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与技术法规
什么是标准文件、技术法规

什么是标准文件、技术法规?
1、标准文件
标准文件是,“为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导则或特性值的文件”(ISO/IEC第2号指南)。
标准文件是一个通用术语,它包括如标准,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法规等文件。
技术规范是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应满足技术要求的文件。
它可以是一项标准(即技术标准),一项标准的一个部分或一项标准的独立部分。
在我国,对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称为规范,规范是标准文件的一种形式。
操作规程,又称作业规程,它是,“为设备、构件或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或使用介绍规程或程序的文件。
(ISO/IEC第2号指南),它也可以是一项标准,一项标准的一部分或一项标准中的独立部分。
在我国,对工艺,操作,安装等具体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作的统一规定称规程。
这些规程也是标准文件的一种形式。
对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生产某种产品或进行某种工作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所规定的限额叫定额,定额也是标准文件的一种形式。
对工作的原则,方法或概念等提出指导性或推荐性要求的文件是指南或导则,国际标准化组织把它作为一类标准文件。
2、法规和技术法规
法规是由权力机构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ISO/IEC第2号指南)。
提出技术要求的法规是技术法规,它可以直接是一个标准、规范或规程,也可以引用或包含一项标准,规范是规程的内容(ISO/IEC第2号指南)。
实际上。
技术规范可以简述为符合法规要求所采取技术措施的导则,如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健康卫生等方面技术规定。
依据我国《标准化法》规定,强制性标准就是技术法规。
技术法规与标准

什么是技术法规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WTO/TBT)对“技术法规”的定义是:“技术法规——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相应加工和生产方法的,包括可适用的行政管理规定在内的文件。
技术法规也可以包括或专门规定用于产品、加工或生产方法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技术法规和标准相比,既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相同的部分是:它们规定的内容都有产品特性、相应的加工或生产方法、相应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
不同的部分是:1)技术法规是强制执行的,而标准是自愿性、非强制执行的;2)技术法规中包含有行政管理性规定,而标准中没有;3)技术法规由具有立法权的机关批准发布,标准则由公认的机构批准发布,包括可以由民间机构批准发布;4)技术法规可以只作出原则的规定,具体技术内容可以采取引用相关标准的方式,而标准往往是规定具体的技术内容。
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属于技术法规范畴。
什么是标准分类号?若果您拿到一份标准,您在标准封面的左上角会发现类似下面的两行字母和数字,他们就是标准分类号:ICS 13.120A 12。
位于上方的是“国际标准分类号(又称ICS号)”,位于下方的是“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编制、维护和管理的国际性标准文献专用分类号。
世界贸易组织(WTO)委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负责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中有关标准通报事宜的具体实施。
为此,WTO秘书长与ISO秘书长共同起草了一个备忘录,明确规定,标准化机构在其通报工作中,要使用国际标准分类号。
ICS 是一种数字等级制分类,根据标准化活动和标准文献的特点,类目设置以专业划分为主,适当结合学科分类。
原则上由三级构成。
一级类按标准化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划分,设41个大类,402个二级类,833个三级类。
一级类和三级类采用双位数表示,二级类采用三位数表示;各级类目之间以圆点相隔。
技术法规名词解释

技术法规名词解释
技术法规是指为了保障技术领域内的安全、质量、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公共利益,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这些法规通常涉及特定的技术标准、操作程序、产品要求、检测方法、监督管理等方面,旨在对技术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
技术法规的名词解释通常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技术标准:规定了产品、过程或服务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以确保其质量、安全性、可靠性和环境保护等。
2.操作规程:详细说明了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产品要求:对产品的性能、安全性、环保性等方面提出的具体技术要求。
4.检测方法:规定了检验和检测产品、过程或服务的技术方法和程序。
5.监督管理:指对技术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确保法规的执行和技术要求的落实。
6.技术规范:涉及技术领域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产品要求等。
7.法规:是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的行政机关依据法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技术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公共安全、促进技术进步、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技术法规的内容和体系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目标都是为了确保技术发展的健康、有序和安全。
汽车维修行业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

汽车维修行业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汽车维修行业是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和遵守对于确保车辆的安全性和维修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两方面详细介绍汽车维修行业的相关规定,并探讨其实施步骤。
一、法律法规1. 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汽车维修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维修和维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
2. 维修人员的资质要求汽车维修行业对维修人员的资质有明确要求,包括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参加培训等。
3. 维修企业的资质认证和监管汽车维修企业需要获得相应的资质认证,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以确保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技术标准1. 汽车维修技术的标准化汽车维修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标准,包括车辆维修工艺、零部件的更换和维修操作等,以确保维修过程的规范和标准化。
2. 车辆维修检测的标准汽车维修行业对维修前的车辆检测也有相应的标准要求,包括机械性能、安全性能、排放标准等方面。
3. 零部件的标准和质量要求汽车维修行业对零部件的标准和质量也有明确要求,包括原厂零部件和合格的替换零部件的选择和使用。
三、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实施步骤1. 制定和修订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相关部门应根据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情况,制定和修订适应性强、操作性好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2. 加强宣传和培训维修企业和维修人员应加强对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遵守和实施的意识。
3. 完善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维修企业的资质认证和监管力度,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企业要进行严厉处罚,以保障维修质量和顾客权益。
4. 建立反馈机制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接受广大车主和维修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和不足之处。
四、对汽车维修行业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汽车维修行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规体系,提高其适应性和操作性。
2. 加强技术创新和标准的制定密切关注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技术创新,制定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技术标准。
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

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是指在技术领域中所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或者行业规范性的文件。
它们对于保障产品质量、确保生产安全、提高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法规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规范技术活动而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其遵守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消费者的权益。
而技术标准则是由技术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制定的,它们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创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技术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至关重要。
比如在建筑行业,相关的建筑技术法规要求建筑材料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必须符合相关的安全规范,这些都是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避免因为技术问题导致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食品行业,食品安全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至关重要,它们规定了食品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必须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其次,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促进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比如在汽车行业,制定统一的汽车零部件技术标准可以促进不同厂家之间的合作,提高汽车零部件的互换性和通用性,降低汽车制造成本,提高汽车的整体质量。
在电子产品行业,制定统一的电子产品质量标准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公共利益、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执行技术法规,严格执行技术标准,才能保障产品质量,确保生产安全,提高技术水平,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各个行业都应该高度重视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加强技术监管,提高技术标准的制定水平,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在实践中的有效执行。
标准与技术法规(续二)

技 术 标 准是 企 业 标 准 的主 体 。 产 品标 准 是技 术 标 准 的 核 心 。 企业 技 术 标 准 的形 式 可 以是 标 准 、 范 、 程 、 则 、 作 卡 、 业 指 导 规 规 守 操 作
书等 。 42 管 理标 准 .
管理 标 准 是 对管 理 的规则 、 章 、 序 及 其 他 管 理 事 项 所 拟定 的 标 准 。 规 程
4 企 业 标 准 的 分 类
标准 是 对 重 复性 事 物 和 概 念 所 做 的 统 一 规 定 。它 以科 学 、 术 实 践 经 技
验 的综 合 成果 为 基 础 , 经过 有 关方 面 协 商 一 致 , 主管 部 门 批 准 , 由 以特 定 形
式 发布 , 为共 同遵 守 的准 则 和依 据 。企 业标 准 按 其 性 质可 分 为 3大 类 : 作 技 术 标 准 、 理标 准 、 作标 准 。 管 工 4. 技 术标 准 1 技 术 标 准是 对 标 准 化领 域 中需 要 协调 统 一 的技 术 事 项所 制 定 的 标 准 。
维普资讯
技 术讲座
文 章 编 号 :0 7—6 4 ( 0 6 0 10 0 2 2 0 ) 7—0 2 —0 08 4
铁道机车车辆工人 第7 20 年 7月 期 06
标 准 与技 术 法 规 ( 续二)
蒋 田 芳
( 国 南车 集 团戚 墅堰 机 车 车 辆 工 艺研 究 所 江 苏 常 州 2 3 1 ) 中 10 1
生产 和 正确 地 处 理 生产 、 换 、 交 分配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 各 项 管 理 工 作 合 理 使
化 、 范化 、 规 制度 化 和 高效 化 。
企 业 管 理 的 中心 任务 是 搞 好 企 业 的生 产 和 经 营 。 管 理 标 准 在 组 织 、 指 挥 生 产 和处 理 经 营业 务 中 特 别是 在保 证 产 品 质 量工 作 中起 着重 大 作 用 。
各行业通用的主要法律法规、规定及技术标准

搜集及更新渠道:网络、评审、培训等,技术标准更新可查“工标网”等。
1、主要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四号5)《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三号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八号7)《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一号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号9)《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2、主要法规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2)《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根据国务院令第549号修订版)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4)《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5)《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6)《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7)《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令第9号)8)《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9)《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3、部委规定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函》(国办函[2004]33号)3)《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务院,2006年6月15日)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6]28号)6)《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3]1346号)7)《关于贯彻落实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要求的通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管司办[2003]92号)8)《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36号)9)《关于做好建设项目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协调〔2006〕124号)10)《建设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建质[2005]135号)1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切实做好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应急〔2007〕88号)12)《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7号令)1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的通知》(安监总厅应急〔2009〕73号)14)《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3号)1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工商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管四〔2009〕129号)16)《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17)《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协调字【2005】125号)18)《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6号)19)《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及处置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21号)20)《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5年第1号令)2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5年第3号)22)《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0]第30号23)《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培训工作的意见》(国家安监总局等七部委安监培训[2006]228号)24)《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年第1号)25)《关于<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实施意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特函〔2009〕89号)26)《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发[2000]250号)27)《电梯安装监督检验及定期检验规程》(2004年7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8)《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8令)4、地方法规及有关文件1)《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2010年7月30日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2)《河南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令112号令(2007年10月29日省政府第199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3)《河南省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办法》(豫安监管政法〔2009〕217号)5、国家标准、规范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3)《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1993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1994(2000年版)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2008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9)《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10)《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GB19517-20091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2)《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 12158-200613)《工业自动化仪表气源压力范围和质量》GB 4830-198414)《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14285-200615)《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16)《轻柴油》GB 252-200017)《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 4962-200818)《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50029-200319)《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 15603-199520)《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000(2008年版)21)《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GB50126-200822)《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 6067-198523)《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GB 4387-20082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19982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26)《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219-199527)《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6-1993(2002年版)28)《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29)《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93-1993(1999年版)30)《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 12358-200631)《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1部分:钢直梯》GB 4053.1-200932)《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2部分:钢斜梯》GB 4053.2-20093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GB 4053.3-200934)《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GB /T8196-200335)《安全色》GB 2893-200836)《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2894-20083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48-20103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7-199639)《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93-200240)《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5-199841)《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8-199842)《泡沫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B 50281-20064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44)《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2801-20084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46)《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GB/T 5817-20094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 87-198548)《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200849)《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5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5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52)《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53)《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6、行业标准、规范7、安全行业标准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2)《安全鞋、防护鞋和职业鞋的选择、使用和维护》AQ/T 6108-2008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 9002-20064)《安全评价通则》AQ 8001-20075)《安全预评价导则》AQ 8002-20076)《安全验收评价导则》AQ 8003-20078、其它行业标准1)《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4-20092)《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 D0001-20093)《压力管道使用登记管理规则》TSG D5001-20094)《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TSG Q0002-2008。
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

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技术标准是指对某一技术领域中的基础性技术、通用技术和重要的技术内容进行统一规定的技术规范。
它通常是由政府机构或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制定和发布,旨在促进技术的统一性和互换性,提高技术应用的效率和效果。
技术标准通常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安全标准等,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
技术法规是指规定强制执行的技术要求或管理规则的法律文件。
它通常是由政府机构制定和颁布,旨在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
技术法规通常包括产品标准、生产工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与产品相关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等要求。
技术标准和法规在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技术标准主要关注技术的统一性和互换性,旨在提高技术的效率和效果;而技术法规则更注重强制执行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规则,旨在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
此外,技术法规还具有法律约束力,违反技术法规可能会导致法律后果。
技术标准和法规在内容上有着不同的重点和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标准和法规,并严格遵守其规定,以确保技术的安全、合法和有效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有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和种植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
关键字: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前言
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具有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
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类似的食品在其他国家被称为有机食品、生态食品或自然食品。
1990年5月,中国农业部正式规定了绿色食品的名称、标准及标志。
标准规定:①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②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
③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
④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中国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
绿色食品的标志为绿色正圆形图案,上方为太阳,下方为叶片与蓓蕾,标志的寓意为保护。
正文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是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核心,它包括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两个部分。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是对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物质投入的一个原则性规定,它包括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兽药和水产养殖药的使用准则,对允许、限制和禁止使用的生产资料及其使用方法、使用剂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是以上述准则为依据,按作为种类、畜牧种类和不同农业区域的生产特性分别制定的,用于指导绿色食品生产活动,规范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技术规定,包括农产品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技术操作规程。
绿色食品产品标准此项标准是衡量绿色食品最终产品质量的指标尺度。
其卫生品质要求高于国家现行标准,主要表现在对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检测项目种类多、指标严。
而且,使用的主要原料必须是来自绿色食品产地的、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出来的产品。
1、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
对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物质投入一个原则性规定,它包括农药、肥料、兽药、水产养殖用药、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准则,对允许、限制和禁止使用的物资及其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使用次数、休药期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例如,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规定,在A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禁止使用有机合成的化学农药,但允许使用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中的硫制剂、铜制剂和矿物油乳剂,在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对化学合成农药只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品种。
1、1肥料使用准则
1、1、1、绿色食品生产肥料的筛选与开发原则
以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无机矿质肥料为主,以生物菌肥、腐殖酸类、氨基酸类叶面肥为必要补充。
1、1、2 、绿色食品生产对肥料的要求
保护和促进作物生长品质的提高。
不造成作物积累有害物质,不影响人体健康。
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
1、1、3、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1)、农家肥: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杆肥、泥肥、饼肥。
(2)、商品肥:商品有机肥、腐殖酸类肥料、微生物肥料(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磷细菌肥料、硅酸盐细菌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半有机肥(有机复合肥)、无机矿质肥料、叶面肥料(微肥、植物生长辅助物质肥料)。
(3)、其他肥料:不含合成添加剂的食品、纺织工业副产物、不含防腐剂的鱼渣、骨粉、氨
基酸残渣、家畜加工废料、糖厂废料等有机物制成的肥料。
1、1、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基本规则
使足够数量的有机物质返回土壤,肥料应以对环境和作物不产生不良后果的方法使用
1、1、5 、绿色食品生产肥料开发的重点
以有机肥料为主;绿肥、叶面肥为必要补充。
1、1、6、肥料使用方法
(1)、AA级绿色食品
禁止使用化肥。
禁止使用有害的城市垃圾、医院垃圾、工业垃圾。
推荐使用秸杆肥、绿肥、叶面肥、饼肥、微生物肥料。
堆肥、厩肥需经堆置高温发酵才可使用。
(为什么?)
(2)、A级绿色食品
尽量不用化肥,如使用,应与有机肥或微生物肥料配合使用,禁止使用硝态氮肥。
最后一次追肥必须在收获前30d进行。
城市垃圾经过无害化处理方可使用。
允许用少量氮素化肥调节碳、氮比。
其他同AA级绿色食品。
1、1、7、其他规定
秸杆烧灰还田方法只有在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块采用较为适宜,应当尽量避免盲目放火烧灰的做法。
1、2农药使用准则
1、2、1、绿色食品生产农药开发原则
环境相容性好。
活性高、用量少,对环境污染小。
市场潜力大。
1、2、2、绿色食品生产农药使用基本准则
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非化学药剂处理种子,加强栽培管理防治病虫。
利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机械和人工除草等措施,防治病虫草害。
(尽量不用农药)
1、2、3、绿色食品生产对农药的要求
绿色食品生产应从作物—病虫草等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产生和有利于天敌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
1、2、4、允许使用的农药
(1)、生物源农药
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或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作为防止病虫害的农药农用抗生素活微生物农药
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
(2)、矿物源农药
有效成分来源于矿物的无机化合物和石油类农药。
无机杀螨杀菌剂
无机杀螨杀菌剂可分为硫制剂与铜制剂,前者有硫悬浮剂等,后者有波尔多液等。
矿物油乳剂
(3)、有机合成农药
有机合成农药是指由人工研制合成,并由有机化学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的一类农药,
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
只能在A级绿色食品生产上限定品种限量使用。
1、3、注意事项
AA级绿色食品禁止使用混配化学农药的制剂。
A级绿色食品如使用混配农药,只能将允许使用农药进行混配。
如需使用农药新品种,需报中绿中心审批。
严格控制各种遗传工程微生物制剂的使用。
2、生产操作规程
种植业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是指在农作物整地、播种、施肥、灌溉、喷药及收获等各个生
产环节中必须遵守的操作规定。
2、1要求
严格遵循“准则”的要求制定。
可操作性强。
按技术文件要求进行管理。
2、2内容
2、2、1植保方面:农药的使用完全与《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相符。
(1)预防为主:提高作物免疫力,创造不利病虫草发生的条件,减少病虫草,禁止打一切预防农药。
(2)优先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充分利用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抑制作用。
必须使用农药防治时,应优先使用生物农药。
2、2、2品质选择方面:选育高品质优良品种。
(1)考虑优良性状同时,注意抗性强品种选用。
(2)保存原有地方优良品种,保持遗传多样性。
(3)加速良种繁育。
2、2、3栽培方面:肥料的使用必须与《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要求相符。
(1)创造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养分循环条件。
(2)充分发挥有益微生物的作用。
2、2、4在耕作制度方面:减少化学物质的投入。
(1)科学田间配置,合理利用土地及相关自然资源。
(2)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有益生物繁衍的条件。
措施:实行轮作、套种、土壤耕作等。
2、2、5用水方面
选用的水源清洁,各项指标符合绿色食品灌溉水标准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