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老子》五章 课件 (共26张PPT)

汉代刘向《说苑·敬慎》上记载:春秋时期, 中国教育家常枞(zōng)弥留之际,他的学生 老聃(即老子)前来探望,并讨遗教。常枞 “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 ‘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 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 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常枞曰:‘噫,是已!天下之事尽矣,何以复 语子哉!’”常枞以刚齿比柔舌先亡的事实, 启发老子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
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 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 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 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 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 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 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理解: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
深老曾懂子担周者任朝“,的周图楚藏书苦室典县之籍史厉,”学乡, 曲问 弃仁渊官里博西人,去见,也周至(王函籍室 谷贯衰 关微 遇), 见, 姓关 书李,令氏“尹,喜于是。名老尹耳喜子,乃请字著求他书聃上著 (下姓篇氏,)言道,德周之守意藏,五室千之
余言,而去”,最终成了
史隐也士(,职“莫务知)所。终”。
——《史记》
• “老是考,子是孳。”
• “考教众理,达成圣孳,乃孳生 万物,善化济物无遗也。”
▪他是圣人,研究许多道理,善于育 化别人,济物又没有遗留,神圣地孳 生出万物,因此叫老子。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千 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 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 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 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 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 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 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②《老子》五章精品课件共95张PPT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能过说出来,它就不是 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够叫得出 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 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 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 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 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 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 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 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 ,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 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 ,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 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 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 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 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 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 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 ,千古流芳。”
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 王室衰微,弃官西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 言,而去”,最终成了 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称《道 德真经》、《老子》、 《五千言》、《老子五 千文》,传说是春秋时 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 来源。《道德经》分上 下两篇,共81章。它是 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 哲学著作。
性。
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 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 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 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 母”“众妙之门”“万物之 宗”。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儒道互补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汇编精品PPT课件

3.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韩非子·初见秦》
【古文今译】 不知道就说,是不明智;知道了却不说, 是不忠诚。
【评说】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还时常发表言论,是可怜; 明明自己知道,却佯装不知,想看别人笑话,是可恨。
夯基础 一、作者名片 老子(约前580-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 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 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传 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 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 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 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函 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 厚。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 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 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三、文学常识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 也称《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 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 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 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 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答案:1.名可名 非常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皆知善 之为善 3.民利百倍 民复孝慈 盗贼无有 4.而攻坚强 者 莫之能胜
诵读第一、二章,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道.①可道.②,非.常.③道
①(
) ②(
) ③(
)
2.常有,欲以观其徼. (
)
3.天下皆 知美之为美 ,斯恶.①已.②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 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 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 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 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另外,孔子立志高远,守道正直,见识通达,自然出语气质刚毅,气势 凌云,气象磅礴。例如选文中,他的弟子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马 上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尽管面对的是他最为欣赏的弟子,但是由于涉及的问 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孔子还是回答得极为斩截,气势凌厉,不 容置辩。孔子的语言气势,有时是通过设问、反问达到的,如:“由!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更多的是通过排 比句式造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四 个“非……勿……”语言整齐而连绵,明确地界定了仁者待人接物的 准则,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点评君子与小人,孔子认为其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仁德,有 了仁德就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有了仁德,便能克己复礼,见义勇 为;没有仁德,则会沉浸于功利而无所不为。因此,在孔子看来,义与 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本质上是为人间大义而生存, 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如果需要用牺牲义的手段取得,那 么这样的富贵便不值得追求。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4.词类活用
(1)名可名.,非常名(
)
(2)无,名.天地之始(
)
(3)欲以观其妙.(
)
(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5.特殊句式
(1)是以不去(
)
(2)天下莫柔弱于水(
)
(3)莫之能胜(
)
答案
1.jiào shì gòu jì xǐ yú 2.(1)使……安适/安稳/安抚,抚慰/安置、安放/哪里 (2)兵器,军械/士兵,军队/战略 (3)坐车/趁着,凭借/冒着/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4)回复,回归/再,又/重复 (5)未染色的丝/白色的/空,白白地/平素,一向 (6)丑/厌恶,嫉妒/怎么,哪里 (7)容易/改变,变换/交换/轻视 3.(1)不是永恒不变的 异乎寻常的;特殊的 (2)抛弃学问 失传的学问;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3)灾祸 不吉祥
(2)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 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 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 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②《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 天地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就展示了他的辩证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核 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 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 规律。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 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 2 《老子》五章课件PPT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老子(约前 580—前 500),姓李名耳,字 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吏,晚年 辞官隐居。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受益颇多。
栏目导航
[知经典] 闪烁辩证光芒的哲理经典——《老子》
1.《老子》的主要内容 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老子》,也 叫《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 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 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栏目导航
②《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 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释宇宙 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 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 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为,企图缓和尖锐 的社会矛盾的现实。
栏目导航
第 4 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名可名,非.常.名 古义:就__不__是__永__恒__不__变__的__。_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 (2)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古义:_抛__弃__学__问__。__ 今义:失传的学问;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栏目导航
第 5 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判断句) 译文:可__以__言__说__的__道__理__,__就__不__是__永__恒__不__变__的__道__理__;__可__以__被__命__名__ _的__名__称__,__就__不__是__永__恒__不__变__的__名__称__。___ (2)天下莫柔弱于水。(状语后置句) 译文:_天__下__没__有__比__水__更__柔__弱__的__了__。__
栏目导航
[知经典] 闪烁辩证光芒的哲理经典——《老子》
1.《老子》的主要内容 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老子》,也 叫《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 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 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栏目导航
②《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 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释宇宙 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 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 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为,企图缓和尖锐 的社会矛盾的现实。
栏目导航
第 4 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名可名,非.常.名 古义:就__不__是__永__恒__不__变__的__。_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 (2)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古义:_抛__弃__学__问__。__ 今义:失传的学问;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栏目导航
第 5 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判断句) 译文:可__以__言__说__的__道__理__,__就__不__是__永__恒__不__变__的__道__理__;__可__以__被__命__名__ _的__名__称__,__就__不__是__永__恒__不__变__的__名__称__。___ (2)天下莫柔弱于水。(状语后置句) 译文:_天__下__没__有__比__水__更__柔__弱__的__了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2《老子》五章 同步授课课件

理解
• 本章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像有无相 生一样,强弱刚柔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 的,可以相互转化。
• 老子认为,这种方法论可以运用于政教。
小国寡民。使 有什伯之器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虽有舟舆,无 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国家变小,使 人民稀少。即使有各 种各样的的器具也不 使用。使人民重视死 亡,而不向远方迁徙.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 不必每次坐它;虽然 有武器装备,却没有 地方去布阵打仗。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斯:就; 恶:丑; 已:矣;
生:生成; 成:成就; 形:衬托
倾:补充; 和:调和; 随:追随
(译文):
当天下都认为“美”是“美好”的时候,就知道丑了; 当天下都认为“善”是“善良”的时候,就知道邪恶了。 所以 “有”跟“无”是相互共生的,“难”跟“易”是相互辅 助的,“长”跟“短”是相互衬托的,“高”跟“低”是 相互依附的, “声”与“音”互相调和,前跟后相互追
• 这是“无为”而大治。
归结
• 第一章: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运行规则 与变化规律。是永恒的,难以穷尽的。有 无相生,道是玄妙之门。
• 第二第十九章:不言而教,无为而治。绝 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 第七十八章:强弱刚柔既是对立的,又是 统一的,可以相互转化。
•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于一般的简单比喻。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 之。
(章七十七)
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 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 不足时拉一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第2课《老子》五章(共56张PPT)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

中国经典文化研读
—— 五 章
2018/12/22
1
学习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 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 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 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 思想,“道”、 “有”与“无”、“师法自 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 2018/12/22 2 入研讨。
文言知识
读音 音声相和(hè ) 夫(fú )唯弗居 受国之垢(gòu) 虽有舟舆(yú )
2018/12/22
3
文言知识
重点字词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 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 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 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19
2018/12/22
道法自然
2018/12/22 20
◎辩证观◎
祸和福相互渗透, 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老子》有丰富的辩证法思 想,处处提醒人们不要走 极端:
2018/12/22 21
第二章 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27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人之全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2018/12/22
—— 五 章
2018/12/22
1
学习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 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 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 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 思想,“道”、 “有”与“无”、“师法自 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 2018/12/22 2 入研讨。
文言知识
读音 音声相和(hè ) 夫(fú )唯弗居 受国之垢(gòu) 虽有舟舆(yú )
2018/12/22
3
文言知识
重点字词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 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 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 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19
2018/12/22
道法自然
2018/12/22 20
◎辩证观◎
祸和福相互渗透, 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老子》有丰富的辩证法思 想,处处提醒人们不要走 极端:
2018/12/22 21
第二章 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27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人之全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