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十年代小说(五)
现当代文学填空名词解释

第9到22章除开10/11/12章一三十年代小说1、李劼人大波系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2、历史小说代表鲁迅故事新编,采用古代与现代错综交融的手法,重在对历史人物故事的新解释,与现实世界相映照。
施蛰存小说集将军底头以现代心理分析成果对古代人物与传说进行全新的解释3、30年代讽刺小说的作者老舍沙汀张天翼4、废名沈从文卢焚艾芜萧红等东北作家群的小说体式的共通之处是小说随笔化散文化抒情化5、革命加恋爱的小说模式,代表作家蒋光慈,提倡文学就是宣传,被称为革命的罗曼蒂克。
矛盾将此概括为:政治宣传大纲加公式主义的结构和脸谱主义的人物。
6、柔石中篇小说二月,大革命来临之前知识分子内心的彷徨。
短篇为奴隶的母亲写典妻习俗7、丁玲睡,茅盾春蚕,叶绍钧多收了三斗米,写江浙一带丰收成灾,表现农民的现实主义8、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良、舒群、白朗、罗烽、李辉英、代表作品是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鲁迅评价为: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
生死场评价为:北方人民对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力透纸背。
萧红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9、艾芜。
南行记,包括人生哲学第一课,山峡中,期限的生存环境和人们对美和善的渴望造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顽强的生存意志在任何环境中仍不放弃对善与理想的追求,使之异于五四以来文坛多见的感伤的知识分子形象。
10、京派小说:以沈从文、萧乾、凌叔华为代表的作家群,小说具有地域性和抒情性,都深处北京。
文学上主张简约节制古朴的语言,关注人和人性。
11、丁玲“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烙印”的作家,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人生的感受。
是现代小说史上,中国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写作的女作家。
我在霞村的时候表现了我对年轻的贞贞的同情和对解放区仍然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意识的批判。
在医院中解释了在解放区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官僚主义的作风小说是个人叙事与社会批判的紧密结合,作家常常喜欢采用我的这一叙事角度和日记的文体,又加强了这一特征。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见朱栋霖本p159)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三,小说流派(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 “左联”准备期(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
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
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
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
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
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
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
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
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1

《萧萧》 萧萧》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她嫁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由于生 了个儿子,才没有被沉潭。最后, 了个儿子个大媳妇,那个妇女还要重复 她先前的生活。 她先前的生活。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都是理想化 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的,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在自然文化的理念 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 中,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凡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那些远离文明的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可以用两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态。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批判都市文明。 批判都市文明。
三十年代小说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三十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
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第一部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从那之后,四、五年间仅仅出了十部左右,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
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阿Q 正传》。
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
到了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据《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统计,这十年间中篇小说不下200部,长篇有80部左右,两项加起来,超过第一个十年总数的十倍。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然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王统照的《山雨》,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巴金的《家》,萧乾的《梦之谷》,老舍的《骆驼祥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等。
(二)三部曲作品大量涌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三部曲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
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还有三部曲作品的大量涌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都有所增强。
这一时期并肩站立着三位杰出的小说家:茅盾、老舍和巴金。
三十年代小说4-巴金的小说

高觉慧:封建家庭大胆而 幼稚的叛逆者,是家中新 生力量的代表,具有平等 和平民意识,公然声称 “我要做一个叛徒”。不 顾忌,不害怕,不妥协, 具有叛逆精神。对封建宗 法思想的蔑视和不信奉, 对大哥作揖主义和犬儒哲 学的批评,帮助二哥逃婚, 站在被损害、被侮辱的一 方,对鸣凤是真诚的爱, 却无力也不知道怎么去爱, 显示出幼稚和理想主义色 彩。
寒 夜 》 剧 组 与 巴
金
曾树生原来是一位具有新思 想的温柔女性,她始终在竭力 地维持着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 小家庭,面对这个家庭的破败, 她既无能为力又心有不甘,于 是,便陷入了既不愿背叛家庭 又不得不去做“花瓶”的矛盾 和痛苦之中。
汪母由原来的“才女”落难 为儿子家中的“二等老妈 子”,表现了社会现实的残 酷,又通过她对儿子“占有” 式的母爱和对儿媳的排斥, 表现了中国中下层小家庭中 封建意识的残余。
《随想录 》
现代知识分子: 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
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 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 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体现 一种公共良知、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并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参与社会活 动的文化人。
《随想录 》
《随想录 》
对于“文革”和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伤 害做了深入的反思,重新提出了人的解放的 观念。这种解放的要求,这种不间断地探索 和表现“人”对于美好世界的追求,正是巴 金的写作最让人感动的一面,也正是“现代 性”文化的启蒙精神的最好表征。
1923年春天,巴金与三哥负岌东下,奔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是 临行前一张全家合影。后排右边为巴金,后排左一为大哥,中 间为三哥。
“我的心里怀着一个 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 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 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 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 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 的一根头发。”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课后题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for commercial use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1.《祝福》收录在《彷徨》第一篇2.《狂人日记》的作者是鲁迅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D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D、以上都是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故乡》我的答案:A2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A、《狂人日记》C、《祝福》D、《药》我的答案:D3《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4《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B、双线交错C、横截面D、意识流我的答案:C2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B、《阿Q正传》C、《祝福》D、《药》我的答案:B3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4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1.4鲁迅的《呐喊》《彷徨》(四):鲁迅小说的风格构成1有学者认为,()是一篇类诗体,寓言体小说。
A、《伤逝》C、《狂人日记》D、《药》我的答案:C2鲁迅小说的风格是()。
A、剑拔弩张,忧愤深广B、精粹警拔,自然朴实C、横眉冷对,忧国忧民D、怨愤满溢,哀嘶不止我的答案:B3鲁迅小说完成了语言上的革命,小说的语言是纯粹的白话文。
×1.5鲁迅的《呐喊》《彷徨》(五):爱情题材的小说1《伤逝》收录在()。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考核说明一、课程考核说明和实施要求(一)启用时间本考核说明2010年秋季启用。
(二)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本科的学生。
(三)考核依据本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央电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及主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编制的,是该课考试命题的依据。
学生可同时使用与主教材配套的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作品点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复习,以帮助理解和掌握有关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四)考核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本课程有关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了解与掌握。
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
了解: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具有一般的认识;掌握: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并具有归纳总结的能力;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并具有结合自己的见解和课外阅读感受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70%,课程考核成绩均以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成绩合格者方可获得本课程学分。
1.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
其中,4次作业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每次作业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另外10%由各地电大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参加辅导课、上网学习、小组讨论等各种实践教学的情况,制订具体的计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册由中央电大统一下发,按教学进度每学期安排4次,分别在学习完教材“专题四”、“专题七”、“专题九”和全部内容后进行,每次作业的时间为12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作业题型与期末考试题型相一致。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第七章:三十年代的小说三十年代即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这时期,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以至造成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左翼小说。
第一节左翼文学一、“左联”早期小说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的出现,即“普罗小说”的出现。
(一)、“普罗小说”主要成员: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等。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以蒋光慈为代表。
“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蒋光慈。
左翼文学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元老。
1、蒋光慈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与胡适同乡。
1924年从苏联回国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发起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先后主编了《太阳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鼓吹左翼革命文学的刊物,积极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
《新梦》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
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1925年五卅运动中写有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短篇集《鸭绿江上》(1927)。
1927年又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1927),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
大革命失败后,又写了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野祭》(1927),《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文学出版界进入了一个“蒋光慈时代”。
由于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2、华汉华汉(即阳翰笙1902——1993),曾参加过创造社,是初期普罗文学的一位多产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 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 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 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 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 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 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 来。”
3、人情美、人性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包括人物分析) (1)男女之爱,着重表现了青年们 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显示了自 然中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 永久的魅力。
翠翠:是由青岛崂山女孩、绒线铺女孩、 以及身边新妇(张兆和)原形组成的。 是爱与美的化身。 其性格特征为天真无邪, 美丽纯朴, 聪明善良,温柔恬静。在她身上对祖父 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的期盼, 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 异乎寻常地融为一体,是一个理想化、 纯美化的形象。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 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 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 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 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 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 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 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 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 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 “优美、健康、自然”。
沈从文主要创作以小说为主
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写城市与知识阶级(都市世界), 其代表作为:《绅士的太太》、《八骏图》 等。 一类是写乡村与无产阶级(湘西世界), 其代表作为:《边城》、《月下小景》、 《龙朱》、《柏子》、《萧萧》、等。 (小说重要的一部分)
湘西世界
沈从文说:这世界上或想在沙基上或 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石,用坚 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 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 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 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 生形式。
学习沈从文,要了解他特殊的身 世经历带给他特殊的气质,那就是常 以乡下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常” 与“变”。他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 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他认 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 最真切的欲望!并称自己创作的神庙 供奉的是“人性”。这一创作宗旨, 决定了他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
傩送: 英俊潇洒,勇敢豪爽,热情勤 劳,笃情专情。诗人气质,擅唱情 歌。他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 “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 心上人所知。最后孤独地出走,不 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天保: 善良厚道,痴情大胆,豪爽豁 达。既敢于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 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 中,在公平竞争后自认不如弟弟, 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最后孤独地 离开并死于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 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 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 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 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 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 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 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 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 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 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边城》是一首 抒情的诗,是一曲 浪漫的牧歌。是一 个自然和谐,返朴 归真的理想境界。
探讨:
1、“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 而《边城》则是他小说的代表作,是他供 奉理想的“希腊小庙”,在这座小庙里供 奉着他什么样的理想生活和理想文体? 2、结合作品,比较评价沈从文写“湘西世界” 与写“都市世界”这两幅笔墨的文化内涵 及其得失。
沈从文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 沈从文(1902--1988), 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 族自治州)人。出生于行伍世 家。
1926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鸭 子》,1927出版短篇小说集《蜜 柑》,有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 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 短篇 小说《丈夫》、《贵生》、《三 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 说《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 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二、湘西世界独特的艺术风格 1、呈现出一种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 2、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 抒情性,使其小说具有鲜明的浪漫主 义特色。 3、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 语言风格。
三、作品分析
《边 城》
古朴人性的执着追求
1、创作思想:
“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 不想粘附的诗……”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 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 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 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 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2)亲属之情 A、船夫对孙女的爱,使我们看到了人世间至 纯至美的祖孙之爱,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 始古老的淳朴的人性美、人性美。 老船夫:质朴憨厚,古道热肠,忠于 职守 , 乐善好施。他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 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 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B、兄弟之情,表现了原始乡村孕 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含蕴 着东方的传统美德,使我们看到了 自然纯朴的人性美、人情美,看到 了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
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建 国后,从事文物研究,出版《中国 古代服饰研究》、《中国丝绸图 案》、《唐宋铜镜》等。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 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 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 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 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 爱,其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在这类作品中,沈从文正面提取 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 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便是对于“神 性”的赞美,而这种“神性”,就是 “爱”与“美”的结合。也就是说: 神、爱、美三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 割的。寄托了沈从文“爱”与“美” 的美学理想,也寄托了沈从文民族的 和个人的隐痛及对乡下人生存方式的 沉痛反省。
(3)邻里之睦
船总顺顺: 为人和气 宽阔豪爽 光明磊落 喜交朋友
通过这几个方面,作者去讴歌 一种古朴的、象征“爱”与“美” 的人性和生活方式,去追求那无悔 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 礼的美德,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 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 力,并观照民族性格重造的未来走 向。
4、《边城》的艺术特色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 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 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自然 流畅如行云流水。 (3)细致的地方风俗描写,构成一 道鲜亮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