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5篇)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5篇)研读篇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赏析: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戴望舒先生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其中之一,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一、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诗人憎恨那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土地支离破碎,国将不国。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的痛苦,一种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含蓄、温婉、深沉而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内敛而不做作。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这一形
象,暗示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苦难,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内敛而不做作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其次,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以及“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等,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
最后,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诗人通过对祖国的描绘和关注,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忧虑。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性,使得这首诗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总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祖国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诗人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下面一起随店铺一起来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吧!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篇1戴望舒用深重忧郁的口吻缓缓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惨遭侵略者蹂躏的中国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
家乡的美丽景象与现实、祖国的河山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凄凉形成对比.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
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
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
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
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
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及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深情而激昂的诗篇。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为线索,描绘了他对祖国大地遭受的战争创伤的痛苦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诗歌的构思分为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描绘了家乡湖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的冷彻、黄河的泥沙、江南的水田等自然景象,以表达对祖国大地遭受战争创伤的痛苦感受。
这些描绘生动而真实,充满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依然是在想象中进行的。
诗人描绘了一个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这个角落里,诗人寄托了他的全部力量和希望。
这里将是太阳和春天的所在,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诗人用热烈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全诗内容坚实崇高,情绪高扬阔大,语言明朗鲜活。
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的大地,用深情的语言诉说了他对祖国的痛苦和希望。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戴望舒深厚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高超技巧。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元第2课。
本课是近代诗人戴望舒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被捕入狱后所写的一篇诗歌,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1. 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诵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三)说学法学习方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教会学生学会品味诗歌,学会有感情地诵读。
能力培养: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新课导入: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当时伤痕累累的中国,从而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介绍诗人戴望舒备受摧残,在炮火纷飞的铁窗下仍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听录音。
新知学习:1.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重点分析残损、摸索、广大的土地。
2.分析诗歌的前半部分(以教师提问为总纲,串联学生的思维),在对史实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创作。
紧扣文本,通过对具体词语的挖掘,体会作者的情感。
分析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朗读、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3.分析诗歌的后半部分。
通过学生朗读、评价找出关键的、传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件

再 次 朗 读
用 它 来 营 养 你 的 精 神
重 铸 你 的 脊 梁
感悟精神,国在心中
课下作业:
作为新时代全诗感情线索,体会 诗人情感变化。
2.品读诗歌语言,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 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 人。代表作:《雨巷》,并因此作被 称为雨巷诗人。 这首诗写于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但 是在这样一个阶段,一位柔弱的中国文人,却在日本 侵略者阴暗潮湿的地牢里,发出了如此健康、明亮的 歌唱,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啊!如今他以《残损的手 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 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品读诗歌,体悟情感
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 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 的情感变化?
(1)我从
段中,读出了诗人
的情感。
(2)第 段到第 段中,通过 (修 辞手法或写法),表现诗人 的情感 。
回归背景,重温岁月
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戴望舒在香港参加 了抗日战争,同年,被日寇抓进监狱,遭受了非人的 严刑拷打,诗人看到伤痕累累的身体,联想到正在遭 受日寇侵略的祖国大好河山,心生爱怜与悲痛,欲心 疼地抚摸惨遭蹂躏的祖国,低吟无法迸发出诗人强烈 的爱国呐喊和抗战之声,于是诞生了具有深远、痛楚、 博大等风格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爱国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文章导语】人教版初三语文:我用
残损的手掌原文教材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教案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行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黏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以上是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这首诗标志着诗人写实和超现实手法交融的新的抒情方式的确
立,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巅峰。
不仅如此,这首诗也是中国
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近年来得到治史专家的相继
推重。
戴望舒本人也偏爱这首诗,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曾
多次向听众朗诵此诗,表达他爱国的赤诚。
《手掌》最初发表于《文艺春秋》第3卷第6期,尾注创作时间为“1942年7月3日”,后依据尾注时序编排收入诗
集《灾难的岁月》。
然而,在诗人已经去世近半个世纪的今
天,我们发现,这首诗的真正写作时间与发表时所注的时间
并非一致。
在深入考察这一矛盾现象时,我们既看到一些历
史的风云际会,也看到诗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痛苦,甚至关
乎一代诗人和知识分子的命运,不禁令人掩卷深思、心潮难
平。
事情的缘起是,我在整理编辑《戴望舒全集》中,读到
了戴望舒保存的一份剪报。
这份剪报共47页,收录诗人发表的自1941年1月至1946年1月创作和翻译的诗文一百三
十多篇。
这里的诗作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沦陷时期发表的,
有《过旧居》、《示长女》、《天晴了的时候》、《赠内》、《墓边口占》、《偶成》等。
另一种是剪报最后一页所辑录的,自注
为“是沦陷中不曾发表而在胜利后发表的”。
包括《题壁》、《愿望》、《等待》、《口号》,总题为《旧诗贴抄》,发表于1946年1月5日《新生日报》《新语》副刊,署名林泉居士。
剪报中没有《手掌》一诗,但却另有一首《断篇》,未标发表的刊物和时间,署名“易鱼”,以后也未收入诗集中)。
全诗如下:
我用无形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破碎,那一角是和着血的泥,/那辽远的地方依然还完整,硬坚,/我依稀听到从那里传来雄壮的声音。
//辽远的声音啊,虽然低沉,我仍听到,/听到你的呼召,也听到我的心的奔跳,/这两个声音,他们在相互和应,招邀……/啊,在这血染的岛上,我
是否要等到老?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首诗与《手掌》的相似,由此推断,它只能创作于《手掌》之前,而不能在其后。
从剪报所提供
的材料来看,至迟到1946年1月,《手掌》一诗还未问世,
只有构思运句与《手掌》相近的《断篇》。
因此,戴望舒在《手掌》发表时注明原作写作时间是“1942年7月3日”,应该是不真实的。
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一步得到证明。
1946年10月,戴望舒打破了由港回沪近半年的沉默,
在《文艺春秋》第3卷第4期发表组诗《虏居诗抄》。
1946年12月,《文艺春秋》第3卷第6期又发表《诗二章》,《手掌》就是其中之一》)。
从两组诗的标题来看,前一组诗标明是“虏居”即沦陷时所作,后一组未标“虏居”,但尾注创作时间则又属于“虏居”。
标题和尾注的差异,为我们留下疑窦。
因为:第一,如果按
照《诗二章》的尾注所标的时间,属于“虏居”时所作,应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