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_第二节_人口_第2课时_人口东多西少
1-2人口(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人口【教学内容】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东多西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的人口总数,了解我国的人口特点。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过程和方法:(3)能用实例说明我国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4)结合相关地图和资料简单分析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结合我国人口现状,树立正确人口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口增长给我们国家带来的人口问题;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谈话法。
【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设疑导入:世界上陆地面积排行前三的国家,你还记得是哪几个国家吗?学生回答:俄罗斯陆地面积世界第一,加拿大第二,中国第三。
提问:你知道面积排行前三的国家人口分别是多少吗?讲解:俄罗斯和加拿大虽然陆地面积很大,但是人口并不多,俄罗斯人口居世界第九,加拿大居世界第38位,我们国家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或者案例让你能够感知到我们国家人非常多?(利用身边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事件和案例让学生有话可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旅游景点,医院,春运时人潮拥挤的图片。
二、讲授新课(一)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大声朗读:朗读课本第11页第一段,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数量及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讲解: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人口数量达到5000万人以上,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人的省级行政区域就有10个。
如果全中国的人手拉手站在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
1.人口自然增长率讲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来衡量。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及优化训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及优化训练答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主要内容为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增长以及人口问题。
教材通过文字、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口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和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口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我国人口的具体数量、分布、增长及其问题,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及其特点,掌握我国人口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图表等资料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人口问题,树立人口意识,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及其特点。
2.难点: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结合我国实际人口政策及其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人口数据、图表、图片等资料。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好教学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人口会增长这么多?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等数据和图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针对我国人口特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我国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02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人口说课稿新人教版

-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人口状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 设计模拟实验,如:模拟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政策效果。
4. 多媒体设备:
- 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人口问题。
- 播放纪录片,如:《中国人口大迁移》,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3. 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提高教学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在讲述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时,可以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问题。
4.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5. 拓展教学内容,引入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人口政策动态,提高他们的时代使命感。
4. 题型4: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 题目:请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应对措施。
- 答案: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表现为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供给减少等。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生育率下降,同时人均寿命延长。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应采取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鼓励生育等措施。
(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讲解我国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等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2) 讨论法:针对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践法: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众多的人口)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撰写观后感: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资源后,撰写观后感,表达自己对视频内容的思考和感悟。学生可以通过撰写观后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5)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课后拓展活动,共同阅读推荐材料、观看视频资源,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人口众多的人口的认知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互动式教学: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使用了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人口众多的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这种辅助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如果安排了关于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土壤、植物、水等,并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例如,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小组讨论区,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讨论桌和椅子,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精品课时教案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课题疆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尝试运用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知道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
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4.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能够在图上指出主要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说出其简称和行政中心。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读图、观察地球仪,进一步巩固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
2.通过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初步掌握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举行各种活动和展示资料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地图上熟练掌握重要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说出其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难点省级行政区域的轮廓特征和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的视频资料)每天早晨,鲜艳的五星红旗都会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在祖国的心脏——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升起,我们每个人都为出生和成长在这个伟大的国家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从今天开始,我们地理课开始了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认识和了解,今天先认识其辽阔的疆域。
自主学习一、优越的地理位置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2.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海陆兼备的大国1.我国的领土最南端为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人口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数据和图表,知道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分布不均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种种问题。
【教学难点】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教具学具】板图课件多媒体
【教法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发讲授法。
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

八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是学生在七年级学习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开始学习的中国地理的第一章,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我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与人口国策。
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所以说它在中国地理的学习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众多的人口是本章第二节,通过“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东多西少”两项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突出,学习本节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理解计划生育国策,形成正确的人口发展观,要引导学生学好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询知识的热情高涨,但知识储备有限,思维的深度不够,逻辑推导、分析、鉴别能力需要提高。
这部分内容虽然在七年级上册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接触过,但针对初二学生认识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的特点,仍需教师引导补充。
【课程标准】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观察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结合教材,分析其原因。
2.通过资料分析,理解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知道现阶段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3.通过观察中国人口分布图,归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4.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能够说出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提到中国的人口,大家能用怎样的关键词形容它呢?为什么到处都是拥挤的人群?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为13.6782亿人!(转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很多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人口政策说三道四,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人口的特点,通过深入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用事实来驳斥外国的不当言论。
人教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课程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通过读我国人口密度图掌握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重点与难点】1.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2.能从数字资料和地图资料中,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情景导入丽丽全家在讨论人口问题,他们各持己见。
爷爷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奶奶说:人多好种田爸爸说:早生儿子早享福妈妈说:人少好过年谁的观点正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人口》。
二、新课学习(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人口数量世界第一自主学习:学生自读P11面课文第一段,了解我国人口数量及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经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5,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
结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口增长状况(1)小组合作: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及教材p11第二段,回答:人口增长速度: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______;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_____。
(较慢;迅速)(2)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增长较慢?而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新中国成立前:经济落后;战争、灾害频繁;疾病多,人口死亡率高。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医疗卫生条件改善)3.人口多的利与弊同学们读教材p11第三段,分析人口过多给我国带来的利与弊。
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弊: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的需求数量巨大,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为沉重的压力。
4.我国的人口国策及成就自主学习:同学们读教材p11第四段,分析下列问题:人口过多带来了许多的弊端,那么我国政府所什么定为我国的人口国策呢?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现在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人口国策:计划生育取得成就: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从1970年的2.58%降低到2010年的0.48%,使“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人口东多西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东多西少。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难点
读图总结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13.40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那么我国人口分布均匀吗?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人口的分布。
二、讲授新课
教师:还记得学习世界人口分布时,是怎样计算人口密度的吗?
学生:人口密度等于总人口数除以总面积数。
一个国家的人口密度等于该国的总人口数除以该国的总面积数。
算一算:请大家结合我国的人口数和面积数计算,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约为多少人/平方千米?
学生:我国陆地领土的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数为13.7亿(香港709.76万+澳门55.23万+台湾2316.2万),计算得出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
教师: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千米2,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7人/千米2)的3倍多,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活动:观察教材第13页图1.13“中国人口的分布”,提出探究问题:
(1)读图,对照图例中的人口密度数值,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均匀吗?人口分布以哪条线为界?
(2)找出两个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再找出两个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
说明各地的人口密度各为多少人/平方千米。
(3)讨论分析:造成我国东西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人口稠密地区和人口稀疏地区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订正反馈。
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代表发言,全班评议。
学生1:对照图例发现,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人口分布界线为黑河—腾冲—线,该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该线西北部人口稀疏。
学生2:人口密度较大的有江苏省、河南省、四川省等,人口密度较小的有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
学生3:通过我们大家的分析,发现造成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有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
如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气候温暖湿润的平原、盆地,因为这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稀疏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势崎岖、气候恶劣的高原、山地地区,那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教师:观察图中文字说明:我国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面积及人口所占的比例为多少?
学生: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
填表对比如下: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说明: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黑河—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200人每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适宜人们生产和生活。
而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每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教师:可见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高原和山区。
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及开发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探究活动:完成教材第14页活动,感受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通过读图讨论、分析归纳,我们知道了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