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道德论文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举”、“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诚实守信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之本。但到今天,这一向被奉为经典的传统道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被誉为纯净“象牙塔”的高等学府中亦出现严重的诚信缺失的不和谐因子。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但纵观现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种种不如人意的表现着实令人担忧。
当前,尽管各大高校始终将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中心,然而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假文凭、假学术等现象仍呈增长趋势,这不但突显了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危机的客观事实,同时也为高校的诚信教育拉响警钟。
针对大学生出现的诚信危机,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忽略了思想品德尤其是诚信教育的培养,对他们的一些不诚实行为不进行及时纠正;有些家长缺乏自身的模范行为对子女的引领作用,反而在他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注入许多消极因素。中学教育受高考制度的制约,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诚信教育无形中受到冷落。
2.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高校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水平竞争的加剧,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上,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没有把诚信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同时,因为高校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为了能考试及格,不免有人试图通过作弊蒙骗过关。一些教师诚信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诚信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严也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
3.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仍严重存在着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

会思潮,也充斥着贪污、虚伪、欺诈的不良风气。如今的大学生们不少人受社会中不守诚信行为的影响,认为做老实人“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老实是“无能”的表现。“利字摆中间,诚信撇两边”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道德问题搞“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对各种不守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口诛笔伐;而与此同时,他们自己却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骗人。他们的这些失信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经常获益,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诚信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不守诚信,对一些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4.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淡薄
一是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二是道德判断能力不强,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放弃诚信信仰,产生失信心理和行为;三是从众心理和虚荣心使然,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讨便宜,自己也心动,跟着别人学,认为自己讲诚信会吃亏。
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用,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要有责任感。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最起码的道德标准。
诚信和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我们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道德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学习品质、立身处世的个别本原则。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养成诚信实用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生奋斗的理想信念。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讲道德,言必行、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诚信道德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高素质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民无信不立”,是孔子在回答关于治国的结论;“言必信,行必果”,“诚于心,信于行”,是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孜孜以求的

修身目标。诚信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然而在如何防止和减少学生学生学术舞弊问题上,我国高校也还基本停留在惩戒的层面上,靠惩罚被发现的学术舞弊行为学生来“杀鸡禁猴”,恐怕是难以奏效。对于论文抄袭一类的学术舞弊来说,由于难以被发现和鉴定,其作用几乎是微乎其微。
本人认为诚信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品德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至善的校园环境中。
 2.创新诚信模式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必须创新诚信教育模式。
3.完善诚信机制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内心认同。
4.强化诚信践履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只有在具体的诚信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要求。
总之,高校的诚信教育的效果是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大事,是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的根本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