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

合集下载

浅析《莱茵报》马克思时期的理性批判主义

浅析《莱茵报》马克思时期的理性批判主义

浅析《莱茵报》马克思时期的理性批判主义摘要:《莱茵报》时期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理性批判主义的根基在于批判理性,根源于马克思的批判理性观,理性批判主义具有内在的困境,在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国家观中集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莱茵报》; 理性批判主义国家问题19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开始投身于报刊工作和政治活动,并且逐步实现了从革命民主注意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自1841年4月获得博士学位至1843年3月辞去《莱茵报》主编职务这段时期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莱茵报》时期,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由于法国七月革命影响,德国民主思潮在30年代重新开始,1842年1月资产阶级民主派《莱茵报》在莱茵省科伦市创办。

马克思从五月开始为报纸撰稿,10月被聘为主编。

《莱茵报》由于批判普鲁士官僚制度,德国统一问题,农民问题,出版自由问题,革命民主立场,政府检察机关的刁难,1843年被查封。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在同普鲁士的斗争中,深刻的阐发了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还鲜明的提出兵深刻论述了“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和“人民报刊”的思想。

理性批判主义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的实质。

二、什么是理性批判主义马克思是在两个层面上谈论理性的:第一,理性就是事物的本性;第二,理性是正确看待事物的方式。

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马克思认为事物有其自身的本质,这一本质使它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理性地对待事物的方式就是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本性。

[1]事物只有在合乎其本性的存在方式下才是自由的。

正由于理性是事物的本质,因而用来衡量事物的只能是事物的自身本质——理性。

理性批判主义的核心在于批判理性。

如果把批判理性视为它的内容的话,那么理性批判就是它的形式。

前者是指现实事物有其本质,后者是指事物的本质必然会实现。

只有事物的本质才能成为存在的事物是否合理的判据。

马克思理性批判主义的特征贯穿于他对所有现实事物的论述中,例如,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在同普鲁士的斗争中,深刻的阐发了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

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与现实思考

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与现实思考

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与现实思考——以《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为蓝本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于1842年2月发表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为蓝本,指出了马克思对书报检查制度的质疑;梳理、总结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提炼了其新闻自由观的可借鉴之处,并就我国现实存在的新闻出版自由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书报检查目录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与现实思考 (1)——以《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为蓝本 (1)一、《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对检查令的质疑 (2)(一)揭露书报检查制度的实质 (3)(二)反驳真理的“严肃”和“谦逊” (3)(三)揭示法令保护宗教的动机 (4)二、《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的新闻自由观 (5)(一)“新闻法”是“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 (5)(二)新闻自由的权利与义务:评论与监督 (6)(三)将倾向作为标准的检查令是恐怖主义的法律 (7)三、马克思新闻自由观的现实意义 (8)(一)认识并承认新闻自由对人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8)(二)强调舆论监督是新闻自由的内在要求 (9)(三)指出新闻自由能够实现政府与人民群众良性互动 (9)(正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马克思于1842年2月发表的,针对国王菲特烈·威廉四世于1841年12月24日颁布的新的书报检查令的批评文章。

[1]新的书报检查令的第二条特别强调:书报检查不得阻碍人们对真理作严肃和谦逊的探讨,不得使作者受到无理的约束,不得妨碍书籍在书市上自由流通。

这样的语句曾让当时的知识分子觉得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时刻到来了。

但马克思却始终保持清醒与理智,犀利地揭露了最高统治者的伪善,指出新的书报检查令其实是以看似开明的伪善来掩饰的,对旧的书报检查令的变本加厉,更加严酷的对新闻出版自由进行控制。

梳理、总结此文中马克思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刻真切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源流。

通过提炼了其新闻自由观,我们能够找到中国在新闻出版自由方面值得借鉴之处以及差距和不足,因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对检查令的质疑普鲁士新旧两个书报检查令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总被反复提及,并用来比较。

解析马克思出版自由思想中的_类_观点

解析马克思出版自由思想中的_类_观点

新闻知识(2007.07)・本刊特稿・民日报》改版的半途而废而失败。

第三,第一次改革中,毛泽东强调报刊服务革命需要,是对敌斗争的工具,这主要是出于战争形势和环境的考虑。

到第二次改革时,党的地位、历史使命和工作重心都有极大地改变,毛泽东适时提出了报纸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的论点,指出报纸要围绕经济工作这一中心,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这是他在新形势下对报刊功能认识的深化。

第四,在第一次新闻改革中,毛泽东虽然也提出了群众办报的观点,但其强调的重点还是全党办报。

到《人民日报》改版时,毛泽东对群众办报有了更多更详细的论述,要求办报人员要多想读者的需要,要下基层听取意见,报纸要为群众参与提供更多方便。

这是毛泽东对新闻传播对象给予更多关注的具体表现。

第五,由于主要强调报纸对党的中心工作的宣传,第一次改革中,毛泽东并没有太多关注报刊对群众意见反映。

只是对吸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做了些论述。

第二次改革中,则专门论述了关于在报纸上进行自由讨论,吸收各方面人士意见问题。

第六,第一次改革中,毛泽东认为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在“知”的权利上不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应根据政治觉悟高低有所区别,故而有新闻保密和重要内容分层次阅读的规定。

第二次改革中,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人民和反动分子在“言”的权利上要区别。

只许反动分子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这叫“舆论一律”;而对人民内部,则实行“不一律”,人民群众有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

参考文献[1]《延安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陈立平 2003年4月[2]《试论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及其实践》曾桂林《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2月[3]《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内容》白明政《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4]《政治与学术的对话》贾奎林《新闻知识》2005年8月[5]《实事求是地分析毛泽东的党报思想》陈力丹 2006年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6]《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张昆《新闻与传播研究》[7]《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童兵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作者:程玲玲,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5级研究生; 韩亚峰,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图书编辑部,硕士)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闻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新闻”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新闻”的认识

老年马克思( 1882年) 和老年恩格斯( 1891年)
至少在以下五 面思考过新闻、新闻传播的问题:
东南传播2013年第9期( 总第109期)
紧目丁前沿理论 透折传播实践
ONGNANCHUANBO特别推荐一百家讲坛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
( 一) 变动产生新闻 事实的变动是自然发生的,因而新闻并非均量产生,它 存在淡季和旺季。1 842年,恩格斯作为<莱茵报>的柏林通讯 员,就曾向报纸编辑部报告:因为大学放假,“这里实在没有 什么可报道的。上帝可以作证,现在,正如这里人们所说的, 已经进入通讯员的淡季。什么新闻也没有,确实没有! ”1849 年1月,恩格斯从巴黎步行两个星期到达瑞士,他作为<新莱 茵报>的编辑,他苦恼写不出新闻,原因 就如他对马克思讲 的:“在这个讨厌的瑞士,哪怕发生一点什么可以写的事情也 好f 然而没有,全是些无聊透顶的地方上的争吵。”“地方上的 争吵对瑞士来说也许算得上新闻,但对于德国和欧洲来说,人 们早 就了 解瑞士 的这 一特点 ,过 于一 般而无 法对 外成为 新闻 。 马克思 把事实的 变动影响产 生新闻,视 为一种规 律。 18 59 年,他以<纽约每日论坛报>柏林通讯员的身份,向报纸 编辑部解释最近一段时间为什么没有寄出新闻通讯的原因, 写道: “德国有 句谚语:‘ 如果周围空 无一物, 皇帝也失去 自己 的权力’。既然连皇帝这样的大人物都受这条空无一物的规 律的支配,本报通讯员当然更无法逃避这条规律了。如果没 有事件,就没有什么可说的。这就是那迫使我好几个星期停 止从‘精神之都’、从这个即使不是世界力量的中心至少也是 ‘世界 精神’的中心 寄发通讯的极 重要的原因 。”吲类似的 话, 马克思与恩格斯互相交流新闻时经常谈到,他们都把“事实 的变 动” 视为新 闻的源 泉和 新闻的 特征 。 ( 二) 新闻的层次 生活 中不大的 事实变动 居多数, 一旦出现 较重要的 新 闻,那些较小的事实变动便会被人们忽略。恩格斯曾谈到过 他生活的英国城市曼彻斯特的新闻层次变化:“我们这里刚 刚发生盗窃,铁路上火车碰撞,血肉横飞。这里的庸人们被最 近一星期来的一些非常事件吓呆了。幸好棉花跌价,因此交 易所里没有发生什么事,公众得以专心议论这些重大事 件。”[ 61由于贸 易正常,人们较为清闲,于是把 一些社会新闻当 作大事来议论,这些事相形之下变得“重大”了;如果经济危 机来临 ,这样的 新闻会被忽 略。 马克思进一步认为,事实的重大变动是报纸的财源,因 为那时会产生集中、大量的重要新闻以吸引读者。他在谈到 《泰晤士报>时写道:“这家报纸……利用法国革命、德国起 义、意大利暴动和匈牙利战争,利用法国的枪杀和奥地利的 绞刑,……制造了多 少篇社论和弄到了多少金镑啊! 如果大 陆没有‘暴徒’,那它就只好每天靠斯密斯菲尔德市场的劣等 货色、伦敦烟囱的煤烟、泥泞粗暴的马车夫、太晤士河上的六 座桥梁、市区内的出殡、感染鼠疫的墓地、肮脏的饮水、铁路 上的灾祸、伪造的尺子和天秤以及其他在大陆平静无事的时 候成为这家报纸的经常货品的有趣题材来勉强度日了”。m在 这里,马克思说明了新闻的层次因事实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差 异而出现的转换。报纸是每日出版的,但在一天之内具有新 闻价值的事实发生的频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有 的时候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实发生得很密集,以致一些平

2022年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习笔记

2022年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习笔记

作者 : 『㊣燀錡℅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辩证唯物主义以为,新闻本源是事实。

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基本,对新闻有决定作用。

二、对新闻结识1,变动产生新闻。

只有变动打破常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2,新闻有层次变化。

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

3,新闻时效性。

报纸就是经常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耸人听闻当前问题热情关怀,这就是报纸普通性质。

4,新闻真实。

马克思将这个比喻为一种词叫做报纸有机运动。

有机就是不能分割,持续。

报纸工作就是这样,一种事件发生之后,第一种报道有差误,而背面持续报道就自然而然纠正前面差误。

这不是报纸错误,这是报纸职业特性。

最后报道就应当是完全真实,如果最后报道都不真实,那就是报纸错误了。

5,“报纸是工人必要生活资料”。

这是从人角度来说,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精神,而报纸提供精神。

三、党报思想“党刊任务是什么呢?一方面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规定,驳斥和推翻敌对党妄想和论断。

”这段话是《恩格斯全集》里面,前后被诸多人引用。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

第一条是党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精神”。

第二点是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原则立场。

党精神重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大纲章程决策。

马克思恩格斯以为党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出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种共同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精神。

党报理论成为她们新闻思想重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1,新闻自由是相对、详细,而不是绝对,抽象。

2,新闻自由时一定历史下产物,并且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

3,新闻自由始终随着着一定义务和责任。

4,新闻自由既是手段,又是目,归根结底是维护某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工具和手段。

5,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干享有充分新闻自由。

这些理论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学基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重要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思想,作为一种科学新闻理论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工作指南。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及其评价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及其评价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及其评价。

新闻思想:关于《评普鲁士最新的书报检查令》他们从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入手研究,实质上仍属于民主主义新闻思想即民主报刊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由报刊的观点是在反对书报检查制度、争取出版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

对于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德国,马克思觉得争取出版自由是当时最必要最迫切的第一步。

书报检查制度在这个时候的颁布并没有真正的反映民主,反而是伪自由。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新的书报检查令》中揭露新法令的虚伪和反动,认为其笔调、倾向、功能和才能等四个方面存在无穷弊病,他认为,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因为这种制度本身是恶劣的。

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他得出结论,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将会成为泡影。

书报检查制度是政府垄断的批评,是有法律形式的不合法制度。

并且还提出用新闻出版法来取代书报检查法,在前者中,自由是惩罚者;而在后者中,自由是被惩罚者。

书报检查发是用法律的形式不是真正的法律,利用自由来压制自由。

没有新闻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自由领域中取消新闻出版自由。

马克思还在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律自由和任命自由的概念。

他认为真正的报刊既是自由的报刊又是人民的报刊。

从新闻出版界的职业特征和职业道德角度来分析,新闻出版的最主要自由在于不要成为一种行业。

其自由报刊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自由报刊是人类精神自由表现的产物,承担着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的义务,同时与书报检查制度不相容,具有舆论监督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它不是挣钱的行业遵循独立的办报方针。

人民报刊的观点中,人的权威和人的类本质观点在人民报刊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这一报刊思想的灵魂和基础。

公民,已经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理智的力量作为合理观点的体现者出现。

在一系列批驳性文章中,马克思提出人民报社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新闻记者应该报道人民的呼声。

自由报刊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时它也要制造社会舆论。

浅析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自由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自由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自由思想作者:毕杨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追求共产主义和人类自由解放的理论航标,一直是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深入使之不断具体化中国化的追求之一,其中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自由思想和观念,尤其在《评普鲁士最近书报检查令》和《关于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的马克思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激进的、不妥协的抗争精神,以及马克思如何看待人类自由实现的途径问题,让我们明确了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对人的自由权利的保护。

人民幸福不仅是物质上的极大满足,更是精神上的自由解放,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始终是我们为达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的理论大纛。

关键词:自由;权利;思想理论;人民作者简介:毕杨意,男,汉,安徽省寿县人,硕士,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2一、马克思的自由观在谈到马克思的自由思想,首先,我们有必要对他的自由观做一个详细的了解。

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在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推动下,自由进一步获得了现实的规定性。

自由被理解为人的权利。

而资本家对人民的无情剥削使得马克思认识到必须要保障广大劳动人民的权益,而这首当其冲就是人民的自由权利。

马克思对自由观的概括主要集中在政治权利上,它包括人的财产权利、信仰自由权利、平等的权利、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等等。

然而,仅仅承认和维护人的自由权利,并不意味着人就能够从此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能够真正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法律上的自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自由,它还不是实质上的自由。

[1]二、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自由思想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一生非常重视人民的平等以及自由问题,甚至可以说将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马克思认为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体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这些思想在莱茵报时期体现得尤为突出。

从_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_分析马克思的早期新闻观

从_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_分析马克思的早期新闻观

32 2012年第05期探索与争鸣NEWS RESEARCH从《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分析马克思的早期新闻观□ 房新宁 李 川【摘 要】《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马克思写的第一篇政论文,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早期的新闻思想,也反映出无产阶级早期的新闻思想,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开山之作。

基于此,本文将对这篇政论文进行全面的梳理,试图从中分析马克思早期新闻思想的特点及其对构建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体系的价值。

【关键词】《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早期新闻观;价值1842年(1月初至1月底或2月初),马克思写成了他的第一篇政论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也完成了从康德的理性主义到黑格尔的理性现实主义思想的转变。

他思想上“确立了以人类自由理性为核心的新理性批判主义的法律思想。

”①至此,马克思真正地成为了一个“斗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在为人民争取利益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他战斗的武器不是别的,正是文字。

这些文字不仅深刻地揭露资产阶级虚伪的本质,而且还为无产阶级、为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全面胜利的有力保证。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马克思思想在新闻领域的体现,它对马克思新闻思想,乃至无产阶级新闻思想都有奠基之功。

一、《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写作背景1819年,普鲁士政府颁发了书报检查的法令,之后又陆续增加了一些新的书报检查措施。

这些“旧”的法令、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显露出它们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人们逐渐意识到政府颁布的这些所谓法令实质上是限制思想和出版自由,于是社会上不满之声顿起,人们强烈地要求自由的权利。

1841年12月,新登基的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制造自由假象,颁布了一项新的书报检查令,虚伪地表示要坚决反对对写作活动进行各种限制,还表面上承认公正、善意政论的必要性。

②普鲁士政府企图通过这种欺诈手段愚人耳目,实施其对书报检查进一步控制的真实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新闻学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
张媛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一、新闻出版自由的界定及其意义;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实现及发展;三、新闻出版自由是完美的自由。

关键词《莱茵报》马克思新闻自由
起新闻出版自由,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英国的政论家弥尔顿,他的《论出版自由》堪称出版自由斗争史上的一部经典,但马克思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激昂、更加完美的新闻自由观,且这种自由已经成为全人类追逐的目标。

由于马克思对新闻自由思想的论述主要来源于《莱茵报》时期发表的一些文章,且后来的新闻自由思想又被加上了阶级的观点,所以本文着重研究《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新闻自由思想。

在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中,新闻自由、出版自由、新闻出版自由这三个词都指的同一个意思,所以下文中出现的这几个词语没有差别。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界定及其意义
恩格斯曾在1844 年就对出版自由作过一个清晰的界定:“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地发表自由的意见。

”换句话说,出版自由即表达思想的自由。

准确地说,出版自由应该是通过新闻媒体来表达思想的自由,否则就成了“言论自由”。

在马克思的描述里,新闻媒体主要指的是报刊这种媒介形式,他认为报刊是“目前精神的最自由的表现”,“是个人表达其精神存在的最普遍的方式”,这也就是他为何极力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原因。

马克思把理想中的报刊称之为“自由报刊”,并赋予了它神圣的使命:“自由报刊是把个人与国家、世界联结起来的纽带。

自由报刊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而自我审视是智慧的首要条件。

”①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自由报刊是展现人民思想并进行思想升华的一个平台,是沟通人民与世界之间的一架桥梁,同时它还是人民自我审视的一个载体。

在马克思看来,新闻自由应该允许不同思想的共存,就像他曾经提到的,“真正自由的报刊即使生产出了坏的产品,但也仍然是好的”②。

马克思并不是重点肯定“坏的产品”,而是重点提出要捍卫大家自由表达思想和观念的权利。

不论是真理还是谬论,它们都有权利和机会进行自我表达,只有在这种互相碰撞的氛围中,所谓的真理才会孕育而生。

新闻出版自由不仅对人民表述思想、探索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与人类的其他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新闻出版自由不存在,其它的一切自由就可能会化为泡影。

只要自由的其中一种形式受到指责,整个自由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指责,自由就只能是形同虚设”③,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唯物辩证主义出发,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了新闻出版自由与其它自由之间的关系。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实现和发展马克思认为,新闻自由要实现,必须要有新闻出版法的保障;而新闻自由要发展,则要靠“批评”。

1、新闻自由实现的保障——新闻出版法
在马克思的第一篇论文——《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他对新闻出版法与书报检查法做了详细地对比:新闻出版法是真正的法律;而书报检查只是形式上的法律。

新闻出版法惩罚的是违法行为;而书报检查法惩罚的仅仅是意见。

④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新闻出
版法是从法律范畴上对新闻自由做出认可,也是保障新闻自由能得以实现的前提。

可以说,新闻出版法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人们的新闻自由权利永远不受侵犯。

2、新闻自由发展的条件——批评
马克思认为,新闻出版自由基础下检查是自身所产生的一种批评和审判,而书报检查则是为政府所垄断的一种批评。

⑤这里所提到的“批评”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矫正的过程。

也就是说,对于生长在新闻自由环境中的好“果实”及不好的“果实”,如何区分它们,批评就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各种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碰撞、斗争中,最终的真理通过重重考验而被世人所认可。

正如马克思所说:“你们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设下的障碍越多,你们获得的真理就越扎实!”,⑥这里所说的“障碍”其实指的就是“批评”。

批评是一种自发式的”审判”,是最终实现真理的必经之路。

三、完美的新闻自由
马克思所描述的新闻自由是完美的,它是脱离行业的高贵自由,更是超越阶级的普遍自由。

这种完美不但为新闻事业设置了制高点,也为全人类为实现真正的新闻自由提出了奋斗目标。

1、脱离行业范畴的高贵自由
马克思认为,如果贸然宣称新闻出版自由属于一种行业自由,这无非是对新闻出版自由真正含义的扼杀。

因为,行业必然是和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把新闻出版简单看作是一种行业,那就直接将其贬低为一种单纯的物质手段。

“当然,新闻出版也作为一种行业而存在,不过那已不是作者的事,而是出版商和书商的事了。

”⑦很显然,马克思对新闻出版自由的认识已经脱离了行业的范
畴,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和经济利益无关的高贵的自由。

“难道被贬低到行业水平的新闻出版能忠于自己的特征,按照自己的高贵天性去活动吗?难道这样的新闻出版是自由的吗?作者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马克思认为,把新闻出版当成行业去看待,就是把它同经济利益联系了起来,因此所谓的新闻出版自由难免已经不纯粹了,最终导致作者不会完全遵循自己的内心,而是被经济利益所左右。

这种不为探寻真理,而为谋取金钱的写作,是一种伪自由,是失去了它高贵天性的自由。

2、超越阶级的普遍自由
马克思的新闻自由观是超越了阶级的,是属于全人类的一种普遍自由。

列宁曾说过,阶级,就是指某个在政治、经济结构中占有支配权的集团能够强制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所得。

一般情况下,人民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而在阶级社会里则不同:法律只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这体现出的是各个阶层在享有权利时是否对等的问题。

而马克思却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因为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即使有,最多也是反对别人的自由。

不得不承认,自由是各种各样的,有时表现为特殊的特权,有时则表现为普遍的权利,“问题不在于新闻出版自由是不是应该存在,而在于新闻出版自由是个别人物的特权,还是全人类精神的特权?”⑧。

显然,马克思认为的新闻出版自由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个别人物的特权,而是属于整个人类精神的特权,是属于全人类的一种普遍自由,它是超越了阶级而存在的。

结语
从马克思的描述中,我们领会到了什么才是完美的新闻自由,但在现实中,由于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完美的新闻自由其实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


便如此,新闻自由仍在努力地完善自己。

同时,我们坚信,新闻自由将会逐渐完美。

我们期待马克思的“完美自由”理论的实现。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⑤《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⑥《新莱茵报审判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1995
⑦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责编:周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