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著_成都街头文化_城市公共空_省略_与地方政治_1870_1930_张信

王笛著_成都街头文化_城市公共空_省略_与地方政治_1870_1930_张信
王笛著_成都街头文化_城市公共空_省略_与地方政治_1870_1930_张信

国外新书评介

王笛著 成都街头文化:城市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

地方政治,1870 1930

Di Wang,S treet Culture in Chengdu:Public Sp ace,Ur ban Com moners,and Local Politics, 1870 1930.

Stanford:Stanford U niversity Press,2003,355pp.

张 信

王笛所著 成都街头文化:城市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 1930 (以下简称 成都街头文化 ),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该书以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成都为研究对象。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为 导言 ,第八章为 结论 ,其余第二章至第七章分为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基本反映了民众与公共空间、社会改良者以及地方政治三方面的主要关系。王笛认为这些关系在1870年至1930年间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相互制约和影响,因此这三者也经常重叠。虽然这三个部分并未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但每一部分都有其侧重,第一部分主要在19世纪下半叶,第二部分着重在20世纪初改良时期,第三部分则把重心放在辛亥革命时期及民国初年。

第一部分考察民众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主要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街头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 公共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他们消遣、娱乐、编织私人关系网、组织社会团体等,从而形成了成都独特的街头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第二章集中考察各种不同的公共空间:商业空间、日常生活空间以及庆典空间。这一章还对十分重要的日常生活空间茶馆进行了研究。另外,还讨论了邻里组织及其影响。作者在这里主要试图证明的是,在成都这个传统的城市社会中,市民在街头生活中享受着相当大的自主权,他们组织自己的公共生活,官方对市民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很少直接干涉。第三章把主题从空间转移到民众,考察了由各种社会集团 特别是下层民众 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指出,普通民众比其他阶层更多地利用公共空间作为谋生和娱乐场所,并创造了表达地方传统的街头文化。

20世纪初的改革运动深刻地改变了成都公共空间、街头生活和街头文化,这是该书第二部分所要揭示的问题,并以此观察这个过程中民众与社会改良者的关系。第四章描述了受西方影响的精英,由于对下层民众的公共行为不满,试图用创造新的公共空间和娱乐活动 包括展览会和公园等 来重塑地方社区,因而改变了城市的空间景观。作者在这一章中力图证明的是,在20世纪初由国家发起和精英支持的新政活动中,城市面貌以及民众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第五章研究了警察控制的出现和发展及其政策。在成都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交通、公共聚集,到卫生、防火 第一次受到规章的限制。这一章还考察了警察怎样控制流氓、街头小贩和赌博活动等。作者得出结论:20世纪20年代的成都已经由一个自治的城市,转变为一个警察控制和社会生活受到密切监视的城市。

第三部分所着重揭示的是各种政治及社会力量对街头这一公共空间的争夺。这些力量包括以社会改革者面目出现的城市精英、互相争权夺利的军阀以及广大民众。于是,成都的街头出现了各种情形,比如,当城市精英实施改革时,人们消极对抗;当革命来临时,民众走向街头显示其政治力量;当军阀控制成都时,老百姓又指望城市精英引导他们阻止军阀势力的蔓延,而在邻里之间和街头巷尾又同时存在着民众之间的各种利益争斗。成都的街头文化就存在于这种既融合又纷争的相互矛盾的表象中。第六章所强调的是国家、城市精英和一般民众之间在利用街头这一 公共空间 上利益相抵,于是出现了国家与精英、精英与民众、国家与民众、甚至民众之间的竞争。第七章所阐述的是,成都的街头如何在清政府被推翻后和军阀统治的前期,随着全国政治气候的改变而成为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表达政治要求和民族情绪的场所。全书的结论是,成都的文化即其以街头为主的 公共空间 在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的冲击下,和在其外部甚至其内部的各种利益的矛盾作用下,彻底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并且是该城市所特有的文化。

187

成都街头文化 一书的出版从各种意义上来看都是对前几年美国学术界关于中国 公共领域 之讨论的突破。

众所周知,自从罗威廉在他第二部关于汉口的书中着重提出了中国 公共领域 之存在和特征的见解后,西方出现了关于中国 公共领域 的讨论热潮。黄宗智、魏斐德等学者对罗等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黄宗智认为将中国发展史和西欧国家相比,其目的是按图索骥,用西方的历史硬套中国历史。这种强调中国存在 公共领域 的做法反映了一种历史目的论的史学观。而在这种史学观下,人们往往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必然会导致现

代化。

魏斐德则认为,罗威廉和玛丽 兰钦都没有成功地提出足够的事实来证明中国确实存在过哈贝马斯所界定的 公共领域 。

同时,黄宗智提出了 第三领域 的概念,认为中国所存在的是一界于社会和国家领域之间并由两者都介入的第三领域。

其实,关于 公共领域 的讨论只是美国关于中国历史及史学方法讨论的一部分。自从保罗 柯文1984年出版 在中国发现历史 (Discov er ing H istory in China )一书以来,史学界就已开始讨论什么是真正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学,什么是科学和可行的比较方法,以及如何看待中国所特有的历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关于中国历史学方法论的探讨关系到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中国学的方向。由于西方中国学的基础是西方的语言和概念,两者的产生都以西方的经历为参照,因此,从一开始西方的中国学就受到了西方理念的约束。 成都街头文化 是在这场关于 公共领域 的讨论中成书的。作者在构思过程中一再考虑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最终选择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中国的城市社会,即从公共空间的形成、运作和发展的角度,于是找出了城市文化变更之关键:城市文化是由各阶层特别是市民百姓所创造和促成的,而街头文化正是城市文化之最重要一部分。从这一点上来说, 成都街头文化 是对 公共领域 的一种修正,而这一修正将人们的着眼点移到市民阶层上来了。笔者认为,这是该书的最大贡献。

成都街头文化 一书在选题上也有不少新意。其一,当大部分关于城市研究的著作将着眼点放在沿海城市特别是上海时,该书所研究的是内陆城市 成都。由于成都是腹地人口最多的城市,而且受西方的影响较小,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反映中国城市的真面貌。目前,西方研究中国城市的潮流已开始朝研究中小城市和内陆城市转变。以往对沿海大城市的偏爱已渐渐成为过去。该书的出版也正代表了这一潮流的到来。其二,以往许多论著所关心的是以城市精英为主的文化,该书所关心的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在精英为了改变公共空间所做的努力中展现出来,更在下层民众对精英的努力的抵制和不合作中得到体现。因此,城市文化本身就是两者结合的结果。而作者的贡献在于能找出两者的结合点:街头;并将其这作为研究的重点。第三,该书力求表现的是城市文化动态而非静止的状态。作者力图对城市精英改变街头文化的努力进行追踪分析,从而发现,这些努力并没有完全改变民众的生活,只是改变了街头文化的表象。于是,作者便抓住了问题的表象和实质这一辩证关系。从这几点上看, 成都街头文化 一书是有自己的独创性的,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林培瑞(Perry Link)教授所指出的: 王笛把社会科学研究的敏锐眼光与对大众文化的幽默生动地描写结合在一起,勾画了晚清和民国初年街头生活的广阔画卷。 188 历 史 研 究2004年第2期

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请见拙作的前言部分,Xin Zhang,S ocial T ransf or mation in M oder n China :T he S tate and Local

Elite s in Henan ,1900 1937.Cam bridge M odern China S eries.Cambridge,UK New York:Cambridge U niversity Pres s ,2000。

Ph i lip H uang, Public Sphere / Civil Society in China?T he Third Realm betw een State and Society.M oder n China ,

19,no.2(1993).

Frederic Wakem an,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W ester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M oder n China ,19,no.2(1993).

Ph i lip H uang, Public Sphere / Civil Society in China?T he Third Realm betw een State and Society.M oder n China ,19,no.2(1993).

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讨论,见Xin Zhang,M odernization T heory,Public Sphere Debate and W estern Dilemma i n Studying China.Chinese H istorians ,X,no.17(2000)。

四川省成都市2017级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政治试题

成都市2020届(2017级)高三第一次(12月)诊断性检测 文综政治 12. 2019年8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报6. 9999后随即跌破“7”关口,接连破7.01, 7.02、 7.03和7.04。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变化带来的市场影响可能是 ①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类公司销量增加②拥有大量美元债务的航空公司股价大涨 ③中国从美国进口汽车的价格吸引力下降④我国海淘族的购买成本较之前有所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 2019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猪价坐上“火箭”,一飞冲天。据农业农村部监 测,截止到10月25日,全国平均猪肉批发价格已经达到51.01元/公斤,同比涨幅达到164%。 假如其他因素不变,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猪肉价格上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打开智能电视,先得看15秒左右开机广告……这一让电视观众“默认买单”的现象,近日引 起舆论关注。J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简称消保委)对10家知名智能电视品牌进行了摸排,结果显示有7个品牌电视均存在开机广告问题,时长15秒至30秒不等,且大多不可关闭。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智能电视行业推行开机广告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 ②消保委对电视开机广告情况的摸排强化了市场监管 ③让电视观众“默认买单”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④部分电视厂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 2018年,某科技公司正值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流动资金。该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交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申请,其5件专利权和2件软件著作权通过质押获得500万元贷款。2018年我国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总额达到1224亿元,同比增长12.3%。这表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①拓宽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

大学校园小尺度公共空间

大学校园小尺度公共空间特点和类型 校园空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有特色的校园空间为大学校园文化提供物质化的可能。如何通过校园综合环境及空间设计体现大学的校园文化,从而创造出一个有个性、有涵、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结合本次设计的理工大学,探讨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寻求适合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法。 关键字:校园空间;校园文化;开放空间 1.绪论 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是师生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规划应努力创造多样化与富于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以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和提升校园环境品质。而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与坏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真正利用好室外开放空间,根据建筑以及地形要求,设计出适宜人们活动的多元化空间。人性化的校园空间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校园的环境又能为促进随意交流、淡话提供良好的环境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气氛才是最现实的。 2 .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及意义 开放空间多样化包括功能,形式以及配置的多样化。功能多样化,如隔离,交通,交往,运动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样化,如形状,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配置多样化,如草坪,树林,山水,建筑等不同设置。 多样化有利于满足校园的基本功能,校园开放空间需要交通,集会,运动等多种功能。尽管一个单纯空间可以赋予不同的功能,但其适应性受到一定限制;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师生不同心理需求,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在单调的环境中生活,可能造成思维缓慢,智力下降。相反,多样化的环境,信息量大,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使用者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_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_陈竹

59【摘要】指出公共空间虽广泛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和 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但对于其跨学科 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国内学术界还未形成清晰的共 识。文章通过对西方城市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公共 空间理论文献的回顾,对其中主要研究角度和主 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期形成较完整的公共空间 的理论框架,并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共空间的价值。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公共领域 WESTERN THEORIES ON URBAN PUBLIC SPACE: AN EXPLORATION FOR A COMPRE- HENSIVE DEFINITION CHEN Zhu; YE Min ABSTRACT: The public space is considered as the study target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but a clear definition of public space still remains absent in domestic academic field.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lated western theo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 dimensional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Further, it 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 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sug- gests building up a complete and multidisciplinary framework in the study of urban public space. KEYWORDS: public; space; public space; public sphere 近年来,“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这一术 语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学术讨论和大众媒体中,似 乎显示“公共空间”的概念是简单明确被普遍认 知的。然而笔者在查阅相关学术理论和研究中发 现,目前国内对城市公共空间尚未形成统一和明 确的定义①,该方面的讨论也并不活跃。而在西 方,“公共空间”作为建筑、城市规划,以及社会、 人文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的广泛探讨显示出“公共空间”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定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复杂性首先来自于“公共空间”(public space)中包含“公共”(public)和“空间”(space)这两个重要概念。仅就“空间”这一概念而言,西方学术界就缺乏一个普遍认同和清晰简洁的定义。城市研究学者马丹尼波尔(A.Madanipour,1996) 在《城市空间的设计——社会空间的探寻》一书中在对“空间”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究的基础上指出,从根本释义而言,广义的“空间”在哲学以及物理学层面上具有“绝对空间”(absolute space)和“相对空间”(relational space)的不同定义。“绝对空间”是指“清晰的、物理上的、切实存在的”物质空间;与此相反,相对空间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人的主观观察所感知的空间,因而与特定的时间或背景环境相关。从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似乎决定了“空间”同时具有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属性。与之相对应,科洪(Colquhoun)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建成空间”(built space)和“社会空间”(social space)(Madanipour, 1996)。这一概念表明城市空间不仅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的存在,包括视觉和使用上的功能,还包括了时间、运动等的主观体验过程;空间的发展变化蕴含客观规律性,又表现了社会机构运作的机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公共空间”概念的复杂性来自于“公共”(public)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公共/私人的定义区分实际构成近代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学科讨论的核心问题。“公共空间”中包含“公共”这一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概念,显示“公共空间”具有较一般城市空间更突出的社会价值属性。本文中的“公共空间”主要关注作为建成环境的城市学科领域的城市公共空间。为便于分析讨论,本文按照将公共空间作为“建成空间”或者“社会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 ——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 陈 竹 叶 珉 【作者简介】陈 竹(1973-),女,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博士生,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叶 珉(1954-),男,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城市设计课程主任,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08-02-03 【文章编号】1002-1329(2009)05-0059-0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初步研究

湖北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初步研究 姓名:朱雯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张葳 20100501

摘要 随着人口大幅度增长、土地开发的过度,居住形式从传统开放式的自然住屋形式演变为高度密集的社区公寓楼,虽然城区人居环境和各种物质条件都有显著地提高,但城市机理、人文环境遭到了大量的破坏,居民的交往逐渐淡漠,相互间的了解越来越少,交往危机的出现,激起了很多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如何促进人们的交往呢?本文就现阶段社区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研究“人们居住范围内促进居民间的交往”为目的,尝试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分析与讨论。 论文的理论研究主要放在激发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上,结合心理学、景观规划等。首先,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居住模式及其公共空间的演变,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提出了高密度社区公共空间的问题。其次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空间形式和层次进行了分类,从三个层面提出设计的原则——与心理方面相关的“整体性”、“人性化”、“多元化”原则;与景观规划方面相关的物质完善原则;与前期相关的主观人为因素原则。 论文在实践研究方面,重点将社区公共空间分为五个子空间——边界空间、广场空间、庭院空间、道路空间、剩余空间。结合前面提出的有利于激发社区公共空间交往的原则作指导,再对各空间下的“节点”进行仔细分析,进行完善,为现实生活中实际案例,给予一定的可实施的建议。最后,把模糊的书面理论进行具体化,对在社区公共空间中如何有利于人际的交往做全面的解析。 关键词:社区,公共空间,交往,高密度

Abstract With the significant population growth, over land development, the living forms evolved from the natural huts of traditional open-ended form to the high-density apartment buildings. Although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urban mechanism of human environment has been damaged greatly. The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among residents gradually faded, and their mutual understanding become less and less. The communication not only provoked a lot of social problems, but also aroused a strong reaction. How to promote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between the people? This paper take the current public space of commun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in the residential areas, and try to mak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public space for community.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on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stimulating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in the public space of communities, combined with psycholog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Firstly, discuss the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the evolution of public space,from th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rise the problem of high-density community public space according to our cur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classify the public space by spatial forms and different levels, then put forward design principles in three dimensions, such as "holistic", "humanity",and "multiple", all of these are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aspects, and material completion principles related to the landscap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principles related to the previous design. In the aspect of prac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put its focus on the division of community public space, divides it into five sub-space: the border space, plaza space, garden space, road space, the remaining space. Combination the previous principles of stimulating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in the public space of communities,the paper makes a careful analysis to the "nodes" under various space, and tries to improve it in order to give practical suggestion to the real-life practical examples. Finally, the paper makes a specific explaination to the written theory and do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how public space is conducive to interpersonal exchanges. Keywords:community, public space, communication, height

2020届四川省成都市2017级高三上学期一诊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卷及答案

2020届四川省成都市2017级高三上学期一诊考试 文科综合政治试卷 ★祝考试顺利★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1至8页,第II卷(非选择题)9至14页,共14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2019年8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报6.9999后随即跌破“7”关口,接连破7.01,7.02、7.03和7.04。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一变化带来的市场影响可能是①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类公司销量增加②拥有大量美元债务的航空公司股价大涨 ③中国从美国进口汽车的价格吸引力下降④我国海淘族的购买成本较之前有所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19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猪价坐上“火箭”,一飞冲天。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截止到10月25日,全国平均猪肉批发价格已经达到51.01元/公斤,同比涨幅达到164%。假如其他因素不变,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猪肉价格上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打开智能电视,先得看15秒左右开机广告……这一让电视观众“默认买单”的现象,近日引起舆论关注。J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简称消保委)对10家知名智能电视品牌进行了摸排,结果显示有7个品牌电视均存在开机广告问题,时长15秒至30秒不等,且大多不可关闭。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智能电视行业推行开机广告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 ②消保委对电视开机广告情况的摸排强化了市场监管 ③让电视观众“默认买单”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④部分电视厂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18年,某科技公司正值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流动资金。该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申请,其5件专利权和2件软件著作权通过质押获得500万元贷款。2018年我国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总额达到1224亿元,同比增长12.3%。这表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①拓宽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 ②增加了知识产权的价值量,提升了科技企业的盈利能力 ③体现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增加了科研人员收入 ④有利于激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人,实现企业创新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就业优先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共同列人宏观调控三大政策。坚持就业优先 ①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最大民生问题的体现 ②意味着政府主导劳动力资源配置,通过统筹安排实现人人就业 ③有利于通过宏观调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

Design 设计, 2018, 3(2), 44-5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0504756.html,/journal/design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e10504756.html,/10.12677/design.2018.32008 Reform Design of Public Space in Zijingang Campus, Zhejiang University Yuan Sun1, Fangyuan Chen1, Wenxuan Sun2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2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May 28th, 2018; accepted: Jun. 12th, 2018; published: Jun. 19th, 2018 Abstract In the view of the users of Zijingang Campu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the authors probe into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public space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prac-tical needs of daily life and learning. Also, with screening the different scales of the reform object, we try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order to bring students better environment of learning and living. In the case of possible circumstances, the transformation schem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ults should be promoted. Keywords University Campus, Public Space, Reform Design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 孙源1,陈方圆1,孙文瑄2 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2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收稿日期:2018年5月28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9日 摘要 笔者站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使用者的角度,结合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体验、观察和切实需求,探究大学校园中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筛选不同尺度的改造对象,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期以带给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将改造方案与特色成果加以推广。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生长式”规划策略研究

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生长式”规划策略研究 倪彬李王鸣 摘要:为了提高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品质,寻找更好的规划策略而做本研究。本研究首先对近现代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策略演变进行分析,提出社区、居民和空间都是具有生长性的;进而分析活动空间的“生长力”,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生长式”规划策略,构建了适应不同生长阶段的社区的规划策略群,以使其在自身基础上能够适度提升其品质,并达到系统连续、环境优化、混合异质的公共活动空间的目标。最后以杭州市拱墅区霞湾巷社区为例,从该社区的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普遍和特殊问题,探讨该社区内不同生长阶段的公共活动空间适用的不同规划策略。通过“生长式”策略在此案例中的应用,探索规划策略指导实践的途径。 关键词: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生长式规划策略 1、背景 社区是城市功能的基本单元,而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承载着社会交往、康体活动、文化交流、休闲游憩等功能,在居住品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地域特色的体现、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给城市的公共空间如下定义:“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1公共活动空间强调提供给公众活动的区域或场所。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则是将以上概念限定在社区的空间范围内。 “生长”的概念基于规划的过程性。二战后,城市发展史无前例,规划认识到社区自身是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社区规划目标是使社区具有持续的发展活力,而不是达到某种最终状态。已有的研究中,有提出“过程”、“渐进”、“弹性”、“培育”等概念。而“生长”不仅包含上述概念的意思,更强调使用者、设计者和管理者的通力合作和其自身生长更新的动力循环。 2、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规划策略的生长演变 社区和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扎根于它所赖以产生、发展的环境,有着深刻的生长印迹。规划策略生长脉络把握需要从历史生长轨迹的三个阶段中去。 2.1物质功能性阶段 2.1.1规划思想与策略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初期,工业化高速发展,城市膨胀,住区大规模出现。研究者们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了用现代工业技术手段将人与物聚集的集中主义模式和“现代主义城市”理论。 这一阶段由于社区的物质基础尚未建立起来,所以规划注重物质功能建设,大量基础性

解析高校户外公共空间设计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2920049203 解析高校户外公共空间设计 收稿日期:2009206211 作者简介:崔 景(19762),女,工程师,泰山学院建筑系,山东泰安 271000 崔 景 摘 要:通过对部分驻泰高校大学校园环境使用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心理需求分析,探讨了在大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 中应考虑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普通高校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借鉴。关键词:高校,户外公共空间,空间设计,环境行为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户外公共空间研究背景 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大学校园环境品质的 地位非常重要。空间与人是相互作用的,空间通过对人的引导与限制能够形成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习惯,现代大学除了职业技术教 育,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规划是否能够满足大学生学习、游憩、交往的生理及心理要求,引导其行物的主入口,这样形成一个统一的面向厂区的立面,同时方便在使用中的安全管理。 本方案中主入口处/大门外两边各设置大理石水池一座,入口平台、台阶满铺花岗石,平台两侧不锈钢玻璃栏板扶手,沿着花岗石地面进入建筑后,左右两个单体各设一防火门,两个单体分别设置一部疏散楼梯,设备库房等较多,在建筑物的东侧分别设置两个专用坡道,以方便仪器、设备等的运输进出。 4 空间规划 4.1 SCADA 系统维护中心 SCADA 系统维护中心部门设置分配见表1。 4.2 无损检测中心 无损检测中心部门设置分配见表2。 表2 无损检测中心部门设置及空间规划表 配置 楼层面积/m 2 备注 库房一楼43.2水源,380V 电源评片室二楼44.1与暗室接近底片干燥室二楼32.4与暗室相连暗室二楼10.8要有给排水功能 胶片存放室二楼21.6超声波校验室二楼21.6射线机试验室二楼21.6技术管理部(2个)二楼43.2×2行政管理部二楼21.6资料档案室二楼77.76竣工资料及底片存放 检测办公室一三楼43.2集中办公检测办公室二三楼43.2集中办公检测办公室三三楼43.2集中办公 主任室三楼43.2书记室三楼43.2副主任室三楼43.2项目管理部 三楼 77.76 集中办公 SCADA 系统维护中心和无损检测中心部门位置一层平面简图见图2。 5 结语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上述设计建造方法达到了有效利用空间,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此种类型房屋的改造与建设,也基本达到了甲方的要求,并为石油石化该类型房屋的建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Pipeline and storage enterprise SCADA system an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w orkshop design L IU B ao 2zhan L I Xiao 2ye GENG Yun 2peng Abstract :Taking the Chinese petrifaction company oil pipeline and storage enterprise SCADA system and th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workshop scheme design as exampl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ncret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trifaction research industry workshop office space ,intro 2duces its establishment ’s content ,method ,technology points and project practical effect ,thus accumulating experiences for similar workshop establishment. K ey w ords :pipeline ,SCADA system ,workshop establishment ,scheme design ? 94? 第35卷第29期2009年10月 山西建 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5No.29Oct. 2009

现代公共空间设计

现代公共空间设计 发展趋势 1、从总体上看,公共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星级酒店设计除了以设计作为学科发展外, 工艺艺术和工业设计的一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存室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 2、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星级酒店设计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 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 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3、星级酒店设计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业主及大众参与的势头也将有所加强。这是由于公共空间室内环境的创造总是离不开生活、生产活动于其间的使用者的切身需求、贴近生活,能使使用功能更具实效,更为完善。 4、设计、施工、材料、设施、设备之间的协调和配套关系加强,上述各部分自身的 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 5、由于室内环境具有周期更新的特点,且其更新周期相应较短,因此,在星级酒店 设计、施工技术与工艺方面优先考虑干式作业、块件安装、预留措施等的要求日益突出。 6、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出发,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将更为重视防止环境污染的 “绿色装饰材料”的运用,考虑节能与节省室内空间,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 因此,从事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的同学可以多看资料、多观摩、多练习,不断提高自身 的文化底蕴和修养都将对星级酒店设计相当有益。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能顺应未来室内 设计发展趋势,成为行业的领航人,方案也会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一、公共空间景观的基本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 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大众的满意 度都跟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水准以及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以及建 设使用者都会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通常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分类时,可以按照以下几点 入手:1根据空间的尺度进行分类,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方面,在城市公共系统中不同的层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同。2根据在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中的实 际地位,则可以能够城市公共空间分为两个部分即主要公共空间以及次要公共空间。3城

大学校园空间分析

大学校园空间分析 摘要:大学空间小是指个别的研究室、实验室、教学楼或图书馆,也小是单纯地指具有树林的大面积的场地,而是指由校园必要设施围合而成的开放空间作为基木单元而形成的校园空间。是容纳人们丰富室外活动的场所。 关键词:城市空间校园空间 一、大学校园空间的界定 大学是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研究的场所, 其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共同体。大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授和交流的场所, 其本质是生产知识或者说是创造知识的场所, 这需要一种可供教师与学生共同携手生产或创造知识的实在的场所, 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空间, 这就是大学的空间。大学空间不是指个别的研究室、实验室、教学楼或图书馆,也不是单纯地指具有树林的大面积的场地, 而是指由校园必要设施围合而成的开放空间作为基本单元而形成的校园空间。 多样的大学空间的形成与变化正是以开放空间作为媒介, 而开放空间的聚合力及对聚合空间的开放力正是大学空间形成与变化的基本原理。 二、大学校园空间的分类 大学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里面承载者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空间,但是这些空间没有明确的划分,所有的空间都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仅以个人感受和分析,我认为校园空间可以按以下的方式分类: 2.1按使用功能分类 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不同,我将其分为教学空间、居住空间、景观空间、交通空间。这四个空间都是校园里不可缺少的空间,也是学生使用最频繁的空间。 2.2按开放性与私密性分类 不同的空间具有不同的开放性和私密性,根据其具有开放性与私密性的不同比例,将其分为开放性空间、半开放半私密空间、私密性空间。 2.3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 根据建筑形成的空间,建筑内部空间和建筑外部空间。这些空间的分类买一个分支都有交叉,比如说景观空间有属于外部空间,外部空间又可划分成开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杨伟良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住区公共空间成为衡量住区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在当前国内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地产开发商和设计从业人员为了追求高效率和高回报,大范围地推行标准化设计的同时,往往却忽略了住户的切身需要和感受。住区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为住户带来丰富的活动,小区内缺乏生机,邻里间关系冷漠,在这样的住区内生活,居民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研究如何通过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使住区居民的交往活动更加丰富,对于居民的福祉和设计从业人员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设计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住区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居住环境的社会人文质量却差强人意。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邻里衰落和邻里交往危机日益严重,并不断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因此,当前研究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概念的界定 (1)居住区:与传统居住小区概念局限于住宅和物质环境设施不同,这里的住区体现了社会学中“社区”的部分涵义,即不仅关注居住区的物质条件也关注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注重物质空间对社会生活的支持。 (3)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定义是在城市的住区内部空间中,存在于在建筑实体之间的开放的空间体,是居住在城市住区中的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区域,对于提升住区生活品质、提供更加多元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1]。 1.3当代住区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 (1)设计思想忽视人的社会性:城市空间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住区也应该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结合。我国当代住区设计方法深受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住区建设的时间短、强度大、“批量化”的生产模式,使得住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往往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对人的社会性关注不够[2],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行为活动需求。造成很多方案虽然在设计图纸上严格符合规范要求,采光、通风、间距等都很有理、很美观,但是建成环境和居民使用反映却差强人意。 (2)空间环境的形式化倾向: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片面注重视觉冲击与景观的华美,空间环境设计上过于追求形式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为居民使用,这实际上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 (3)注重整体忽视细节: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进行鸟瞰和画片宣传的时候都十分醒目,但是一但住户搬进住区才发现空间环境的细节太欠考虑。常常是简单的做一些象征性的水体和绿化,而道路线性设计、绿化搭配、空间节点的尺度与氛围、休息座椅的设置、以至于夜间道路的照明等都较为缺少精心的考虑和雕琢。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等细节也考虑得不够充分。 (4)活动设施分布与居民使用的矛盾:针对日常交往活动而言,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都有赖于良好的外部条件的触发而产生。因此,空间环境能否被很好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良好的配套设施。当前新开发的住区往往都引入了会所、茶食、健身房、游泳池等大型的公共服

浅谈大学建筑中公共空间的设计及其作用

浅谈大学建筑中公共空间的设计及其作用 [摘要] 文章分析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大学在新建建筑中,尤其是新校区建设中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结合国外大学的经验设计了很多的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的设置为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为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是未来大学建设的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 [关键词] 大学建筑公共空间文化形成 我们经常会在以西方哪所大学为背景的影视中看到其建筑物中总有一些公共的空间,如很长很宽的连廊、小型的休息平台、中厅休息区,楼层结合处的休息空间。这些空间里设置了很多的座椅,甚至有咖啡等饮料供应。镜头中好多老师们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在这样的空间里进行的。这么大的一个空间没有人为地组织,平时大家之间的交流活动看起来也比较随意。为什么要在建筑物中专门设计这些公共空间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内大学同国外大学的交流也随之增多,各学校都派了一些代表团前往国外参观学习。他们除了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知识以外,也感叹于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建筑物在设计上的前瞻性和合理性,亲身感受到了身在这些建筑物中的舒适。他们也将这种感受带回到了国内,运用到了后来各学校的建设中,尤其是在近几年各大学的新校区建设中基本都有意或无意融入了这种设计理念——在大学建筑物中增加一些公共空间,以供师生课下交流和开展一些公开活动。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1、在主教学楼之间通过设计较长较宽的通廊,有些学校的通廊建筑面积甚至达到该层教室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一;2、对于多层或者高层教学主楼,设计师往往会将底层开辟成一个大厅,作为人流输送通道和师生课下交流、学生课间休息放松的空间。大厅里经常会摆放一些座椅,并有简单的食物和饮料出售;3、部分综合院校将文理系院专门设置在一个楼层,并在该层增加公共空间,给师生之间的课间交流提供条件,以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和整合;4、一些大的综合类大学在教学楼之间、教学楼和图书馆之间、教学楼和艺术馆之间设计连廊。这个连廊在尺寸上也大于以往的那种人行走廊或者是人行天桥,当然主要功能还是为了人流通过,多余的空间就设置一些座椅,甚至有一些期刊读物。有些有艺术类专业的学校还可以将此空间设计成师生优秀作品展览墙,更有甚者还安排声乐专业的学生于课间弹奏自己的作品,放松了大家的心情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等等以上在国内各大学建筑物中设计公共空间的理念或来自于西方大学普遍做法,或来自于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的自创发明,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教与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这作用首先应该是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1、好的交流增加了了解和互相学习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无论工科、理科、文科的学生往往专心于自己本领域本专业的知识,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固定的思维方式,在遇到问题时很少能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而不同领域,

(word完整版)四川省成都市2017届高三一诊文综试题.docx

高中 2017 届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 卷 本卷共 35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多 肉植物叶小、肉厚,非洲西南部的纳马夸兰地区夏季多雾和冬雨使多肉植物疯狂繁殖,其多肉植物出口 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图 1 是纳马夸兰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 3 题。 1.纳马夸兰夏季多雾的原因是 A.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明显 B.沿海海水温度较高 C.沿岸暖流提供充足暖湿空气 D.海陆间气温差异大 2.多肉植物叶小、肉厚的原因是 A.昼夜温差大,富含营养物B.降水较多,汁液饱满 C.气候炎热干燥,储存水分D.地下水丰富,生长旺盛 3.非洲纳马夸兰多肉植物出口到世界各地,主要得益于 A.互联网进步B.劳动力廉价 C.交通进步D.政策支持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辽东湾(图 2)是我国水温最低、冰情最重、海冰资源分布最多的海区,但目前仍未大规模开发。据此完成 4~ 6 题。 4.辽东湾海面冬季易结冰的主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获得光热少 ②多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 ③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 ④受寒流影响,降温明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海湾封冻会导致 A.上空空气湿度增加B.区域内降雪量增加 C.冰面风力显著减弱D.冰下海水盐度升高 6.目前,世界范围内通过海冰大规模制取淡水成本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A.海水结冰时间短B.海冰资源较少C.开采海冰难度大D.海水污染严重 这是一个神奇的岛屿,岛上70%的动物是世界上独有的,80%的树木和植 物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岛上的狐猴已经完成了长达5500 万年的进化历 程。图 3 示意该岛屿等高线地形,读图回答7~ 9 题。 7.影响该岛屿R 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B.纬度位置 C.海拔高度D.洋流性质 8.该岛屿物种独一无二,其根本原因是 A.脱离大陆较早B.开发历史较短 C.环境比较单一D.缺少大型天敌 9.该岛屿狐猴集中分布区的自然景观是

基于适老化设计理念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0504756.html, 基于适老化设计理念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作者:谢秋莎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1期 【摘要】城市社区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方面,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 的凸显,以适老化设计的理念对社区环境进行系统研究,从整体到局部阐释具体的应用设想,为老年人在社区活动时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方式。希望能为未来老龄化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设计方案的指导。 【关键词】适老化设计;社区;公共空间 人类社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科技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更是普遍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加之人类思想、文化的提升和一些国家推行的人口调控政策,使得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对于泱泱人口大国的中国,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因而养老模式和适老化设计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可以看出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以适老化设计理念打造社区公共空间是非常必要的。 一、城市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现状 社区的发展不仅能够从侧面展示城市文明的程度,甚至进一步体现城市综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所以社区的建设与改造也展示了每个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而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正是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社区公共空间:是指面向所有人开放并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也是大多数老年人活动,和承载精神生活的空间,具有开放性、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大致类型有棋牌室、书画室、健身房、餐厅、休息室、运动休闲广场、园林景观、医疗中心等。 适老化设计:是充分体现人性化、适老化理念的设计。通过研究人体功能学方面老年人在空间内的适应性,分析设计影响因素与“主体”需求,它是以老年人的身心和行为即内在和外在的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以保证做到无障碍设计,还能帮助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以及社会角色的转变有一个适应过程。 对于公共空间适老化的研究国外己经有了不少的成果,其中,社区环境与老年人的健康之间的关系得到较多的关注。目前我国社区养老环境尚不成熟,并且关注老龄化社区空间设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