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资本垄断体系的崩溃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遥遥领先于共产党。
国军控制着全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土地、经济,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国民党也大大超过其对手中共。
然而,在短短的四年时间中,国民党政权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被中共所取代?下面我们从经济、政治以及对外政策三个方面来分析国民党迅速崩溃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1、大量发行钞票引发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对南京政府来说是个老问题,自其政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
庞大的经费需求使国民党政权左支右绌,这不但包括行政支出和经济建设,还有南京政府统治集团的奢侈消费,再加上巨额军事费用,成为国家财政的无底洞。
但抗战以前物价稳定,税收在总支出中占相当的比重,财政不足部分可以通过向上海金融界发行公债筹集,虽然不宽裕,但还能应付。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战争使得国民政府军费急剧增加,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
1946年财政部长俞鸿钧就坦言,"从1月到5月……税收只2亿5千万元,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的财政赤字,由发行补足"。
政府为了支付军费大量印刷法币,导致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经济面临崩溃,1948年通货膨胀达恶性时期,法币急剧贬值。
有人对法币的购买力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每一百元法币)1937年值黄牛两头1938年值黄牛一头1939年值猪一头1941年值面粉一袋1943年值鸡一只1945年值鸡蛋两个1946年值肥皂六分之一块1947年值煤球一个1948年8月19日值大米0.002416两(每斤合16两)1949年5月值1粒米的千万分之2.452、政府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失误币制改革:为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维持日益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1 948年8月18日,政府下令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
的宗旨在于限制物价上涨,规定“全国各地各种物品及劳务价,应按照1948年8月19日各该地各种物品货价依兑换率折合金圆券出售”。
没收官僚资本

第二节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指由各级国民党政权及其官吏直接兴办和操纵的经济实体。
它是反动政权的经济支柱,也是帝国主义垄断资本的附庸,不但剥削和压迫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损害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帝国主义虽然还没有来得及在陕西直接兴办企业,但它已与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相勾结,形成三位一体,构成了陕西近代历史上最反动的生产关系,成为压在陕西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之一。
1949年4月25日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明确指出:凡属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大官僚分子所经营的工厂、商店、银行、仓库、船舶、码头、铁路、邮政、电报、电灯、电话、自来水和农场、牧场等,均由人民政府接管。
当时陕西境内的官僚资本企业集中分布在陇海铁路沿线,即西安、咸阳、宝鸡、蔡家坡等地,汉中和渭南也有个别企业。
1949年5月16日西安解放前夕,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了中共西安市委《关于接管方针及军事代表工作的决定》,规定了西安等地接管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即在西安和宝鸡组建军事管制委员会,实行军事管制,并负责接管工作。
其他地方则由当地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接管。
在实行接管时,对于国民党政府所属的企业、官僚资本企业及一切属于公用事业性的官僚资本企业,一般采取不打乱原来机构,自上而下地予以整套接管。
接管之后,迅速予以修复清理,恢复生产和业务。
西安市(包括咸阳)于1949年7月完成了接管工作。
随着宝鸡的解放,于1949年9月完成宝鸡(包括蔡家坡)及雍兴实业公司的接管工作。
没收官僚资本的范围主要包括由国民党中央政府和省、县、市政府所经营的企业及国民党大官僚分子所经营的企业。
小官僚和地主所办之工商业或官僚资本企业中的民族资本股份,均不在没收之列。
因此,陕西省所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主要有:(1)金融方面的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合作金库等设在陕西的分支机构,以及陕西省银行、西安市银行、河南省银行、甘肃省银行、山西铁路分局联合办事处和裕华银行等13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A)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A、1840B、1911C、1919D、1949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D )国家。
A、殖民地B、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D、半殖民地半封建3、晚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其中有(B)。
A、林则徐B、曾国藩C、康有为D、段祺瑞4、(B)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魏源B、林则徐C、严复D、孙中山5、(C)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
A、林则徐B、徐继畲C、魏源D、冯桂芬6、《盛世危言》的作者是(D)。
A、林则徐B、徐继畲C、冯桂芬D、郑观应7、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方式是( A)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工业经济D、市场经济8、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D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9、《天朝田亩制度》的中心内容是:(C)A、反对帝国主义侵略B、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C、关于土地制度的规定D、平均地权10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说明太平天国:(B)A、不能充分依靠人民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C、没有彻底革命精神D、没有实行宗教改革11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C)A、是否抵御外来侵略B、是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是否发展资本主义D、是否学习西方文明12《资政新篇》较之《天朝田亩制度》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主要是指它:(C)A、更加鲜明地提出不许外邦人干涉中国内政B、明确提出要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C、主张学习西方,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促使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发生13、洋务派不主张进行政治变革的根本原因是:(D)A、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B、认为富国强兵就可以改变一切C、其大多数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D、他们本身是封建大官僚大地主14、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根本原因是:(A)A、没有触动封建生产关系B、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C、没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管理制度D、西方列强极力阻碍破坏15、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A)A、开始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进程B、初次实现了“师夷长技”的思想C、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D、促成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16、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直接目的是:(B)A、发展民族工商业B、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方面的困难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D、充实国库,弥补财政亏空17、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D)A、西方列强的破坏B、顽固派的阻挠C、中央缺乏一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D、引进西方技术设备,没变革封建制度18、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D)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19、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B)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20、变法维新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是:(C)A、地主、官僚办洋务,中国近代军用、民用工业的产生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解体21、维新运动的性质是:(D)A、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B、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运动C、洋务运动的继续D、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22、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改名的全国性政党是:(A)A、中国同盟会B、中国国民党C、华兴会D、光复会23、首先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A)A、孙中山B、周恩来C、谭嗣同D、毛泽东24、德国元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949年民国经济总崩溃的原因浅析

1949年民国经济总崩溃的原因浅析作者:甘凡鲍翔龙来源:《商情》2015年第27期[摘要]: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结束,抗战胜利的喜悦激发了国人对大国崛起的憧憬,国民党的威望也空前上升。
但是,随着日本投降,中国的经济并未因此好转。
抗战期间,日军为实现“以战养战”目的,大肆掠夺沦陷区的财富和矿产,国民政府所面临的是一个百疮千孔的国家和已经数次濒于崩溃的国家的经济,而国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修补。
有利的一面是,日资产业被接受,既增加了国家经济实力,又减少了外资对民族经济的挤压。
不利的一面是,由于内战再起,军费剧增,能够用于经济恢复与建设的费用少得可怜。
加之国民党当时的注意力全在如何对付共产党上,根本无暇顾及经济,再加上恶性的通货膨胀,侵蚀了所有尚存的经济活力,经济运行陷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民国发展了几十年的经济一步步走向崩溃。
试从战争、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社会心理的因素来分析民国经济总崩溃的原因。
[关键词]:国民党经济崩溃四大家族通货膨胀一、战争原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了篡夺胜利果实,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空前的反人民内战,其军费开支急骤上升,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
1946年,国民党政府全年支出为法币8~10万亿元,收入仅为2万亿元,赤字高达支出总额的60%~80%;1947年,全年支出为法币100万亿元,收入只有13万亿元,赤字高达支出总额的90%左右;到1948年,财政赤字更为惊人,竟高达900万亿元。
刚刚打完八年抗战的中国,再也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苦难。
国民政府不是想着如何恢复经济,而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如何尽快消灭中共武装。
在战争消耗下,国统区经济迅速恶化。
百业凋敝,物价飞涨,工人、学生、市民不断爆发反饥饿、反迫害的抗议浪潮。
1948年6月以后,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节节败退,经济上危机重重,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势出现了全面崩溃的前兆。
解放军在1948年相继解放了东北、华北、西北和中原的大批城镇和乡村。
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的含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依靠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凭借国家政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
官僚资本的特征:机器化生产和市场化生产,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依靠封建经济势力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性使其具有买办性;由政治而经济的发展模式使其具有垄断性。
官僚资本的兴衰:1927--1937 年是官僚资本的形成时期;抗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的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时期前期因接受日本在华企业和对国统区的野蛮掠夺而极度膨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把它转化为国营经济,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典型代表:在旧中国,四大家族掌握的资本是典型的官僚资本.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建立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膨胀史'

作者: 张萌
作者机构: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 300000
出版物刊名: 决策与信息
页码: 95-9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9期
主题词: 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摘要:官僚资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垄断资本'①,它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其发展经历了清政府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是中国官僚资本的典型形态,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帝国主义扶植下,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是建立在压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基础上的.。
没收官僚资本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官僚资本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产儿,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是近代中国官僚资本的主要特征。
1927年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后,逐步形成了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和陈果夫为代表的四大家族,他们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政治、经济特权,巧取豪夺,大量聚敛财富,成为中国最庞大的官僚资本集团。
毛泽东曾说:“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他们当权的二十年中,已经集中了价值达一百万万至二百万万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个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1官僚资本是一种反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破坏和阻碍。
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没收官僚资本,主要是没收以蒋介石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所掌握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经济。
另一方面,从生产手段和设备规模来看,官僚资本又几乎垄断了中国一切比较先进的近代化生产部门,据统计,解放前夕,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占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80%,占全国工业资本的2/3左右,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固定资产的80%。
国民党政府的“资源委员会”共有工矿企业291个,掌握全国钢铁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电力的67%,水泥产量的45%及全部石油和有色金属的生产。
官僚资本不仅控制了重工业生产,而且控制了轻工业生产,仅“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就有64个纺织厂,其纺绽占全国纺绽总数的38%,布机占全国机械化布机总数的60%。
官僚资本控制着全国的金融机构和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以及44%的轮船吨位,还有十几个垄断性贸易公司。
2因此,没收官僚资本,把其转化为国营经济,使新生的人民政权直接掌握比较强大的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作用的生产部门,对新中国的巩固和经济建设将起重要的作用。
09.官僚资本金融的极度扩张及其崩溃

第三,发行金圆券为国民党反动派继续实行通货 膨胀开了绿灯。
第三节 货币制度的总崩溃
HBUE_熊劼
由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加快,国统区日益缩小,国 民政府的财政来源枯竭,它的财政收入只占财政 支出的5%,财政赤字继续扩大,反人民的军事 支出就只有靠发行金圆券来应付,其增长的速度 比“币改”前法币的增发速度还要快得多,必然 造成金圆券的崩溃。
第三节 货币制度的总崩溃
HBUE_熊劼
五、官僚资本外逃
(一)国民政府在行将灭亡之前,把搜刮来的大量 黄金、白银、外汇运出大陆。
(二)国民政府要员和军阀官僚纷纷抽资外逃。
第三节 货币制度的总崩溃
HBUE_熊劼
六、银元券的垂死挣扎
1949年1月,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政府即将 瓦解,2月5日,国民政府迁于广州,继续发行金 圆券,到1949年6月,发行额达到130万亿元以 上。此时,金圆券已无任何价值可言,老百姓拒 绝使用,市场交易倒退到以物易物的交换办法。 为了作垂死挣扎,国民党反动政府又故伎重演, 再次进行所谓“币制改革”,发行银元券。
HBUE_熊劼
第九章 官僚资本金融的极度 扩张及其崩溃
第一节 美国独占国统区金融市场
HBUE_熊劼
抗战期间,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就已有很大增 长。抗战胜利后,美国为了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用尽一切办法全力援助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并 通过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一系列协定,获得了许多 特权,独占了中国的投资市场。
第三节 货币制度的总崩溃
HBUE_熊劼
尽管抛售黄金可收回一些法币,但远远抵不上内 战中庞大的军费开支而增加的货币发行量,人们 仍然拼命抢购黄金、外汇,使金价狂涨,酿成了 “黄金潮”。于是,国民政府又颁布《经济紧急 措施办法》和《取缔黄金投机办法》,禁止黄金 买卖和流通,致使黄金黑市价格更为猛涨,黄金 政策宣告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第二学期中国货币金融史期末考试习题学号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题目:24.试述官僚资本垄断体系的崩溃。
[摘要]20世纪前半夜的中国可谓是多灾多难,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国共相争。
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在20世纪前期及中期国民党都是中国的执政府,因此对于国民党统治下经济的研究就很能反映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抗战胜利后不久,蒋介石为重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中国的全面统治,发动大规模内战。
国家垄断资本进入崩溃阶段。
[关键词] 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影响崩溃民国时期民国政府的垄断经济体系主要指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控制的经济体系。
民国时期中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经过一般垄断然后进入国家垄断。
但是中国的国家垄断却不是如此发展形成的: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般资本主义经济得不到发展,它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直接利用国家政权,一方面掠夺工农劳动群众及其他小生产者,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而直接成为国家垄断资本的。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1927年“四一二”举行反革命政变,窃取了国家政权,成为大买办、大地主的新政治代表之后,利用国家政权开始了他们的垄断资本形成之路。
这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中国国民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恰好相反,这反映了中国国民经济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与衰落。
虽然它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客观上起到过一些积极作用,但是它的消极作用更为明显。
一.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摧残压迫在民国时期就整个民族工业来说,这一个时期中民族工业的总得情况是破产或半破产。
从工厂设立和变动的情况来看,根据国民政府发表的资料,如下图:1934—1936年上海工厂变动统计表国民党政府的中国银行在1933年就十六个民族工业部门营业额的变动做了一个调查,根据这个调查,在1933年—1933年这四年中,十六个部门的民族工业的营业额下降的有十一种,上升的只有四种。
就国内方面而言,在民族工业普遍萧条的情况下,不仅中小民族资本家遭到了破产,就是较大的民族资本家,除了极少数因与官僚资本有较多的联系因而其企业能够获得一些发展外,一般都是处在破产和半破产的状态中。
而且工厂的数目和设备的增加不足以充分说明其本身的发展,因为在新增的工厂和设备中,有许多是由收买旧的工厂和设备而来的。
民国时期列强入侵,在经济方面而言,国内经济殖民化程度日益严重,并且外国工厂的生产是带有垄断性质的大规模生产,在同民族资产阶级抢夺市场的同时也在大量吞并中国民族资本,虽然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民族工业对帝国主义的资本依赖,但更重要的是国民党的垄断经济政策更加剧了这种局面。
四大家族为了在中国建立起经济垄断局面向列强签订了所谓的三年、六年、乃至十年的“建设计划”,比如1931年8月拟定的“十年计划”,此计划从设计技术、资金、机构组织、人才训练等各方面,无一不求取“国际联盟”的协助和监督。
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官僚资本迅速扩张,民族资本倍受压迫。
具体而言1:首先,四大家族从金融和商业下手,控制了北洋军阀政府的两大金融支柱,即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来又逐步成立了国家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并组织了“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由蒋介石任总出主席。
四大银行系统直接支配国民党和国家经济,通过发行“法币”、内债和借用外债将大量的财富都转化为四大家族的私产,确定了对金融业的垄断。
其次,四大家族通过政府设立各种税种,大力收刮财富而且通过利用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积极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涉及战争、内外债、外汇、黄金等。
同时还利用政权垄断了外汇和对外贸易,包办了外国商品对中国的倾销和中国土产品的出口。
四大家族通过施行专卖制度和统制贸易政策控制大量商品,垄断市场价格。
利用政权进行商业垄断成为四大家族主要的敛财手段之一。
最后四大家住通过国家政权和私人商号利用资源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这类实现了对商业与工业的垄断。
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后以“接受”的名义将敌伪的二千四百多家工厂窃为私产使得四大家族在工业方面达到绝对控制地位。
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独裁政权二十二年的统治中,从金融、商业、工业、运输业、邮电等方面下手,把国家最大的财富化为私产,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实行战时经济统制,加强了对各方面的垄断。
巅峰时期其资本总额占旧中国经济比重的80%,民族资产阶级生存发展空间日益狭小。
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比重的相对下降,工业与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及劳动力比重相对上升的过程。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生产总量和人均产值的增长上,还应体现在经济结构的优化上。
在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的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积累和农业人口的迁移,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中国经济难以发展,因此农业的发展也极为缓慢。
从总体上看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农业增长是缓慢的,农业净产值增加了66.5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03%。
1蒋建平.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94-3031914——1937年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百万元上表表面,这一时期粮食作物在农业总产值中得比重下降了4.54%,经济作物产值的比重上升了3.93%。
经济作物的增多,意味着农业产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但是发展速度缓慢。
而产业结构调整最初表现为工业部门的加速发展和在国民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同时工业内部的结构也在发生在深刻的变化,机器工业的出现对传统的手工业是一种冲击,所以工业内部的结构变化也体现在手工业的衰落和机器工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中。
1887——1936年中国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增长及比重变化单位:亿元资料来源: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33在洋务运动初期,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在国民收入中还看不出效益,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民用工业的发展,近代工业已产生一定的效益,虽然在国民收入中只占不到2%的比重,但是这也是历史性的进步,而到了1936年,近代工业产值迅速增加到了13.12亿元,比重也上升了4.46%。
类似的变化还体现在其他工业部门2。
以上数据表明,旧式生产被排斥,新技术的引进以及新式工厂的建立,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手工生产,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的调整与优化。
2孙建.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505-5111887——1949中国国民收入统计表(2)单位:亿元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这个国家垄断是官僚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它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垄断资本发展到最高峰,对中国经济的阻碍作用越发突出,在此之前,中国经济虽然发展缓慢的,但是仍然在向前发展,1936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2.4%,使得中国经济严重倒退,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抗战胜利后不久,蒋介石为重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中国的全面统治,发动大规模内战。
国家垄断资本进入崩溃阶段。
为准备战争,1946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和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其他一系列协定,逐渐把中国变成为美国独占的殖民地。
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筹措军费,国民政府再次大借内外债,造成债台高筑的局面。
1947年度欠内债18580多万美元,外债85750多万美元;1948年度欠内债为17590万美元,欠外债86600多万美元。
据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资料,1948年8月底财政部统计,当时尚欠有各种内外债的数额是:国民政府在财政赤字、负债累累的情况下,为挽救危机,除大量增加捐税,便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恶性膨胀。
随着内战的扩大和赤字激增,法币的发行量如同脱缰的野马急剧增加。
由于法币发行量以天文数字激增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国民政府乃在1948年8月19日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宣布实行所谓“币制改革”。
同时,政府又以限价和取缔囤积为借口,大肆搜括私人企业的物资,将大批私人存货没收。
据粗略估计,国民政府垮台之时,官僚资本的资产至少在200亿美元左右。
自1947年2月,国民政府实行紧急措施方案后,即出现资金逃流海外现象。
随着军事上的惨败,逃资更加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官僚资本予以没收。
被接管企业大致有:金融方面,有国民党政府国家银行系统和省市地方银行系统的银行2400多家。
工矿企业方面,有控制全国资源和重工业生产的资源委员会,以及其他国营、公营和大官僚经营的企业共2858个。
商业方面,有复兴、富华、中国茶叶、中国石油、中国盐业、中国蚕丝、中国植物油料、孚中、中国进出口、金山、利泰、扬子建业、长江、中美实业等10多家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据有关部门事后按固定资产原值估算,没收的官僚资本财产约为人民币150亿元左右。
国民党的官僚资本转到人民手中,成为新中国国有经济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1.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2.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799页。
3.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208页。
4.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第688页。
5.宋春、于文莱:《中国国民党台湾四十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