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讲解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解读

《太平天国运动》教材解读一、解读课标1、课标引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课标解读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
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二、教材分析与整合1、单元整合第四单元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更是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
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它上承第十课《鸦片战争》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
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文本解读(1)教材内容分析本科教材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失败为主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太平天国运动在洪秀全领导下迅速兴起,定都天京,巩固政权,与清对峙,进入全盛时期。
第二,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颁布了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由于阶级和环境的局限性,纲领没有实现。
第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由于政权迅速封建化,致使统治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天京变乱,削弱了天平天国的力量。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导学案: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含解析

第11 课时太平天国运动学习目标1.掌握拜上帝教创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定都、北伐、西征的有关史实;正确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并正确评价;掌握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等有关史实;理解《资政新篇》的内容并正确评价。
2.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
认识到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预习检测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1.金田起义:(1)背景:金田起义是当时中国面临的①矛盾和②矛盾激化的结果。
(2)爆发: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
2.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③,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4.北伐和西征:1853年太平天国先后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其中西征的重大胜利使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2.主要内容:在土地分配方面,其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其方法是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④;在产品分配方面,其原则是“⑤”,其方法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意义与局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献,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⑥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体现的⑦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天国悲剧1.天京变乱: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1856年秋发生了天京变乱。
2.重建领导核心:为重振国威,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又让洪仁玕总理朝政。
3.军事防御斗争: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驻扎江北的大营;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在进攻上海时,⑧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惨重。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太平一役,实为民族革命之斗争,曾予清廷以致命伤之打击,
大业虽未成,固已存天地之正气,扬大汉之天声,使民族意识
与革命精神常在动荡鼓舞中而无时停息。 ——简又文
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 能进行。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 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请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对郭廷以观点加以评价。
1.军事上毫无策略 2.诸王内讧,力量相消 3.人才缺乏 4.愚妄怪诞,忽视祖国文化 5.昧于外情,招致洋人助战
农民阶级局限性
战略战术;内部团结;意识形态;外国干涉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启示
太平天国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单纯依靠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建 设现代化国家的任务,中国社会需要发展先进生产 力,需要产生先进的阶级来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 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中国近代史》王文泉、刘天路
根据材料,概括《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并从内容和实 践两方面对这一纲领加以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
1、分配土地办法及原则 2、建立中央政府和军政民合 一的地方政权机构 3、圣库制度 4、男女别营 5、设立诸匠营和百工衙 6、妇女,文教,外交等 原则:有田同耕,有衣同穿, 有饭同吃,有钱同使,无处不 均匀,无处不饱暖。
商品 输出 鸦片输 入
社会矛盾激化 吏治腐败
鸦 片 战 争
加重 军费赔 搜刮 款 拜上帝教(思想动员) 拜上帝会(组织准备)
起义准备
•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 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 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 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 念。 ——《原道醒世训》 • 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原道醒世训》
[课件]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件]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383f2d276eeaeaad1f3307a.png)
二、太平天国的发展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一)转折:天京变乱(1856年)
1、原因:
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 进取心减退, 腐朽思想滋长, 内部矛盾尖锐。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C、实质:
废除封建地主 土地所有制
彻底否定封建土地 制度,并纲领化 平均分配土地
革命性、最高峰 绝对平均主义
D、意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
斗争的思想结晶,有利于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
(三)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 建立“四有” “两无”的理想社会 2、内容及评价: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中国大片江山是中国
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 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 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 不了。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 了。实际上,中国之所以没有像印度那样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资政新篇》的提出说明
D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 了深刻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 度 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 的社会主张
《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 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C、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府 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组织酝酿: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群众。
①1843年洪秀全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以推翻清朝统治。
②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目的:宣传拜上帝教,推翻清朝统治。
理论:其宗教理论主要是通过《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体现出来的。
特点: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意义:洪秀全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的理论表述出来,对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号召力。
③在传播拜上帝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六人的领导核心。
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间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根本原因外国侵略间接原因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2、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1)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2)永安建制:1851年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
永安建制既是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为太平天国战争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定都天京: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政权对峙。
3.发展1853年太平军进驻天京后,采取了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到1856年进入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北伐西征东征目的为推翻清政府巩固天京大本营为了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时间1853年1853年1856年领导林凤祥李开芳赖汉英石达开秦日纲结果失败鄱阳湖大捷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意义为西征创造了条件巩固了天京大本营保证了军粮供应,解除了天京之围顺利进军的原因(1)主观上:①太平天国的正义性和群众性是取胜的主要原因;②太平军有比较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战略上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是取胜的重要原因;③革命的领导核心团结,积极进取,指挥得当;④太平军战士英勇善战;(2)客观原因:清朝统治腐败,军队军备废弛,纪律败坏,军队战斗力不强。
课件8: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拜上帝教
上帝次子洪秀全: 一个名叫洪仁坤的读书人从14岁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 洪仁坤第四次科举考试失败后,创立拜上帝教,改名“洪 秀全”,暗含“我乃人王”,自认为是 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奉上帝 之名下凡诛妖。从此,未曾读过 《圣经》的洪秀全开始宣传他所理 解的基督教义。也许,这比参加科 举考试更能实现他的人生梦想。
⑵1851年9月,永安封王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 政权
东王
天王洪秀全
西王
南王
北王
翼王
杨秀清 萧朝贵 冯云山
韦昌 辉
石达开
定都天京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
定都于此。正式建立政权.
洪秀全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天王府。该图为天王宝座模拟景观
占领南京还不是决定性的胜利。洪秀全、杨秀清们理
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产品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式: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理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 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不能实现。平均主义不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中宵念此,魂梦屡惊”
太平军西征形势图
二、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颁布的原因:为 了满足农民获得 土地的愿望
1.时间:定都天京以后(1853年)
2. 内容: (1)具体内容: 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产品分配: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3)核心思想——平均主义 3.目的(宗旨):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高中历史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基础知识:天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和直接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理论来源、核心内容和目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三次军事行动的目的、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资政新篇》的意义;天京变乱及之后领导核心的重建;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能力要求:(1)通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阶级首先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任务。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
但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3)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
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变乱;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对《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图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导入: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就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外国资本主义继续侵略我国,清朝的统治更加腐败,广大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更加沉重。
在这种情况下,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揭竿而起,特别是在祖国南方大地上燃起了一场波澜壮阔、气势宏伟、震惊中外的熊熊烈火----太平天国运动。
播放电视连续剧《天平天国》主题歌《浩浩乾坤》,感染课堂气氛。
教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衰落历程。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历史必修一-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2.缺乏实行的条件
3.固守小农经济,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一)前期 (二)转折: 天京变乱
天王府模型
阅读图片,请分析一下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发生天京事变?
天京变乱 ①逼
洪
④杀 ⑥走 杨 韦 石 ②杀 ③责 ⑤疑
1.原因:
①直接原因: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②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个体的小生产 者,不代表先进生产力).
规定均分土地但每家每户单独进行生产,所有收成留足 口粮后,其余归国库。婚丧嫁娶都由国库出资。
①内容: 土地分配:a.原则: b.方法: 产品分配:a.原则: b.方法: ②目的 :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③评价: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 多分,人寡则寡分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规定均分土地但每家每户单独进行生产,所有收成留足 口粮后,其余归国库。婚丧嫁娶都由国库出资。
(四)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失败的原因 (1)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方面: 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犯兵家大忌。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局限性的表现: I. 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II.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III.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 利,内讧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联系 ⑴《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 建的一面。 ⑵《资政新篇》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改造 社会方案上落后与空想的不足。 ⑶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方面的主张 是相反的、矛盾的。
(三)后期斗争:
1.提拔将领:陈、李、洪 2.改革内政:1859年《资政新篇》 3.东征:1860年 将领:陈玉成、李秀成 路线:天京以东:上海 失败原因: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高一历史编写人;关松波审定:巩义三中高一历史组2009年6月学习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3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失败标志及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学习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学习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学习方法:采用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知识链接1、导入新课利用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的影响,出示图片“抽大烟”“五口通商后的上海”,使学生感受近代社会变化,从而进入本课学习。
知识点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A级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________(2)外部原因:___________(3)直接原因:___________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_____________标志太平天国的兴起(2)____________标志天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_-__,1853年,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政权。
3、太平天国运动的全盛(1)北伐概况:_________,北伐军北上,经两年奋战,全部牺牲。
失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牵制大量清军兵力,为太平天国的--------创造了有利条件(2)西征:石达开指挥军队在___________大败湘军,在江西取得辉煌战果太平军取得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标志天平天国进入__________全盛时期B级、思考探究1、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你是如何理解的?2、太平天国运动是否就是鸦片战争引起的呢3、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突出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哪一社会矛盾的激化A.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B.民族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4、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的标志是A.金田起义B.洪秀全自称天王C.永安建制D.定都天京5、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是A.永安建制后B.北伐西征取得胜利后C.定都天京后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后知识点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A级、知识导学1、目的:2、主要内容:(1)关于土地分配:废除-__________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_________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2)关于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______________3、评价(1)革命性:突出反映_____________的强烈愿望(2)空想性:绝对_______________思想,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B级、思考探究6、如果你是生活在太平天国的农民,你对《天朝田亩制度》有何感想?《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有何不同?7.《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分田”规定的实质是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8.《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主要表现在A.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B.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C.绝对平均分配劳动产品D.禁止地主收租,承认耕者有其田9.《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知识点三:天国悲剧A级知识导引1、天京变乱原因:————阶级局限性经过:________________影响:天平天国————————2、重建领导核心:起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指挥军事,任用__________-主持朝政3、《资政新篇》目的:-----天平天国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向__________学习,以—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经济方面:发展___________,奖励技术发明文教方面:开设-_____________-历史意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__________的方案。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5、太平天国的失败1864年,_______-陷落失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级、思考探究10、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它的失败证明了什么问题?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当时农民战争的哪些新特征?精讲点拨:1、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时代任务。
2、“天京变乱”这场内讧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内讧是必然的。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农民阶级掌权以后,由于没有先进的意识形态指导,政权迅速封建化,太平天国的将领不仅内部腐败,而且争权夺利。
自身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导致内讧的必然发生。
课堂小结:课堂反思:当堂检测:B级一、选择题1.《资政新篇》主要反映了A.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B.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C.挽救民族危亡,反帝爱国精神D.资产阶级要求参政的强烈意识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具有相一致的方面。
对此,正确的表述是A.体现了反封建精神B.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C.具有资本主义色彩D.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3.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是A.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B.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C.反对封建制度的农民起义D.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4.太平天国的下列诸项活动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A.反对封建统治B.颁布农民革命纲领C.严惩外国侵略者D.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5.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主要是因为A.正式建立了农民阶级政权B.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6.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始于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级7.某校学生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材料一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材料二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
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
……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憾者也。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
……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材料三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材料四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
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
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
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
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
居民一般衣着良好。
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
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材料五1853年11月,地主文人汪士铎在其日记中记载了他与陈墟桥蔡村一村民的一段对话:汪问:“为何仇恨官长?是贪赃枉法吗?”村民答:“因为收钱粮。
”汪又问:“长毛(太平军)难道不收钱粮,为何不恨?”村民答:“长毛钱粮少,且不再交地主粮租。
”汪再问:“你耕种地主之田,为何不交钱粮?”村民答:“再交地主之钱粮,我如何能养活一家老小!”汪曰:“种人之田,交人之粮,古之理也,管你足与不足,不足可另谋生路。
”材料六洪秀全揭橥拜上帝教大旗后,就开始毁灭道观、寺庙、龙王庙、孔庙等等,就连孔孟圣贤书,也是“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
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1853年定都南京礼仪繁盛之地后,洪秀全禁儒毁佛灭道查俗的态度越发激烈,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撰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其他所有书都在查禁之列。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七南京我也是第一次来临……现在一进仪凤门,但见一片荒芜,直到鼓楼,好象是一条马路,此刻马路上遍生青草。
至于马路两傍(旁),全无房舍,难得有几处,有住居近处的,筑几间茅舍,种几垄菜地,此外则一望无际的蔓草荒烟而已。
金福说:“听此间人讲,本来从三牌楼到鼓楼一带,原也是繁盛之区,打长毛(太平天国之战)当儿,一把火烧干净了。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材料八《天朝田亩制度》是均分土地的方案,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否定。
……第一次以磅礴的气魄把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变成了具体的政策规定。
……太平天国革命不仅以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为奋斗目标,而且明确提出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充分显示了这场革命的历史进步性。
──崔之清等《天国悲歌•太平天国兴亡实录》请回答:(1)在使用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形成了下面两种观点:观点一(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清]赵尔巽《清史稿》观点二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如果依据上面两种观点将上述材料分为两组的话,则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2)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原因有哪些?(开放性问题)(3)从材料本身的选取角度来看,你认为上述材料哪些是相对客观的?(至少举两则)简要说明理由。
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进行研究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哪些方法或原则?(4)结合上述史料及你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了解,简要评述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