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庆市潜山县、桐城市推进林长制工作的调研报告(第二调研组)

关于潜山县、桐城市推进林长制

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第二调研组

根据《中共安庆市委办公室、安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全市林长制工作开展调研的通知》(庆办明电[2018]36号)安排,4月3日至4日,市委、市政府林长制调研组第二小组先后到潜山县、桐城市开展林长制专题调研,实地查看了源潭镇逸品山庄石斛基地、源潭镇和谐园林公司花卉苗木基地、黄铺镇经汇油茶专业合作社基地、桐城市范岗镇林长办、范岗镇挂镇村、桐城市兴农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地,重点了解林长制体制机制建设情况,并分别在源潭镇杨泗村、黄铺镇政府、经汇油茶专合作社基地、范岗镇政府、挂镇村召开座谈会,查阅县、乡镇、村三级林长制工作资料,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林长制改革总体情况

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潜山县、桐城市三级林长制公示牌设立情况,入户走访林业经营者、受益林农和其他村民,查阅县、乡、村三级林长名录、林长制公示牌登记表、林长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相关资料等方式,了解到两地均制定了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设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县、乡两级均设立了林长制办公室,并抽调人员集中办公。截至目前,潜山县共设立林长669名,其中县级林长30名、乡镇级林长263名、村级林长376名,聘用护林员785名;桐城市共设立林长675名,其中市级林长18名、乡镇级林长243人、村级林长414人,重点镇、村聘用护林员350

人。三级林长设立实现全覆盖,推行林长制实施实现全覆盖,林长管理实现无盲区。

二、潜山县、桐城市推进林长制改革情况

自2017年7月18日启动实施林长制以来,潜山县和桐城市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迅速行动,认真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

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林长制各项任务,推进林长制改革成效明显。

(一)潜山县主要做法和成效

潜山县积极探索工作新路径,扎实推进林长管理常态化、林业增绿品质化、林业富民长效化、林业治理体系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百姓得实惠的目标。

1、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为建立完善林长制工作制度, 2017年12月18日,潜山县林长办根据《潜山县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出台了《潜山县县

级林长制会议制度(试行)》、《潜山县林长制工作督查制度(试行)》、《潜山县林长制工作信息制度(试行)》、《潜山县林长制重大问题报告制度(试行)》、《潜山县护林员日常巡护制度(试行)》、《潜

山县林长制工作考核办法(暂行)》、《潜山县林长制工作问责办法(暂行)》等7项工作制度。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乡镇级林长制实施方案、林长制重点工作责任书,制定了林长制2018年工作任务(要点)及林长制到2020年目标任务,签订了年度目标责任状。明确村级林长工作职责,制定了护林员日常管理细则、

考核办法等。

进一步明确总林长负总责、林长分级负责、林长制办公室负

责日常工作的运行机制。实行县级林长联系乡镇、乡级林长包村、村级林长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一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县级林长联席会议,经总林长同意,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部署安排年度工作。乡级林长联席会议根据工作实际召开。二是建立督导巡查机制。县级总林长适时开展全县林长制工作督导巡查。副总林长经常性地开展县、乡、村三级林长工作督导巡查。县、乡、村三级林长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落实具体工作情况进行巡查。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各级林长和林长办对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重点工作实现信息共享,与相关部门保持互通。四是建立日常巡护机制。护林员分片包保,深入管护区域巡山护林,发现问题及时向村级林长和林业部门报告。五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各级林长工作成效纳入述职述评内容,按照林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兑现奖惩。

2、探索“三统两合一转”工作模式。

“三统”:一是“统功能”。以“增绿、增彩、增效”三大工程为平台,加快“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功能统筹,打造多功能林业,放大生态功能,注重生产功能,提升生活功能。2017年完成人工造林1.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4.7万亩,开展“针退阔进”和环天柱山林相改造工程1.5万亩,发展林业科技示范户100户、示范林场10个,发展森林旅游景区18家、省级森林旅游人家23家,林业总产值达84亿元;二是“统职能”。重点加强党政联动、条块联动、防保联动,以县乡村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核心,设立县级30个、乡级263个、村级376个,实现三级林长“纵向联通”和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建立以林业、水利、环保等

28个政府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督导巡查、信息共享等运行机制,组建216支、2707人县、乡(国有林场)、村三级应急管理队伍,实现部门“横向联动”。县林业、住建、交运、公路、水利、公管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工程建设中林木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工程建设中所涉林木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三是“统流转”。各级林长发挥“牵头抓总”和“林农代理人”纽带作用,促进农户林权向林业大户租赁、入股、转包、转让,有效破解了“农户林权难流出、大户林地难流进”的供需壁垒,让林业资源“活”起来。推进以“三权分置”为重点的林权制度改革,撬动分散林权有序流动,开展林权管理、林权流转和综合服务,通过“外引内扶”等方式,发展林业企业580家、经营大户270户、家庭林场188家、专业合作社31家,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以省林业厅“三变”联系点古墩村为着力点,不断加大林业“三权分置”改革工作,撬动社会资金、银行抵押贷款投入林业,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58人(单位)次、抵押贷款5770万元、抵押面积7820亩。发展林下经济24.44万亩,其中林下种植12.7万亩、林下养殖0.5万亩、采集加工5.04万亩、森林旅游6.2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近8亿元。

“两合”:一是“多规合一”。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工作要求,实现林业产业、森林旅游等林业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区等规划,在规划目标、规划范围、规划期限、基础数据和标准等方面相互“融合”。下浒山水库在林业、生态、水利、国土、交通、环保等专项规划指导下,顺利下闸蓄水;二是“多资合一”。加强涉林项目和资金的统筹整合,

实现“1+1>2”放大效应。统筹整合“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资金,2017年投入木本油料产业、花卉苗木、竹林培育等项目财政资金3072万元,撬动投入油茶、山核桃、香榧、花卉苗木等产业的社会资本1.2亿元。统筹整合“林业项目”与“其他部门项目”资金。2017年,整合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农业种植养殖、休闲观光旅游等涉林项目资金2.2亿元,用于林业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

“一转”:以“林业+”理念,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型。一是“+旅游”。依托全县优势林业资源,积极探索发展以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养生医疗为主的森林旅游新业态,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5亿元。二是“+多经”。2017年,发展中药材、森林蔬菜、食用菌、茶叶等林下经济15.3万亩,林下放养鸡、鸭、羊等禽畜15万只,年产值5.2亿元。三是“+扶贫”。全力实施林业生态扶贫,全县60个贫困村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47个,发展造林大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10家,流转林地13.98万亩,带动贫困户3290户,实现户均增收2200余元。

3、狠抓林长制县级重点工程。

紧扣“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主题,围绕增绿、护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重点建设“三区四业五美”林长制潜山样板工程。

“三个万亩示范区”:一是万亩公益林提质增效示范区。实施生态公益林47万亩,以潜水河饮用水源保护地为重点区域抚育提质18.4万亩,改善林分结构,增强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二是万亩

国家储备林基地示范区。实施国家储备林5.3万亩,2017年依托驼岭林场改培2000亩,当年增长立木蓄积1435立方米,成效十分显著。三是万亩珍稀物种保护示范区。依托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谋划建设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区、繁育圃、标本室和繁育利用试验区。

“四大产业板块”:一是油茶产业板块。发展油茶14.5万亩,年产值达1.2亿元。“伯益”等油茶产品进入中国林业产业特色区域林产品展销平台,“金天柱”获第十届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二是毛竹产业板块。建设毛竹基地12万亩,年产值达2.3亿元。发展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艺品等产品200余个。三是花卉苗木产业板块。种植基地3.2万亩,拥有紫薇、红枫、望春花等精品苗木20余种,年产值近亿元。四是中药材产业板块。发展厚朴、金银花、石斛、结香等中药材基地2.1万亩,年产值突破8千万元。

“五个地域最美”:一是“最美城镇”,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成功创建源潭、官庄、天柱山3个省级森林城镇。二是“最美公路”。建设“通乡到村达景”绿化工程,国省道、县乡道绿化率分别达到98%和90%以上,打造全域化“绿色生态廊道”。三是“最美河流”。全面推进县域皖水、潜水、长河、大沙河四大河流整治绿化,绿化率达95%以上。12公里的潜水“绿道银滩”景观长廊成为城市生态建设新亮点。四是“最美村庄”。建成52个省级森林村庄,形成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和191个示范点。燕窝村庄整治、官庄村美丽乡村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五是“最美场院”。结合文明县城创建,见缝插绿、垂墙挂绿,创建市级以上

文明单位18个,打造出一批最美校园、最美医院。

(二)桐城市主要做法和成效

1、强化机制建设,以林长建林“长”制。

一是全面建立市、镇、村三级林长制工作体制,三级林长制办公室全部挂牌运行,抽调专人集中办公,承担具体工作任务,全面推进任务落实。二是编制了《桐城市林长制工作方案》,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布局安排。各镇、村细化目标,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一山一长、一村一策”的要求,分别制定了本地的林长制工作方案。三是建立了林长联席会议制度,35家市直单位为市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调度林长制工作,研究解决林长制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2017年市政府与各镇、镇与村层层签订了林长制工作责任书,将安庆市下达桐城的林长制任务层层分解,层层压实。四是加大了林长制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电视台、广播台、报纸等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微信工作群等现代媒体的平台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广角度宣传林长制工作。五是制定了《桐城市林长制考核办法》,将林长制纳入镇、街年终考核,与镇、街年度综合目标考核评价挂钩,通过考核机制倒逼工作落实。六是出台了《桐城市森林防火问责条例》,将森林防火作为林长制问责的突破口,付诸实施。2017年问责防火不力干部16人。七是开展示范单位创建,引领林长制向纵深发展。选定山区镇黄甲镇为林长制示范镇,有山、有丘陵的范岗镇挂镇村为林长制示范村,拉高标杆,全力打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实现林长制工作整体推进。八是加大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林长制投入资金的1.11亿元,其中湿

地保护拆除拦网要赔付资金7000万元,道路绿色长廊建设实际投入1000万元,营造林、森林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2900万元,林长制运行及公告牌200万元。

2、强化生态保护,守护好绿水青山。

一是抓好“增绿”。按照“见缝插针,应绿尽绿”的原则,结合道路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工作。2017年,桐城市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9385亩,占增绿增效年度任务的146.9%;完成封山育林13500亩、退化林修复10000亩、森林抚育82000亩;新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10个。二是抓好“护绿”。强化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落实“六级包保”,健全邻县森林防火联防联控机制,完善森林防火电子监控系统。在防火期,全员发动,加密巡查,死看硬守,严把森林防火关。全市共设立森林防火检查卡口382个,发放政府禁火令2万份、防火宣传册3万份,树立固定森林防火宣传牌100块,每天出动宣传车30辆。对违规用火“零容忍”,坚决执行“三个一律”,依法从严打击。2017年拘留违规用火21人,实现无火灾目标,获评“全省森林防火和抚育补贴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认真落实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组织开展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全年共受理涉及滥捕滥猎、滥砍滥伐刑事案件18起,其中滥伐林木3起,非法狩猎15起,刑拘18人。加强松材线虫病等疫情监测,第一时间发现处置,并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责任压实到镇、到村,对

防控不力的严格问责,全力防止各类森林病虫害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3、强化“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增效增收。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在“用绿”上做文章。大力发展苗木花卉、油茶、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推动林业与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林业“三权”分置和林业“三变”改革,加快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倡导“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涌现出兴农油茶等先进典型,总投资6亿元,一期建基地8000亩,并在开发区选址建设年产油茶6000吨的牯牛背生物科技公司。全市共有涉林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大户350余家;香山园林、龙眠山食品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香杨新能源、中节节能2家林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2017年,桐城市林业产值达52.88亿元,同比增长12%,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5家。已建成8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带、8万亩油茶经济林基地、8000多亩特色林下种植养殖基地,形成了集“产、供、销、游”于一体的林业区域经济。在第十届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桐城水芹茶”、“山茶油”获得金奖,“生物质成型燃料”获得优质奖。

4、强化制度改革,在“活绿”上求突破。

一是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将经营权办给大户,可抵押贷款,使林权活起来。二是积极推进林业“三变”。桐城市兴农油茶种植合作社,在林业“三

变”上大胆尝试,积极引导林农以林地入股,实行收益分红。2017年每股股本9000元,每股分红630元。兴农油茶种植合作社的“三变”经验得到省林业厅的认可,《林业“三变”致富林农-安徽桐城市兴农油茶种植合作社不断创新机制》在安徽省林业厅网站要闻和国家种苗网站刊登;兴农油茶种植合作社,在全省林业系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会上作了典型交流。目前,桐城市林业“三变”已全面铺开。三是推动林权交易平台建设。已启动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拟将林业产权交易纳入其中,使林权实现规范有序流动。四是创新金融服务。积极推进“皖林邮贷通”林权抵押小额贷款业务,安庆市首笔“皖林邮贷通”贷款在桐城正式发放。继续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制度,2017年办理林权抵押贷款4330万元。目前正在着手成立森林资源收储机构,构建“评估、收储、担保、流转、贷款”五位一体的林业全融服务机制,搭建运转有序、安全高效的融资平台。

5、强化模式创新,建设绿色长廊。

为做好安庆市部署的绿色长廊建设工作,桐城市创新思路,坚持“谁绿化谁所有、谁投入谁收益、谁经营谁得利”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体、项目支持、林权盘活”模式,沿国道两侧各20米、省道两侧各10米、县道两侧各5米进行绿化,打造“路在林中、车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优美出行环境。全市国、省、县道绿化用地共7155亩,其中国道G206实际可绿化长度52.6公里,绿化用地3155亩(其中水田2255亩,旱地600亩,荒地300亩);省道绿化用地582亩;县道绿化用地3418亩。科学制定方案。根据地形地貌实际,分别制定国道、省道、县道《道路

绿化实施方案》和《绿化长廊景观绿化导则》,变单纯的林木种植、道路绿化为“三个结合”、“三化统一”,坚持生态防护林与绿化苗木栽植相结合,绿化景观建设与绿色长廊建设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实现层次化、彩色化、景观化有机统一。创新投资方式。政府成立林业发展投资公司。206国道绿化采取由林投公司以土地和平整费入股,林业大户以苗木和抚育入股,政府每公里10年共投入30万元(其中10年的土地流转费用24万元分年支付,一次性土地平整费每公里6万元),实行公开招标,吸引林业大户参与,林业大户每公里投入180万元,国有与民营资本投入比达1:6。绿化长廊5年内不准移植,5年后移植苗木收入按股分成,国道52公里总投入达9300万元,其中政府国有公司投入1300万元。已建成的金嬉路绿色长廊20公里,路两侧平均宽度各20米,绿化用地达1200亩。同时实行路边地块宜林则林,同步带动周边增加土地绿化提升1万亩。206国道绿色长廊工程5公里示范段已初步成型,正在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强化项目支持。结合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工程,集约人工林栽培1万亩安排栽植在道路两侧,支持大户参与道路绿化建设。已建成的道路长廊,统一办理林权证,便于大户投入后的融资等,也让投资者吃下“定心丸”。

三、存在的问题

1、生态公益林保护与林权流转之间存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公益林补偿金额偏低,大户参与森林经营的积极性不高。

2、油茶、中药材、毛竹、花卉苗木四大产业板块投入大,建

设标准高,仅仅依靠林业项目,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林业产业投资普遍周期较长,成本高,风险大。前期,承包户需要年年投入,资金压力大。银行因风险大不愿进行贷款,林权证抵押也没有太大的效果,急需建立可靠稳定的融资担保平台。

3、桐城公路绿色长廊建设与永久基本农田红线问题。道路两侧绿化用地虽采用租赁方式流转,不改变土地性质,但与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的政策还是有矛盾,需要省级层面给予政策支持。

4、乡镇、村级林长制工作方案针对性不强,缺乏当地特色和亮点,没有达到“一地一品、一村一策”。基层党组织、党员在推进林长制改革工作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不明显。

5、各地虽已设立林长办机构,但均无专职人员,大部分为林业部门内部协调调抽调或兼职,配齐林长制专职人员迫在眉睫。

6、县、乡林长会议成员单位谋划林长制工作的主动性还不够强,“集团作战”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相关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好今年3月28日-29日省委书记李锦斌来安庆调研林长制工作时提出的新要求,潜山县和桐城市要在推行林长制改革以来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和主要经验基础上,开拓思路,主动作为,努力打造推进林长制实施安庆样板。

一是突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要以省“林长制度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细化各项制度,积极探索林长制立法实践,以制度管人管事,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密切配合、

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要主动谋划林长制工作,进一步提升“集团作战”能力。

二是突出护绿增绿,持续推进林业增效。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加大打击毁林、毁湿等违法行为力度,倡导集约使用林地,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抓好国土绿化造林任务,推进道路绿化示范工程建设。

三是突出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林业经济。要结合当地特色,着力打造宜林产业,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林业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及造林大户,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现代林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

四是突出林业改革,不断拓宽增收渠道。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林权“三权分置”和林业“三变”改革。建立由政府牵头,金融、财政、林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林权融资平台,完善林权收储中心机构建设,出台扶持林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激励措施,更好满足林业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

五是突出城乡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有区域特色的林产品品牌,建立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家庭林场、合作社等新型经济实体。探索发展森林碳汇、森林康养旅游等新型产业。对获得国家、省、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奖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