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教学总结

合集下载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数学是考试的重点考察科目,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方法的掌握,需要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同时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五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1、方法:化大为小或化繁为简,画图,列表,再总结应用2、植树问题:(1)、两端要栽:间隔数=总长÷间距;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类似问题有:竖电线杆,两端插旗......)(2)、两端不栽:间隔数=总长÷间距;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类似问题有:锯木头,剪铁丝......)(3)、一端栽一端不栽:间隔数=总长÷间距;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间隔数=棵数(类似问题有:敲钟听声,上楼时间.....)3、锯木问题:段数=次数+1;次数=段数-1总时间=每次时间×次数4、方阵问题:最外层的数目是:边长×4—4或者是(边长-1)×4;单边边长=(最外层数目+4)÷4整个方阵的总数目是:边长×边长5、封闭的图形(例如围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

6、过桥问题总长=车身长+车间距×车间隔数+桥(路长)速度=总长÷时间7、出租车计费(信件邮资、洗照片)等问题。

计算时分成两部分。

(1)标准部分。

已经知道总价的,不再计算,不知道总价需计算。

(2)超出部分。

超出数量×超出单价。

最后相加。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知识点知识点一:因数问题一: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整数,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所以12的因数有:注意:1、在说因数(或倍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因数(或倍数)。

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或倍数)。

2、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整数
整数是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的统称。

学生需要理解整数的概念,并掌握整数的比较和运算规则,如整数的相加、相减、相乘和相除。

2. 分数
分数是一个数被分割成若干等分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学会用分数表示各种数,并掌握分数的约简、化简和比较大小等操作。

3. 小数
小数是不完整的数,是有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位组成的。

学生需要学会用小数表示数,并能进行小数间的比较和运算,如小数的加减、乘除等操作。

4. 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是以点、线、面为基础构成的图形。

学生需要熟悉常见的几何图形,如直线、线段、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并能进行几何图形的识别、分类和作图。

5. 长度、面积和体积
学生需要学会用适当的单位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并能进行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换算,如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等。

6. 时间和日期
学生需要掌握24小时制的时间表达方式,并能计算时间的间隔和日期的推算,如计算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差、计算给定日期的前一天或后一天等。

7. 数据与统计
学生需要学会以表格、图表和图形的形式收集、整理和展示数据,并能进行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如理解柱状图、折线图和饼状图等。

以上是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学生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提高数学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沪教版五年级数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多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复习。

首先,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

分数的加减法需要我们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只需对分子进行相应的加减操作,分母保持不变。

而异分母分数则需要先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将分数转换为同分母后再进行加减。

接下来,我们探讨了小数的乘除法。

小数的乘法需要我们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将小数转换为整数进行乘法运算后,再根据小数位数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小数的除法则需要我们掌握如何将除数转换为整数,以及如何根据商的小数位数来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面积的计算。

面积的计算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过长乘以宽来计算面积;对于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我们则通过底乘以高再除以2来计算面积。

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可以通过直径乘以π来计算,而面积则是半径的平方乘以π。

这些公式的掌握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通过绘制条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最后,我们探讨了简单的代数知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方程式。

这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了基础。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数学计算能力,还增强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整数的加减法1. 整数的相加减原则2. 整数的加法计算3. 整数的减法计算4. 整数的加减混合计算5. 利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二、分数的认识和运算1. 分数的引入和认识2. 分数的比较3. 分数的相加减4. 分数的相乘除5. 分数的综合运算6. 利用分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三、小数的认识和运算1. 小数的引入和认识2. 小数的读写和比较3. 小数的加法运算4. 小数的减法运算5. 小数与整数的加减运算6. 利用小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四、长度单位的换算1. 长度单位的认识2. 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3. 长度单位的换算应用4. 利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五、面积的认识和计算1. 面积的引入和认识2. 平方厘米的认识和计算3. 平方分米的认识和计算4. 平方米的认识和计算5. 利用面积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六、容量单位的认识和换算1. 容量单位的认识2. 相邻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3. 容量单位的换算应用4. 利用容量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七、质量单位的认识和换算1. 质量单位的认识2. 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3. 质量单位的换算应用4. 利用质量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八、时间的认识和换算1. 时间单位的认识2. 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3. 时间单位的换算应用4. 利用时间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九、数据中的统计分析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用列表表示数据3. 数据的折线图表示4. 统计问题的解决十、二次单位的认识和计算1. 二次单位的认识2. 二次单位的计算3. 利用二次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以上就是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总结了整数加减法、分数的认识和运算、小数的认识和运算、长度单位的换算、面积的认识和计算、容量单位的认识和换算、质量单位的认识和换算、时间的认识和换算、数据中的统计分析以及二次单位的认识和计算等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在五年级数学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一、数的认识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第一个知识点是数的认识。

具体来说,这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数的种类,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学会进行简单的数的比较。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

二、小数的认识小数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学生需要明确小数是一种有限的分数,能够进行小数的简单变形运算,并学会进行小数之间的比较。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十进制的概念,知道如何用十进制表示小数。

三、分数的认识与小数类似,分数也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如分子、分母、完全分数、假分数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分数间的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四、面积与周长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的面积与周长也是不可或缺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了解如何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时、分和秒的认识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学生需要掌握时、分和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学会用时、分和秒来表示时间,能够将时间进行转化和换算,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六、三角形与四边形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三角形与四边形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属性,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绘制和分析简单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能够进行简单的判断和计算。

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也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主要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和分析方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八、几何体的认识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学生需要掌握几何体的概念和分类,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学会描述几何体的形状和大小,并掌握求解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

下面是整理的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轴对称的性质: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5.因数: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 的因数或约数。

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3就是6的因数。

6.自然数的因数(举例):6的因数有:1和6,2和3.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25的因数有:1和25,5.7.因数的分类: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8.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数。

(全网最全)沪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梳理总结

(全网最全)沪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梳理总结
————徐公子亮
一 个 循 环 小 数 的 小 数 部 分 ,依 次 不 断 重 复 出 现 的 数 字 叫 做 这 个 循 环 小 数 的 循环节。 例如: 3.99 ……的循环节是“ 9 ” , 0.5454 ……的循环节是 “ 54 ” 。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 例 如: 3.111 …… 0.5656 …பைடு நூலகம் 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 数。 3.1222 …… 0.03333 …… 写 循 环 小 数 的 时 候 ,为 了 简 便 ,小 数 的 循 环 部 分 只 需 写 出 一 个 循 环 节 ,并 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 节只有 一个数 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例如: 3.777 …… 简写 作 0.5302302 …… 简写作 。 (三)分数 1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 分 数 里 ,中 间 的 横 线 叫 做 分 数 线 ;分 数 线 下 面 的 数 ,叫 做 分 母 ,表 示 把 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 少份。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 分数的分类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 1。 假 分 数 :分 子 比 分 母 大 或 者 分 子 和 分 母 相 等 的 分 数 ,叫 做 假 分 数 。假 分 数 大于或等于 1。 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3 约分和通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做约分。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四)百分数 1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 或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知识点汇总(沪教版)整理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知识点汇总(沪教版)整理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知识点汇总(沪教版)第二单元小数乘除法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3表示1的3倍是多少或3个1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08就是求1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8就是求1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原来的数;一个数(0除外)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原来的数。

特值法代入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原来的数。

4、求近似数的方法: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减法:减法性质:a-b-=a-a-=a-b+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乘法分配律:×=a×+b×【×=a×-b×】重点强调除法:除法性质:a÷b÷=a÷8、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9、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
上册
如果两个因数都大于0,那么:
一个数乘大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
一个数乘小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
一个数乘等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

小数乘小数时:
1•先按照整数出发的方法算出积
2. 再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 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有“ 0”可以将“去掉
在被除数、除数都大于零的除法中,
当除数大于1时,商<被除数;
当除数等于1时,商=被除数;
当除数小于1时,商>被除数;
小数除以整数:
(1)可以按整数出发的方法计算
(2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如果出道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添0,再继续除
循环小数:从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以此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循环小数部分以此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求近似数:用笔算求商的近似数时,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
舍五入”法得到要求的结果
★如果要求凑整到的位数大于实际结果,需在末尾添“达到要求的位数
平均数:(1)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的平均数。

______________
(2)平均数出于一组数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在计算一组数值的平均数时,这组数值
中的所有数(包括0 )都要参加计算。

方程:(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3) 1 xa或者a X1都写成a,一般不写成1a。

(4)axa可以写成a a,也可以记作a2,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5)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6)方程的作用是能够表示一种等量关系。

(7)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1
(8)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平行四边形:下图中AB//DC,AD//BC,像这样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A D
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 /
B C S长=ab S正=a2 S平行四边形=ah S ^=ah * 2 S 梯形=(a+b)h * 2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下册
(1 )自然数:0,1,2,3,……这些用来计数、编排次序、编码的数被称为自然数。

(2)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每个自然数n都接着后一个自然数“ n+1”。

自然数这样一直延续下去,永无止境。

(3)自然数可以表示个数、序数、量数。

(4)0是自然数。

(5)每一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紧接在它的后面。

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6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正负数
(1 )前面有“ +”号的数都是正数;前面有“-”号的数都是负数;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正数前面的“ +”可以省略不写。

数轴
为了表示负数,我们从数射线上的“0 ”点出发,向相反方向(左)延长,使它成为一条直
线,这样的直线就成为了数轴。

我们把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
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

原点(表示0的点)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

2
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和差问题:已知两数的和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行程问题:两个物体从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

追及问题:两个物体/人同一起点,慢的先走,然后快的追慢的;两个物体/人不同地点,同
时出发,快的追慢的,最后相遇。

假设问题:几种不同的分法,但是数量不变。

调配问题:原来情况-变化情况-结果。

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面积公式:V=abh
长方体面积公式:V= a3
V= sh
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S=2 ( ah+ab+bh)
正方体表面积公式:S=6a2
棱长和:
长方体棱长和公式:C= 4(a+b+h)
正方体棱长和公式:C=12a
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1升=1立方厘米
1毫升=1立方厘米,1mL=1cm 2
可能性
确定事件:一定发生
一定不发生(不可能发生)
不确定事件:可能发生
可能性的多少可以通过树状图、列表的方法知道。

书上归纳
数的汇总:p80 ;
数的结构:p81 ;
数的运算:p82 ;
量的计量:p84 ;
线和角:p95
基本图形:p96
3
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P98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