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021002 学时24 学分 1.5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是配合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以病原菌的观察鉴定为主要内容,重点学习主要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特征,使学生掌握各类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并了解植物病害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下一步学习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各类常见植物病原生物(包括菌物、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的形态特征,能够对造成植物病害的病原物进行准确鉴定,了解生产中经常发生的植物病害种类;另外,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和接种等一系列实验,掌握植物病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并验证柯赫氏法则,用实践检验植物病理学的原理。
三、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主要是配合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教学,从实践中了解农业生产中经常发生的植物病害种类和症状,认识植物致病病原的形态,致病症状表现,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学生学好其他的病理学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要求学生掌握常见重要致病原生动物界Protozoa 根肿菌门Plasmodiophoromycota 茸鞭生物界Chromist 卵菌门Oomycota 真菌界Fungi 子囊菌门Ascomycota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接合菌门Zygomycota 有丝分裂孢子真菌 ( Mitosporic fungi )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了解植物病原线虫的种类和形态特征及所造成的危害症状;学习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方法和菌体及鞭毛染色方法;掌握植物病毒的接种方法和常规鉴定方法,认识常见寄生性种子植物。
学习培养基的制作,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孢子萌发实验,然后进行接种实验,最终验证和深刻认识柯赫氏法则。
四、考核方式及办法笔试,结合动手能力测试。
五、配套的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许志刚主编,中国农业出处社。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1. 理解植物病害的定义2. 掌握植物病害的分类3. 了解植物病害的危害和损失4. 认识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教案二: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征1. 了解植物病原物的分类2. 掌握植物病原物的生命周期3. 认识植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4. 理解植物病原物与宿主的关系教案三:植物病害的传播与流行1. 掌握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2. 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机制3. 认识植物病害的流行因素4. 学习植物病害的预测与控制方法教案四:植物病害的识别与诊断1. 学习植物病害的临床症状2. 掌握植物病害的显微诊断技术3. 认识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鉴定方法教案五: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1. 学习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2. 掌握植物病害的化学防治技术3. 了解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方法4. 认识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策略教案六:真菌性植物病害1. 认识真菌性植物病害的特点2. 学习主要真菌性植物病害的病原特征3. 掌握真菌性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方法4. 了解真菌性植物病害的抗药性及其解决途径教案七:细菌性植物病害1. 理解细菌性植物病害的特点2. 学习主要细菌性植物病害的病原特征3. 掌握细菌性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方法4. 认识细菌性植物病害的细菌抗药性及其解决途径教案八:病毒性植物病害1. 了解病毒性植物病害的特点2. 学习主要病毒性植物病害的病原特征3. 掌握病毒性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方法4. 认识病毒性植物病害的抗病毒育种及生物防治方法教案九:植物病害的分子诊断与遗传改良1. 学习植物病害的分子诊断技术2. 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分子检测方法3. 了解植物病害的遗传改良技术4. 认识植物病害的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十:植物病害的监测与管理1. 学习植物病害的监测方法2. 掌握植物病害的管理与控制策略3. 了解植物病害的生态防控技术4. 认识植物病害的可持续治理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一: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植物病害的分类体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病害及其特征;植物病害的危害和损失评估涉及生物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包括直观诊断和实验室诊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诊断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引言与植物病害的概念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和危害。
2. 教学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和危害。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问答法:通过问答让学生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植物病害案例,让学生了解病害的危害。
4. 教学时间:45分钟教案二: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识别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使学生了解真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物的特点。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原物的分类。
真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物的特点。
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实验法:进行病原物的观察和识别实验。
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4. 教学时间:90分钟教案三:植物病害的传播与流行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条件。
使学生掌握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控制方法。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
病害流行的条件。
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控制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条件。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案例。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病害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4. 教学时间:45分钟教案四: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监测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和监测技术。
使学生了解病害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的监测技术。
病害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病害的诊断方法和监测技术。
实验法:进行病害样本的采集和检测实验。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害诊断和监测的案例。
4. 教学时间:90分钟教案五: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掌握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等方法。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教学背景与目的《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介绍植物病理学基本理论、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课程。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后续深入学习植物保护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将按照以下四个部分进行组织:1、植物病害基础知识:介绍植物病害定义、分类及病原生物特性等基本概念。
2、植物病害发生与发展:阐述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及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3、植物病害诊断:讲解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诊断步骤及常见病害的识别要点。
4、植物病害防治:介绍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方法及常用杀菌剂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理解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防治措施。
3、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解答和疑问提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如实验室诊断和田间调查,使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实践技能。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本课程的评估将采用以下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问题回答等情况。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五、教学资源与参考文献1、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室设备、田间实习场所等。
2、参考文献:《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植物保护学》等相关教材和学术论文。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病害发生与发展、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植物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
2、教学难点: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杀菌剂的使用及实验室诊断技术。
为确保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充分理解,我们将针对难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和实例分析,并提供相应的练习和辅导。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引言与植物病害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理解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讨论法:探讨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案二: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识别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掌握常见植物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常见植物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观察和分析植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常见植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案三:植物病害的传播与控制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掌握植物病害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对植物病害控制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植物病害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实际操作植物病害控制的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实验法:实际操作植物病害控制的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害控制的成功案例。
教案四:植物病毒学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植物病毒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理解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植物病毒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植物病毒的形态特征。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教案五:植物细菌学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植物细菌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理解植物细菌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田间病株、种苗、土壤、病株残体、粪肥。
(二)病原物越冬、越夏的方式
休眠、腐生、寄生
(三)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影响因素
三、病原物接种体的传播
病原物接种体的概念:
(一)病原物接种体的释放
1、主动释放
2、被动释放
(二)病原物接种体的传播方式
1、气流传播
2、雨水和流水传播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
一、教学进度计划
教学进度表
周次
学时
教学内容
备注
1
2
绪论
1
2
非侵染性病害
2
2
侵染过程:病程的概念,侵入前期和侵入期
2
2
侵染过程:潜育期和发病期
3
2
病害循环:概念;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3
2
病害循环:病原物的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4
2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4
2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生理小种的概念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学时
侵染过程的概念:
第一节 侵入前阶段
接触以前,主要是土壤中病原物由休眠状态转入萌发状态,以及有关因素。
接触以后,病原物开始生命活动,即将侵入,有关湿度、温度、寄主分泌物,其他微生物的活动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侵入期
一、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二、各种侵入途径的分析
直接侵入及机制。
重 点
难 点
生理小种的概念,病原物致病性变异途径。
时 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8学时
一、共生、共栖和寄生
1、共生关系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版教学设计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版教学设计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针对植物保护专业学生设立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常见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本课程内容涵盖病原体鉴定、病害诊断、防治理论等方面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对植物病理学的认识与掌握。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流行病理学;2.掌握病原体的结构、生命周期、病原性及其检测鉴定方法;3.掌握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害防治的基本方法;4.能够识别和判断植物病害的特征,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教材1.主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版,王淑琴,李燕华,郗丽娟,高卫东等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参考书目:《植物病理学导论》王超林,中国农业出版社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演示、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病理学理论和技能。
教学内容及安排基本概念和流行病理学1.植物病害的定义和分类2.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互动关系3.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4.病害的流行途径和防治策略病原体的检测与鉴定1.常见的病原体分类和特征2.病原体的检测和分离方法3.病原体的鉴定和系统发育病害诊断与防治1.病害的症状特征和诊断方法2.病害的发生环境和影响因素3.病害的防治方法和策略实验教学安排1.病菌鉴定实验2.病害诊断实验3.病害防治实验答辩评分标准1.理论考核占60%(期末考试),实验报告占30%(课中实验)和学生表演和课堂回答占10%2.期末考试:闭卷,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
3.实验报告:每个学生都要提交一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求规范、全面、科学合理。
4.课中教学环节: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讨论等。
课程总结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对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方法,并且能够正确识别和治疗常见的植物病害。
同时,本课程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他们在植物保护相关领域的成功发展打下了基础。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导案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作者:————————————————————————————————日期: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案课程名称: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适用专业:农学类各专业学年学期: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任课教师:鲁红学张长青周燚编写时间:2008 年2 月实验一植物病原症状观察(3学时)一、目的要求通过室内外观察,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及多样性,掌握主要症状类型,深刻理解植物病害概念和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并掌握病症和病状的一般类型,学会记载方法,以便在病害诊断中加以利用。
此外掌握常用临时玻片制作及病原菌检查方法。
二、学时分配讲授和观看教学录像:0.5 学时;田间实际观察1.0学时,学生动手操作:1.5 学时。
三、材料准备多种盒装蜡叶标本,液浸标本,新鲜标本: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下列各种病害标本,按上述症状划分方法,注意观察病状和病症特点及其症状类型。
小麦赤霉病桃细菌性穿孔病蔬菜幼苗猝倒病大白菜软腐病甘薯线虫病棉花枯、黄萎病水稻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水稻叶黑粉病枣疯病桃缩叶病马铃薯疮痂病马铃薯癌肿病玉米丝黑穗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秆锈病葡萄霜霉病茄子褐纹病油菜菌核病麦类麦角病苹果发根病棉花角斑病苋菜白锈病菊花菟丝子黄瓜根结线虫病柑橘溃疡病梨黑斑病梨轮纹病四、重点与难点1. 掌握植物病害的病症和病状类型,使学生对植物病害有初步的认识。
2. 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3. 病症类型:粉状物、霉状物、小黑点、白瓷状物、菌核、菌脓和菌痂五、本章教学(方式)手段1.教师讲授病症和病状概念,及其分类状况。
2.通过实物标本,让学生较直观地区分不同病症及病状类型。
六、作业选择上述病害标本中的10种的发病部位,病状类型和病症类型,填于下表:植物病害症状观察表病害名称发病部位病状类型病症类型七、思考题1.植物病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症状在病害诊断上有什么作用?实验二植物病原菌物(一)(4学时)一、目的要求通过本次实验熟悉菌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基本形态;了解低等菌物主要种类的形态特点、分类依据以及所致病害的症状和发生特点,为以后此类病害的病原物鉴定和菌物分类奠定初步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进度表周次学时教学内容备注 1 2 绪论 1 2 非侵染性病害 2 2 侵染过程:病程的概念,侵入前期和侵入期 2 2 侵染过程:潜育期和发病期 3 2 病害循环:概念;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3 2 病害循环:病原物的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4 2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4 2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生理小种的概念 5 2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致病性及变异途径 5 2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致病机制 6 2 植物的抗病性:概念、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6 2 植物的抗病性: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化选择 7 2 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的抗病机制 7 2 病害流行及预测: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及条件 8 2 病害流行及预测:植物病害流行的动态 8 2 病害流行及预测:植物病害的预测 9 2 病害诊断和防治:病害诊断的意义,柯赫氏法则 9 2 病害诊断和防治:植物检疫,选育利用抗病品种 10 2 病害诊断和防治:化学防治 10 2 病害诊断和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二、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各章名称理论课周次理论课时数实验课时数总课时数 1 绪论 2 2 2 非侵染性病害 2 2 3 侵染过程 4 4 4 病害循环 4 4 5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 8 8 性和致病性6 植物的抗病性 6 67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 6 6测8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 8 8防治合计 40 401名称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实际上是小总论,初步提出一些概念,供以下有关章节使用。
概念: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染目的过程、侵染循环、病害症状,从外部直观初步认识病害,植物病理学的任务。
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危害性、重要性,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历史,掌要求握对植物病理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
及本门课的性质、内容、增加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概念: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重点染过程、侵染循环、病害症状类型。
难点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绪论部分实际上是小总论,初步提出一些概念,供以下2学时有关章节使用。
理论讲授;概念: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举例生性和致病性、侵染过程、侵染循环、病害症状等。
使借助植物病害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危害性、重要性。
症状幻灯片讲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历史,掌握对植物病理学发展作出杰授;出贡献的学者。
植物病理学的任务。
本门课的性质、内容、增加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2名称第二章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目的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由各种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所引起的非侵染病害的要求致病原因及特点,并掌握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重点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病原因及诊断。
难点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一、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类型;与侵染性病害的2学时理论讲授,关系。
举例说明二、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发病的环境因素利用多媒体幻1、化学因素灯片展示病害(1)植物的营养失调。
症状。
(2)环境污染(3)植物的药害2、物理因素:(1)温度不适(2)水分、湿度不适(3)光照不适三、植物非侵染性病害诊断与侵染性病害的区分。
3名称第三章侵染过程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病害发展的动态过程,从微观方面了解病害发生的目的过程,掌握侵染过程的四个时期,本章是病理学中重要章节。
要求研究病害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从微观方面研究病害发生的过程。
重点重点:侵入期和潜育期疑点:侵入前阶段与侵入期的界线不清,容易混难点淆。
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侵染过程的概念: 4学时第一节侵入前阶段系统理论讲授接触以前,主要是土壤中病原物由休眠状态转入萌图片展示。
发状态,以及有关因素。
接触以后,病原物开始生命活动,即将侵入,有关湿度、温度、寄主分泌物,其他微生物的活动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侵入期一、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二、各种侵入途径的分析直接侵入及机制。
自然孔侵入,气孔、水孔、皮孔等。
伤口侵入,病毒侵入的伤口的特殊性,伤口寄生物。
三、侵入所需要的时间和数量四、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湿度最为重要第三节潜育期在潜育期,病原物和寄主的关系主要是营养关系,死体营养和活体营养,病原物和寄主之间相互斗争,病原物扩展的机制,寄主的反应,病变、潜育期与环境关系。
第四节发病期发病的标志,扩大为害,产孢,再侵染,环境与发病、产孢的关系。
4名称第四章侵染循环目的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循环的概念,病原物的越冬、传染、传播要求重点植物病害循环的概念,病害循环的过程难点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一、侵染循环的概念、重要性、与生活史的区别。
4学时理论讲授二、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举例说明。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田间病株、种苗、土壤、病株残体、粪肥。
(二)病原物越冬、越夏的方式休眠、腐生、寄生(三)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影响因素三、病原物接种体的传播病原物接种体的概念:(一)病原物接种体的释放1、主动释放2、被动释放(二)病原物接种体的传播方式1、气流传播2、雨水和流水传播3、生物介体传播4、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5、人为因素传播。
(三)病原物接种体的寿命(四)病原物的接种四、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1、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2、潜伏侵染和复合侵染5名称第五章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目的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各类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掌握生理小种要求的概念,,掌握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
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重点生理小种的概念,病原物致病性变异途径。
难点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一、共生、共栖和寄生8学时 1、共生关系理论讲授2、共栖关系举例说明3、寄生关系二、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1、寄生性和致病性的概念2、活体营养和死体营养三、生理小种的概念;四、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一)病原物的致病性:1、致病性:是病原物的质的属性2、毒力:不同病原物致病性差异用毒力强弱表示3、侵袭力:表示病原物的致病效能。
(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途径:1、无性重组2、有性重组3、突变4、适应五、病原物的致病机制;1、获取寄主的生活物质2、机械压力3、酶的作用4、毒素5、生长调节物质6名称第六章植物的抗病性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寄主抗病性的概念、类别、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目的论、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化选择,植物抗病性的抗性机制;植物受侵染要求的生理生化变化。
重点寄主抗病性的概念、类别、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难点化选择。
时间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一、植物抗病性的概念、类别6学时理论讲授二、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论举例说明借助多媒体图1、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论的基本内容片说明。
2、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的特点三、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化选择1、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内容及结论2、稳定化选择理论的内容及应用四、植物抗病性的抗性机制1、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2、被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3、主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4、主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5、植物避病和耐病机制6、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五、植物受侵染的生理生化变化1、呼吸作用2、光合作用3、核酸和蛋白质4、酚类物质和相关酶5、水分关系7名称第七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及预测目的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病害流行条件及测报方法。
要求重点植物病害流行的条件及测报方法。
难点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6学时 1、植物病害的计量理论讲授2、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举例说明3、病害流行的条件4、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5、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预测1、预测的种类2、预测的依据3、预测的方式8名称第八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通这讲授,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诊断方法,柯赫氏法则的基本内容,掌握目的各种防治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树立综合防治的思想。
要求重点:柯赫氏法则的基本内容;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农业防治、化学防重点治、生物防治。
难点难点:综合防治的原理。
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植物病害的诊断8学时理论讲授1、诊断的意义2、诊断的程序3、柯赫氏法则4、植举例说明物病害的诊断要点二、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一)植物检疫(二)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1、植物抗病性鉴定2、植物抗病育种3、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三)化学防治1、防治病害的农药种类和剂型2、施药方法3、合理使用农药(四)农业防治1、使用无病繁殖材料2、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3、保持田园卫生 4、加强栽培管理(五)生物防治1、生物防治的机制2、生物防治措施及其应用(六)物理防治9四、教案内容第一章绪论课目要求学生掌握概念: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目的性、侵染过程、侵染循环、病害症状等。
植物病理学的任务。
使学生了解植物病要求害的危害性、重要性,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历史,掌握对植物病理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
了解植物病理学的任务、性质、内容、增加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概念: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染过程、重点侵染循环、病害症状类型难点主要内容一、绪论部分实际上是小总论,初步提出一些概念,供以下有关章节使用。
概念: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染过程、侵染循环、病害症状等。
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危害性、重要性。
二、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历史,掌握对植物病理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
(一)早期的记载(二)近代植物病理学的历史1、病因学2、病理生理学3、植物抗病性和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关系4、病害流行学5、植物病害控制三、植物病理学的任务、性质、内容、增加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10第二章非侵染性病害课目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由各种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所引起的非侵染病害的致病目的原因及特点,并掌握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要求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病原因及诊断。
重点难点主要内容一、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类型;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三、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发病的环境因素 1、化学因素(1)植物的营养失调。
(2)环境污染(3)植物的药害2、物理因素:(1)温度不适(2)水分、湿度不适(3)光照不适三、植物非侵染性病害诊断与侵染性病害的区分。
11课目第三章侵染过程:(病程的概念,侵入前期和侵入期)要求学生掌握侵染过程的概念;影响侵入前期主要因素;侵入途径,病原物侵目的入机制,影响侵入期的主要因素。
要求侵染过程的概念,病原物侵入途径,影响侵入期的主要因素。
重点难点主要内容侵染过程的概念:第一节侵入前阶段接触以前,主要是土壤中病原物由休眠状态转入萌发状态,以及有关因素。
接触以后,病原物开始生命活动,即将侵入,有关湿度、温度、寄主分泌物,其他微生物的活动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侵入期一、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二、各种侵入途径的分析直接侵入及机制。
自然孔侵入,气孔、水孔、皮孔等。
伤口侵入,病毒侵入的伤口的特殊性,伤口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