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涵过渡段施工工艺工法(参考模板)
客运专线路基涵路过渡段施工工法

客运专线路基涵路过渡段施工工法一、前言客运专线铁路路堤与立交框构、箱涵、圆涵等横向结构物的结合部为涵路过渡段,由于路基与横向结构物的刚度不同,以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的沉降不一致,极易造成高速行车的不平稳现象。
为减弱这种影响,铁建设[2005]160号文公布的《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规定该段需作特殊处理,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其压实标准应满足地基系数K30≥150MPa、动态变形模量Evd ≥50MPa、孔隙率n<28%。
甬台温铁路I标段中铁十六局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实践,过渡段填料种类、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压实标准满足验标规定,积累了成功经验,经专家评审,形成本工法,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工法特点1、作业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2、质量控制好.3、易于推广应用。
三、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客运专线铁路路基涵路过渡段基床以下路堤级配碎石填筑施工。
四、工艺原理采用配套机械设备和检测设备,以试验检测为控制主线,根据试验段施工工艺试验确定质量达标、操作可行的施工工艺参数,指导涵路过渡段正式填筑施工.五、施工工艺(一)工艺流程⒈施工准备(1)制定实施方案。
涵路过渡段试验段施工之前,项目部组织相关技术、试验人员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试验的目的、人员、机械设备及检测设备的需求计划、试验步骤、检测方法、相关数据整理分析方法。
图⒈涵路过渡段工艺流程图(2)确定料源。
过渡段施工,级配碎石质量必须满足验标和设计要求.按照客运专线验标对过渡段级配碎石填料的规定要求,对沿线碎石、石粉的料源进行调查,并对选定的料源进行取样试验和筛分检测、配合比试验.最终选用的材料按配合比拌合后的级配碎石的粒径、级配及质量符合验标和设计要求,碎石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不大于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超过10%,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超过2%.本标段过渡段选用的级配碎石颗粒密度为2。
36g/cm3满足暂标级配编号2的级配要求,筛分试验结果见表l(3)合理配置机械设备和检测设备。
053路堤与路堑过渡段施工工艺

05-3路堤与路堑过渡段施工工艺路堤与路堑过渡段施工工艺一、施工准备1.组织人员:包括技术人员、测量员、质检员、安全员等。
2.现场放样:按照设计图纸,对路堤与路堑过渡段进行现场放样,确定施工范围和施工顺序。
3.准备材料:根据设计要求,备足填料、土石方等施工材料。
4.机械设备: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自卸汽车等施工机械要处于良好状态。
5.安全防护:在施工现场设置护栏、警示标志等安全防护设施。
二、施工工艺1.清表处理:清除路堤与路堑过渡段表层的腐殖土、草皮、树根等杂物,并进行碾压夯实,保证施工范围内土地平整。
2.坡面修整:按照设计坡度对路堤与路堑过渡段进行修整,确保坡面平整、顺直,并采用小型压实机械进行碾压夯实。
3.填筑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填筑施工,采用透水性良好的填料,以保证路堤与路堑过渡段的稳定性。
在填筑过程中,应将填料分层摊铺、分层碾压,并设置一定的排水设施,以保证过渡段的排水性能。
4.排水设施:在路堤与路堑过渡段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如截水沟、急流槽等,以防止过渡段出现水毁现象。
5.质量检测:在填筑施工过程中,要对每层填料的压实度、含水量等进行检测,确保填筑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在填筑完毕后,要进行整体检测,确保过渡段的稳定性。
6.安全防护:在施工过程中,要设置相应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并配备相应的安全员和急救设备,以确保施工安全。
7.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结束后,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和恢复,确保周围环境的整洁和美观。
三、施工注意事项1.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规定,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2.在填筑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填料的性质和配合比,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和设备,以保证填筑质量。
3.在排水设施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排水设施的顺畅性和可靠性,避免出现积水、渗漏等问题。
4.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确保施工现场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过渡段施工工法

时速300~350高速铁路过渡段填筑施工工法中水四局宁杭客运专线第三分项目部孙涛1.前言随着铁路时速的不断提高,对铁路基础项目各项指标都有新的要求,特别是过度段处理极其重要,其严重的影响着整体铁路建设的质量,制约着未来铁路建设的发展。
在过渡段填筑施工中,填料是过渡段填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过渡段填筑一般选择级配碎石掺5%的水泥为填料。
在施工过程当中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以技术进步来保证过渡段填筑的施工质量、安全和进度,该施工工法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2.工艺特点1、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填筑时,与相邻路堤同步填筑,桥台后2.0m范围外采用大型压路机碾压,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及台后2.0m范围内,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
2、路堤与横向建筑物过渡段填筑时,横向建筑物两端的过渡段填筑必须对称进行,并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靠近横向建筑物的部位,应平行于横向结构物进行横向碾压。
3、路堤与路堑过渡段填筑时,过渡段的填筑应与相邻建筑同步进行,靠近路堑结合处,应沿堑坡边缘进行横向碾压,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
3.适用范围适用于时速300~350千米/小时区间铁路工程过渡段填筑施工。
4.工艺原理1、施工过程中采用“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
2、工程质量有保证,填筑压实度高。
3、施工流水作业顺畅,工序之间的施工干扰少。
5.施工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5.1路堤与桥台过渡段①施工方法路基与填方桥台连接采用倒梯形过渡,过渡段采用掺入5%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级配碎石分层填筑,桥台基坑范围内以C15混凝土回填或以碎石分层压实。
级配碎石采用分层填筑,每层铺设厚度为35cm,压实后为30cm,即压实前是压实后的1.17倍。
按静压2遍和碾压2遍的施工规范严格执行,在靠近桥台碾压机无法施工的部位应用平板机进行夯实,夯实遍数以6遍为宜。
在锥体与桥台之间,自基底开始,高度至桥台顶面、基础襟边上面及四面台身与锥体、路基基础部分均设置厚度10cm空心砖隔离层,和锥体填筑应同步进行。
路基与涵洞过渡段施工方案

路基与涵洞过渡段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兰渝铁路五标一分部施工的路基里程桩号为DK352+759~DK356+375 (含站场),长度为3.616km设计为双线铁路,其间共设涵洞和立交通道6座,按照图纸设计我标段所施工的路基和横向结构物连接处必须设置过渡段.二、施工方法1、施工前,做好横向结构物两侧的排水施工,防止水流对填料的浸泡或冲刷。
在横向结构物两侧基础等达到设计及规范允许强度后,及时进行两端过渡段填筑,应分别对称分层填筑,防止由于不对称填筑造成对横向结构物的扰动。
2、过渡段基坑回填混凝土,并用小型平板震动机压实。
基坑回填至原地面,平整后用震动碾压机压至密实。
过渡段填筑级配卵石在台背不易碾压的2m范围内,填料中掺入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填筑压实标准为K30≥150MPa/m及孔隙率n<28%。
位于湿陷性黄土地段,且易积水的过渡段级配卵石底部设0。
2m厚中砂,其中部铺设一层防渗土工膜。
3、靠近横向结构物的部位,应平行于横向结构物进行横向碾压.压路机碾压时,不得影响结构物的稳定。
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应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分层进行碾压,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宜大于20cm。
4、路堤轨底距结构物顶垂直距离小于1。
5m时,横向结构物顶面以上填筑与基床表层相同的填料,压实标准与路堤相同.施工工艺框图如下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施工工艺框图三、注意事项1、横向结构物两侧必须对称填筑,在填筑过程中注意作好防排水工作,每层均应做好横向人字坡和纵向排水。
2、基坑底面以下部分回填混凝土,并保证基坑底部与侧壁之间密实、无虚土。
3、水泥级配卵石混合料宜在2h内使用完毕。
4、每层混合料施工完毕后需按要求进行养护。
路涵过渡段施工方案

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三、适用范围 (1)四、过渡段设置形式及技术要求 (1)五、过渡段A组填料施工工艺 (2)六、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4)温溪货场路涵过渡段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金温扩能改造工程路基施工总说明图;2、金温扩能改造工程路基路基工程设计与施工参考图集;3、《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4、《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5、《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
二、工程概况温溪货场内路涵过渡段共4处,分别金温扩能改造工程温溪货场K191+541(2-5.0m)框架顶进涵、K191+906(1-4.0m)框架涵、K192+127(1-1.5m)框架涵、K192+235(1-2.5m)框架涵。
三、适用范围本施工方案用于中铁隧道集团金温扩能改造工程温溪货场(120km/h 及以下I级铁路路基)。
四、过渡段设置形式及技术要求1、路涵过渡段设置形式对照表2、路涵过渡段当涵顶距轨底高度小于1.5m时,过渡段范围内采用A组填料分层填筑,并按基床表层压实指标控制。
过渡段填筑采用A组填料技术标准为K30≥150Mpa/m,空隙率n<28%。
过渡段基坑回填C15混凝土和级配碎石掺5%水泥(级配碎石填筑至基床表层)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
基坑回填到原地面平整后,用打夯机夯实。
路涵过渡段两侧过渡段必须对称填筑,并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涵背两端采用压路机能碾压,压路机碾压不到时,采用打夯机进行夯实。
当靠近结构物的部位时因横向碾压,涵顶部料不足1m时不得用压路机碾压。
大样图如下:当涵顶距路肩高度于1.5m时,过渡段范围内采用A组填料分层填筑,并按基床表层压实指标控制。
过渡段填筑采用A组填料技术标准为K30≥150Mpa/m,空隙率n<28%。
过渡段基坑回填C15混凝土和级配碎石掺5%水泥(级配碎石填筑至基床表层)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
基坑回填到原地面平整后,用打夯机夯实。
路涵过渡段两侧过渡段必须对称填筑,并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涵背两端采用压路机碾压,压路机碾压不到时,采用打夯机进行夯实。
公路路基过渡段路基施工工艺

公路路基过渡段路基施工工艺
路基施工中路基与桥台连接处、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
②过渡段施工方法
防止过渡段路基下沉,严格控制过渡段填土的质量。
涵洞盖板安装且混凝土强度、砂浆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后,方可对称分层填筑,压实采用压路机、冲击夯进行压实,回填范围按设计要求。
回填范围:从构造物开挖基坑边缘线以≤1:2的仰坡率向路基方向延伸,底部距基础缘3~5米,涵背填土每侧不小于2倍跨径的长度,横向处理宽度与路基同宽。
路堤与路堑连接处过渡段设置如上图所示。
填料:级配碎石土或其他A组填料。
填筑:施工时分层填筑,控制最佳含水量,震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密实,在压路机碾压不到的地方用手扶震动夯夯实,各层的压实度均按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土的压实标准控制。
过渡段填土与已填路基的衔接处按规范要求开挖台阶,保证台背填土与路基形成一个整体。
压路机不得碰击结构物。
桥梁台背填土与锥坡填土同时进行,涵洞两侧对称均匀回填,确保结构物的安全。
(5)深路堑及陡坡地段高边坡
本标段存在一定长度的深路堑及陡坡地段高边坡,为保证路堑边坡稳定,降低边坡高度,减少土石方开挖数量和施工难度,减少路堑边坡开挖而引起的工程坍塌或滑坡,本工
程设计有路堑挡土墙、桩板墙、锚索桩等加固措施,并在桩顶或墙顶设置护坡、护墙、骨架护坡(每级间留2-4米宽边坡平台)等。
当路堑边坡为硬质岩石时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结合嵌补或挂网喷射混凝土护坡的措施。
岩层节理裂隙发育时采用挂网喷混凝土护坡的措施。
其施工方法详见“路基防护及挡土墙工程”的有关部分内容。
过渡段施工方法及工艺

过渡段施工方法及工艺
1.1.过渡段设置型式
过渡段范围内采用级配碎石(掺3%~5%)填筑。
本工程设计的过渡段类型主要有:路基与桥台连接处、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路堤与路堑、半填半挖路基处设置过渡段。
过渡段采用填料分层填筑,机械配合人工进行摊铺整平,振动压路机配以小型夯实是设备碾压成型。
1.2.过渡段施工要点
⑴过渡段基底处理:处理方法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然后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密实,并使压实标准达到设计要求。
⑵过渡段路基与其连接的路基按一整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基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填筑。
⑶填筑施工参数试验:填筑前要进行试验,根据试验确定合适的填筑厚度、碾压含水量、碾压工艺和设备配套。
⑷层厚控制:对压路机碾压部位每层松铺厚度控制在20~25cm(松铺系数为1.25~1.36),具体参照试验结果,小型机具压实部位每层松铺厚度控制在15cm。
在桥台背部及横
向结构物墙身的左中右用红油漆标出分层松铺厚度和填层序号。
⑸填料平整及均匀性控制:基床表层以下采用推土机粗平、平地机精平,靠近结构物人工配合进行局部处理,确保层厚及拌和料均匀。
表层与区间表层作为一整体施工。
⑹碾压工艺:每层均采用压路机、振动夯组合进行压实。
压实工艺初拟为:1遍静压+2遍弱振+1~2遍强振+1遍弱振+1遍静压光面(保证先弱后强、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碾压顺序)。
⑺横向结构物两侧必须对称填筑,横向结构物的顶部填筑厚度小于1m时,不得采用大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在填筑过程中注意作好防、排水工作。
过渡段施工方法及工艺

过渡段类型主要有桥路过渡段、隧路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路堤路堑过渡段,半填半挖路基及不同岩土组合的横向过渡段等多种形式。
过渡段填筑主要安排在旱季施工,填料来自填料生产厂或混凝土拌和站,压实标准及检测频率均按路基相应部位要求控制。
小于100m的路基与过渡段同步施工,大于100m的路基尽量与过渡段同步,过渡段碾压要采用重型压路机配合小型冲击夯进行压实,保证满足设计要求。
过渡段填筑前的地基压实采用冲击压实或重型机械碾压。
1 桥路过渡段桥路过渡段采用5%的水泥级配碎石分层填筑,且与桥台连接的不小于25m范围内路基基床表层级配碎石中必须掺5%的水泥。
桥台基坑以C15混凝土回填或碎石分层压实,桥台与路基结合部设带排水槽的渗水墙,渗水墙采用无砂混凝土块砌筑,渗水墙底部设直径100mm软式透水管,将渗流水横向排出路基外。
过渡段与相邻路堤作为相同施工区段同步填筑。
填料摊铺按设计要求分段选用不同填料,过渡段长度大于4倍桥台后路堤高度,且不小于20m。
距台后不小于2m范围内不能使用大型压路机施工的部位,采用小型压路机配合冲击夯进行压实,其它部位与路基同步采用大型压路机碾压。
⑴施工工艺流程见图5.1.12。
⑵工艺要点①过渡段基底处理与桥台及相邻路基的地基同时进行,过渡段填筑与相邻路堤按相同施工区段同步施工。
②按设计要求对基底进行处理,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再进行上层填筑。
③将填料生产厂拌和好的混合料用自卸汽车尽快运输到现场,防止水分蒸发损失。
④台后每层摊铺厚度为相邻路堤分层摊铺厚度的1/2,采用小型手扶式振动压路机和冲击夯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碾压夯实。
⑤台后每层摊铺厚度与相邻路堤分层摊铺厚度相匹配,采用压路机按工艺试验确定的碾压遍数、行驶速率及碾压程序进行碾压。
⑥台背后在设计要求长度范围内进行分层填筑。
⑶质量控制与要求参考A、B组填料压实工艺施工技术指南及验标要求。
2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设置倒梯形过渡段,采用5%水泥级配碎石填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涵过渡段施工工艺工法目录1、目的 ........................................................ .. (2)2、编制依据 ........................................................ (2)3、适用范围 ........................................................ (2)4、填料来源及指标 ........................................................ (3)5、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 . (3)5.1、现场准备 ........................................................ (3)5.2、室内试验 ........................................................ (3)5.3、资源准备 ........................................................ (5)5.4、测量放线及沉降观测设备的准备 (6)5.5、施工工艺 ........................................................ (7)5.6、工艺要点 ........................................................ (8)5.7、工艺要求 ........................................................ . (10)5.8、质量标准 ........................................................ . (11)5.9、工艺流程图如下: (11)5.10、过渡段变形监测 (12)6、过渡段填筑施工注意事项: (12)1路隧过渡段施工工艺工法1、目的根据成渝公司路基专业工艺工法试验先行,首件认可制度,以及成渝客专(2010)16号文件要求,通过对现场每一道工序实施,验证工艺工法的合理性,反复试验,确定最适合的施工工艺工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工法,以保证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实施有效的控制,实现项目部所确立的质量目标,最大限度满足业主要求。
2、编制依据⑴、《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⑵、《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1、J1147-2011)⑶、成渝铁路客运专线过渡段设计通用图⑷、DK286+650隧道、路基设计图⑸、《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⑹、成渝铁路客运专线级配碎石填料要求。
3、适用范围已选定在DK286+650处路隧过渡段进行了基床表层以下施工。
通过工艺性试验确定合适的填料级配以及压实机械、松铺厚度和碾压工艺、填料最佳含水量的控制范围、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确定 24、填料来源及指标按照《铁路路基设计规范》《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要求进行填料选择,碎石选用铜梁岚峰碎石场生产的0-31.5mm 的连续级配碎石,(掺配比例为:0-5mm:5-10mm:10-20mm:16-31.5mm=35%:25%:30%:10%)、水泥选用重庆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掺5%的水泥)填筑。
过渡段级配碎石应满足的条件:超过10%。
5、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5.1、现场准备技术交底已完成,隧道明洞段、路基基底处理已完成,具备试验段施工条件。
5.2、室内试验由于路基过渡段及桥梁过渡段填筑根据规范要求需采用缓凝水泥,我部物资及相关部门人员近期通过市场调查核实了解,水泥生产厂家无此类水泥生产。
目前我部大部份涵洞及桥梁结构已施作完毕,3一、水泥凝结时间试验1.采用混凝组分葡萄糖酸钙掺配进行水泥凝结时间试验。
1.1试验依据:《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
1.2材料配比:水泥:500 g,试验选用了拉法基P.O42.5水泥进行试验;缓凝组份选用葡萄糖酸钠,分子式:C6H11O7Na,形状:白色结晶粉末,极易溶于水,水中溶解度约55%,无毒。
1.3用水量:先对水泥进行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采用统一用水量葡萄糖酸钠掺量分别为水泥的0.03%、0.05%、0.07%、0.09%.1.4掺入不同掺量缓凝组份试验结果如下:2.采用掺入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进行水泥凝结时间测定42.1试验依据:《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
2.2材料配比:水泥:500 g,试验选用了拉法基P.O42.5水泥进行试验;2.3采用混凝土用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进行掺配试验。
2.4掺入不同比例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试验结果如下:备注:以标准稠度用水量为基准,掺配标准稠度水泥量的百分X%减水剂。
通过试验证明在水泥中添加一定数量的葡萄糖酸钠或采用混凝土用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后,对水泥凝结时间有阻滞作用,即推迟水泥的最初与最终凝固时间,使之满足过渡段级配碎石所用水泥初凝大于180min、终凝大于360min 的要求,从而更好控制过渡段填筑碾压质量到达规范设计要求。
5.3、资源准备(见下页)5表5.3.1: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配备情况表5.3.2:机械设备配备情况表5.3.3:投入试验测量仪器情况5.4、测量放线及沉降观测设备的准备测量放样及报验工作已完成,沉降观测板已准备就位。
65.5、施工工艺5.5.1外掺料选定及掺量:根据室内试验,现场选用掺配混凝土用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以延长水泥凝结时间,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掺量为水泥质量的0.4%。
减水剂按配合比掺入水中,与水充分搅拌均匀,定量掺入级配碎石中。
5.5.2、级配碎石的生产:按照搅拌站试拌时确定的最佳组合方式生产。
搅拌产量150m3/h,装载机上料,4台汽车运输。
5.5.3、级配碎石的摊铺:级配碎石在搅拌站生产出来之后,采用汽车尽快运到现场摊铺,现场摊铺采用装载机进行粗平、人工配合,最后用平地机进行精平。
在阳光充足及大风天气时准备洒水设备,及时洒水以补充水分,松铺厚度按33cm控制。
5.5.4、级配碎石的碾压:采用静压1遍、弱振2遍、强振2遍、再静压1遍的顺序进行。
碾压时遵循先两侧后中间、先静压后振压的原则,先轻后重,先慢后快、静压时压路机行使速度控制在3-5Km/h,振压时压路机行使速度 75.5.5、检测:按《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1、J1147-2011)相关要求进行检测。
5. 6、工艺要点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六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
工艺要点如下:5.6.1、填料拌合及运输:采用500型粒料拌合设备拌合,采用16T红岩双桥汽车运输至隧道过渡段处,运距500m。
5.6.2、填筑:计算每层过渡段的分层宽度,根据分层厚度及松铺系数确定每层用量。
5.6.3整平:摊铺前按设计要求先测放出过渡段路基坡脚线及线路中线桩,并在桩上用红油漆标示虚铺厚度,沿线路中线对称摊铺,标高大致推平。
摊铺时,路基面应做成向路基两侧4%的排水坡,以利排水。
85.6.4碾压夯实:填料的含水率在最佳含水范围内时碾压,若含水量超过时,晾晒至符合要求再碾压。
所有水泥级配碎石必须控制在4h内完成。
压实顺序应按先两侧后中间,先慢后快,先静压后震动压的操作程序进行。
具体碾压方式为:选用20t的压路机进行碾压,靠近横向结构物的部位,宜平行于横向结构物壁面进行横向碾压。
距结构物2米范围内及横向结构物顶部填筑厚度小于1米范围内用小型压实机械压实,碾压方式1遍静压、2遍弱压、2遍强振、1遍静压,路基碾压最大时速不超过2km/h,行与行的轮迹重叠0.4m,达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
5.6.5检测:以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压实系数K三项指标控制。
级配碎石水泥掺量,施工单位每过渡段填高约90cm抽样检验3处,允许偏差为试验配合比0-1.0%。
检测点布臵:施工单位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压实系数K 3点,其中距路基两侧填筑级配碎石边线1m处左、右各1点,路基中部1点;每填高约30cm抽样检验动态变形模量Evd 3点,其中1点必须靠近桥台或横向结构物边缘处;每填高约60cm抽样检验地基系数K30 2 点,其中距路基两侧填筑级配碎石边线2m处1点,路基中部1点。
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抽检次数的20%进行平行检验,但至少一次。
95.7、工艺要求路涵过渡段质量控制要点主要有:施工工艺、机具设备、层厚控制;填料质量控制、边坡平顺及压实控制、沉降观测、检验频率及数量。
①压实质量控制:过渡段填筑高度小于基床厚度时,基底压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填筑高度大于基床厚度时,基底压实质量应达到地基系数K30≥60MPa/m的要求。
过渡段填料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②层厚控制:压路机碾压到的地方,每层压实厚度不得超过30cm,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cm。
小型机具压实部位每层松铺厚度控制在15-20cm,在涵洞墙身的左中右两侧对称标出分层厚度及填层序号。
③填料平整及均匀性控制: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采用推土机粗平,平地机精平,靠近结构物的地方人工配合进行局部处理,确保层厚及拌合料均匀。
④边坡平顺及压实控制:非绿化区边坡压实采用夯实设备进行边坡压实,对于设计有绿化要求的坡面采用人工夯拍与种植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⑤过渡段外形尺寸及偏差控制:过渡段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频率如下:基床以下路堤顶面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应按下表控制: 10过渡段填筑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5.8、质量标准⑴、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验收标准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填层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各压实系数K三项指标控制。
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两侧及锥体填筑压实标准5.9、工艺流程图如下:115.10、过渡段变形监测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埋设沉降观测板。
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通过变形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地基处理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确定轨道铺设时间,同时观测数据还可作为竣工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可以说,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精度、系统的监测以及系统的评价,是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建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