重量的物品50千克,最省力的是(④ 的是(①二、 判断题。
1、起重机上由很多定滑轮,但只要有一个动滑轮就够了。
(2、 由于动滑轮可以省力,所以起重机上装的全是动滑轮。
(3、 滑轮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 )三、 选择题。
仁使用以下图示的装置来提升重物时,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装置是( )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4.①名称:定滑轮 所起的作用: 改变用力方向 不能省力③名称:滑轮组 所起的作用: 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④名称:滑轮组 所起的作用: 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其次是(②、③),不省力A 、甲B 、乙和丙C 、丁2、使提升重物的力省一半时,要增加 ________ 滑轮组。
A 、一组B 、二组C 、四组四、简答题观察右图,说明以下起重机为什么装那么多滑轮? 轮各有什么作用?七《斜面的作用》导学案【学习目标】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阅读课文思考】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斜面有什么作用?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同步达标训练】 一、填空题1.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