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圆的画法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透视掌握透视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用具:课件、图片资料、铅笔、图画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张结构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
提问:哪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一组具有透视现象的图片,再次观察。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它们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小结:是的,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
这种近大远小的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板书:透视现象。
出示透视原理图,加深对透视现象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道路、树木近处与远处的变化,同学们注意看,近处的树向远处延伸发生什么变化?生:离我们越近的树木越大,离我们越远的树木越小。
生:两旁的树木向远方逐渐缩小,最终两旁的树木都缩到一个点。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是棒极了。
随着视线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
(通过对照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了解视平线的变化。
如果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高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要低一点。
)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远越向上,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发现树的透视规律有: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
初中美术圆形的教案

教案:初中美术圆形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掌握圆形的绘制方法。
2. 通过圆形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对圆形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元素,增强对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圆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圆形的绘制方法3. 圆形作品的欣赏与分析4. 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圆形的绘制方法,圆形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2. 教学难点:圆形的创新绘制,圆形作品的艺术表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桌、地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圆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激发学生对圆形的好奇心。
2. 基本概念和特性讲解圆形的基本概念,如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等。
并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圆形的特性,如对称性、旋转性等。
3. 绘制方法教授圆形的绘制方法,包括画圆工具的使用(如圆规、量角器等)、徒手绘制圆形的方法。
并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动手实践。
4. 作品欣赏与分析展示经典圆形作品,如绘画、雕塑、设计作品等,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圆形作品,分析圆形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5.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利用圆形进行绘画或设计创作。
可以是个人的作品,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的作品。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展示。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圆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绘制方法以及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并拓展圆形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音乐、舞蹈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圆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圆形绘制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圆形作品的欣赏能力。
4. 学生对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
通过以上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圆形的基本绘制方法。
2. 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发现圆形在生活中的美好应用。
素描透视教案

重点:了解透视基本原理及透视名词以及儿个重点透视及图重点难点及解形演 示。决措施措施:讲解、实图制作。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教师活学生教学内容节动活动
一、组填写课1、清点人数,填写课堂日志。
织堂日志
教
学
5分钟一、透视的原理透视是一种描绘视觉空间的科学。
样,因此放得离你近的东西,紧缩感常较强烈,所以说 际买衣
服时的画静物一定要注意透视。
标码来 二、名词解释一一关于透视的基本术语 分析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 眼睛平行的水平线。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3.视点:就 是画者眼睛的位置。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 点。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 点。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 点。三、透视的方法三、理论1.透视方法的定义:加实践简单的说是把眼睛所 见的景物,投影在眼前一个平55分钟面,在此平面上描绘景物的方法。在透视 投影中,观者眼睛称为视点,而延伸至远方的平行线会交于一点,称消失点;如 果说到这还不知道意思,想想向前延伸的铁轨。因我们所绘制的物体不同等等因 素,有所谓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所谓的一点透视和多点透视其实 说穿了都是相同的,(通常)在后方找一点消失点,然后,让所有的视线集到它就 是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就是往左往右各找一点消失点,三点透视就是往左往右往 上(下)各找一点消失点,让体积往左往右往上(下)。
四、一点透视(即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即平行透视)的含义: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的基本概念:透视是指在绘画中,由于观察点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使得物体在画面上产生的一种近大远小的现象。
2. 透视的分类: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色彩透视等。
3. 透视的基本原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等。
4.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如何利用透视原理画出真实、立体的空间感。
5. 欣赏和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透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在实际绘画中的运用,如何处理画面中的空间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 示范法:展示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并进行现场演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的透视运用。
4.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具有透视感的绘画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绘画作品、画具、白色board。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铅笔、橡皮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透视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透视知识。
3. 示范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教师现场演示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绘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透视的效果。
4.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的透视运用,让学生了解透视在实际绘画中的重要性。
5. 学生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球体素描教案

初中球体素描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球体的基本特征和素描技巧。
2. 培养学生对球体素描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透视规律和光影处理的掌握。
教学内容:
1. 球体的基本特征
2. 素描技巧
3. 透视规律
4. 光影处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介绍球体的基本特征,如圆滑的表面、均匀的透视等。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球体物体,如球、地球等。
二、素描技巧(15分钟)
1. 讲解素描的基本技巧,如线条、阴影、光影等。
2. 示范如何绘制球体,从基本线条到细节处理。
三、透视规律(15分钟)
1. 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如近大远小、垂直线倾斜等。
2. 示范如何应用透视规律绘制球体,如球体的渐变、投影等。
四、光影处理(15分钟)
1. 讲解光影的基本原理,如光源、阴影、高光等。
2. 示范如何应用光影处理绘制球体,如光线方向、阴影形状等。
五、创作实践(15分钟)
1. 让学生独立创作一个球体素描作品。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和知识,注意透视规律和光影处理。
六、总结与展示(10分钟)
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评价:
1. 学生对球体素描的基本技巧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透视规律和光影处理的运用能力。
3. 学生创作的球体素描作品的创意和表现力。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初中美术教案 透视

初中美术教案透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透视原理。
2. 引导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提高表现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审美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难点:透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绘画创作。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透视图例、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具有透视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这些图片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透视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透视的定义:透视是一种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绘画技法。
(2)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等。
(3)通过图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如远景、中景、近景的透视关系。
3. 实践练习(1)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运用透视知识,绘制一幅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画面。
(2)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作品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透视知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绘画实践中灵活运用透视原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五、课后作业学生课后绘制一幅以家庭为主题的透视画,要求表现出家中的空间关系和立体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基础美术详细教案(透视)

基础美术(素描)模块:透视原理能力目标: 1.能掌握透视的基本术语和基本规律2。
掌握正确画透视的方法知识点目标:1.画出各种几何形体的透视关系2.基本掌握两种透视方法课时安排: 1天任务要求:画出正方体的两到三种透视任务分析:分析透视的原理和绘画方法难点分析:掌握各种透视的同时加入不同视角知识点讲解:透视原理角度与透视实际上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不仅仅在画画创作时,其它各种美术形式都很讲究角度与透视。
它是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艺术一般都要求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度空间的立体感,比如同样的物体近大远小等,所以,透视规律在画面构图上的运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透视变化是绘画构图变化的现实依据.透视的基本术语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5,消失点(灭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
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
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一点透视(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在漫画中是常用的,也是最简单的透视规律。
一个物体上垂直于视平线的纵向延伸线都汇集于一个灭点,而物体最靠近观察点的面平行于视平面,这种透视关系叫一点透视,也叫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的表现方法:首先在画面上画一条水平线(视平线),然后再画一条垂直线,相交点作为灭点,从灭点随便延伸出一条线,这条线就是将要画的物体的透视关系,然后在透视关系线和视平线之间画出所要绘制的物体。
物体高度的变化是根据透视线和视平线所成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资源利用:师:幻灯片生:美术教材,尺子,铅笔,美术本,彩笔.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做好了准备就用你们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
大家互相看一看,我们的座位对齐了吗?(对齐了)可是我怎么发现没对齐呢?(出示第二张幻灯片课堂照片)老师怎么发现后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远,前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近呢?这是为什么?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1、老师发现生活中也有这种现象,请大家观察并思考(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谁能发现这里边的奥秘?大家可以分组讨论,得到结果后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每组选一个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告诉大家你们的发现。
第一组告诉大家这几幅图里边路面有什么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描中的圆形透视规律
主备人:孙秀梅
教学目标:学会圆面及圆形物体的透视,并在临摹写生中学会应用。
教学重点:学会圆面及圆形物体的透视。
教学难点:在临摹写生中学会灵活应用圆的透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圆面及圆形物体的透视:
圆形透视的画法:先画一个立方体的透视形,正面画出两条对角线,再画两条对角线相交的四个点,共八个点,将八个点连接成圆。
圆形透视距我们近的半圆大,远的半圆小,弧线要均匀自然,两端不能画得太尖或太圆。
(如下图)
画圆形物体的方法:
步骤一:画出物体高和宽的比例。
步骤二:根据回旋组合体的规律,画出中轴线及对称点的平行线,画出物体外形特征。
步骤三:在每条平行线上标出近大远小的点,画出圆面透视。
步骤四:调整线条的近实远虚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画法:
二、课堂练习
练习各种与圆有关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