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5)沈从文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五)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五)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 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 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 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 明。”———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 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 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 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 她已领略得出。”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小说(五)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对沈从文创作生 涯及文学贡献总体评说。
第二节 《边城》
教学目的:
使同学们在对沈从文创作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 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教学重点: 沈从文下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创
作内容分类;《边城》的艺术特色。
最典型反映反映都市人的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的是《八骏图》等 篇。《八骏图》是这一类小说的力作。
这篇小说中从人性的缺欠、人性的 冲突人手,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 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指出都市“文 明”制造的种种虚伪的道德规范无形地 捆绑、压制着人们。沈从文在这里企图 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和谐、 健康的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 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这一问题。
说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它不仅是沈从文 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文坛的代表作。”——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第38页,
香港,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2版。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边城》 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表现了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 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 表现了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五) 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五) 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因爱逃学,小学刚毕业,就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当补 充兵。 1917年8月入伍当兵。在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辗转于湘川 黔边境和沅水流域,广泛了解社会生活。 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
.
湖南凤凰
.
.
.
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说他是“小学文化”, 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他很生气,又去报考燕京大学,又认 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读大学。
作为对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的,便是对所谓“神性”的 赞美。在沈从文的美学观中,神性”就是“爱”与“美”的 结合,这是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
既然“爱”与“美”就是“神性”,因此可以说在沈从文作 品中神性就是人性的最高表现。
.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向两个方向延伸: 一个向原始的自然人性(《龙朱》、《月下小景》、
他们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 副刊》、《水星》和《文学杂志》 为主要阵地。这些成员的思想、艺 术倾向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在三十 年代后半期他们在文学事业上有共 同的趋向和主张,在创作上也有着 共同的审美理想与追求。
.
“京派”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题材上,他们大多倾向于对 “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 写。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五)
.
.
沈从文
第一节 代继续活动于北平的自由主义作家 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 李健吾、林徽因、萧乾、汪曾祺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 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二是在风格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从 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三是在文体上,他们大多创造出了 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
生平与创作
1902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南凤凰县沱江镇人。人,原名沈 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懋琳、璇若、上官碧等,京派小 说的代表作家

(概括)中学名著《边城》各章节主要内容

(概括)中学名著《边城》各章节主要内容
小 梗 概 说 第一章: 小说的开篇介绍了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和爷爷,还有他们的一条黄 狗。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一家的生活环境,过着平凡的日子。 第二章: 第二章介绍了故事的地点――茶峒,并以白河为导引,引出城内居民们的 生活。同时也描写了驻扎在城里的军人们的生活。以及这个小镇的和谐 和它所体现的商业气息。那里的人们也是很淳朴的。 第三章: 描写了当地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有趣的事引起了从小在山里长大的翠翠 的兴趣。 第四章: 爷爷带翠翠看龙舟,自己却因为要掌舵而中途离开,且没有去接翠翠。单 纯的翠翠心里便有了很多奇怪的想法,也第一次接触到了别人,体验到 了山外的生活。 第五章: 两年以后,爷爷和翠翠一起过了一个中秋节。因为鸭子想起了过去的时 光。 第六章: 翠翠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开始接触到了外界的事情。但这些事和她小时 候的生活却完全不同,发觉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像山里人一样朴实 的。 第七章: 翠翠慢慢的长大了,成了当地一个漂亮的女孩,和她母亲一般。爷爷开始 为翠翠的长大而感到担心,不想让翠翠和她妈妈一样也离开自己。 第八章: 节日就快要结束了,却令翠翠久久不能忘怀。爷爷开始让翠翠掌舵。翠翠 开始注意和她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见各种各样的都记在心里,互相比 较。 第九章: 顺顺家的老二说要翠翠和爷爷去他们家看船。翠翠并不认识这个人,只
1
觉得他挺好。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很多年前在湖边说翠翠会被大鱼吃掉的 人。爷爷告诉翠翠那人也觉得她很好。
第十章: 翠翠和爷爷去顺顺家看船,顺顺家的老大在众人面前夸奖翠翠。离开后 爷爷告诉翠翠老二赞她长得美,翠翠羞得直说爷爷喝醉了。
第十一章: 顺顺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喜欢上了翠翠,派人来说媒。翠翠知道后脸红到 了脖子根。爷爷看到这样的翠翠不禁有点感伤,想起了翠翠的妈妈。
第十九章: 人们都在说顺顺家老大竟然淹死在水里,这又触痛了爷爷。爷爷身体不 好,心里却惦记着要到城里去。后来爷爷得知二老坐船下了桃园,心里很 不高兴。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

4、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他的小说语言以湘西地方口语为母体,杂糅 古典文学语言,少虚词,多方言和比喻,句 式短峭简练,语汇丰富而带地方色彩,形成 一种古朴厚实、简洁凝练而又清新活泼的风 格。
第二节 《边城》
一、《边城》的主要内容: 《边城》以20年代湘川边境上的小山城茶峒 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撑渡船的老人 和他的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 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哀婉动人、和 谐恬静的爱情悲剧。作家力图画出一幅优美、 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 图画,但理想的人生形式却无力抗拒命运中 诸多“偶然”、“误会”的冲击,因而,小 说也浸透着人们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忧伤。
第一节 沈从文创作道路
(1902-1988)
顽童-小兵-作家-教授-文物学家
二、沈从文富于传奇性身世经 历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A:成长的特殊地域:明丽天 然、充满楚文化遗留和原始蛮 荒色彩的湘西 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 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 各个支流县分乡村人事。这地 方人民的爱恶哀乐、生活式样, 都各有鲜明特征。我的生命在 这个环境中成长,因之和这一 切分不开 1922年摄于保靖,沈从文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气味。翠翠看 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心中 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 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 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 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 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 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起云一颗星凝眸。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版上册知识点11章到20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版上册知识点11章到20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版上册知识点11章到20章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2.巴金的主要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3.《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艺术上的杰出成就:①“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

②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

③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

2.《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①它是反映五四运动中时代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②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庭制度的攻击,从鲁迅小说开始。

继鲁迅之后,真正把这一主题加以推进并取得重大发展的,当推《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③《激流三部曲》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文体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激流三部曲》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在30年代先后问世,它们以各自卓异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1)主要作品: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及其他许多优秀短篇,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

(2)沈从文的小说可分为两类:一类写城市与知识阶级,一类写乡村与无产阶级。

(3)沈从文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

2.沈从文小说的特色:①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②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第二节《边城》3.《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1.“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因三人合集《汉园集》)2.中国诗歌会:(1)时间地点: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于上海成立。

(2)主要发起人:黄浦芳(蒲风,代表性的诗人)、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朱栋霖版)配合扬州大学中文系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上编(1917-1949)第八章30 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

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

茅盾与《小说月报》。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

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 年代小说(三)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巴金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2、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3、《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

《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4、《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2、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3、沈从文小说的两类题材:城市与知识阶级,乡村与抹布阶级,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

(完整ppt)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5)沈从文

(完整ppt)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5)沈从文

• 中国社会是农业文明,中国作家向来不乏田园感情。中国古 典诗歌和散文都充满了田园情感,田园山水文学是中国古典 文学历久不衰的文学潮流,田园诗、山水诗,几乎是没有中 断的文学传统。即使到了五四文学革命,这种田园文学传统 也仍然没有消失。五四作家往往流露出田园感情,即使象鲁 迅那样小说的创作。他是五四时代唯 一的田园小说家。但是,废名的佛教信念使他的田园小说过 多地注重个人化的内心体验,忽略了人物、故事,甚至连乡 土习俗,后来甚至走向孤僻怪异的风格。到了三十年代,沈 从文把传统田园感情进行了现代的改造和升华,终于创作出 熔铸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文化追求的田园小说。沈从文的田 园小说,即使到了现在,也没人超过。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 对外汉语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授课人:赵步阳 | 章澄
2011年9月
上编 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
绪论:“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嬗变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章 鲁迅 第三章 二十年代小说 第四章 二十年代新诗 第五章 二十年代散文 第六章 三十年代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七章 三十年代小说(1)
•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往往是 对乡土人生的道德赞歌。
• 在沈从文笔下,乡土人生 虽然也存在着痛苦和不幸, 但是,却充满着道德光辉 和生命力量。那些乡土社 会的男男女女,要么淳朴、 善良,要么单纯、天真, 或者洋溢的旺盛而饱满的 生命力量。
《柏子》
• 《柏子》写一个水手与一个妓女的爱情。从通常的道德 观念上看,一个水手,以船为家,浪荡江湖,一定有许 多痛苦;一个妓女靠出卖肉体生活,也一定会有述说不 尽的辛酸。但是,作家所感受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另一 面。就是他们生活、性格中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一切都顺应自己的本性,顺应着自己的感情、意志的特 点。那个水手,把攒了一个月的钱和精力,全部贡献给 妓女,在妓女那里获得了一种感情和欲望的满足,而妓 女也觉得自己用肉体换回了真诚和勇敢,获得了真正的 感情。这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