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合集下载

山东大学(威海)第四届本科生科研助理(URAP)考核结果

山东大学(威海)第四届本科生科研助理(URAP)考核结果
优秀
海洋学院
王晓群
朱启忠
菊芋酶的应用
优秀
海洋学院
毕延志
李裕强
体细胞重编程研究
优秀
海洋学院
卞舒惠
张小葵
脉红螺繁育生物学的研究
优秀
海洋学院
邱京晶
张小葵
脉红螺的生态育苗技术
优秀
海洋学院
张铭楠
张小葵
紫球藻的高密度培养
优秀
海洋学院
蔡晓薇
杜宗军
海洋细菌珠胶酶研究
优秀
海洋学院
曹朝辉
杜宗军
新型珠胶酶应用
优秀
海洋学院
马春霞
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优秀
法学院
孙鲁霞
刘洋
现代化视野下中国特色政治体系建构研究
优秀
法学院
赵明阳
刘洋
现代化视野下中国特色政治体系建构研究
优秀
法学院
王文锟
马莉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立法研究
优秀
法学院
陈羽茜
马莉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立法研究
优秀
法学院
郭韵如
焦宝乾
《法律修辞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于嫦娥1号干涉成像光谱仪数据的月表Feo含量测定
合格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李亚节
杨田林
IGZO-TFT的制备与研究
合格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罗经纬
宋淑梅
基于合金三明治结构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和特性研究
合格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付捷
陈绍霞
新物理对高能宇宙线的研究
合格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钱程
关成波
星体的引力坍塌

统计建模获奖题目

统计建模获奖题目
夏豪杰、穆岩峰、徐虔
天津财经大学
3
北京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李文磊、郭燕婷、张彤
中国传媒大学
4
首都市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唐静、张洁、蒋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5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汪晓芳、汪亭亭、王丹丹
安徽财经大学
6
上市公司生存特征分析
王慧灵、刘娇、李俊锋
西南财经大学
7
上市公司盈利与预测
韩红梅、陈淑洋、张丽璇
鲁东大学
48
GDP上行与电力下滑之偏差模型研究
马婷、 张 君、邸一浏
山西财经大学
49
我国就业长期和短期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肖云、周巧、杨絮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0
金融稳定性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曾得利、王佳、崔衍安
湖南大学
51
天量信贷对物价走势冲击模型研究
张靖、刘慧慧、王璇珍
山西财经大学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6
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消费函数关系研究
杨娜、刘晓飞、冯春琳
北方工业大学
7
成都地铁沿线房价变动研究
董文亮、王道新、罗媛
西南财经大学
8
基于聚类分析的ADR信号检测模型源自黄成、张磊、刘文林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9
区域软实力的测度及其对区域发展的贡献
杨少娜、孙鹏、袁妍
浙江工商大学
10
经济理论对人行为的影响
30
网络视频点播系统中的用户行为分析与建模
陈磊、张西文、张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1
利率变化影响股市波动性的模型分析与实证
马星亮、熊燕、赵建宁
西南财经大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发展协调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发展协调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制度稳定性 制度变迁 创新导向 创新主体 全面性 偏离份额 依存基础 低碳经济 低碳社会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口分布 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 产业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中部城市群 一体化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2011年 科研热词 经济发展 科学无神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协调性 协调发展 中国 马克思主义信仰 非合意产出 防范措施 金融核算 金融产出 资源节约 资源禀赋 贸易依存度 西部大开发 耕地集约利用 经济增长 经济发达镇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全球化 精神家园 空间差异 社会物质积累 生态经济化 甘肃省 环境法学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 环境技术效率 环境技术 环境创新能力 法制化 沟通 民法学 档案高等教育 档案学专业 机会平等 本质特征 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 新疆 文化资本评价体系 文化资本 数据包络分析 效率评估 效率与公平 政府权责体系 异化风险 广东省 完善 存在问题 大学生群体 外国直接投资(fdi)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期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开始改变了中国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面貌,为中国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这么多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一直坚持着不断为国家制定一系列符合国家发展和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五年计划,已经制定了12个五年计划了,最近党才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中公布的“十二五计划”,五年计划一个一个的实现,使中国从以前落后的情况变成了现在有一定国际地位的世界强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快速进步,民族团结,政权稳定,文化得到保护和发扬,社会和谐,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人民可以安居乐业,这些无不证明着五年计划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十二五计划”即将实施,那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十一五计划”这五年对我国发展的直接作用。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

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这个判断符合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表达了亿万中国人共同的生活感受。

全面把握、深刻理解这五年我们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所积累的弥足珍贵的经验,所创造的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五年里,艰苦努力,抓住机遇,化解矛盾,战胜困难,所以才可以取得如此成就。

一、我国经济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能够胜利完成的,“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700美元,迈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建设协调性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建设协调性分析
区域 经 济 作 为 整 个 社会 经 济 的基 础构 成 , 区域 为空 间 载体 以
并不等于先进的意识。同在一片蓝天下 ,同处改革开放年代 , 面
通 常包 含 了特 色 资 源 特色 产 业 、特 色产 品 、特 色 技术 和特 色 经 对 同样的 富民政策 , 南沿 海地 区却能抢 占先机 , 发展上走在 东 在 济 区域等 内容 。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 、关联性 、相对独立性和空 全 国的前列。而有些既有丰厚 的文化遗产 ,经济建设又取得 巨大
1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 的相互协调 ” 科学发展观 ,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 总结我国 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 发展 ,核心是 以人 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 题 ,经济发展仍 然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但已不再是发展的全部 目的 ,而是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却非惟一的 内容 ,是发展的前提
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 求 , 研究和探讨 区域经济和 区域 文化发展的 发展实践 , 借鉴国外 发展经验 , 适应新 的发展要求提 出来 的。 …科 实现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是构建社会 主义 和谐社会进程 中亟 协调可持 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 ) ” 1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 待破解 的问题 。
一互关 系
区域经济与 区域文化的相互 关系 ,就 其本 质而 言,是经济与 和 基 础 。在 科 学 发 展 观 中 ,发 展 始终 是 以人 为核 心 的 。 同 时 ,科 、 文化的内在联系 。经济与文化 的基本关系 ,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 学 发 展观 特 别 强 调 发 展 的全 面 协 调 和 可 持 续 性 。发 展 不 仅仅 是 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 。首先 ,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 。经济 经济 发展 ,而是经济、政治 、文化 、社会的全面发展 。构建社会 发展 为文化发展奠定坚实 的物质基础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资本与民族经济发展——基于民族文化市场效用的分析

社会资本与民族经济发展——基于民族文化市场效用的分析
和 “ 文 化 构 造 ”,而 且 其 “民族 特 性 ” 和 “ 文化 构造 ”是 可 以在 生 产 过 程 中发 挥 作 用 ,并 具 有 市 场 效 用 和 消 费 价 值 的 可 转 化 性 的 因 素 ,借 用 斯
的 命 运 ,始 终 是 当 下 民族 经 济 研 究 的 热 点 命 题 。 我 们 期 待 ,有 着 丰 富 历 史 与 文 化 多 样 性 的 各
费 行 为 能 够 更 为 真 实 地 印 证 民 族 经 济 现 实 , 在 包
资 本 以及 民族 文 化 产 业 化 等 概 念 也 常 常 被 引 用 和
阐 释 ,研 究 者 期 待 ,既 依 赖 通 用 的经 济 学 范 式 进
行 理 论 解 释 ,又 能 对 不 同 民 族 的 经 济 现 象 与 经 济
民族 的 经 济 理 性 ,能 够 有 效 地 支 持 我 国 现 代 经 济 的 整 体 性 构 造 ,其 多 彩 的 民族 性 能 够 衍 生 出 多 样 的 市 场 需 求 和 产 品 价 值 , 民族 经 济 能 够 成 为 市 场
密 的解 释 ,资本 应 该 包 括 “ 所 有 居 民 的 有 用 能
提 供 多样 性 选 择 。 关 键 词 :社 会 资 本 ; 民 族 经 济 发 展 ; 民 族 文 化 ; 市 场 效 用
在 民族 经 济 的 研 究 中 ,除 劳 动 、商 品 、价
消费需 求 的经济 资源 。
值 、 资 本 、市 场 、 产 业 等 等 一 般 概 念 的通 识 性 表
民 族 经 济 发 展 不 仅 仅 是 实 践 命 题 ,也 是 需 要
力 ”, 由 此 ,将 这 一 斯 密 思 想 引 申 至 本 研 究 主 题 , 即 为 :进 入 现 代 经 济 体 的 任 何 民族 ,有 助 于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对国外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从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绿色GDP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述评;对国内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述评。

标签:经济增长;质量;述评人类历史上长期极度的物质匮乏使得人类特别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然而现代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幸与灾难。

那种单纯追逐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日益引起人们的质疑和批评,人们开始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希望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善,带来社会的和谐,带来人类自身的发展。

相对来说,国内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要多于国外,国外的文献主要研究的是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的一些课题。

1 国外研究述评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进行批判、反思和总结。

发展经济学家迈耶(1984)认为:“发展经济学家不再朝拜于GNP 的圣坛,而是全神贯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质量。

”巴基斯坦政府的一位官员说:发展问题必须定义为对最恶劣的贫困形式的一种选择性进攻,发展目标必须根据疾病、文盲、贫穷和不均等不断的减少和最终消除来确定。

萨缪尔森(1999)认为,经济增长代表一国潜在GDP或者国民产出的增加,是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PPF)的向外推移。

这是对经济增长这个概念最初的定义,从量的角度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定义经济增长。

库兹涅茨(1971)是这样定义“经济增长”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

”这一定义不仅规定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基础和条件,包含量和质的因素,而且把制度、思想意识等社会条件的改变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这有些接近于经济发展的概念。

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1977)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是:“物质生产资源变化过程的总和,以及由此而增加了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通常被称为这一社会经济结构的经济增长”,并强调“在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中,不仅应该包括生产资源的增加,生产量的增长,而且也应该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期(总第203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X I AM EN U N IVERS I TY (A rts&Soc ia l Sc iences)N o .12011G enera l Se ria lN o .203我国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徐明生(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福建厦门361005)收稿日期:2010-10-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时期社会公平与利益协调研究 (10BJL027)作者简介:徐明生,男,福建莆田人,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助理教授,经济学博士。

摘 要:文化资本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文化资本进行量化,并测量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有必要的。

文化资本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从有形的文化资本和无形的文化资本两方面选取指标。

实证检验表明:我国区域的文化资本存量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我国区域文化资本和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性,但是相关性不强,二者的区域协调性较差;但从全国来看,文化资本和经济发展仍存在长期的均衡协调关系。

从长远看,注重文化资本建设,提高文化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资本;经济发展; 纵向 拉开档次法;文化资本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11)01-0030-08一、引言及文献综述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我国也多次提出现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布迪厄(B ourd ieu ,1986)首次提出了文化资本的完整概念之后,此概念就被不同的研究领域的学者广泛采纳使用。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对文化资本做进一步的概括阐述,并对我国文化资本进行量化评价,进而对文化资本与经济的协调性做出实证分析。

(一)文化资本的内涵国外对文化资本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 rdieu)和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索罗斯比(Throsby)。

布迪厄在其著作!资本的形式∀(1986)一文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

他认为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能够转化为经济资本,并且指出文化资本由三种形态构成:体化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情趣方式存在(如语言习惯、行为方式);物化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如艺术品);体制化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存在,指个人持有的文化资本在制度上被认可(如各类文凭、证书)。

索罗斯比(Throsby ,1999)将文化资本看做一种经济现象,明确地把其引入经济学范畴。

他认为,文化资本就是以资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这种积累可能转而影响货物和服务,随着时间的流转使得商品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经济价值。

我国对文化资本的研究开展较晚。

高波、张志鹏(2004)是我国较早对文化资本进行研究的学第1期徐明生:我国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者,他们从文化与资本两方面的特点定义了文化资本,认为文化资本就是人们所习得的能够为其未来带来收益的特定价值观体系。

袁晓婷、陈春花(2006)进一步对文化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分析。

她们认为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文化资本表现为消费需求、经济和社会制度中的非正式制度、文化习俗、价值观的创新等,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文化资本表现为非正式制度和意识形态。

金相郁、武鹏(2009)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综合概括得到文化资本的定义: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作为人类劳动成果的文化价值的积累,是包括文化能力、文化产品、文化制度在内的文化资源的总和。

同时,他们指出文化资本大体可分为有形的文化资本和无形的文化资本两部分。

其中,有形的文化资产包括固体文化资产和产品文化资产,无形的文化资产包括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文化资本是未来能带来收入的,以财富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包括文化能力、文化产品、文化制度等方面,又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部分。

(二)文化资本的量化目前对文化资本的量化研究较少,而且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量化指标。

较为权威的文化指标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的和新西兰政府设计的两套指标,这两套指标被国内学者广泛参考用来建立文化资本评价指标。

金相郁、武鹏(2009)就参考这两套文化指标,兼顾数据的可操作性,从固体的、产品的、身体化的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四方面设计了我国文化资本的评价体系。

同时他们利用2005年我国各省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省级区域的资本存量水平进行了测算,发现文化资本存量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平衡现象。

类似地,孙维(2009)也在参考了上述两套文化指标从固体文化资本、文化服务、文化氛围、新文化产品四个方面建立了我国的文化资本评价体系,同时他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7年全国31各省市的文化资本存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也得到了我国文化资本存量区域差异显著的结论。

(三)文化资本与经济的关系过去对文化资本与经济的关系的探讨大都是定性分析。

Throsby(1999)在对文化资本的几点猜测中,提出文化资本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一样,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作用的观点,并指出文化资本如同自然资本一样有益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忽略文化资本发展会导致文化体系崩溃,必然使得社会福利和经济产出丧失。

高波、张志鹏(2004)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分析,说明文化资本具有报酬递增,并且制约着人们对资源、技术、制度等要素选择的特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他们相信文化资本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与衰退的关键性因素和最终解释变量。

金相郁、武鹏(2009)在对2005年各省文化资本定量分析后,对上述猜测进行了实证研究。

Coch rane(2006)也在研究中指出文化资本的开发对于一个国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二、文化资本与经济协调性的实证研究(一)文化资本与经济的区域协调性1.各区域文化资本存量测量结合第一部分的分析,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西兰政府的文化指标以及上述学者的文化资本指标,并考虑到我国现有统计现状,本文尽可能选取文化资本存量指标,在没有存量指标情况下,选取与存量指标存在正相关的流量指标替代。

本文建立了文化资本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本文收集了2008年我国31个省市数据。

鉴于各指标均为相对指标,为了便于比较,将全国的数据也加入样本中。

由于各个指标单位不相同,首先选用极值处理法和标准化处理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均为正指标,极值处理法公式如下面公式:x#ij=x ij-m jM j-m j(1)其中,x ij是指标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指标值,M j=m axi {x ij},m j=m ini{x ij},x*ij是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

表1文化资本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计算方法单位有形的文化资本文物藏品藏品数量/人数件/万人公共图书馆数公共图书馆数/人数个/万人公共图书馆拥有图书数图书馆藏书册数/人数册/人文化业从业文化业从业人员数/总就业人数%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人数元/人无形的文化资本演出观看观看演出人次/人数次/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人数项/万人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量/人数个/万人文化事业费文化事业费/人数元/人注:计算以上各指标时,基础数据来自!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常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有多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方法、专家评价法等,本文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区域文化水平存量做出评价。

为了了解数据是否适用因子分析方法,首先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KM O测度和Bar tl e tt检验结果KM O抽样充足测度Ba rtlett球体检验0.610卡方近似值自由度显著性239.503360.000表2中显示KMO值>0.5,B artlett检验结果为显著,因而数据适用因子分析方法。

利用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如表3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只有上海、北京的文化资本存量综合得分大于1,数值分别是仅居其后的天津综合评分的3.7倍和2.5倍。

整体看来,仅有前面的8个省市的综合得分为正,且差距较大,其他区域综合得分较为集中,从-0.03到-0.41不等。

从位次来看,31个省市中,有12个省市的文化资本存量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个省市文化资本存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都说明我国文化资本存量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

根据SPSS软件计算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先算出各个地区各主成分因子得分,再以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为权重,对各个地区的主因子得分加权,得到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和位次,如表4所示。

2.各地区文化资本与经济的协调性用各地区的人均GDP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

为检验文化资本量与经济之间的协调性,利用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文化资本量和人均GDP两变量的Spear m an秩相关系数和Kenda ll-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徐明生:我国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相关系数,得到Spear m an相关系数=0.688、K enda ll- 相关系数=0.555(p值都小于0.01,通过检验)。

因而看出区域文化资本和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Spear m an相关系数和K enda ll- 相关系数都不高,说明我国文化资本与经济的区域协调性较差。

表3各地区文化资本水平因子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初始特征值提取载荷的和的平方主因子数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数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14.32148.01148.0114.32148.01148.01121.40415.59763.6081.40415.59763.60831.16212.91376.5211.16212.91376.52140.8359.27685.7970.8359.27685.79750.8129.02194.8170.8129.02194.81760.2983.31198.12870.1001.11399.24180.0450.50499.74590.0230.255100.000表4各地区文化资本综合得分及位次地区综合得分位次地区综合得分位次地区综合得分位次上海1.95911重庆-0.069512陕西-0.224623北京1.31142全国-0.079013江西-0.228324天津0.52773海南-0.101914山西-0.233725浙江0.34064山东-0.102515广西-0.250426西藏0.20665内蒙古-0.142216云南-0.267227江苏0.14356青海-0.161617安徽-0.282228广东0.09927新疆-0.173418河南-0.310529宁夏0.07768湖南-0.175419河北-0.340730福建-0.03559湖北-0.178620甘肃-0.403031吉林-0.039310四川-0.196421贵州-0.409132辽宁-0.046911黑龙江-0.213822(二)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1.我国1996-2008年各年份文化资本存量测量以下将利用我国1996-2008年的相关指标,对全国文化资本存量的发展状况做出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