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惠州宗祠建筑特点与文化
惠州特色文化传统

惠州特色文化传统
惠州,位于广东省东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城市。
这里有
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习俗,深受人们喜爱和传承。
惠州的特色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饮食、手工艺、建筑和节庆等方面。
首先是惠
州的饮食文化,以粤菜为主,其中以惠州菜最为著名。
惠州菜以清淡、鲜美、色香味俱佳而闻名,如惠州鱼生、鹅肝煲、白切鸡等都是当地的特色菜肴。
此外,惠州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牛肉丸、鲜虾云吞等,让人垂涎欲滴。
其次是惠州的手工艺传统,以往的惠州是一个以手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因
此这里有着丰富的手工艺传统。
惠州木雕、竹编、漆器等工艺品都是当地的特色,精美绝伦,被誉为“南国工艺之乡”。
再者是惠州的建筑文化传统,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如西湖、惠州古城等,
这些建筑都是惠州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当地人的智慧和勤劳。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最后是惠州的节庆文化传统,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逢佳节,当地人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总的来说,惠州特色文化传统丰富多彩,不仅是当地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
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文化传统,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希望惠州的特色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让这份宝贵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展。
中国建筑文化中祠堂建筑的特点及风格

中国建筑文化中祠堂建筑的特点及风格在漫长历史的更迭与变乱中,古建筑已所剩无多,祠堂更是支离零落。
今天我们相逢盛世,富裕家族可以建造祠堂,这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之举,祠堂建筑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来结构、外观、空间、装饰、装修及布局的原汁原味。
真正做到继承祠堂建筑原有的建筑特征和特色。
中国建筑之祠堂建筑的特点及风格祠堂建筑的选址、朝向、形式、布局必须考虑家族兴旺与发达的直接元素和表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即选择风水宝地。
人们把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所以新建祠堂选址十分讲究,一般要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关栏等。
以及左右互衬,四势匀和。
祠堂建筑首先必须观察地形、地势和面积,这里也应该考虑祠堂建筑群的体形组合以及空间的处理,以地形、地势的特点作适当的布置,因地制宜。
把美的建筑形式衬托出来,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要满足祠堂功能的要求还要考虑其它配套设施的相互关系、比例、尺寸等,所以说祠堂选址理想模式:地宽基平,背山依水,交通方便,景色优美,同时考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
祠堂的营造过程中,风水师无疑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每个修造步骤如起基、上梁、安龛、入火。
十分讲究规矩。
如祠堂照壁是正对大门的一堵墙,大门和两边的侧门限定了祠堂门前广场的空间,按照风水学说。
照壁可以使得祠堂建筑内的“气”能够聚而不散,是很有讲究的。
有些祠堂大门前有泮池:即水池。
泮池是采用过去学宫中礼仪性的设施,暗中希望自己家族有更多的子孙“进学”、“入泮”成为科举人才。
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只是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
是根据其家族的经济实力而定。
一般祠堂以“四点金”和“八间头”为基本型制,所谓“四点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通常是正厅三开间双坡硬山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结构,厢房双坡两层楼屋硬山。
惠州太守遗迹

沥林钱氏宗祠:宋代惠州太守遗迹钱氏宗祠贵为岭南钱氏祖庭,却显得简单古朴。
本组图片《东江时报》记者方炳徐摄到(惠州)仲恺高新区沥林镇去访古,不可不到泮沥村钱屋村民小组的钱氏宗祠。
在惠州各县区,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姓氏宗祠,但能称得上是入粤始祖开基地的却少之又少。
从历代人口迁徙的历史来看,岭南各姓氏的入粤始祖,大多在南雄、嘉应等中转站先落担开基,开枝散叶之后再徙居岭南各地,惠州的情况大抵如此。
然而,这个钱氏宗祠却是岭南钱氏支派认定的祖庭。
也就是说,惠州钱氏始祖钱酥,同时也是岭南钱氏的始祖。
钱酥并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北宋元丰年间的一名惠州太守。
钱氏宗祠因此也成为惠州地区目前发现的仅有的一处有关宋代惠州太守遗迹。
祠前矗立太守墓碑尽管贵为岭南钱氏祖庭,钱氏宗祠却显得简单古朴。
钱氏宗祠并不难找,从沥林圩镇出发前往泮沥村的路上就能看到“钱屋”的路牌,绕进村道行驶数百米就能看到位于小池塘边的钱氏宗祠。
尽管贵为岭南钱氏祖庭,钱氏宗祠却显得简单古朴。
这是一座二进式祠堂,堂内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画像。
当地村民介绍,画中人物是惠州太守钱酥。
在这座古建筑的墙体上,不少类似雕龙画凤的图案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虽然目前钱氏宗祠保存基本完好,但墙体已经残旧,支撑屋顶的石柱已经倾斜。
最吸引“惠州边界行”采访组注意的是宗祠大门前一块竖立着的石碑,这是清代钱氏后人重修钱酥墓时的墓碑,碑文模糊可见“宋进士奎章阁侍制讳……太始祖钱公之墓”。
除此之外,碑文还记载着岭南钱姓一族的流传历史:“……宋奎章阁侍制讳棆公之长子也,登宋熙宁庚戌进士,历官惠州太守,以……民,时值干戈,弗克回籍,因居归善,遂属岭南钱氏一世祖”,“四世凡昆弟六人……六房,长籍惠州城水东街,二籍归善钱屋乡,三籍增城东门,四籍博罗罗阳,五籍东莞板桥,六籍三水”……由碑文可知,钱酥在北宋熙宁三年(1070)考中进士,任惠州太守后因战事不能回籍,遂为岭南钱氏支派第一世祖,生有一子,名钱勣,为第二世祖。
惠州范和古村的建筑文化特色

惠州范和古村的建筑文化特色唐晗梅,张庆新,王建兵(惠州学院,广东惠州516007)通过对广东省惠州市范和村进行实地调研,对村落的基本概况、地理选址和文化底蕴进行分析。
范和村建筑民居保存历史悠久,建筑类型丰富,建筑文化特色明显,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和艺术价值。
范和村;建筑类型;建筑文化盛于明清,融合了客家古朴遗风和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2]。
范和村始建于明代,地处广府、潮汕、客家文化的汇合地,其中以客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目前村内保存明清时期的四大客家围屋,成为范和村最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遗产。
2.2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在中国传统聚居环境的营建中,受宗教文化影响深远,其中以儒、道、释3种思想最为根深蒂固。
范和村的营建深受道家文化影响,对风水玄说甚是推崇,村民奉行“无时无地无神仙”的信仰,因此在范和村随处可见道家建筑的踪迹,包括城隍庙、玄帝宫、文昌宫、谭公祖庙、将军庙等。
同时,范和同时作为一个海边渔村,对于海洋文化也有浓烈海神崇拜,由于当地先人大多来自福建沿海,因此,福佬文化中祭祀妈祖的庙宇也在范和村内有所营建,村中散落了四大妈祖庙———烈圣宫、凤凰池妈宫、天后宫(又称众神妈庙)、大路街妈庙。
除此之外,在范和村还有部分村民信奉基督教,作为沿海地区的渔村,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范和较早,据相关地方史书记载,“天主教传入惠东,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现存的范和的天主教会是稔平半岛上唯一设有主教的教堂,现有教徒约170人,其中范和本地约占70%,以罗氏、梁氏居多。
2.3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广东东南部面临大海,粤东地区“耕三渔七”,逐海洋之便利,因此我国海外交通要地首推广东。
16世纪中叶,欧洲殖民者东来亚洲,西风东渐,也是首流广东,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产生了直接影响我国建筑类型和生活方式的西风,其中广东沿海地区受影响最为明显[3]。
范和村作为广东地区沿海村落,深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清朝道光十七年(1836年),传教士羊神父自香港渡海来到范和传教,并建造了天主教堂,保存至今。
祠堂建筑修建方案

祠堂建筑修建方案祠堂建筑修建方案祠堂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民族意义的建筑形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各地。
它是祭祀先祖、弘扬传统文化的场所,也是社区和村落的文化中心。
在修建祠堂时,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历史文化传承、建筑风格选择、功能布局、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祠堂建筑修建方案。
首先,祠堂的建筑风格应与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环境相适应。
在设计中融入地方传统的建筑元素和风格,有利于增强祠堂的历史文化韵味,并使其融入社区和村落的整体环境。
例如,可以选择传统的木结构、瓦当、斗拱等建筑元素,以及传统的欣赏门、天井等功能空间,使祠堂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次,祠堂的功能布局要合理。
祠堂是祭祀祖先、举行传统仪式和举办活动的场所,因此,它需要包含供奉厅、祭祀厅、休息区和文物展示区等功能区域。
这些区域的布局应考虑到实用性和美观性,并遵循传统礼仪和祭祀习俗。
此外,要为殡仪区和挽联区等特殊需求划定专用的区域,以便居民进行相关活动。
第三,祠堂的建筑材料应当选择符合文化传统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祠堂建筑多采用木材和砖石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美观性和环境适应性,并且符合古代文化传统。
与此同时,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可以选择使用绿色环保材料。
例如,使用低碳砖、绿色涂料和可回收材料等,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最后,祠堂的施工工艺应当注重工艺精细和质量保证。
祠堂建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修建需要保持一定的严谨性、独特性和精美性。
传统的建筑工艺,如斗拱、榫卯和斗栱等,应得到合理运用,并结合现代的施工技术,确保建筑的稳固性和使用寿命。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性,并及时修复和保养已建成的祠堂,以确保其长期保存和传承。
综上所述,祠堂建筑修建方案应考虑历史文化传承、建筑风格选择、功能布局、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多个因素。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保留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祠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为社区和村落提供一个重要的文化场所。
祠堂建筑修建方案范本

祠堂建筑修建方案范本祠堂建筑修建方案范本一、项目概述祠堂是一种具有纪念先祖、传承家族文化、祭拜祖先的建筑形式。
本方案旨在设计一座体现传统文化价值观、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祠堂建筑,为后代子孙提供一个感受先祖智慧、传承家族精神的场所。
二、建筑设计原则1. 尊重传统:借鉴传统祠堂建筑的形式、结构和材料,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使其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2. 弘扬文化:祠堂不仅是祭祖的场所,更是传承家族文化的载体。
设计要注重表达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成为文化交流和教育的场所。
3. 实用性和舒适性: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要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性,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考虑到后代子孙的生活习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便利的功能设施和舒适的环境。
4. 可持续发展:设计要考虑建筑的可持续性,选用环保材料,采用节能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建筑功能布局1. 入口大门:设计一座庄重、古朴的大门,以展示祠堂的庄严氛围。
2. 中庭:中庭是整个祠堂的核心区域,作为祭祀活动的场所,设计一个开放式的中庭,方便祭祀仪式的进行。
3. 祭台:祭台位于中庭中央,为祭祀活动提供便利。
设计一个庄重、简洁的祭台,注重细节雕刻和装饰,使其与中庭和谐统一。
4. 前厅:前厅是祠堂的接待区域,为来访的客人提供休息和会谈的场所。
设计一个宽敞、明亮的前厅,提供舒适的休息区、饮水区和咨询区。
5. 后堂:后堂是祠堂的主体空间,用于陈列祖先的神像和家族文物,以及进行重要仪式的场所。
设计一个宁静、肃穆的后堂,提供适当的空间和陈列装饰,使祖先的形象得以凸显。
6. 办公区:办公区位于祠堂的一侧,以方便管理人员进行工作。
设计一个功能完善的办公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和档案室等,使管理工作便利高效。
7. 其他辅助功能区:包括卫生间、储藏室、供奉品仓库等,为祠堂的日常运行提供便利。
四、建筑设计要点1. 建筑形式:根据传统祠堂的形式,设计一座宽敞、对称的建筑,主要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体现古代建筑的庄重和尊贵。
祠堂建造设计方案

祠堂建造设计方案祠堂是供奉祖先灵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对于许多传统家庭来说,祠堂的建造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份祠堂建造设计方案的详细说明,总计700字左右。
1. 确定祠堂位置:祠堂应该选在通风良好、宽敞明亮的地方。
通常选择家族中较大的房间或客厅作为祠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室外庭院设置一个独立的祠堂。
2. 祠堂布局设计:祠堂的布局应该简洁明了。
门口设置香台和供品台,供奉祖先的灵位摆放在香台上方。
祠堂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家族成员前来祭拜。
在祠堂内部可以布置一些家族照片或祖先的字画,增加祠堂的庄重和肃穆感。
3. 祠堂内部装修设计:祠堂的装修要充分体现家族的传统文化和祭祀仪式的庄重。
祠堂的墙壁宜选用深色调,以突出神圣感。
地面可选择高质量的花岗岩或木地板,光洁平滑,易于打扫。
顶部可以采用传统的悬空木雕结构,既美观又具有历史感。
4. 祠堂的家具选择:祠堂的家具应该以木材为主,以传统的手工制作家具为宜。
主要家具包括供桌、供椅和灵位桌。
供桌上可以放置一副祖先的牌位、祭品和燃香器具。
灵位桌上用红布进行装饰,让灵位显得庄严肃穆。
供椅要宽大舒适,以便家族成员可以安心祭拜。
5. 祠堂的照明设计:祠堂的照明应该柔和而昏暗,用以营造肃穆的氛围。
可以采用暖黄色调的灯具,悬挂在顶部以提供均匀的光线。
同时,也可以在祠堂的角落放置一些蜡烛或香灯,更增祠堂的庄重感。
6. 祠堂的通风与清洁:祠堂要保持通风良好,特别是对于经常燃香的祠堂更加重要。
可以在祠堂设置一扇有小窗户的门,以便通风。
另外,祠堂每天清洁一次,保持整洁干净。
7. 祠堂的安全设计:祠堂在设计时还要注重安全。
祠堂内不要设置太多的障碍物,以便家族成员自由出入。
祠堂的装修材料也要选择无毒环保的。
香台和燃香器具要注意火源的安全,家族成员在祭拜时也要小心使用。
总体来说,祠堂建造设计方案应该尊重家族历史文化,体现家族的传统价值观和尊重祖先的敬意。
通过合理的布局、装修和家具选择,可以使祠堂更加庄重肃穆,给家族成员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所进行祭祀活动。
祠堂建设方案

祠堂建设方案中国传统祠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厚的历史记忆和家族情感。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提出了一份祠堂建设方案,以期能为广大家族提供一个合适的指南。
一、背景介绍祠堂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举行祭祖、祈福的场所,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家族情感。
祠堂的建设旨在凝聚家族成员,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和传统,弘扬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
二、建筑设计1. 建筑风格与布局祠堂的建筑风格应秉承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尽可能还原古代建筑的氛围。
建筑布局应以庭院为核心,分为前殿、正殿和后殿。
前殿通常用于接待客人,正殿是主要场所,用于祭祀和家族议事,后殿则可作为家族文物陈列和展示的地方。
2. 建筑材料与装饰祠堂建筑材料宜选用传统材料,如青砖和木材,以保留传统韵味。
建筑装饰方面,可以采用中国传统的彩绘和雕刻技法,展示家族的独特元素和历史渊源。
3. 祠堂环境规划为了营造宁静、庄重的祠堂氛围,应围绕祠堂建设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
在祠堂周边设置适当的围墙或篱笆,种植绿化景观,并合理规划观景走道,为家族成员提供一个舒适的聚会场所。
三、祭祀活动1. 祭祀仪式祭祀是祠堂的核心活动,旨在缅怀祖先、感恩家族的根源。
祭祀仪式应根据家族的传统和地方习俗来设定,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周期进行。
2. 祭祀器具祭祀器具是祠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神主牌、祭拜桌、香炉等。
这些器具应选用高品质的材料制作,符合传统的规格和标准,以准确传达家族的崇敬之情。
3. 祭祀仪仗祭祀仪仗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包括旗、鼓、锣等。
在祭祀仪仗的选择和使用上,应根据家族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习俗来决定,并确保各项仪式的庄重和统一。
四、家族文化传承1. 家族史料保护与整理祠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家族史料的保护与整理工作。
家族成员可通过整理家族族谱、宗谱、信札等历史文献资料,挖掘家族历史,传承家族文化。
2. 家族教育与培养祠堂也可作为家族教育的场所,通过组织家族成员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举办讲座和研讨会等,培养家族成员的文化自信和传统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案]惠州宗祠建筑特点与文化
惠州祠堂建筑特点
第一、建筑风格多样化。
惠州地居岭南腹地,地理位置独特,居粤东西南北之中间要冲,水路陆路交通甚为发达,悠久的历史和长期居于东江流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居民来源的多样性,使本土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汇。
惠州宗祠建筑在这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影响下反复提炼融合,形成惠州特有“杂交”风格,使当地形式和客地形式最终取得自身的平衡,风格呈现多样化。
如黄氏家祠建筑特征是小面宽,大进深,外封内敞,很有广府建筑特色;龙门的孟盛李公祠、谊谅二公祠等建筑大体上虽是广府风格建筑,但它们的平面布局却极像四合院,而广府建筑的布局则为三合院布局;惠城的李氏家祠、惠阳的碧滟楼、铁门扇南阳世居、石狗屋等为客家风格的围屋,但也有枕式围屋和围垅屋的区别;惠阳的蒋田南阳世居,是建于南宋末年的围屋,具有南宋末年的建筑风格,建筑层高和内部庭院相比明清时代建造的围屋宗祠较小;另外惠阳的会龙楼为客家风格的四阁楼围龙屋建筑,但四角的阁楼却有广府特色的镬耳式风火山墙,在客家围屋基本建筑格局的基础上,吸收了周边地区广府和潮汕民居建筑风格的精华;博罗陈百万故居中的聘君陈公祠,祠堂的石柱和石墙都是红色的,被当地称为“红祠堂”,有别于同村的其他三个大宗祠,独具一格。
惠州祠堂风格多样化,反映了惠州在古代建筑发展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也为惠州深厚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促进了惠州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第二、造型庄严瑰丽。
宗祠作为聚民建筑的中心建筑,宗祠建筑一般沿中轴线前后布设,一般是池塘、禾坪、大门、天井,直至中堂、大堂一气呵成。
大多为上、下两厅结构,每个厅面积都很大,厅的边侧有厢房,两厅之间有天井,也有的祠堂为三厅结构。
在乡村,祠堂建筑显得分外壮观、气派,鹤立于鸡群。
祠堂建筑
造型与普通庙宇的门面造型相似,因为祠堂就是由宗庙、家庙演变过来的,其性质也是“庙”只不过普通庙宇供奉的是佛、道之神,祠堂供奉的是祖先神而已。
祠堂大多讲究门面造型,其样式很少混同于普通民居建筑,使人一看便知是祠堂,体现本家族显赫及家势的殷实。
大多祠堂大门一般体量高大,建筑墙身都会用麻石、清水砖砌筑,客家祠堂则一般用三合土砌或坯土砖筑成厚重的山墙,柱子则用石柱,挺直高大,个别祠堂的石柱和石墙还是红色的(如博罗龙华的聘君陈公祠),使祠堂建筑显得高大、庄重而气势非凡,有别以一般民居建筑。
人们往往可以通过屋顶和封火山墙的造型这些部分的形象来建筑的地位,而屋顶和封火山墙也是祠堂装饰的重要部位。
民间的祠堂建筑虽不能做成宫殿的歇山式屋顶,但也不妨碍对屋顶构造的追求,对于屋面结合部地屋脊,屋脊做得特别粗大,尤以正脊更为突出,屋脊也成为祠堂重点装饰的部位,有龙船式屋脊(孟盛李公祠)、燕尾式屋脊等脊饰既宏大、豪迈又华丽多姿。
祠堂的封火山墙,衬托着高低起伏,姿态优雅的各式屋顶,使本来就有着丰富轮廓线的祠堂建筑更显得灵动欲飞,呈现出抑扬顿挫的节奏。
祠堂在建筑处理上往往则以祠堂建筑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堂屋或主殿堂的宏伟,祠堂是其中最高的建筑体,显得庄重、肃穆而颇具气派。
第三、建筑精美。
这包括用料、施工和装修三个方面。
首先是用料,祠堂的建筑,在用料方面是很讲究的,砖要用上好的青砖,木料要用粗、直、结实的,厅堂的柱子若是石柱子,则尽可能采用质地好、坚实、完整的。
祠堂大多还要装修,殷富大族的宗祠装修得较为豪华,厅堂(尤其是上厅)要加顶棚,有的甚至在棚上使用藻井,在檩条梁枋、斗拱等部位做上彩画,画上各种花草、鸟兽、仙桃、石榴等吉祥物,显得富丽堂皇,同时,又不失庄重、高雅、肃穆。
如果说,惠州每一座古民居都渗透了惠州的传统文化,是民俗与艺术的瑰宝;那么,散落在城中及城周几十座的祠堂与寺庙等,则更显出惠州古建艺术的高超,它们都是鹅城古建艺海中璀璨的明珠。
第四、祠堂内本土文化氛围浓厚。
无论在惠州那个区的祠堂,祠堂内都有大量的对联,其对联的寓意很多时候反映的都是惠州本土的人和事,或者是对后人的期望。
祠堂内墙壁上的壁画,绘画的内容题材丰富广泛,但不少都是惠州本土的诗词、民间传说、山河景色等。
惠州祠堂建筑的上述特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
首先,它是崇祖观念的反映。
惠州人的崇祖观念不仅导致了祭祖宗祠的兴建,而且决定了祭祖宗祠的建筑规模和水准。
在这方面,先秦时期古人就有认识:“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
”把祭祖宗庙建筑置于各种建筑中的优先地位。
惠州人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传统,对祠堂建筑:“厌其卑陋”,要求建筑规模宏大、庄重而精美的祠堂,“以抒其报本追远之诚。
”在这点上,惠州人的思维、言论、行动与结果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其次,是族权意识的体现。
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族社会,统治者对于民众的统治,往往是通过宗族这一环节得以实现。
宗族权力很大,族权意识也很浓,而祠堂是一个宗族的中心,是宗族议事、聚会、执法的场所,为了体现族权,建祠堂就要讲究其规模和质量,并以庄重肃穆的形态来显示族权的威严。
其三、是光宗耀族思想的表现。
惠州人重传统,重祖先荣誉,重宗族声望,并且不遗余力地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这样做的目的,对内可增强族众的荣誉感、宗族观念及凝聚力,对外可显示族威,抬高其宗族的地位,而建造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庄重威严的宗祠,是光宗耀族的有效方法。
祠堂的建筑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讲究风水,体现出风水的观念。
祠堂兴建之前,要请地理先生或族中懂风水的人认真察看地形,观其山川走势、“龙”、“局”、“水”情况,审其阴阳凝聚、南北朝向,精心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以建祠堂。
祠堂建成后,如感到风水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可以
“改造”风水。
祠堂的大门前,多半筑有一口的水塘,祠堂的上下厅之间,必有一块天井,这都与风水观念有关。
风水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与崇祖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客家建祠堂讲究风水,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做来更好地获得祖先的保佑,以使得族运长久,人财两旺。
惠州宗祠蕴含了惠州独特的地域文化,是惠州独特文化展现的一个窗口。
一、惠州的开放性。
惠州地居岭南腹地,地理位置独特,居粤东西南北之中间要冲,水路陆路交通甚为发达,悠久的历史和长期居于东江流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居民来源的多样性,使本土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汇,于是使惠州宗祠建筑风格呈现多样性。
如黄氏家祠、龙门的孟盛李公祠、谊谅二公祠等是广府风格建筑;惠阳的碧滟楼,惠城的李氏家祠等为客家风格建筑;惠阳的会龙楼是广府与客家融合的建筑体。
另外由于惠州靠山沿海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惠州受舶来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多,在祠堂建筑也往往体现了出来。
如惠阳的碧滟楼与会龙楼在祠堂建筑装饰上带有西洋色彩。
二、惠州的兼容性。
惠州祠堂众多,姓氏民系,在众多姓氏中,很多都不是原
本的惠州本土人,有移民的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北方人及海外人士
等等,但不同民系的人在惠州与本土人几百年来都是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共同劳作,共同艰辛。
从中体现了惠州博大的胸怀和兼容性。
看来苏东坡、陈尧佐这些朝廷士大夫,被惠州由衷地包容和接受,绝不是偶然的。
三、惠州的熔铸性。
在考察过惠州那么多祠堂后,祠堂建筑风格体制看似有很
多大体与广府,粤东的潮汕,梅州的祠堂风格和体制相似,其实却不尽相
同。
惠州宗祠无论在建筑布局还是在建筑装饰上,都是以惠州本土建筑为
主,从广府建筑、潮汕建筑、客家建筑等中汲取精华,进行以我为主的创
造,获得新质。
四、重教尚文。
惠州人中英才辈出,世所公认,究其原因,这与惠州人重视教
育关系密切。
惠州人对教育的重视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尤为突出者是兴
办祠校和助学奖学。
祠堂(特别是总祠)高大、宽敞、采光好、肃静,加上门厅、柱子上隽
刻着许多文采飞扬的对联,形成一种激励向上的文化氛围。
利用这样的场
所办学,在古代或近代,都可谓是理想之地。
惠州人本来就是务实的民系,他们因地制宜,利用祠堂得天独厚的优势,办起了一所所的学校,是为家
族学校或祠堂学校。
祠堂学校的兴办,在清朝后期及民国初期达到高峰。
据我们调查发现黄氏家祠、廖氏宗祠等,都曾经办过祠堂学校。
祠堂办
学的宗旨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办学来提高本族子弟的文化素质,并期翼
能培养出人材,以光宗耀祖、提高本宗族的声望和地位
综上可知,祠堂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权力中心,也是其文化中心,它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
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惠州文化事象,以及形象化了的惠州观念和惠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