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doc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探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探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探析【摘要】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美学体现。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把握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培养审美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古诗词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逻辑思维,激发创造力。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让学生在诗词的世界里感受文化的魅力,体会语言的美妙,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教学、美育功能、初中、学生、审美情感、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重要性。

1. 引言1.1 导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一直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和人文情怀。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提升其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审美能力。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重点分析古诗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作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用。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

结合前文分析,论证美育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不可忽视性,以及强调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 正文2.1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学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被视为重点内容之一,其地位不可替代。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功能。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渗透研究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渗透研究
两方面开展教学 : 第一 , 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中的情景让学生以 编演的方式呈现 出来 ,在 了解基本 内容之后将不同的角色分配 给学生 , 让学生在真实 的环境 中体会作者 的情感 ; 第二 , 让学生
要指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 的情感 , 即创作思想 , 而境则是指文 章表现出的情 景 , 主要包括社会环境 以及 自然环境 。 整个意境就 是艺术家在一定的素材基础上处理得到的艺术境 界。而古诗 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及 审美观念 。 本文 由此开展探讨 , 提 出朗读 、 思考 、 实践、 讨论等 多种美育教 学方式 , 旨在让 学生以不同的渠道对古诗词进行鉴 赏, 不 断升 华学生的道德情操 ,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
关键词 中学语文 ; 古诗词教 学; 美育教育
语文学科 因其具备其他学科不具有 的素质教育条件 ,因此
之下忧恩情绪得到渲染 , 然后表述 “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来 表得 出作者孟浩然仕途遭遇挫折 ,在面对茫茫江景 的怅然之情 都融入到景色 当中。 因此在情景 的不断转化下 , 作者所要表达的 情绪渲染达到 了极致 , 凸显 了情景美 。 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 这类情景 的观察能力 , 让学生在情景 当中获得更多 的意境美 , 当 然这需要学生对文章内容熟知 , 并能够精心思考 , 在结合作 者生
水平能够接受 的短小诗句 , 学生不仅能够迅速 理解 , 还能够从 中 获得审美体验 , 教师在此过程 中应该充分发挥 引导作用 , 让学生
了解古诗词中的画面美 。例如在“ 飞流直下三 千尺 , 疑是银河落 九天 ” 的朗读 中能够体会 到瀑布的壮美 , 或者是体会到 “ 小荷才 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 头” 的幽静 , 在 朗读 中学生会从诗句 中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教育活动,通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探析,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观赏能力、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演唱、朗诵和欣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词中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培养他们的音乐艺术修养。

通过演唱古诗词,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不同诗句的音乐美,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表达方式,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朗诵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妙之处,培养他们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欣赏古诗词则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诗词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解析古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品味和理解力。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解析古诗词,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古人对于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对于人生哲理和人情世故的思考和阐释,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解析古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创作和演绎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古诗词教学并不只是机械地背诵和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积累诗词素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进行创作和演绎。

创作古诗词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和模仿,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技巧。

演绎古诗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舞蹈、戏曲、音乐等形式,将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呈现出来,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通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探析,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更是情感的释放。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共鸣和感悟,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也能够用于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是对学生情感、道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而古诗词则可以通过情感表达、道德教化和审美熏陶来诠释美育的理念。

本文旨在探讨古诗词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赋予更丰富的教育内涵提供参考。

一、情感表达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在传递美感的同时,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情感体验和情感启示。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词的意境,帮助学生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教育。

例如,教学李白的《将进酒》,可以通过讲解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人生哲理,使学生产生浩荡壮阔、努力向上的情感体验,领悟“要旨在勇往直前,尽情享受人生”的价值取向。

二、道德教化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教师可以通过选读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例如,教学杜甫的《登高》可以通过讲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鞠躬尽瘁、奋斗不止的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道德品质;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以通过讲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命运论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自然论,教育学生要顺应自然、顺应命运,增强自我调适和自我完善的道德素养。

三、审美熏陶古诗词作为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感受其诗情画意,提高学生的美感认知和审美欣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其扬州文化、宫廷文化等文化背景,解读其蕴含的乡愁、思乡、田园意境,引导学生春意盎然、山水清丽的审美情感;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其音乐性和流行性,让学生体验到其纤柔婉转、感人至深的诗歌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古代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意蕴。

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古诗词教学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教育,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美育素养,使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与启示。

一、传授文化知识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文化修养中必须有所涵盖。

传授古诗词中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文化面广度和深度。

古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在其诗文中涉及到的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极为丰富,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一诗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盛世的历史背景,进而让学生更好的领悟“人生何处不青山”,“四海无闲田”等名句所蕴含的意境和哲理。

二、培养语言技能古诗词作为优秀的文学表现形式,具有卓越的语言艺术特点。

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利用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

古诗词的语言表达非常精炼,言简意赅,而且古人讲究把握节奏和韵律,通过表现手法的不同,塑造出了丰富的意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健步如飞,自由自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友人》中,则是深情厚谊的表达。

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语言的美感,提高语言的输入输出能力,增强语感,从而更好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提高审美素养古诗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气息,不仅表达了诗人深刻而独特的情感体验,也传达了中国传统优美的审美意境。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接触到高尚的艺术审美,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古诗词中蕴含着独特的美感,如:金风玉露一相逢,《长恨歌》中描绘的细腻的感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登高》中表现的豁达、解脱。

通过学习诗词,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眼界,领略到诗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等方面,从而在审美上得到提升。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文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在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渗透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美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角度进行探讨。

一、通过课文传递美的情感语文课堂是美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选择的课文,向学生传递美的情感。

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通过描述林黛玉的美丽、贾宝玉的风流等描写美的传递。

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剖析课文,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美的内涵,增强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通过诗词歌赋塑造美的形象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现代诗歌、歌曲等都是非常具有审美价值的文本,通过讲解诗词的意境、音韵、修辞等,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

通过学习诗词歌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情感、欣赏美的形象,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觉欣赏和创作美的艺术作品。

通过学习《锦瑟》这样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华丽的感情描写和优美的音韵美,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三、通过文学作品启发美的思维语文课堂中的文学作品是美的典范,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赏析、感悟文学作品中的美,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体验。

在教学《西游记》时,可以讲解其中的风景描写、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美的意蕴,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

还可以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启发学生的美的思维,引导学生用文字、画笔、音乐等形式去表达内心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表达能力。

四、通过阅读启迪美的心灵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鉴赏能力的重要场所,通过阅读优秀文学名著和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美的感受,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教学《水浒传》时,可以讲解其中的风俗风情、英雄豪杰形象,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使学生培养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五、通过课外活动加强美育渗透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举办朗诵比赛、诗歌朗诵会、文学沙龙等形式的课外活动,加强美育的渗透。

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培养

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培养

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培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审美教育是文艺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从中汲取审美养分,增强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素养。

首先,要注重诗词的形式审美。

古诗词的形式美表现在韵律、音韵等方面,如“诗有意,亦有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咏由我而发”,在这些语句中,不仅表现出诗文的意境,更包含了对其形式美的肯定。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的韵律、押韵规律,让学生感受到其流畅、优美的节奏感和声音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古诗词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将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辉映,增强其审美能力。

其次,要注重语言的美感。

古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其词句用语、形象描写等方面都非常具有美感。

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描写,“金钗拄地,笑声咻啷,说道:‘向日葵,你是全古今第一个没头脑的东西,还别想。

’”这一句中,用“金钗拄地”形象地描述了林黛玉的态度,用“笑声咻啷”表现了她的开怀大笑,表现了一种既矛盾又和谐的美感。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词,感受其中的美感,理解每个字词的用处和作用,提高闻、写、说的效果。

最后,要注重文学情感的体验。

文学情感是古诗词的独特之处,它不同于其他的文学风格。

古诗词往往通过极简、抒情的方式表现出情感,让人心驰神往。

例如《蝶恋花·桃花扇》中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这两句词,看似平淡无奇,却含蓄微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我们应该通过课堂上的精彩演讲、情感的沉浸和写作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的特殊情感和文学追求。

总之,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审美养分的触发。

要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感受到其中的形式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增强其审美能力和文艺素养,从而更好地领略和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探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探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探析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部分,古诗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美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古诗词在美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 古诗词的历史地位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的地位无与伦比,其既有精妙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亦是中国文学独具特色的精华和代表。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 古诗词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美丽意境和精妙表达,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的陶冶和升华。

古诗词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加强学生的审美修养。

3. 古诗词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古诗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古诗词中的历史典故和人物形象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三、古诗词在美育方面的功能探析2. 塑造美好情感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崇尚自然、崇尚真善美的,其中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核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感,引导学生塑造美好的情感和心灵境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背景和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仁爱之情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摘要中国作为一个盛产诗词的古国,诗词的数量众多且历史悠久。

本文依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教师利用合理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进入古诗词美的境界的,将古诗词之中的美体现出来。

教师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积极的教育热情,合理的教学方案等,帮助学生进入古诗词那片优美的海洋。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育美育渗入On the Aesthetic Penetr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cient Poetry([1]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00;[2] The Second Experimental Gaoxin School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Jilin 130000)Abstract As the number of a rich Chinese ancient poetry,poetry of many historic.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language courses and teaching,teachers use a reasonable method of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so that students enter the realm of ancient poetry beauty,the beauty of the ancient poetry among reflected.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methods and positive educational enthusiasm,reasonable teaching programs to help students enter the ocean beautiful piece of ancient poetry.Key words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ancient poetry education; aesthetic penetration1 中国古诗词教学的历史发展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文学教育,前几年,国学之风更是风靡一时,其中古诗词教育则当仁不让,成为文学教育的领头羊。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对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孔子以“六艺”为基础向学生传授知识。

汉代《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对诗词创作进行了归纳总结,首先要有现实的感觉,从而产生深刻的内在方式,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至宋、元、明、清时期,诗词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题材上都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如宋代的朱熹,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弟子为其总结出著名学习方法。

其倡导读书必须要反反复复的阅读,在阅读遍数上不可浑水摸鱼,要做到不仅能够背熟,在书中的位置也要清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诗词被列入中小学的教育范畴,将我国历史的精华传承下来,对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起到了特别大的作用。

特别是近些年,语文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兴盛起来,对于诗词教学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2 中学生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入作用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另一方面将认知教育和品德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就是情感教育。

所以,认知,品德,审美教育,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但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品德教育是指向,认知教育是前提,审美教育则是动力。

古代诗歌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产物,自古以来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人们从语言,情感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启迪。

2.1 美育在教育中的功能与地位美育能帮助学生进行智力开发,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基础的层面上。

正如《三字经》向我们展示的,几岁孩童都朗朗上口的“人之初,性本善”意味着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代表,但是后天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人要生存,但是人类如果仅仅局限于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其次,人要发展,现如今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各领域暴露了人类的许多问题,美育对人类的发展就起到了极其重大的引导作用。

最后,美育对人格的塑造、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起到了独特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2.2 美育的作用学生在参加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活动时,要以一种积极的情绪发展,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抵御能力,抗压能力,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能力。

它的自然美,人性美或社会美,能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道德观念,逐渐摆脱平庸,超越自我,实现伟大的我。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古诗,曾有一位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开头两句,“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陆游僵卧在床上,他不是为自己悲哀,还想着祖国的边防军,这是多么的伟大。

”老师还联系了当下的一些实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等等,使学生的心灵有了强烈的触动,更使那些内心狭隘的同学打开心扉,融入社会。

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古诗词中美好的存在,可以通过这些先人的亲身经验,可以使学生有所感悟。

2.3 古诗词教育中具备多样的审美因素审美对象有“三美”,这些美的因素在古诗词教育中都被反映和表现了出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都给人或是无限领略的美感,或是浮现一见倾心的自然,或是反映意蕴深刻的哲思。

杜甫《春望》显示了诗人担忧国家,感时伤事,突出了诗人的心灵世界以及宽广的胸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正是诗歌所表现的沉郁悲壮、感动千古的内在原因。

看江山依旧在,但却满城荒凉,不禁悲从中来,进而表示哀悼,表达了诗人痴迷的感情。

陶渊明《饮酒(其五)》则展现了幽居光影的趣味,日常闲暇时间,微微饮酒,在霞光的照映之下,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展现了作家怡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的喜爱,相反也体现了对昏沉黑暗的宦海官场的讨厌,表达诗人宁静的心境和悠闲的情调,与这首诗浑然一体,使这首诗歌作品赢得了普遍的赞誉。

中国的古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是里面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此是中学生美育教育的有力教材。

3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渗入的必要性学生在中学时期处于生理、心理都稳步成长的阶段,他们用好奇的目光去看世界,用心去面对人生,不断的学习各种各样能力。

正如上文所说,这使得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够准确,他们甚至缺少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看法。

所以,学生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就也可以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1 诗词教学能够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古代诗歌教学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出极其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都具有优良的品质,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非常合适。

多多鉴赏中华诗词作品,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我们国家深邃的内涵,汲取中华古典文化的精髓,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伟岸与深刻,陶冶性情,造就审美情感,丰富深刻的爱国情愫。

通过对具有深刻内涵的古代诗歌的学习,感受那些动人的字符以及充满诗意的风景画,让学生对语言的美,自然的美,社会的美,艺术的美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2 诗词教学能够完善中学生的人格健全在学生们还是牙牙学语的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到古诗词了,相信李白的《静夜思》几乎是陪伴了无数人的童年,人们那时第一次品尝到了诗歌的独特,然而,并没有深刻的概念,进入中学后,才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在此时,他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李白能写出那么豪放浪漫的诗,而杜甫写出的却是现实感那么强烈的诗词?为什么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而李清照却是婉约词派的翘楚?学生能够体会到五柳先生的淡然;体会到李太白的狂放不羁;感悟到少陵野老的爱国激情;认识到摩诘的和平恬澹;明白孟浩然怀乡思归等各种类型的古诗等等。

使学生对诗词有着更加深入的体会。

如晏殊《浣溪沙》,这首诗,它被广泛传唱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爱的感悟,涉及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有限这些深邃思想,是极其微妙的。

例如有位教师讲授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语文的李清照《如梦令》时,教师突出讲解诗歌表达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在讲解人民教育出版社李清照的《武陵春》,位于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课内古诗词部分,突出讲解了李清照借春景,凸显了心里的不快和哀愁,非一般闺怨词可以比拟,老师将两首词作一起讲解,加深了学生对李清照由青年到晚年的心理变化,更加能体会那些年作者所经历的那些不同凡响的生活历程。

但是由于目前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人们没有充分予以重视,教师诗词素养不高、授课模式死板、只针对中考等问题过于严重,以至于学生不是出自于自愿去学习。

所以教师要尽其最大的努力,更换一种方法去启迪学生,让他们乐于学习,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4 古诗词教学中对中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具体方法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因此,引导学生感受诗的境界之美,使学生“爱上”古代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达到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从导入着手,使学生向往诗歌。

在讲授古诗词之前,讲解一下与这节课有关系的一些故事,例如在作者身上发生的一些较为传奇的经历,或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什么事不与现代社会相同的,差距较大。

比如有教师在讲陶渊明《饮酒(其五)》时,先从其“五柳先生”的生活经历开始讲起,即《五柳先生传》是其代表作之一,突出了陶渊明不与世俗,从不贪慕名利的高雅情操,还有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而《饮酒(其五)》这首词就是在其归隐山林之后所做。

在正式讲课前进行这样引人入胜的导入故事,相信同学会更加感兴趣,更能深刻体会陶渊明先生的为人以及归隐山林的决心。

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同学自然会对古诗词有更高的期待,也更加能进入古诗词的境界,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5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注意事项突出介绍作者生平,较少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通常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介绍了作者的字,并没有介绍当时的背景,这样在诗歌教学中,学生理解困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背诵,效果又不好。

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创作,在同一社会背景下,体现了不同诗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想法。

如讲授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就一定要介绍当时朝廷的状况,因为这样才能延伸出孟浩然是因为在官场没有发展前景,心里难过,以至于落落寡欢,才写出这首诗,这些都是不能省略的。

突出对诗词中字与词的理解,较少介绍诗歌赏析。

自古就有炼字炼句的美谈,这方面的史实就能显示出其非常艰难。

但是在某些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当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将古诗词每个字每句话翻译出来,甚至翻译成白话文,这种做法将诗歌本身所蕴含的美感破坏殆尽,到了最后一首感情、意境、语言等各方面均极为优秀的诗词,仅让学生收获少数的几个孤立的单词和短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