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铜鼓舞

合集下载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说到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板等也是有趣的节日活动。

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壮族三月三习俗。

壮族三月三习俗1、包五色糯米板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

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

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

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

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

广南壮族“贵马鼓”与铜鼓手巾舞

广南壮族“贵马鼓”与铜鼓手巾舞

广南壮族“贵马鼓”与铜鼓手巾舞广南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因在此地出土、被发现的铜鼓多且类型全而称之为“铜鼓之乡”,至今在广南县境内出土和发现并登记在册的铜鼓一共有38 面。

广南县主要聚居着壮族,源于古代百越部落,是句町濮人原种民族。

壮民视铜鼓为“神器”,已伴随壮族两千多年历史,广南县境内凡是壮族村寨,都会有传世铜鼓,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如今虽然不是村村有传世铜鼓,但是在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的壮寨就保存着一面传世铜鼓——“贵马鼓”。

一、“贵马鼓”与铜鼓舞的艺术魅力(一)“贵马鼓”和祭铜鼓“贵马鼓”属于麻江型铜鼓(麻江型铜鼓: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鼓面有太阳芒,呈柳叶形,叶尖朝外,芒外有晕,第2、4 晕中饰有十二种生肖相;鼓面有蛙饰,蹲蛙较小,高约4 公分,神态呆板;鼓面还有乳钉纹,以鼓面太阳纹为圆心排列成圈,间距相等,乳钉外晕为云雷纹,构成星际云间的团;足部有波浪纹,其间有鱼等水中动物。

“贵马鼓”由贵马村戴氏家族保管传承至今,已传至十二代。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还保留着敲铜鼓、跳铜鼓舞的习俗。

正月初一,戴氏族人亲自挑新年的第一桶新水为铜鼓“洗面”、“洗身”,焚香祭鼓,用鸭血和酒滴在鼓面,全村人按辈分吸吮血酒,祈求来年宗族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完成祭铜鼓后,将其挂在堂屋门前的檐条上,旋转进行占卜,鼓面朝何方停止,即认定当年何方大吉。

占卜后,由族长敲击鼓面,节奏是连敲三声休止一次,据说这样是和神灵对话,祈求神灵及祖宗庇佑平安、风调雨顺。

(二)铜鼓手巾舞正月初三,戴氏族人携铜鼓与村民共跳铜鼓手巾舞。

手巾舞,壮语为“什尼妈”、“拢阿拉”、“拢阿耶”、“拢耶唱”,因跳舞时舞者两手各执一块手巾起舞而得名。

贵马村的手巾舞有十二套动作:开道、播种、插秧、薅秧、植棉、祭祖、织棉、挑谷、庆丰收、收尾等。

动律向下蹲颤。

队形有:两行、互相交叉、圆圈。

脚部动作有:跺脚、吸腿跳。

手部动作有:单手向上甩、单手体侧划圆、双手向上甩、双手向下甩、双手交叉等。

桂西北铜鼓舞的现状、启发与创新

桂西北铜鼓舞的现状、启发与创新

根椐 笔者近年来 的 田野调查 , 桂 西北仅在极 少
穆 。祭祀场 面凝重庄严 。白裤瑶 的这种传统 送丧习
① 蒋廷瑜 : 《 铜鼓 艺术研 究》 , 南宁 : 广 西人 民 出版社 , 1 9 8 8年版 , 第2 7 7页。
祭 祀是舞蹈 的主题 ,舞蹈 保持庄严 肃穆 的气 氛 , 成
在桂 西北流传 至今 的铜鼓舞 中 , 既 有专事祭祀 活 动而举 行 的铜鼓 舞仪 式——人们 用 舞蹈 向神 报
告人 类 的勤奋劳 动 , 表达 了对 神 的虔 诚 , 感 谢神 给 予 的保佑 , 并 祈求来 年 的五谷 丰登 ; 也 有 自娱性 的
这对我们传 承和发展铜鼓文 化 , 创作新 型的 民族舞
[ 关键词 ] 桂西北铜 鼓舞 ; 创新 ; 创 作
铜鼓从 产生时起 , 就 以其古朴而 明媚的南疆 风
情, 展现 出独特 的魅力 。它既是 礼器 , 也是乐器 , 是
数村 寨能看到铜鼓 舞表演 。今 天的桂西北 , 壮族 铜
鼓 舞在东 兰县 的大 同乡 、 长江 乡 、 巴畴 乡( 坡豪 ) 以
瑶) 、 东兰县三 弄乡( 番瑶 ) 、 大化瑶族 自治县七百 弄 和板 升乡( 番瑶 ) 及 南丹县里湖 、 八圩 两个瑶族 乡的 白裤 瑶聚居地 , 这些地 区的瑶族 同胞仍 然保持着 在 节庆 和重要 的 日子 里 依然 流传 于桂 西 北 壮、 瑶、 苗、 水 族等少 数 民族地 区 , 其 中最具 特色 的 是壮族铜鼓 舞 、 布努瑶族支 系的番瑶和 白裤瑶铜 鼓 舞 。从这些 铜鼓 舞蹈 中 , 可 以看 到桂西北 少数 民族 先 民们 的生产生活和精神 生活 、 民族信仰 与 民族 文 化, 以及 由这些文 化积淀所 带来 的 民族 特征与 民族 心理素质 。 这些积淀也 给今天 的人们挖 掘 、 整理 、 保 护 、传承这 些铜鼓舞提供 了更为丰 富的人文 资源 ,

云南文山壮族、彝族铜鼓文化

云南文山壮族、彝族铜鼓文化
火 、打火镰 、撕肉吃 、 走 路等。还有原始的生殖崇拜的内容 ,但 已少
植物根茎 、果实作 为主食果腹 。并且 ,远古的巫医们也 多是靠植物 的 根茎叶等来 治疗病 患。这些植物不仅提供给了彝族远古先 民生存 的食 物 ,还能起到治病疗 伤的神奇功效 ,因此而深受彝族先民喜爱 ,于是 于这些植物为模本 ,加以美化绣制 于服饰之上。到了后期 , 彝族 文化 和汉文化交流融合 , 汉文化 的许多 图腾也传到了彝族服饰 中,如龙 、 凤、 牡丹等图案也深受彝族人们喜爱 。 4文山彝族服饰的现况 云南文 山虽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 ,地处边疆 的地 区,但也深受现 代化的影响 ,特别是 “ 新农村”建设 , “ 村村通”工程等使得偏远 的 山里也多数能够和外 界经 常接触 。文 山彝族受外界文化的影 响 , 喜穿 着轻便又不需费力制作 的汉族服装 。再加上近年来外出打工的浪潮 , 使得 彝族的村寨里年轻人较少 ,能织会绣的彝族妇女多已年老 ,年轻 人们也 都外 出打工 而不愿意在家学 习这项技艺。笔者在做 民族 民俗文 化调查时访 问的许 多中老年彝族妇女都纷纷称 自己眼花 ,没精力再去 制作刺绣本 民族 的服饰 了,而自家的闺女也读书的、打工 的都没时间 学这 门技艺 。估计再过一代人 ,就极少能有人会 制作本 民族 的特色服 饰 啦。所幸 的是 ,近年来 ,国家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开展起来 ,有 关部 门开始有 步骤 的保护记 录相关信息 ,使得这一服饰文化最终不致
录。
年铸? 曾闻跃此滩 ,渔人抬不得 ,神物出应滩” 。 《 叙州府志 》: “ 宜
宾县 ,横江乡 , 水 洞坝,嘉庆三年 ,土人掘获 ,今置城北 师来 山元祖 庙”。铜鼓载于正史 、 笔记小说和诗词歌赋中的不下百余 种,尤 以明 清以来南方各省的地方志为最 ,记 录了铜鼓的发现 、 使用、 流传 和有 关的风俗民情 , 成为今 日 研究铜鼓的可贵资料 。 在青铜器时代 ,先 民们创造了灿烂的铜鼓文化 。它是我 国南方少 数民族地区具有代 表性 的一种历史文物 ,是民族文化的结 晶。铜鼓早 期被当作权力 的象征 , 并被用作驱邪祈福的神器及娱人娱神 的乐器 。 广南 县出土 的铜鼓中, 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战国沙果鼓, 至今 已有2 0 0 0  ̄ 5 年 的历史。铜鼓集冶金 、 铸造 、 美术 、音乐 、舞蹈为一体 , 融政治 、经 济 、文化于一炉 ,形成 丰富多彩 和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文山地 区的

壮族彝族铜鼓手巾舞艺术的多层面发展

壮族彝族铜鼓手巾舞艺术的多层面发展

壮族彝族铜鼓手巾舞艺术的多层面发展作者:陆旭光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7期摘要:在我国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背景下,舞蹈文化的发展开始向艺术的多层面发展转变,尤其是具有传统舞蹈特色的壮族以及彝族的铜鼓手巾舞。

因此,本文针对云南文山州广南县的壮族和彝族铜鼓手巾舞的艺术多层面发展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壮族及彝族铜鼓手巾舞的艺术特点,其次对壮族和彝族铜鼓手巾舞艺术的多层面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最后分三方面提出了促进壮族和彝族铜鼓手巾舞多层面发展的策略。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促进我国传统舞蹈铜鼓手巾舞的发展。

关键词:云南;壮族舞蹈;彝族舞蹈;铜鼓手巾舞;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舞蹈艺术发展开始逐渐展現出多层面发展趋势,在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断稳固环境下进行多元化、多层面的发展,特别是我国传统舞蹈发展方向的转变,在现代舞蹈的强烈冲击下,民族舞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进行舞蹈的多层面转型发展,以此来促进我国传统民族舞蹈的发展。

在云南文山州广南县地区流行着铜鼓手巾舞,在2006年被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宝贵的传统舞蹈艺术的代表。

因此,本文将从促进壮族和彝族铜鼓手巾舞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铜鼓手巾舞的多层面发展尝试探讨。

一、铜鼓手巾舞的艺术特点在云南文山州广南县地区,铜鼓手巾舞是较为流行的舞种之一。

铜鼓手巾舞在壮族和彝族发展中最为兴盛,壮族铜鼓手巾舞最具代表性的是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的铜鼓手巾舞,而彝族则以广南县南屏镇安旺村为彝族铜鼓手巾舞为代表。

铜鼓舞起源于云南楚雄地区,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经过文化的迁徙铜鼓舞在广南县一带发展达到了兴盛,壮族称手巾舞为“什尼妈”或者“拢耶唱”,彝族称铜鼓舞为“妻丽”,由于铜鼓的伴奏,因此称之为铜鼓舞,铜鼓舞手巾舞在广南县地区深受人们喜爱,也是当地具有代表性质的传统民族舞蹈。

其艺术特点比较鲜明,带有较为强烈的民族舞蹈色彩。

首先是击鼓节奏的变换,铜鼓舞手巾舞通过鼓手有节奏的击鼓,舞者有根据鼓点变换队形以及动作,从而形成独特的铜鼓手巾舞,其队形主要有一字形、人字形、矩形以及半圆形等。

历史悠久的广西壮族铜鼓舞文化(大地飞歌三月三民歌节)

历史悠久的广西壮族铜鼓舞文化(大地飞歌三月三民歌节)

历史悠久的广西壮族铜鼓舞文化(大地飞歌三月三民歌节)广西特色文化分为以下三类:1、广西山歌节,大地飞歌,三月三民歌节。

三月三民歌节是广西一大特色的民族文化节日,这个节日不但有歌仙刘三姐,这位能歌善舞和啊牛哥的故事传唱大江南北,而且三月三这个节日传说有两千多年历史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广西属于百越部落族,就拥有了三月三民俗文化了,百越部落族住着都是少数民族,所以,广西的特色文化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到现在是拥有两千五百多年,甚至更久,记得在诗经里面就记载过三月三文化。

在古代也就是秦朝之前,广西的三月三在诗经书里记载是情人节,也是男的女女都是在这一天来河边采茶或者对山歌,男女幽会,这是古代的情人节,也就是三月三,广西的三月三,民歌节,大地飞歌,这些都是有着广西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2、侗族的鼓楼风雨,碉楼,古建筑特色形成文化旅游。

广西的特色文化除了三月三,还有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

这是广西少数各民族的民歌的特色,壮族的文化特色,还有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这些都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

这些建筑都是带着古色古香的味道和色彩。

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苗裔也是带着浓厚的地方色彩。

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桂剧也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3、瑶族盘王节,瑶族刺绣,头枕,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以及长鼓舞等。

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都是有故事的,瑶族还带着神话色彩的节日,还有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恭城打油茶,十八酿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广西除了桂林的山水著名,还有这些民俗特色也是很著名的。

我们来广西看少数民族服装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民族服装都围着头枕,甚至一般穿家织的土布,广西的姑娘们心灵手巧这些布都是姑娘自己刺出的来,姑娘用自己的手刺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

壮族铜鼓舞对舞蹈教学编排的启示

壮族铜鼓舞对舞蹈教学编排的启示

壮族铜鼓舞对舞蹈教学编排的启示舞蹈教学编排不仅要从现代艺术手段进行考虑,还应思考学生的个体特点、文化的传承、民俗的发扬、地域文化的融入等。

在舞蹈表演中,一个动作、一个声音、一个眼神都给不同的人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在舞蹈教学编排中每个学生既是舞蹈的学习者,也是舞蹈的欣赏者,要重视舞蹈动作编排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参与等等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舞蹈的精神境界,提高自身的舞蹈综合能力,以促进舞蹈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1 壮族铜鼓舞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铜鼓舞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舞蹈,其表现形式丰富,具有及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一,铜鼓舞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带有很强的原始文化气息,舞蹈的动作、韵律展现出了我国青铜器时代人类的热情、不屈和对上天的敬畏等等,直到今天,铜鼓舞仍然蕴含着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符号,这一文化特色穿越千年流传至今,使现代人感受到了远古先民的精神情感和思想寄托,可谓舞蹈的感染力非常强。

第二,铜鼓舞本身的展现形式就粗犷、豪放,凝聚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俗特色,反应了广西壮族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存环境。

例如,在铜鼓舞盛行的地域,普遍存在地理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的特点,人们通过铜鼓舞的肢体语言、舞蹈動作、音乐旋律等来表达一种不屈、顽强的精神,观之、听之即可振奋人心。

第三,铜鼓舞具有民族舞蹈的力量之美、自然之美、朴实之美,在铜鼓舞的表演道具上绘有蛙、太阳、鸟等图腾,这是远古信仰的流传,是我国古老的图腾文化的渗透。

此外,铜鼓舞的表演分为开场、春耕、夏种等几个部分,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也充分说了它来自与人民最质朴的生活实践,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生产的写照,也是人民智慧的升华与融汇,我们的祖先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期望加工成舞蹈的艺术形式流传至今,因此,对铜鼓舞的研究和传承对舞蹈教学编排有重大意义。

2 舞蹈教学编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2.1舞蹈教学编排存在的问题舞蹈教学中舞蹈的编排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模仿,完全的模仿”,作为一种与灵魂结合的艺术,模仿只是舞蹈动作的复制,并不能提高舞蹈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更不可能超越前者成为震撼欣赏者的灵魂之做。

宣传壮族铜鼓舞文化宣传标语

宣传壮族铜鼓舞文化宣传标语

宣传壮族铜鼓舞文化宣传标语
1.走进铜鼓舞之乡,触碰千年铜鼓文化。

2.历经两千年沧桑岁月,铜鼓之乡的铮铮作响中熠熠生辉。

3.壮族铜鼓舞音韵之美,赐爱天下众生。

4.以壮族铜鼓舞传承非遗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拓展资料:壮族铜鼓舞以广南县贵马、里玉、米落等村的铜鼓舞较为特色,壮族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

每当节庆、讨亲生育、丧葬祭祀时都要跳铜鼓舞。

壮族多居水头,舞蹈表现的多属稻作文化,如栽秧、打谷、撒种、采摘、收割、洗线(浣纱)等。

壮族铜鼓演奏有独特性,一人敲铜鼓,一人以木盆辅助配合,形成共鸣滑音。

铜鼓舞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形成交叉、甩手、抬臂等,队形多为圆形和斜八字。

形象生动地把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全过程表现出来。

铜鼓舞是文山州壮族、彝族群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蹈种类之一。

2006年5月,“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项目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

铜鼓舞始于先民的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

每当节庆和婚、丧等活动都要举行跳铜鼓舞。

壮族的打鼓过年、三月三,彝族的“跳宫节”、“荞菜节”等节庆活动,仍然保留古朴的使用铜鼓遗风。

广泛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丘北等县的壮族、彝族村寨。

活动流传区域主要涉及三个县九个乡镇的壮族、彝族多个支系民族村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铜鼓舞
壮族铜鼓舞
壮族铜鼓舞
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

广南县出土的铜鼓文物,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沙果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铜鼓很早就被作为权力的象征、驱邪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

铜鼓舞始于文山壮、彝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通过敲铜鼓、跳舞,可以向上苍和祖先传递人们的意愿。

壮族则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

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蹈。

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内容都是壮族、彝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

广南那洒镇马贵村壮族的铜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动作,反映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不同的生产内容。

麻栗坡、富宁等几个村寨
中的铜鼓舞,主要用于祈雨、求丰收和老人丧葬等民俗活动。

壮族、彝族的铜鼓舞流传普遍,动作古朴,舞蹈语汇非常丰富。

壮族铜鼓舞表演时,一人敲铜鼓,另一人以木盒辅助形成共鸣滑音,这在其他音乐演奏中是找不到的。

彝族的铜鼓演奏则是一种专门技巧,一人用公、母两面铜鼓可演奏十二种音调组合,简称十二调。

据称公鼓代表太阳,母鼓代表月亮,十二调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因此彝族的铜鼓舞还包含着本地民族的历法文化内容,积淀着壮、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壮族、彝族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导致习铜鼓舞者锐减,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和传承,就有消亡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