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人民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3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3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3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23江西名校学术同盟质检,26)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抨击《周易·系辞》;李泰伯和司马光则深讥《孟子》。

他们的做法体现了()A.儒学正统地位严重动摇B.宋朝的学者有疑古之风C.北宋学人完全否定儒学D.司马光开创编年体史书2.(2023辽宁凌源一模,26)宋代理学家所夸大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论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这说明宋代理学()A.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B.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C.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D.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3.(2023湖南长郡中学周考五,26)“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存亡,故只管说不休”,并以天下为虚幻是强肇事。

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A.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B.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位C.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D.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4.(2023河南郑州第三次质量检测,26)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俾我六经之旨益乱”。

《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用?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

由此可知宋代儒学()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5.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差别的了解,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6.(2023湖南衡阳二模,26)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庞大作用。

理学家在创建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诸六经而后得之”的过程。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课时跟踪人民版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课时跟踪人民版

第32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届河南九师联盟高三质量检测,2)下表反映出汉初( ) 皇帝相关记载高祖时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

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

文帝时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

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

B.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C.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解析:选C 从儒生叔孙通制定君臣礼仪到贾谊主张削弱诸侯再到晁错的“削藩之策”,可见儒家学者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汉初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C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之策,黄老之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汉初对儒家思想的采用,并不代表当时思想文化的活跃,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获得的独尊地位,排除D项。

2.(2019届河北石家庄二模,25)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所示。

这表明汉代(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解析:选B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西汉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于是出现了“长袖乐舞”“讲学传经”“养老图”等社会现象,故选B项;题干中的三个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内法”,排除A项;题干中的三个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排除C项;儒学经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而题干所反映的却是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儒学官方化的结果,排除D项。

3.(2019届山东德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西汉前期,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

西汉后期,丞相则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任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人数约占52.38%。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1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1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11一、选择题1.(2021·河南开封高考模拟)陈独秀认为:“三纲之名词,虽不见经,其学说实质是孔教之本意”;有学者认为“虽不见经”,但见于“子”,在《韩非子·忠孝》一篇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这说明( ) A.“三纲”之说来源于法家学派B.陈独秀对孔教理解偏颇C.汉代儒学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D.儒家与法家同源解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正式提出“三纲”一词,而据材料可知这种说法最早来自法家代表作《韩非子·忠孝》,说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家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故选C项。

答案:C2.(2020·湖北宜昌二模)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这说明董仲舒( ) 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解析:据材料“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可知,“木胜土”即为民胜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故选B项;“五行”属于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非道家,排除A项;周代礼乐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而董仲舒“木胜土”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二者并不相同,排除C项;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的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而材料中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建立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D项。

答案:B3.(2020·河南郑州二模)《后汉书·顺帝纪》记载的一道诏书中说:“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

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

”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B.皇帝勤政重视吏治C.天人观念影响政治D.九品中正制的混乱解析:“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人民版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人民版

课时作业33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解析:“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答案:B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 ( )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解析:“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答案:A3.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

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 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 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解析:“诸学皆绝”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并非“皆成为”,故B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不符,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4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

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4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规范练34 汉代儒学1.(2021四川攀枝花一模)“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B.希望君主实行“仁政”C.探讨历代王朝兴盛原因D.维护百姓的基本利益,他列举前朝的暴政所带来的后果,是希望君主实行“仁政”,故B 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均排除。

2.(2020贵州贵阳二模)“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

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

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可知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因时而变创新突破的特点,故选D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后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宋明理学是儒学哲学化的表现,排除B项;儒家学者主张积极入世,与神学无关,排除C项。

3.(2020云南昆明模拟)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应”的灾异说。

从理论上来看,它能够让官员利用灾异来限制皇权。

但从现实运用上看,结果却背离了理论设计的初衷,沦为儒生官员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人主往往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

这主要是因为( )A.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B.理论设计存在先天不足C.灾异解释缺乏权威性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尖锐,可知“天人感应”学说在实际上并没有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反而统治者可以随意解释,这是皇权不断加强的结果,故选A项;“天人感应”的灾异说在理论设计上可以限制皇权,只是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排除B项;受皇权不断增强的影响,人主对灾异的解读具有权威性,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官僚集团内部斗争尖锐,排除D项。

4.(2021广西玉林期中)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在其所著《春秋思想史》中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决定于统治者的性质。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33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广东湛江调研)董仲舒提出,“立义以明尊卑之分,强干弱枝以明大小之职”,“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

这表明董仲舒主张( B )A.以纲常名教为指导思想B.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性D.延续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解析:材料信息“尊卑之分”“强干弱枝”等反映了董仲舒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的最高权威,故选B项。

2.(2020·四川广元调研)“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上述主张( D ) A.再现了先秦儒家学派的主张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C.有利于巩固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D.适应了君主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解析: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展为“君为臣纲”等“三纲”。

董仲舒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政治伦理关系纳入了“阳尊阴卑”的思想构架,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王道之纲”,故选D项。

3.(2020·广东惠州调研)下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

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 A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B.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C.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D.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解析: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主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故A项正确;图片信息没有涉及其他教育机构,无法说明太学的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升,也没有法家、墨家等学派的相关信息,故B、C、D三项错误。

4.(2020·湖北荆州调研)西汉海昏侯墓西室考古发现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上隶书撰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

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该材料说明( C )A.孔子的画像与真实情况不符B.西汉建立后有统一文字的举措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D.为研究孔子思想提供实物史料解析:孔子的画像与真实情况的比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可从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孔子生平,没有涉及其言论,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3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
解析:“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答案:B
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 ( )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答案:A
3.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

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 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
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 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
解析:“诸学皆绝”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并非“皆成为”,故B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 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4.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最多。

这表明当时 (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解析:作为农业大国,历代自然灾害一直不少,只是材料中“罪己诏”的客观因素,故A项错误;自汉武帝时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与材料中“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历朝中次数最多”相符,故B项正确;C项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约束”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20·淮南联考]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

据此可知,朱子学 ( )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解析:无论是日本学者的观点,还是李约瑟的观点,都指出了朱子学中蕴含着自然科学理念,故C项正确。

答案:C
6.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

这一文学特色( )
A.反映了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的地位
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发展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不是君主专制,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学的影响,B项因果倒置,故B项错误;材料中文人士大夫的“庙
堂”情怀说明了其责任感,文学创作注重“义理”说明文学创作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C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不是市民阶层,故D项错误。

答案:C
7.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A
8.1368年,明太祖发布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这表明当时( )
A.主流价值观渗入政府政策B.农民差役负担沉重
C.妇女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D.政府注重扶贫济困
解析: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成为社会的官方哲学,这样一定会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不是单指农民,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表明如果寡妇能够恪守从一而终,可以免除差役,这不能反映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表明政府对寡妇从一而终的精神鼓励,不是扶贫济困,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
9.[2020·开封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

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

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
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

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当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从全球的范围内审视中国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理学统治的中国。

近人所理解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学,要求被理学统治了一千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以理学的眼光看待儒学,几乎是不可能的。

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这店里的东西恐怕很难有哪一件是真正属于孔子的,“孔家店”实际上是没落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家店”实际上是理学店。

——摘编自刘孟骧《中国儒学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董仲舒的思想既继承了孔孟思想,又与当时其他思想相结合,糅合了法家、道家等思想;第二小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征,与当时的汉武帝要求大一统的现实密切相关,同时他也与儒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和道家思想的发展以及融合特征有关系。

第(2)问第一小问,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对儒学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逆转;第二小问,从汉代兴起的儒学,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蕴含了中华思想文化的精华,当然,其糟粕成分也逐渐阻碍社会的进步,导致了近代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所以思想应该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改变。

答案:(1)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

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提升了君主地位。

(2)相同之处:促使儒学地位发生巨变;社会对儒学的看法发生逆转。

评价:儒学地位的变化,既能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生命力,也说明其糟粕部分阻碍了社会进步;其思想应该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