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4附骨疽中医临床路径汇总
100个临床路径汇总病种

临床路径,病种肛肠科耳鼻喉科呼吸内科骨伤科风湿科1肛裂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痔(混合痔,有外剥内扎术手术适应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暴聋(突发性聋)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7肺痨(耐多药肺结核)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9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0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1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12肺炎喘嗽(肺炎轻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3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1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15单纯胸腰椎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6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7胫腓骨干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8股骨颈骨折(无移位和轻度移位)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19痿证(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0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3孟氏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4锁骨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5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6骨痹(膝关节僵硬)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7骨痹(骨关节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8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29痛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0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病种消化内科感染科外科妇科神经内科31胃脘痛(慢性胃炎)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32胃缓(胃下垂)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3久痢(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轻、中度)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4胃疡(消化性溃疡A1期、A2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5泄泻(急性肠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6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7肠结(不完全性肠梗阻(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为主))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8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39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0肝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1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2慢性胆囊炎或合并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43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4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5下肢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临床路径46月经过多症(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7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48盆腔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49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0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1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且目前已怀孕)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2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切除术)临床路径53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4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5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卒中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6头痛(偏头痛)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7面瘫(面神经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8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59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0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病种神经内科心内科肾内科泌尿外科儿科61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2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3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64帕金森病的中医临床路径(试行)65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6眩晕(周围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67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级慢性稳定期))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68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69心悸(心律失常)中医临床路径70血浊(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路径71心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72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73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74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75石淋(输尿管结石)实施性中医临床路径76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临床路径77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中医临床路径78睾丸鞘膜积液临床路径79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路径80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1小儿股骨干骨折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2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3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4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重型)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5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86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87卵巢癌(癥瘕)中医临床路径88食管癌术后(术后病理分期为II期、III期)辅助化疗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89胃癌(晚期不能手术,或者术后出现复发转移)姑息化疗+中医治疗临床路径90原发性肺癌手术+中医药治疗临床路径眼科内分泌科临床路径,病种肿瘤科919293949596979899100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晚期乳腺癌化疗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前列腺癌(去势术后正在进行内分泌治疗)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胃癌(非手术)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胃癌术后辅助化疗(行胃癌根治术后,需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路径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路径结直肠癌(非手术)化疗+中医中药治疗临床路径结直肠癌(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的住院患者)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食管癌(非手术)化疗+中医中药治疗临床路径非小细胞肺癌中医临床路径。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一览表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肾病科
肾风(IgA肾病)
2012
3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
2012
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
2012
内分泌科
消渴病(糖尿病)
2012
2012
4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012
3
心血管科
病毒性心肌炎
2012
踇外翻
踝关节骨折
2012
2012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2012
2012
2
内一科
脾胃病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012
6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
2012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2012
胃脘痛(慢性胃炎)
2012
胃疡(消化性溃疡)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脑病科
假性延髓麻痹
2012
6
头痛(偏头痛)
眩晕
郁病(抑郁症)
(2)省级重点专科:心血管科只有2个病种、呼吸科只有1个病种。
4、2013年度应在原有基础上将已制定未实施的病种路径管理落实,还需在门诊科室推行临床路径管理。
2012
2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012
4
呼吸科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2012
2012
2
哮病(支气管哮喘)
5
儿科
肺炎喘嗽(肺炎)
2012
2012
4
五迟、五软、五硬(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012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xx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xx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xx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xx以内。
(2)中期:伤后2xx~4xx。
(3)晚期:伤后4xx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附骨疽中医临床路径

附骨疽中医临床路径一、附骨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附骨疽(TCD编码为:BWC131附骨疽;ICD10编码为:M86.993骨髓炎);选择中医治疗。
(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附骨疽诊疗方案。
1、疾病诊断(1)病史:创伤后感染或急性骨髓炎病史;(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肢窦道长期流脓不愈合或时愈时溃;或有游离死骨片流出;局部无异常活动;(3)X线(或CT)检查:游离死骨存在,死骨周围骨包壳已形成。
2、证候诊断:正虚邪滞型。
证见:患部时有疼痛,活动、劳累后加重;皮肤轻肿不红;窦道时愈时溃,脓液或稠或稀伴轻度异常气味,间或可见死骨排出;舌质淡红,苔薄腻或薄黄,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附骨疽诊疗方案。
1、年龄在16周岁以上;2、全身状况允许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TCD编码为:BWC131附骨疽,ICD10编码为:M86.993骨髓炎;2、除外死骨较大或部位较深者;3、除外死骨游离不充分者;4、除外全身高热,局部红肿热痛剧烈者;5、患者同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六)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2、尿常规+镜检;3、凝血功能检查;4、感染性疾病筛查;5、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6、心电图;7、病变部位X线片,必要时行CT检查;8、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七)第一阶段治疗方案(第1-7天)1、内补黄芪汤(加减)口服;2、骨炎托毒丸口服;3、骨髓炎外洗方经窦道冲洗创腔;(八)第二阶段治疗方案(第8-12天)1、内补黄芪汤(加减)口服;2、骨炎托毒丸口服;3、摘除游离死骨。
(九)第三阶段治疗方案(第13-28天)1、内补黄芪汤(加减)口服;2、骨炎补髓丸口服;3、生肌玉红膏外用。
(十)出院标准局部无明显疼痛及肿胀,窦道基本愈合,X线片复查无游离死骨。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并发症:本病如伴有严重的局部并发症如病理性骨折、癌变等,则不纳入本路径。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年度)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21〕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缺乏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的)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附骨疽中医临床路
径
附骨疽中医临床路径
一、附骨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附骨疽(TCD编码为:BWC131附骨疽;ICD10编码为:M86.993骨髓炎);
选择中医治疗。
(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附骨疽诊疗方案。
1、疾病诊断
(1)病史:创伤后感染或急性骨髓炎病史;
(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肢窦道长期流脓不愈合或时愈时溃;或有游离死骨片流出;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或CT)检查:游离死骨存在,死骨周围骨包壳已形成。
2、证候诊断:正虚邪滞型。
证见:患部时有疼痛,活动、劳累后加重;皮肤轻肿不红;窦道时愈时溃,脓液或稠或稀伴轻度异常气味,间或可见死骨排出;舌质淡红,苔薄腻或薄黄,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附骨疽诊疗方案。
1、年龄在16周岁以上;
2、全身状况允许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TCD编码为:BWC131附骨疽,ICD10编码为:M86.993骨髓炎;
2、除外死骨较大或部位较深者;
3、除外死骨游离不充分者;
4、除外全身高热,局部红肿热痛剧烈者;
5、患者同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六)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镜检;
3、凝血功能检查;
4、感染性疾病筛查;
5、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
6、心电图;
7、病变部位X线片,必要时行CT检查;
8、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七)第一阶段治疗方案(第1-7天)
1、内补黄芪汤(加减)口服;
2、骨炎托毒丸口服;
3、骨髓炎外洗方经窦道冲洗创腔;
(八)第二阶段治疗方案(第8-12天)
1、内补黄芪汤(加减)口服;
2、骨炎托毒丸口服;
3、摘除游离死骨。
(九)第三阶段治疗方案(第13-28天)
1、内补黄芪汤(加减)口服;
2、骨炎补髓丸口服;
3、生肌玉红膏外用。
(十)出院标准
局部无明显疼痛及肿胀,窦道基本愈合,X线片复查无游离死骨。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并发症:本病如伴有严重的局部并发症如病理性骨折、癌变等,则不纳入本路径。
2、合并症:部分病人如合并糖尿病、严重贫血或营养不良、药物性肝肾功能损害,通常需进行基础治疗,而致疗程延长。
3、少数病例应用外用药物会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需延长疗程或退出路径。
4、部分病例死骨较深在或窦道较深、死腔较大,可能需延期治疗,或配合行组织瓣移植术。
二、附骨疽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附骨疽(TCD BWC131附骨疽病;ICD10 M86.993 骨髓炎)
选择中医治疗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
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
附骨疽(正虚邪滞型)诊疗方案
一、诊断
本病种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要点(依据):
1、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开放性骨折、软组织严重损伤病史或因感染失治、误治所致;有些患者无急性骨髓炎症状,一开始就是慢性过程;
2、有反复发作的局部红、肿、热、痛,流脓病史;脓肿溃破后窦道形成,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性流脓,有时流出小死骨;或窦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
3、患肢增粗、畸形,形成贴骨瘢痕,色素沉着;
4、急性发作期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慢性骨髓炎静止期可无全身症状;
5、慢性硬化性骨髓炎:多见于抵抗力较强的青壮年患者,多见四肢长管状骨,患肢逐渐增粗,间歇性胀痛,夜间和活动过度时加重;
6、X线片:病变范围较广,可见骨膜增生、骨质不规则增厚和硬化,骨密度增高或有包壳形成,有残留骨吸收区或空洞,其内有死骨或死腔、死骨致密,周围可见一透亮带;髓腔变窄或闭塞,有
时看不到骨髓腔;慢性硬化性骨髓炎X线片见骨干均匀变粗,皮质增厚,程梭形或纺锤形,髓腔变窄或闭塞";
7、CT片:大致同X线结果,对诊断死骨、死腔更有意义;可进一步明确骨髓腔的变化。
二、中医治疗
正虚邪滞证
【症状】患部时有疼痛,活动、劳累或逢阴雨天气后加重,皮肤轻肿不红,触痛轻微,窦道时愈时溃,脓液或稠或稀伴轻度异常气味,间或可见死骨排出,受累肢体关节僵硬时轻时重,偶见低热,舌质淡红,苔薄腻或薄黄,脉滑。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基本正常,血沉正常或略快。
多见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经治疗后继发死骨形成,开放性骨折或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较局限或局部存在死腔。
【治则】扶正托毒
【内治法】
1、辨证用药:以内补黄芪汤为主方加减应用。
其主要药物组成为:黄芪20g,麦冬15g,熟地15g,人参12g,当归12g,甘草(炙)6g,茯苓12g,白芍6g,远志6g,川芎9g,肉桂3g,生姜三片,大枣两枚。
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局部皮肤肿硬者,酌加皂角刺。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2、内服成药:骨炎托毒丸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熟地黄、当归、川芎、桔梗、金银花、土茯苓、蒲公英。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l袋,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规格:每袋6克,每盒lO袋,复合膜袋装。
【外治法】
1、外用洗药
(1)骨髓炎外洗方
药物组成:透骨草30g,生大黄30g,黄芩30g,黄柏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川牛膝30g,苍术30g,苦参30g,土茯苓40g,红花20g。
用法:水煎,外洗溃疡创面,以纱条填塞窦道,或将创面或窦道浸泡药液中,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2)洗三方
药物组成:生大黄30g,黄芩30g,黄柏30g,白芍10,九里明30,甘草30,灵仙15,五倍子10。
用法:水煎,外洗溃疡创面,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3)桑根煎剂
药物组成:桑树根500g,丹参30g,土茯苓100g,六角仙100g。
用法:水煎,将创面或窦道浸泡药液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时。
2、外用药膏
(1)骨炎膏
药物组成:当归、土茯苓、紫草、红花、白芷、商陆(醋炙)、天花粉、白头翁。
性状:本品为棕色软膏。
用法用量:外用,将患处清洗干净,涂以适量并以干净纱布覆盖。
注意事项:用前洗净患处,破损皮肤勿用,过敏体质及孕妇慎用。
规格:塑料瓶装,每瓶装150g。
(2)生肌玉红膏
药物组成:当归60g、白芷15g、甘草36g、紫草9g、血竭12g、轻粉12g、凡士林500g。
性状:本品为深红色软膏剂,气芳香。
用法用量:将前四味药放入凡士林中熬枯去渣,加入研成细末的血竭、轻粉后搅拌均匀即可外用,将患处溃疡创面清洗干净,软膏涂抹于纱布,以纱布填塞窦道,每日一次。
注意事项:用前洗净患处,破损皮肤勿用,过敏体质慎用。
规格:盒装,每盒20g
3、病灶清除术:源自华佗“刮骨疗毒”,按传统中医“祛腐生新”的治疗原则,病灶清除的主要目的在于清除不能自行排出的死骨、积聚的脓液和感染坏死组织,为肉芽生长和新骨形成创造条
件。
窦道闭合者,可在死腔壁较薄弱部位钻孔、开骨窗,摘除死骨。
刮除骨腔内坏死组织和其周围的纤维包膜。
用生理盐水冲洗骨腔。
切除骨腔周边的硬化骨,至骨面渗出鲜血。
放开止血带,用温热纱垫压迫止血,对活跃出血点予以结扎止血。
应在不损害该骨的承重能力情况下,尽量做到彻底清除病灶。
现存已有窦道者,用刮匙、咬骨钳等进行病灶清理;如窦道崎岖、或较深在,亦须另选入路或扩大原窦道入口以利操作。
术后放置引流,皮肤不能覆盖者用油砂填塞。
三、疗效评价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局部疼痛是否减轻或消失(肢体困痛、酸痛、隐隐发作,影响工作和休息、有些患者由于疼痛失眠,经治疗后疼痛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休息);
2、窦道是否愈合(窦道长期流脓不愈合,给病人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3、死骨清除是否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