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5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两首》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两首》

02 赠汪伦
趣味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 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 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 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 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 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 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 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 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 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 踏歌相送, 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作了《赠汪伦》这首 诗。
PART 02
赠汪伦
02 赠汪伦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 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 移居中亚。出生于中亚碎叶成(今哈萨克斯坦 托克马克附近,唐朝时归中国管辖)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 人有深远的影响。
年轻的时候
年老的时候
(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才回到家乡。
儿童相见不相识
小孩
认识
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
没有什么改变
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的口音
耳边的头发花白稀少了
(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可是 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01 回乡偶书
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01 回乡偶书
ǒu 偶然

四年级上册语文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教材分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能够使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

4.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理解个别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明白古诗所含哲理。

3.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1.明白古诗所含的哲理并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学习使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图片,入新课1.播放庐山的图片,请同学们用积累到的词语,形容观察到的景色。

【随机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的相应位置】2.提问:那么,谁能够用最简短的话语,概括地表述出你们看到的景色,以及看景的感受呢?【生尝试着表述】3.过渡:其实,在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并用《题西林壁》这首诗,总结了他观赏那儿瑰丽风景的所观所感。

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一句在写景的同时,也 是在告诉我们:
哲理
当我们身处困境时,千万不 要放弃,要充满信心,要相 信经过努力,就会出现新的 契机,找到希望和出路。与 “绝处逢生”是同一道理。
家王 但死 祭师 悲去 无北 不元 忘定 见知 告中 九万 乃原 州事 翁日 同空 。, 。,
课外拓展
铁夜 尚僵 马阑 思卧 冰卧 为孤 河听 国村 入风 戌不 梦吹 轮自 来雨 台哀 。, 。,
十 一 月 四 日 风 雨 大 作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 察分析事物。正所谓“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 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 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 联系学过的课文《摸象》、 《画杨桃》,理解从不同的角 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家人的腊酒浑 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 人,菜肴足够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好像 无路可走,突然发现柳荫深 深,鲜花明艳,眼前又是一 个村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 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 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远望、近看、高俯、低仰等全方位视角的 观察才行。如果你只看了庐山的一角、一面、一个方
向,那你就不能认识庐山的整体形象。认识庐山是这样, 那么认识一个事物、一个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一句,表面上是说作者身在 庐山之中,视野狭窄,看不清庐山 的真正面目。细细品味,却暗含着 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文、课后练习题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文、课后练习题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文、课后练习题及教案【课文】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文章中的生字词:庐瀑炉疑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练习题】一、默写古诗1、绝句两个黄鹂____________,_____白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庐山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看瀑布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1、《绝句》是()朝诗人()写的。

诗中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

提到了四种颜色,分别是()、()、()、()。

我还知道《》、《》也是他写的。

2、《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时写的。

我还知道《》、《》也是他写的。

三、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1、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

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2、春天来了,我看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快地歌唱,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四、实践题去看瀑布,感受《望庐山瀑布》。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

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

(板书:古诗(加拼音)。

(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

然后集体交流并书空“古”。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课文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课文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分别是《回乡偶书》和《赠汪伦》。

店铺在此整理了⼆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离家⽼⼤回, 乡⾳⽆改鬓⽑衰。

⼉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李⽩ 李百乘⾈将欲⾏,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教学设计 【教学⽬的】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

【教具准备】 ⽣字卡⽚。

【教学⽬的】 第⼀课时 ⼀、看图激趣,揭⽰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在⼲什么?他们之间发⽣了⼀件什么事? 3、揭⽰课题:有⼀个叫贺知章的⼈,他很⼩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了才回来,这⾸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

(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 ⼆、初读课⽂,认记⽣字 1、⾃由读课⽂,⽤“□”标出⽣字,注意要读准字⾳,读通顺。

2、出⽰⽣字卡⽚,学⽣⾃由观察⽣字,为喜欢的⽣字组词。

3、抽⽣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个⽣字的⾳,学⽣从卡⽚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了解诗歌⼤意 1、⾃由读课⽂,圈出不理解的地⽅。

2、⼩组合作学习,通过读⽂,看图,理解诗词⼤意。

(教师适当点拨) 鬓⽑衰:头发都⽩了。

3、教师范读,学⽣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

4、抽⽣说说。

5、⽣根据理解⾃由读课⽂。

四、试背课⽂ 1、⽼师叙述诗意,学⽣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互背古诗。

3、抽⽣背、齐背古诗。

第⼆课时 ⼀、指导看图,揭⽰课题 1、出⽰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分感动,写下这⾸《赠汪伦》。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由两首宋诗构成,一首是苏轼《题西林壁》,一首是陆游《游山西村》。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zhòng(重量、重担)只:zhǐ(只有、只好)zhī(船只、一只鸡)【反义词】远──近高──低真──假暗──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句子赏析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题西林壁》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课文5《古诗两首游园不值》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课文5《古诗两首游园不值》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合作能力;
3.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游园不值》中诗句的深层含义,尤其是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创造性的口头和书面表达;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了解到了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它们让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积累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古诗《春晓》,描绘了春天早晨的美好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看看诗人叶绍翁是如何表达他对春天的情感。"
接着,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个美丽的花园,引导他们用词语描述这个花园。然后,我会提问:"你们觉得诗人在游园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为什么会觉得游园不值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二语文下第课《古诗两首》

部编二语文下第课《古诗两首》

部编二语文下第课《古诗两首》导语《古诗两首》是部编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分别选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和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夕》两首古诗。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培养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一、课文概述《古诗两首》是一篇描写中秋节的诗歌。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人雅士们最喜欢写诗的主题之一。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们通过对夜空、月亮、家庭团圆等元素的描绘,抒发了他们对家乡、家人和美好生活的思念之情。

二、《秋夕》《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诗歌,共有七个句子。

这首诗以描绘夜晚的景象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以“銮舆卷尽西风”这样的形象化的描述来描绘夜晚的景象: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使人们感到心旷神怡。

接着,诗人描述了家庭团聚的场景,通过表现家庭的和睦和团结,传递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写意的手法展开,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

诗人运用了对偶句、借景抒情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显得朴实自然,引人入胜。

三、《秋夕》《秋夕》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也是一首描写中秋节的诗。

与杜牧的《秋夕》不同的是,陆游的诗中更加注重细节描写,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通过对夜晚的描写,再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云雾缭绕,月色如水。

他用“触目皆是心期”来形容自己对于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困境的痛苦和不满。

整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陆游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感人,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诗歌的共同点虽然这两首诗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但它们都以中秋节为主题,表达了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它们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夜晚的景象:《秋夕》中的銮舆卷尽西风,《秋夕》中的云雾缭绕,月色如水,都是对夜晚景象的描绘,给人一种沉思和悠远的感觉。

2.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两首诗中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家庭团聚的场景和对家人的思念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5古诗两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wuhm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重庆市九龙坡区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适用性研究课题组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补充:激趣导课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当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5.品读悟意境(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2)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一首古诗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古诗两首》教学随笔小语论坛网友:哈芒发布时间:2004 / 09 / 03 04: 05am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

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

”“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

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

”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习诗歌的办法,看插图。

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

”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

”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

”“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近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

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

平时问题最多的蒙哲平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

”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

”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习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习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如意!---------------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