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之山中【唐】王勃
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

王勃《山中》原文及赏析 山中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注释 注:此诗原题《思归》,为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所写。
山中的诗意/山中的意思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
黄叶在漫山飘飞。
山中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 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 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 在异乡、 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 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 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 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 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 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 “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 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 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 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 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 《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 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
这里, “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 “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 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 似出自宋玉 《九辩》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 而 《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 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 如果从前面提到的 《羁游饯别》 、 《别人四首》 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 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山中译文赏析【唐】王勃

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
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 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 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山中 【唐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 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 念着早日回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更何况秋风风寒,傍晚暮 气沉沉。更难耐深山重重,黄 叶在漫山飘飞。
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
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
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 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 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 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王勃《山中》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一】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
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
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赏析二】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
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
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赏析三】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王勃《山中》唐诗原文及赏析

王勃《山中》唐诗原文及赏析王勃《山中》唐诗原文及赏析况属高风晚下一句【学习总结(1)】况属高风晚下一句是:【山山黄叶飞】是出自《山中》的名句。
附录全诗如下:《山中》家访工作总结作者:王勃(唐代)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关爱老人【学习总结(2)】“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古诗作品《山中》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滞:停滞,不流通。
②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③属:恰逢,正当。
④高风:秋风。
【翻译】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山中》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
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
”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
”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
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
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能够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方“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我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诗《山中》年代:唐作者: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品赏析【注释】:①滞:留滞。
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③况属:何况是。
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
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
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王勃《山中》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一】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
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
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赏析二】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
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
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赏析三】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山中》王勃诗歌赏析

《山中》王勃诗歌赏析《山中》王勃诗歌赏析《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者介绍】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
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赏】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王勃《山中》古诗原文古诗《山中》年代:唐作者: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品赏析【注释】:①滞:留滞。
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③况属:何况是。
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
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
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
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