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巨变
映日荷花别样红——改革开放30年陕西教育成就辉煌

l. 亿 元 , 2 0 O5 9 较 0 6年 5 1 . 亿元 增 长 9 . % , 通 本科 高 7 16 普 7
8 荏 苒 . 指 ] 口 年 。随 着 改 革 开 故 的 步 伐 . 西 省 寸 弹 陕
校 、高 等职业 学校 和中等 职业学 校国家奖 助学金 制度等 助
学政策 的实行 , 得全省约 10所 高校 的近 l .4万名 学生 使 0 66 和约 2 .3万名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 得资助。 78 陕西省 民办教育 规模逐步扩大 。到 2 0 0 7年底 , 省普 全
譬 9 一 o o 。 =
展提供大批量 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 。陕西省委 、 省政府 高
度重视高素质人才培 养工作 , 高等教 育规模 发展迅速 。截 止
20 年底 , 07 全省共有普通高校 7 所( 6 其中本科院校 3 所 、 7 高
职院校 3 9所 )成人高 校 l , 9所 , 独立 学院 1 , 2所 军事院校 9
2 0 的 65 04年 . 万人提 高到 20 年 的 1 . 万人 , 益学生 占 06 95 受
攻坚县 学生总数的 5 %。19 6 90年春季收费标准调整 , 家庭 对
始, 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实验在义务教 育阶段实施 。到 2 0 年秋 季 , 05 全省义务教育 全部年级进入课程 改革。 陕西省 西安 市碑林 区 、眉县被 教育部 确定为 国家级 校本研究 制度 建设 基地 , 同时省教育 厅还确定 了 4 1 2 所省级 校本研究制度 建设 实验学校 。全省 中小 学体 、 、 音 美开课 率城 区为 10 0 %, 农村地 区 9 %以上 , 中艺术欣 赏课开课率 达到 8 %。 川 0 高 5 铜 市、 咸阳市 、 杨凌示范 区 、 宝鸡 市和西安 市 已全 面实现 了“ 普
奏响教育最强音——改革开放30年陕西省基础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
: 堕 墨 := 皇 堑: 堡 =
垡 一 J 堕 . . 一
底 , 省 共 计 完 成 中小 学 教 师 全 员培 训 6 全 6万 人 次 , 干 骨 培 训 与 专 项 培 训 12万 人 次 , 历 学 位 提 高 培 训 约 1 4 学 1万 人 ; 省 小 学 专 任 教 师 学 历 达 标 率 达 到 9 .5 、 中达 全 88 % 初 到 9 .2 高 中 达 到 8 .6 ; 任 教 师 中 取 得 研 究生 以 65 %、 68 % 专
上 学历 的教 师所 占 的比 例和 高 级职 称 教 师所 占的 比例 分别
达 到 了 3 3 95 %和 4 .8%。 00
从 2 0 年开始 ,陕西 省基 础教 育课 程 改革 实验在 义 务 01
教 育阶段 实施 , 2 0 到 0 5年秋 季 , 全省 义务 教育 全部 年级 进入
了国 家级和 省 、 级 的培 训 者培 训 、 干教 师培训 和 全 员培 市 骨
“ 谈袁_ —纛霞 堑 鼹 I 首 慕 I
—I I
训 。通过 “ 秦课 改 大讲堂 ”邀 请 国内知 名课 改专 家作讲 座 三 , 报告 , 方面让 部 分市 县 的 教育 行 政人 员 、 师和 教 研人 员 一 教
陕 西省始 终把 全面 推进 素质 教育 当作 头 等大事 , 一步 进
现场 听讲 , 一 方面将 专 家讲 座录 像上 传 陕 西教 育 网 , 另 使全
省 教 师都 能在 网上 观摩 学 习。
针 对新 课程 改革 ,0 6年 陕西 省 启动 “ 课程 百 县行 ” 20 新
落实 “ 人 为本、 育 德育 为 先” 的地位 。发挥课 堂主 阵地 的作用 , 在 学科 教学 中对德 育 渗透 、 想品德 与 形势 教育课 程 建设 方 思 面 进行 了探 索和创 新 , 特别 是在 中小 学德 育课 程教 学 中有机
西安变化之衣食住行用成品

8/2/2013
• 1964年,他冲破当时流行的遗传学观点的束缚, 在我国率先开展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的研究。20 世纪70年代,他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三系 配套、优势组合选配和制种低产三大难题。20世 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 种发展战略,并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难题。
8/2/2013
现在人们的饮食习惯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取代了昔日的大鱼大 肉,从吃多吃好到吃少吃精,从细粮为 主到粗细搭配,维生素、蛋白质、低脂 高钙一系列营养指标充实着人们的生活, 人们饮食的变化演绎出人们生活步步高、 节节甜。
从饮食上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可见 一斑
三、改革开放西安三十年变化之
地方的改革计划,由此拉开中国住房体制改革 的序幕。
+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变成
了自己的私有财产。至此,原先的福利分房被商品房逐 步取代。
人们在哭、笑、怒、骂之余接受了这种改变,房屋、楼价问题成了人们生活 中最关心的问题。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 21世纪后,随着高层住房普及,许多人也搬到了新式的现代小区。
8/2/2013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公元1960年11月14日中国发生三年自然灾害
• 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 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 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 人们都有些浮肿。
8/2/2013
糖票、油票、肉票、粮票……在当时的孩子眼里,那些纸票 “全都能吃”。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 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家户户都在腌 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 子。偶尔有重要的客人,也会安排杀鸡杀鸭招待。 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 然没有习惯上桌同客人 一道吃饭。尤其是中小 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 里的长辈和男人们。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航天辉煌30年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航天辉煌30年“嫦娥奔月”,“万户飞天”,“太空漫步”……几千年来,对广袤的太空,中华民族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向往。
今天,中国航天用一个个飞天壮举不断为国人圆梦,为民族争光。
如果把我国科技事业比作一条奔腾的巨龙,那么航天事业无疑就是龙头。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这个龙头始终高高昂起,将中国科技事业不断抬升到新高度,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跃升到新水平。
飞天梦圆,九霄揽月——中国航天跃上历史新高度许多经典瞬间已经为历史所定格。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问鼎苍穹,浩瀚太空,从此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两年后,中国将两名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
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中国载人航天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2008年9月27日下午,随着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舱门的徐徐开启,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穿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进入茫茫太空,并挥舞国旗向人们致意。
太空舞动的五星红旗告诉世界:中国,正式成为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
而此时,距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只有16年。
在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人们见证着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
但是,中国航天的视线并没有停留在这个高度。
2004年,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距地球40万公里的月球成为中国太空探索的新目标。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升空;11月5日,嫦娥一号被月球捕获;11月26日,中国第一幅月球图像正式发布……像是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谈笑间,“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从梦想走进现实。
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从此新增了一座闪光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而从工程立项到圆满成功,这个时间跨度在中国只经历了不到四年。
30年间,以载人航天和绕月探测为引领,从一箭双星到一箭多星,从服务国内到服务全球,中国航天一步步搭建起迈向太空的天梯,在航天科技这个世界科技的高峰领域稳稳占据了一席之地。
改革开放30年变化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
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
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
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
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
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1978年的春天,邓小平主席在中国的南海视察时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闭关锁国的中国必须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轨。
事实胜于雄辩,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铁证,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是成功的。
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以及以汶川为中心的里氏8.0级的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20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这代人也就是所谓的“80后”,生在国旗下,长在蜜罐里,充分享受到了日新月异的新生活。
西安城市大变迁

西安城市变迁——告诉你不知道的西安1981年的钟楼1985年的钟楼1993年4月的钟楼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延伸拓宽。
西安,一座四方的古城,几十年来挣脱了城墙的束缚,将版图扩展到了二环、三环,拥有8大出城高速、四条在建地铁、市区空间容量进一步扩大……几十年来的变化太多太多,改革开放30年来西安的城市建设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80年代钟楼旁边的“蜘蛛网”钟楼一直是西安的象征,是西安的商业中心,也是西安的“心脏”。
以钟楼为中心的交通图,四通八达,成了西安的交通枢纽,同时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
30年前的钟楼有着未经修缮的陈旧,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古朴。
钟楼四周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摆着各式的零售摊。
1985年的钟楼,周围电线杆比比皆是,空中的电线像蜘蛛网,周围小商铺拥挤不堪,卫生状况较差,抽烟、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可见。
几经修缮,现在的钟楼既有古代的质朴,又有着几分现代的气息。
如今,钟楼四周环绕着色彩斑斓的鲜花,与之遥相呼应的鼓楼也焕然一新,钟鼓楼广场成为人们休闲的中心。
钟楼四周商场林立,完全展示出它的经济地位。
30年前沙土地面的新城广场很多年前的新城广场有两个观礼台,沙土地面,周围还有苍翠的山峰。
上世纪90年代初,新城广场西南角还是规模较大的一个土堆。
广场成为西安市民娱乐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在这儿举行,吸引着市民的眼球。
1990年西安迎接亚运会火炬接力,曾在广场上进行节目表演,西南角土堆上人山人海。
几经改造,现在的新城广场已经是绿草如茵,是白鸽栖居的好地方,现代化的喷泉、幽雅的环境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去处。
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春夏秋冬,常有人黎明即起,赶赴那里观看武警升国旗仪式。
省政府大楼屹立在新城广场的对面,也在显示着它是政治地位的象征。
不复存在的老飞机场值得怀念西安西稍门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走过丰庆公园,不少老西安市民都会回忆起当年的老机场,西安飞机场从上个世纪初的20年代到世纪末的1991年8月31日,生存了近70年。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败与得失[2]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败与得失[2]](https://img.taocdn.com/s3/m/3c3dfcc258f5f61fb73666d9.png)
感受巨变礼赞辉煌----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与经验述评1978年开始,由邓小平倡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这过去的30年,是解放思想的 30年,是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30年。
迄今为止,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壮阔、持久和深刻的改革运动,从总体上来看,进行顺利,成果巨大,影响深远势头经久不衰。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这场改革运动的成就,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和领导改革的中国共产党,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赞扬和高度评价。
中国当代的这场伟大改革已获得成功!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幸运。
一、改革前后两重天——为什么要改革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处于什么状态呢?先看城里人。
工人是领导阶级,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进厂的工人,转正后的工资一律是二级工的标准——42.5元,这还是多少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托人说情才能够谋到的一份工作。
当时没有自谋生路的可能,因为私有制或个体所有制被严格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
马路上是绝对没有摊贩的,打零工的机会也是没有的。
工厂里普遍人浮于事,大家干活没有积极性,干多干少都一样,基本上都拿二级工的工资。
收入分配是极其平等的,可又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贡献多的人事实上被懒人“剥削”了。
物资供应越来越差,凭证、凭票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就是没有货。
百货商店橱窗里的东西都是陈列品,都是非卖品。
售货员靠聊天打发日子。
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
青年人结婚时盼的是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那时生活苦,没有人会想着去赚钱,现在人们一天到晚忙赚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逐步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已由过去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2007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34.15亿元,是1978年的20.5倍,年均递增5.3%。
粮食总产量189.1万吨,年均增长1.7%;蔬菜总产量204.3万吨,年均增长5.7%;水果总产量60.51万吨,年均增长10.5%;猪肉、奶类、蛋类和水产品产量年均分别增长6.4%、12.7%、12.4%和12.9%(见图2)。
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渐被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所取代。
2007年,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174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252个,带动农户40多万户。
以“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为支撑的区域特色农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68个,占全市行政村的11.8%。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达8.55亿元,是2003年的3.6倍,是1978年的78.6倍。
第二产业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重化工业特征明显。
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3.8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96.60亿元,年均增速12.8%,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见图3)。
特别是1996年以来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位数。
轻重工业产值比由45.6∶54.4调整为37.0∶63.0。
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2007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80.12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6%。
大企业集团成为发展亮点。
1978年底,全市有大中型工业企业80家。
到2007年,大中型企业达165家,30年净增85家。
2007年,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3%、80.1%和85.0%;产值上百亿元的企业2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26家。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金融、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199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
2000年,西安成为继广州之后,副省级城市中第二个第三产业比重突破50%的城市,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加速形成。
以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支撑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007年,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增加值131.8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2.1%。
2007年底,西安地区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582.71亿元,比1978年增长356倍;贷款余额2683.77亿元,增长113倍(见图4)。
成就4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从1978到2007年,西安建成区面积由95平方公里增加到268平方公里,增长1.8倍。
1983年,临潼、蓝田、户县、周至、高陵五县划归西安市,全市土地面积由2441平方公里增加到10108平方公里。
2002年底西安与咸阳市正式签署《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书》,落实全省“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关中城市群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区域发展规划,增加了西安发展腹地,拓展了西安发展新空间。
自199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西安又相继建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高新与经开双雄并立,浐灞与曲江交相辉映,航天与航空两翼齐飞的“四区两基地”城市战略构架初步形成。
2004年,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无水港,打造西安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以西安为辐射中心、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米”字形高速公路运输网已经形成,截止2007年底,西安已“远三区”发展提速贡献不断提高。
随着1997年和2002年临潼、长安相继撤县改区,“远三区”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2007年,阎良、临潼、长安“远三区”生产总值达到256.93亿元,是2000年的3倍,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14.6%。
“四县”经济特色优势彰显竞相发展。
2007年,“四县”生产总值198.33,占全市GDP比重比2000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四区两基地”快速发展成为新的增长极。
2007年,“四区两基地”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66亿元,占全市比重18%;实际利用外资达8.06亿元,占全市比重高达72.2%,已成为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成就7城市面貌翻天覆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截止2007年,西安道路总长度达到1842公里,比1978年增加1394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65平方米,是1978年的6.3倍。
全市现有桥梁259座,其中立交桥48座。
公交运营车辆5836辆,是1978年的12.5倍;平均每万人拥着公交车辆18.82标台,比1978年增加16.62标台;城市共有出租车11879辆,市民仅以常规公交为基本出行方式的单一状况正向多元化发展,百姓“出行难”、“乘车难”得到了极大改善。
以石砭峪水库、黑河引水工程为代表,30年来,西安实施了多项水利工程,加大城市配水管网改造力度,城市供水能力不断增强,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西安的水荒难题。
目前全市水厂增加到9个,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80.7万立方米/日,是1978年的3.4倍,自来水普及率由1978年的57.1%提高到2007年的100%。
与此同时,加强了上游水源的排污治理力度,自来水水质得以明显改善,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10年保持在97%以上,2007年,达标率为100%。
1994年天然气工程启动,标志着西安城市气化工程步入了划时代的历史新时期。
到2007年,天然气管道长度达3121公里,天然气供气总量7.23亿立方米,用气人口233.6万人;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7.31万吨,用气人口93万人,用气普及率已达98.6%。
到2007年底,全市集中供热面积已达2811万平方米,供热管道总长度559公里,实现供热能力1680吨/每小时(见图6)。
“蓝天工程”成效显著,城市大气环境不断好转,2007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294天。
2008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已突破300天。
“大绿工程”提升了城市生态品位。
2007年,西安有公园50个,比1978年增加44个;园林绿地总面积达8670公顷,是1980年的22.5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71%,比1990年提高9.71个百分点。
成就8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状况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1980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14元和190元,2007年,分别达到12662元和4399元,年均增长13.5%和12.3%(见图7)。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由5.48亿元增加到2002.38亿元,年均递增24.4%。
收入来源多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重不断提升,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
收入的快速增长,也刺激了消费需求的稳步增加。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以12.6%和11.7%的速度递增。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
消费热点由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进而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空调、电话、手机、高档音响,如今,空调、家用电脑、汽车等不仅成为城镇居民家庭的宠爱,同时也进入到了部分高收入农民的家中。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3.3%下降到2007年的36.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3.5%下降到38.2%。
西安居民的消费行为正从追求数量向追求内在质量转变。
饮食消费追求质量。
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食品类支出分别比1980年增长11.1%和10.3%,主食消费比重却分别下降到36.6%和38.1%。
衣着消费彰显个性。
2007年与1980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增长11.9倍,农村居民增长7.7倍。
居住消费宽敞舒适。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达23.6平方米,比1980年增长1.9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3.7倍。
交通工具日趋现代。
2007年,城镇居民交通消费支出比1980年增长44.1倍,年均增长15.2%。
2007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比2002年增长5.6倍,农村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达到1辆。
耐用品消费换代升级。
1999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7部,到2007年迅速增加到163.3部,增长95倍,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从5.3台增加到45.6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拥有量2007年分别达92台、42部和119台。
居民消费更加注重精神追求。
医疗保健、文化教育、旅游等现代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841元,占消费支出比重达8.3%;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消费支出1466.6元,比重为14.5%,比1980年提高5.9个百分点;农民用于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消费支出为353元,比重达10.4%,提高7.5个百分点。
成就9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教科文卫生机勃勃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社会各项事业也随之蓬勃快速发展,呈现出教科文卫焕发勃勃生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的良好局面。
从197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1995年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再到2006年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西安作为全国重要的科研基地,科技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硕果累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再到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2005年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2008年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西安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
2007年,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48所、普通中学453所、中等专业学校30所、技工学校78所、职业高中86所、小学1872所、幼儿园(含学前班)830所。
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94%、102.70%。
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人数、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4.33万人、56.03万人,比1978增长22.9倍和18.5倍(见图8)。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30年来,西安公共图书馆从1个发展到15个,博物馆从6个发展到16个,文化站从16个发展到182个。
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37%和98.33%。
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3.4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3%。
西安卫生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截止2007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46个(不含村卫生室),是1978年的2.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