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壮字字典》方块古壮字研究
方块壮字形声字形符文化蕴含略考

活动的载体 , 对认知、 思维活动有 巨大 的制 约作 用 。文字 承载着 文化 的继 承 、 发展 和传 播 , 同时是
文化 的凝 聚体 和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字 不 等 于文 文
计 , 古 壮字 字典》 收 的 1 0 在《 所 070个 方块壮字
中, 形声字 共有 96 9个 , 1 比例达 7 . %。而形声 18 字 的意义 主要是 通 过形 符 来 显 现 , 形符 也 就传 载
人 类社会有 两种 生 产 , 一种 是 物 质 资料 的生
产 , 种 是 人 类 自身 的生 产 。在 “ 民少 而 禽 兽 一 人
众” 的远古社 会 , 人类 自身 的 生产 显 得尤 为重 要 。
在生产 力极 为低 下 的情 况 下 , 人们 对 日月 星辰 的
系, 张声震 先生在 《 壮学 丛 书 序 》 中亦 曾指 出 :壮 “ 族 是广西 土著 民族 , 语与 壮文 化共 源共生 , 壮 壮族 的文化特 征很大 程度 上体现 在本 民族 的语 言文字 当 中。[方 块壮 字 是壮 族 宝 贵 的 文化 遗 产 , 承 ”4 它
之 一 , 为该 民族 传 统 文 化 中 重要 的 组成 部分 。 成
文字 的文 化特 质 既体 现 在 文 字 形式 本 身 之 中 , 也
体现在用 该种 文字所 记 录的文 献之 内” 石 章 女 卵 形
意义 上讲 , 文 字蕴含 着 民族文化 , 民族 民族 文字 制
其 中丰 富 的文化 蕴含 。本文 方块壮 字分析 材料取
个 民族 的 精 神 和文 化 素 质 固定 由某 一种
文字形式来 体 现 , 长期 的历 史 承袭 过 程 中形成 在
一
壮族古文字的研究价值与待解谜团

中图分 类 号 : H 2 1 8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4 6 2 9 ( 2 0 1 4 ) 0 3 — 0 0 1 9 — 0 4 方 块 古 壮 字 在 内 的 网上 数 据 库 。其 中古 壮 文 数
据库共 收 录 了 1 3 4 0 1个 字形 。在 该数 据库 中 , 我
第3 2卷 第 3期
2 0 1 4年 6月
龙
岩
学
院
学
报
Vo 1 . 3 2 NO . 3
J OU RNAL OF L ONGYAN UNI VERS I T Y
J u n e 2 0 1 4
标准语 ・ 方言 ・ 文字
壮 族 古 文 字 的 研 究价 值 与待 解谜 团
布 于 我 国多 个 省 市 . 这 一 情况 也 使 其 历 史更 加 复 杂、 文化 更 加 丰 富 。尤 其 是 壮 族 的文 字 , 更 是 种 类繁 多 而 内 容 丰 富 。方 块 古 壮 文 是 我 国 字 数 最 多 的 民族 古 文 字之 一 , 坡 芽歌 书 是 我 国最具 早 期 文 字性 质 的 一 种文 字 , 而 甘 桑石 刻 符 号则 是 我 国 近年 新 见 于 报 刊 的 壮 族 居 地 的 石 刻 。 凡 此 种 种. 都 说 明 壮族 文 字 在 文 字学 研 究 方 面 有极 大 的
为 以下几 个 方 面 :
创 造 的坡 芽 歌 书 是 一 种 非 常 特 殊 的 文 字 系 统 。 我们 判 定 , 这 是 一种 极 有 价 值 的 “ 初 始 的早 期 文 字” 。坡 芽 歌 书 的研 究 价 值 至 少 在 于 : 它 向 我 们 展示 了一种 刚刚 处 于 发 生 阶 段 上 的 文 字 , 其 面貌 与状 态 是 什 么 样 的 。 同样 值 得 关 注 的 是 由 于 创
《古壮字字典》微疵指瑕

[ 摘
要] 《 古壮 字字典》 是国 内外第一部 关于古壮 字 的字典 , 是 目前 收录方 块壮 字最全 的工 具书 , 对研
究壮族古籍和发扬壮族 文化起 到 了很 大的作用。但是 , 书 中还 存在 一些细 节性 的问题, 主要有 : 字典检 字法与 正文有不对应之处 , 拼音壮文、 标 点符号、 声韵 调标 写存 在失误 之处 , 字形重 复和错 漏等 等。指 出失误有 利于
“ 挚” , 义 为陷 ; 凹。
也没 有 , 而3 6 9页 有 “L” 这个字 , 读[ r j a u ] , “ 钩
[ 收稿 日期 ]2 0 1 3—0 8— 2 2 [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基于开放 式数据库 的古壮 字字符与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 究( 1 l B Y Y 1 0 3 ) ; 教育部人 文科 学研 究项 目: 汉壮接触背景下 的广 西粤 语演变研 究( 0 9 Y J A 7 4 0 0 3 2 ) ; 广 西大学科研 基金资助 项 目:
古壮 字与壮语语 音研 究( X 0 9 1 0 2 5 ) 。
[ 作者简介 ]艾 红娟( 1 9 7 6一 ) , 女, 山东 日照人, 广西大 学文学院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博 士。
钦州 学 院学报
第2 8 卷
腺的 拼 音 壮 文 在 前 是 m b o k , 在 例 句 中 是
为原 来 : 濑迪侈 。L a i z l a w z d w g d e .原 来是 他 . 释义 说前 面加 “ 濑” , 而且 例 旬 中 的拼 音 壮 文 是“ 濑 ”在 前 面 , 但 例 句 中 的 古 壮 字 是 后 面 加
方块古壮字及其壮族文化的价值及传承

| 文化艺术方块古壮字及其壮族文化的价值及传承□徐媛/文古壮字起源于唐宋,巅峰时期在明清时期。
壮族人民通常用古壮字来记录故事、深化、歌谣、经文等,由此可以看出,古壮字不仅为现代人们了解壮族古代生活文化、风俗人情提供了有效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壮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此,本文从方块古壮字简介、方块古壮字作用、方块古壮字研究以及壮族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古壮字是记录壮族语言、风俗特色的一种文字体系,在壮族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承、保存壮族文化。
也因此,它的发展、生存等与壮族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极其容易受到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1]。
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古壮字呈现了慢慢衰落的迹象,虽然还存在于世,但它的发展却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对此,相关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古壮字,挖掘出其中的壮族文化,使其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2]。
1 方块古壮字简介古壮字可以称之为“土俗字”,起源于唐代,是壮族人民在汉文化基础上进行创造而来的。
古壮字在民间使用的文字大概有4800左右,不包含同音同义,写法不同的文字[3]。
古壮字结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即借、仿、创。
所谓的借是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或者汉字本身;仿是指模仿汉字六书;创是进行再次创造[4]。
古壮字的构字方式有四种:第一,形声字,借助汉字偏旁部首或者具有相关意义的字进行组合;第二,会意字,指的是借助汉字本身的含义,再此基础上加上相应的符号,又或者是两个以上的汉字进行组合,得到的文字;第三,借汉字,指的是直接使用汉字,包含借音、借义。
借音是借助汉字的谐音、正音来记忆古壮字,若是借用,那么以前的汉字意义便不会存在了,取而代之的便是壮义,另外一种便是借音借义,顾名思义是又借音也借义;第四,象形字,指的是根据事物进行描绘,采取简单的方式来概况笔画,将自身的想法融入其中,进而描绘出基本形象,构建出新的字体[5]。
目前,壮族聚居的县,建立了壮文学校,在群众中进行壮文扫盲。
《古壮字字典》研究

于壮 民族 社 会 发 展 的局 限 。壮 语 方 言 的 复 杂 性 。历 代
《 壮 字 字 典 》 是 一 部 双 语 词 典 ,它 用 汉 语 来 解 古 释 壮 语 词 目。 字 头 是 古 壮 字 ,包 括 正 体 字 和 异 体 字 , 正 体 字 用 较 大 字 号列 于 条 目之 首 ,异 体 字 用 较 小 字 号 置 于 正 体 字 后 的 圆 括 号 内 。古 壮 字 之 后 是 拼 音 壮 文 、 国 际音 标 、汉语 释 义 ,释 义 中包 含 古 壮字 例 句 、跟 此 例 句 对 应 的 拼 音 壮 文例 句 和汉 语 例 句 。 国 际音 标 置 于 ¨ 内 。 字 头 按 照 壮 文 方 案 字 母 表 的 顺 序 排 列 ,均 可
二 、 学 性 科
、
规 范 性
古壮字是壮族人仿效汉字六书构字方法创造的用
来 记 录 壮 语 的 一 种 民族 文 字 ,与 汉 字 有 很 深 的 渊 源 。
借源方块古壮字中同形汉字研究

化 的传承 。可 以在前 贤的研 究基础上 , 利用数据库 , 字学角度 出发 , 从文 通过定量和 定性研 究方式对方块 古壮 文的来源 问 进行 分析。若 以字的形体为研究对 象, 题 不难发现 , 源方 块古壮 字中的 同形汉字与汉 字之 间有 密 借
方块古壮字又称方块壮字、 土俗字, 壮语名 Sw d ; ani p 意为生僻字或生造字, 是壮族先民效仿汉字创造并不断发 展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字。其实从出土文献来看, 早在汉文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 何文秀》 等唱词歌本 ,莫一大王》 《 、
《 达稳之歌》 等壮族长诗, 还有壮剧《 侬智高》 等都是以方 块古壮字书写的。2 0世纪 5 0年代国家帮助壮族创制 拼 音壮文 , 并作为壮族规范文字推广 , 方块壮字则 以壮族古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Sc u n Unv ri fArsa d S in eJ u n ih a ie st o t n ce c o r M y
2 1 年 7月 01
J 12 1 u.0 1
借源方块古壮字 中同形汉字研究
袁 香琴
( 东师 范大 学 中 国文 字研 究与应 用 中心 , 华 上海 204 ) 021
字 和汉 字 所 写 的 歌 本 用 字 统 计 , 块 壮 字 比率 大 概 为 方 2% , 0 也就是 说 同形 汉 字 占了将 近 五 分之 四 , 王峰 先 生 在
字分别表示壮字的读音和词义” 也就是说 , 。 古壮文字形 有同形汉字和自造字形两种类型: 同形汉字就是与汉字完
切 联 系。
关键 词 : 方块壮字 ; 源字 ; 借 同形汉字 中图分类号 : 1 1 H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64—54 ( 0 1 0 0 9 0 17 2 8 2 1 )4— 0 7— 6
壮族文化 壮族“方块壮文”历史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壮族文化壮族“方块壮文”历史简介
导语: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包括布依语、岱-侬语)。
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
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包括布依语、岱-侬语)。
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国外有学者将壮语称为“北泰”语。
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台语支中部组。
另外,泰语、老语、傣语、掸语等组成了台语支西南组。
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
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
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
方块壮文
一千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土俗字),民间使用的土俗字据《古壮字字典》(苏永勤等编)统计大约为4800个,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的,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郡皆然。
”
但由于各地的字形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笔划过繁,书写不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为行政公文和正规教育所采用(当然这也和壮族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国家有关)。
方块壮文至今仍然在壮族地区的民间流行。
生活常识分享。
方块壮字异体字研究刍议

淄 博 师 专 学 报 J u n l f io N r l olg o r a o b o ma C l e Z e
总第 2 7期
方 块 壮 字 异 体 字 研 究 刍 议
袁 香琴
( 东师 范 大学 中国文字研 究与 应 用 中心 , 华 上海 2 0 4 ) 0 2 1
础性研 究 工作 还未 充分展 开 。
一
说 的异 体字 往往包 括 只有部 分用 法相 同的字 。严
格意 义 的异体字 可 以称 为 狭义 异 体 字 , 分 用 法 部 相 同的字 可 以称 为 部 分 异 体字 , 者合 在 一 起 就 二 是广 义 的异体 字 。 [ 刘 又 辛 、 ”2 ] 王元 鹿 、 郭锡 良、 周 秉均 、 胡裕 树 、 苏培 成 、 宁 、 善 国 、 王 蒋 吕叔 湘 、 道 李 明、 刘志基 等先 生 都 对 异体 字 这 个 概 念 提 出过 宝
锡 圭先 生指 出 :异 体字 就是 彼此意 义相 同而 外形 “
不 同的字 。严 格地 说 , 只有用 法完 全相 同 的字 , 也 就是一 字 的异 体 , 能 称 为异 体 字 。但 是 一 般 所 才
第一部古方 块壮字 字典 , 它第 一次 对流传 民间 的方 块壮字进行 了 系统化 的整理 , 收集 了流行 于壮族 地
方 块 壮 字 又 称 方 块 古 壮 字 、 俗 字 , 语 名 土 壮 Sw dp是壮族先 民效仿 汉字创造广西壮族 自治 区少数 民族古籍 99 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主编 的《 古壮字字典 》 中国 是
生认 为 : 异体字 是“ 两个 ( 或两 个 以上 的) 的意义 字 完 全相 同 , 任何 情 况 下 都 可 以 相互 替 代 。_ 裘 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壮字字典》方块古壮字研究
【摘要】:方块古壮字是古代壮族人民用来记录壮族语言的一种文字,是一种以借源汉字为主体,同时又包含自源文字成分的民族文字系统。
本文以目前收录古壮字最全的工具书——《古壮字字典》所提供的古壮字为基本的材料依据,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方式,对古壮字文字系统的构成、古壮字的发生、古壮字中的自源字、古壮字中的借源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
本章比较全面地回顾了古壮字研究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古壮字的研究,归纳分析了研究古壮字的主要视角和大致分期,着重分析了古壮字文字学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宗旨。
第二章为古壮字文字系统的构成与发生。
本章对古壮字文字系统的构成部分进行了讨论,论证了古壮字中自源文字的存在。
从普通文字学角度分析探讨了古壮字的来源问题,认为古壮字除了以汉字为直接源头外,原始图画、原始刻划符号、纹身都可能是古壮字的渊源物。
本章对古壮字发生的时代、古壮字的创制者以及古壮字的发生机制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第三章为自源字研究。
本章全面分析考释了《古壮字字典》所收录的含自源成分的古壮字,并对自源古壮字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为借源字研究。
通过定量统计与同义比较的方法对借源古壮字进行了考察,并对借源字的相关特征进行了讨论。
分析了古壮字对汉字模仿借用的几种类型。
第五章为结语。
对全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重要结论进行了归纳,提出了有关古壮字发生等一些有待思考探讨
的问题。
【关键词】:《古壮字字典》古壮字自源字借源字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21
【目录】:论文摘要6-7Abstract7-9第一章绪论9-28第一节壮族与古壮字概貌9-18一、壮族及其语言9-14二、古壮字概貌14-18第二节关于古壮字研究的学术史回顾18-26一、研究古壮字的主要视角及大致分期18-20二、古壮字的文字学研究20-26第三节本文的研究目标、方法与思路26-28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26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26-27三、本论文的宗旨与重点27-28第二章古壮字系统的构成与发生28-72第一节古壮字文字系统的构成28-35第二节古壮字的来源35-55一、前人关于古壮字来源的观点36-39二、古壮字的渊源物39-55第三节古壮字发生的时代55-59第四节古壮字的创制者59-68第五节关于古壮字发生机制的讨论68-72第三章自源字研究72-110第一节概说与考释72-103第二节古壮字中自源字的造字方式及相关问题103-110一、造字方式103-106二、自源字其他特征及相关问题106-110第四章借源字研究110-144第一节借源字的造字方式110-136一、本文的分析方法110-111二、同义比
较视域中的借源古壮字造字方式111-134三、对借源古壮字造字方式的认识134-136第二节借源古壮字与汉字的关系136-138第三节借源字的平面结构与意义类别138-144第五章结语144-146附录:自源字表146-159参考文献159-166致谢16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