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基础知识..共62页文档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总结摩擦学是研究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摩擦学原理包括摩擦的定义、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的类型、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等内容。
通过了解摩擦学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在工程、物理学和机械设计等领域得到应用。
一、摩擦的定义摩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在它们接触表面上由于微观不平整而发生的阻力,这种阻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是一种非常微小的力,通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忽略它的存在。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压力大小以及接触面积等因素。
二、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的不规则微观结构,当两个物体表面接触时,这些微不足道的不规则结构会相互干涩地牵引、压迫、撞击对方而产生的一种相对运动阻力。
三、摩擦力的类型1、静摩擦力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会产生一个阻碍相对滑动的摩擦力,这就是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成正比,即F_s = μ_sN,其中F_s为静摩擦力大小,μ_s为静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通常比动摩擦力大,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小于静摩擦力时,物体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一旦施加的力达到或超过了静摩擦力,物体就会开始发生相对滑动。
2、动摩擦力当物体产生相对滑动时,接触面会产生一个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即动摩擦力。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静摩擦力相关,通常小于静摩擦力,通常F_k = μ_kN。
其中F_k为动摩擦力大小,μ_k为动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动摩擦力通常比静摩擦力小,所以一旦物体开始运动,需要施加的力就变小了。
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1、静摩擦力的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即F_s = μ_sN。
其中F_s为静摩擦力大小,μ_s为静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静摩擦系数是一个无量纲的常数,它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
静摩擦系数的大小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者查找资料获得。
2、动摩擦力的计算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即F_k = μ_kN。
第二章摩擦学概论2讲课文档

摩擦学的研究对于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据估计,全世界
大约有
的能源1以2各~种1形3 式消耗在摩擦上。而摩擦导致的磨损
是机械设备失败的主要原因,大约有80%的损坏零件是由于各种形式
的磨损引起的。因此,控制摩擦,减少磨损,改善润滑性能已成为
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缩短维修时间的重要措施。
体的粘性阻力或流变阻力引起的摩擦。
❖ 混合摩擦:半干摩擦和半流体摩擦的统称。
现在二十一页,总共八十三页。
三、摩擦定律——库仑摩擦定律 1. 古典摩擦定律 (称为阿蒙顿-库仑定律): (1)摩擦力和载荷成正比,即 F= f N 。除了在重载荷下实际接
触面积接近表观面积外,都是正确的。可适用于一般工程实际 。但对一些极硬或软的材料,摩擦力和法向载荷间并不是线性的 正比关系。
** 对于塑性接触状态,实际接触面积与 载荷成正比。
**通常认为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保持线性关 系,从理想粗糙表面模型分析表明,只有 塑性状态这一关系才成立,而弹性接触为 非线性关系。原因在于理想粗糙表面模型 过于简化。
现在十七页,总共八十三页。
第二节 摩 擦
摩擦的定义: 两个接触物体表面在外力 作用下相互接触并作相对 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在 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切向运 动阻力称为摩擦力,这种 现象就是摩擦。
大小与载荷和表面几何形状有关,约占名 义接触面积的5~15%。
现在十四页,总共八十三页。
(3) 实际接触面积Ar: 物体真实接触面积的总和,两接触物体通
过表面微凸体直接传递界面相互作用,发生 变形而产生的微接触面积之和。为名义接触 面积的0.01~0.1 %,黑点表示的接触面积。
现在十五页,总共八十三页。
金属表面 组成
第一章 摩擦学基础知识(润滑)

三、润滑脂及其主要性能 • 组成:基础油+稠化剂+添加剂+澎润土 • 润滑脂的性能指标主要有针入度、滴点、析 油量、机械杂质、灰分、水分等
1)针入度 软硬程度 H(mm)/0.1
h
阻力大小、流动性强弱
标准锥体,150g,25 ℃ ,5s
2)滴点----固体 流体的温度转折点,表示耐热性 3)防水性能; 4)静音性能; 5)种类 A)钙基脂:抗水,适于轻中重载荷; B)钠基脂:高温,但不抗水; C)锂基脂:多用途,最好; D)铝基脂:高度耐水性,航运机械 E)其它特种润滑脂(特种合成油、添加剂、 稠化剂等)
五、添加剂 • 作用越来越大,在润滑脂、合成油中不加添加剂,
六、对润滑剂的要求
较低的摩擦系数 良好的吸附和渗入能力 有一定的黏度 有较高的纯度和抗氧化性 没有腐蚀性 有良好的导热性和较大的热容量
七、润滑装置 单体供油装置 油壶, 油杯,
油枪
油杯
压配式油杯
滴油式油杯
油芯式油杯
油环
油链
• 集中供油装置 a) 简单的少数点位集中供油 b) 设备中心、车间及工厂级集中供油 泵站+(稳压+冷却)+过滤+分配器+工位润滑
η t = η0 ( t0 / t )
m
2、润滑油的粘压特性
• 粘度和压力的关系近 似表示为:
η = η0 e
ap
粘温关系曲线
3、油性—反映在摩擦表面的吸附性能 油性 (边界润滑和粗糙表面尤其重要) 4、闪点—瞬时燃烧和碳化的温度; 闪点 燃点—长时间连续燃烧的温度(高温性能); ; 燃点 5、凝点—冷却,由液体转变为不能流动的临界 凝点 温度; (低温启动性能) 6、极压性(EP), 在重压下表面膜破裂的最大 极压性(EP) 接触载荷,用PB表示,(极限载荷) 7、酸值—限制润滑剂变质后对表面的腐蚀 酸值
摩擦学基础知识综述

剪切强度)和屈服极限。
(2)粘着理论基本要点:
摩擦表面处于塑性接触状态:实际接触面只 占名义面积很小部分,接触点处应力达到受 压屈服极限产生塑性变形后,接触点的应力 不再改变,只能靠扩大接触面积承受继续增 加的载荷。 滑动摩擦是粘着与滑动交替发生的跃动过程: 接触点处于塑性流动状态,在摩擦中产生瞬 时高温,使金属产生粘着,粘着结点有很强 的粘着力,随后在摩擦力作用下,粘结点被 剪切产生滑动。
属摩擦副摩擦系数较大;二者之间容易发生 粘着,而互溶性差的金属不易发生粘着。
2.摩擦副表面特性:
(1)表面粗糙度:非常粗糙的表面,表面须
越过另一表面的微凸体,摩擦系数高。非常 光滑的表面摩擦系数甚至更高:实际接触面 积大,分子作用增强。在塑性接触下,实际 接触面积总是与载荷成正比,表面粗糙度的 实际影响并不大。
(4)无法解释脆性材料具有的和金属材料相
似的摩擦性能。
(5)粘着理论很好解释了“相溶性较大的金
属之间容易发生黏着,摩擦系数较大”现象.
对于大多数金属, τb =0.2σs ,计算的摩擦系数 为 0.2左右.正常大气中测的摩擦系数都高达 0.5 ,在真空中更高.
5.机械—粘着—犁沟综合作用理论 粘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机械—粘着—犁沟”
摩擦学基础知识
概述
1. 摩擦的定义:
两个接触物体表面在外力 作用下相互接触并作相对 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在 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切向运 动阻力称为摩擦力,这种 现象就是摩擦。
2 . 摩擦的分类 1. 摩擦按摩擦副运动状态可分为: 静摩擦:两物体表面产生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但 尚未产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 动摩擦:两相对运动表面之间的摩擦。 2. 按相对运动的位移特征分类: 滑动摩擦:两接触物体接触点具有不同速度和(或) 方向时的摩擦。 滚动摩擦:两接触物体接触点的速度之大小和方向 相同时的摩擦。 自旋摩擦:两接触物体环绕其接触点处的公法线相 对旋转时的摩擦。
摩擦学基本知识

H
4. 润 滑
• 是减少机械零部件磨损、延长使用寿命的有效措施。 • 为了减少机器的磨损和发热,保证安全运转,延长使用寿 命和降低能源的消耗,摩擦副表面间进行润滑。主要的 润滑剂为液体润滑油。 • 据推算,全世界用于动力的能源,约有30%~40%消耗在无
损就是一种复合磨损形式。在实际工程中,应抓住主 要的磨损形式,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磨损,延 长寿命。 • 3.2 磨损规律及影响因素 • 机器零件的工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跑合阶段、稳定 磨损阶段、急剧磨损阶段。应尽可能延长稳定磨损阶 段。
• 磨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材料、表面硬度、滑动速度
、载荷、表面温度、表面粗糙度、表面粘附物以及润 滑等。
(a) 一般情况;(b) 表面平行时
流体摩擦(润滑)
H • ③.边界摩擦:相对运动的表面之间存在极薄分子膜。
• 特点:极薄边界膜(厚度20纳米左右)起润滑作用,有 能力防止表面微凸体之间相互接触而不破坏,起良好的 润滑作用。但强度低,易破裂。
(a) 单分子层边界润滑模型;(b) 边界润滑机理模型 边界摩擦(润滑)
料的极限使用温度;f∝1/Pg,f∝V,而碳石墨和铸铁由于自
润滑性好,其规律与塑性相反。
H
摩擦工况
润滑状态 粘度影响 (μ)
表:各种摩擦状态及其特征对比
干摩擦
无
边界摩擦
分子吸附膜
混合摩擦
部分
流体摩擦
全部
无
无
部分
起决定作用
过程特征
微凸起接触
分子层、分子机 械作用
混合
流体动静压效 应
摩擦系数大小
0.1~0.6
• ④.微动磨损:两个表面之间由于振幅很小的相对运 动而产生的磨损。
一 摩擦学基础

摩擦学基础(l)近年来,摩擦学研究在物理学、材料学、机械工程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成为应用广泛、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科。
本论文将从基础理论入手,系统介绍摩擦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现状。
一、摩擦学的基本原理摩擦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面间互相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材料性质等因素有关。
在物体相对运动状态下,摩擦力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这是摩擦学的基本特点。
实际上,摩擦力不仅与运动状态有关,还与接触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密切相关。
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稳定性均可由接触面微观结构的特点决定。
例如,当两个光滑的硬表面相互接触时,由于表面微观结构的特殊性质,摩擦力可近似为零;而两个粗糙的表面接触时,则有较大的摩擦力产生。
二、摩擦学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摩擦学,我们需要寻找摩擦力的特点,从而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
目前,常见的研究方法如下:(1)摩擦学实验。
该方法通过建立摩擦学模型,模拟实际摩擦条件,通过实验观察和测试,研究摩擦学中的影响因素、作用原理及其宏观特征。
(2)摩擦力理论分析。
该方法通过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等理论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推导摩擦力公式,研究摩擦力大小、方向和稳定性等性质。
(3)摩擦学表征技术。
该方法通过各种表征手段,如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拉力试验机等,分析和表征摩擦学中的微观特征,研究摩擦学行为和机制。
三、摩擦学的应用现状摩擦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表面学、纳米技术及生物医学等。
其中,摩擦学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尤为广泛,如锅炉、汽车、机床等领域,均需要摩擦学研究的支持。
同时,在材料工程领域,稳定的摩擦是材料性能评价的关键。
总之,摩擦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各行各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学科的发展必将推动现代技术和工业的进步。
同时,我们也期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工作者加入到这一学科的研究中来。
在表面学领域,摩擦学可应用于摩擦学表征技术、自润滑材料的设计和表面改性等方面。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

绪论1、摩擦学定义:是对于相对运动的互相作用表面的科学技术,包含摩擦、润滑、磨损和冲蚀。
2、摩擦学研究内容主要包含:摩擦、磨损、润滑以及表面工程技术。
3、摩擦:是抵挡两物体接触表面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切向相对运动的现象。
4、磨损:侧重研究与剖析资料和机件在不一样工况下的磨损机理、发生规律和磨损特征。
5、润滑:研究内容包含流体动力润滑、静力润滑、界限润滑、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等在内的各样润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6、表面工程技术:将表面与摩擦学有机联合起来,解决机器零零件的减摩、耐磨,延伸使用寿命的问题。
第一章1、表面容貌:微观粗拙度、宏观粗拙度(即涟漪度)和宏观几何形状误差。
2、表面参数:(1)算术均匀误差 Ra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内纵坐标值Z(x)绝对值的算术均匀值。
(2)轮廓的最大高度 Rz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 lr 内最大轮廓峰高 Zp 和最大轮廓谷深 Zv 之和的高度。
( 3)均方根误差 Rq是在一个取样长度 lr 内纵坐标值 Z( x)的均方根值。
3、对于液体,表层中所有分子所拥有的额外势能的总和,叫做表面能。
表面能越高,越易粘着。
4、物理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因为分子或原子互相吸引的作使劲而产生的吸附叫做物理吸附,是靠范德华力维系的,温度越高,吸附量越小。
物理吸附薄膜形成的特色是吸附和解吸附拥有可逆性,无选择性。
5、化学吸附: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电子发生互换形成化学键吸附在金属表面上,且极性分子呈定向摆列。
化学吸附的吸附能较高,比物理吸附稳固,且是不完整可逆的,拥有选择性。
6、粘附:是指两个发生接触的表面之间的吸引。
7、影响粘附的要素:①湿润性,②粘附功,③界面张力,④亲和力。
8、金属表面的实质构造:(1)表面层:①污染层,②吸附气体层,③氧化层;( 2)内表层:①加工硬化层,②金属基体。
第二章1、固体表面的接触分类:(1)点接触和面接触。
(2)①弹性接触(赫兹接触),②塑性接触,③弹塑性接触,④粘弹性接触。
物理摩擦知识点总结

物理摩擦知识点总结摩擦是一种物理现象,指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面间的微小不平整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力,它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摩擦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摩擦的定义、摩擦力的产生原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作用以及摩擦力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摩擦的定义摩擦是一种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由于两个物体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抵抗力。
摩擦是由摩擦面之间的不规则微小凸起和凹陷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所引起的。
摩擦可以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两种。
静摩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动摩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在一些情况下,两者的大小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由摩擦面间的不规则微小凸起和凹陷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所引起的。
二、摩擦力的产生原理摩擦力是由于物体接触面间的不规则微小凸起和凹陷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产生的。
在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两者的不规则微小凸起和凹陷会发生相互间的阻碍,这种阻碍会使得物体产生相对运动时受到一定的抵抗力。
此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是摩擦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摩擦面间,分子之间会发生弱的静电引力、分子间的磁力等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会导致物体相对运动时受到一定的抵抗。
三、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主要包括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材质、接触面的压力以及相对运动速度等。
首先,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影响摩擦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会越大。
其次,接触面的材质也会对摩擦力的大小产生影响,不同材质的摩擦系数不同,从而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再次,接触面的压力也是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般来说,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会越大。
最后,相对运动速度也会对摩擦力大小产生影响,通常来说,相对运动速度越大,摩擦力也会越大。
四、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