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孔乙己》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现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孔乙己》的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了解?对《孔乙己》有什么期待?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a.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2.探讨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a.学生举例说明鲁迅先生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二、课堂讨论1.分析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a.学生举例说明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2.探讨课文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a.学生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酒店老板、顾客等。
b.教师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爱弱势群体。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孔乙己的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孔乙己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二、课堂讨论1.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a.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a.学生举例说明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现象。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关爱弱势群体?二、课堂讨论1.探讨关爱弱势群体的方法和途径。
a.学生举例说明关爱弱势群体的方法。
2.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变色龙》教案

13.如何理解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
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 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社会意义】
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表皮下有多种色素块,能 随时变成不同的保护色。现在多比喻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 的人,含贬义。在俄语中,这个词的含义是“反复无常的小 人”、“见风使舵的小人”。小说用它来讽喻那种狡猾善变、 出尔反尔的人。用变色龙作标题,不仅揭示了要鞭挞的对象, 富有讽刺意义,而且形象生动,非常恰当。
以人物的服装、气派勾画了一个外表严肃、威风凛凛的 警官形象。拿着一大堆没收来的东西,揭示了军警宪兵横行 霸道,老百姓的财产得不到保证的现实,这是黑暗的世道。 新知讲解 7.态度是围绕什么来变化的? 态度是围绕“狗的主人是谁”来变化的。 8.从中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中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变:对狗的评价和看法,因狗的主人不同而变。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十九世纪 80 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幽默的小说, 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如写大官僚飞扬跋扈和小人物的卑微
可怜的《小公务员之死》(1883),写见风使舵的小市民奴 性心理的《变色龙》(1884)。80 年代后半期,契诃夫的 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写下了一系列杰出的短篇小说。《万卡》 主动积极作
引导思考, 激发解题 热情,主动 完成课堂 内容
不变:本性,即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 9.奥楚蔑洛夫形象:是个专横的沙皇警察,专横跋扈、欺凌 百姓,对上则趋炎附势、献媚讨好,是个见风使舵、厚颜无 耻的忠实的沙皇走狗。 10.细节描写 突出形象 细节描写是指文艺作品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 细微事件的描写。 一个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往往超过一大篇笼统的叙述。细 节描写是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1)四写“血手指” 一方面写出赫留金的命运与遭遇; 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衬托出了主人公的卑劣品质和善变,反 映社会的黑暗。 新知讲解 第一段: “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走狗的特殊标志,也是他 用以吓人、装腔作势的工具。 第十段: 吓出一身冷汗,惴惴不安,自己出尔反尔的狼狈 相,也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装作若无其事。 第二十段: 又吃一惊,心虚恐惧,掩饰窘态的动作,为再 次变色作准备。第二十九段: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狡猾内 心。呼应开头“新的军大衣” 。 (2)四写“军大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超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篇1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1)字音嗜学(shì)俟(sì)衾(qīn)容臭(xiù)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2)词义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忧患)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pdf)新人教版

答案:我设计的梅岭宣传活动是制作一份海报。海报的主题是“梅岭,美丽的革命胜地”。海报的背景是梅岭的山水画面,中间用大字写着“梅岭,美丽的革命胜地”。在海报的底部,我写了一段文字:“梅岭,一座美丽的山城,它见证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也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梅岭,感受它的美丽和革命精神吧!”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掌握梅岭的历史背景、自然景观以及梅岭战役的故事。他们还将理解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识别和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
2. 语文能力:通过朗读、鉴赏和讨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将得到提升。他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
3.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将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将学会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 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梅岭三章》,了解了梅岭的历史背景、自然景观和梅岭战役的故事。
- 我们分析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排比,并理解了这些修辞手法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 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 学生们的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4. 文化素养:学生将通过学习《梅岭三章》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信。他们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并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中联系起来。
5. 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将对学习梅岭相关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他们将更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动力。
6. 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学生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将学会独立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撰写报告,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板书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板书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掌握九年级语文下册的知识点。
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的内容:1. 第一单元:XXX- 研究目标:掌握XXX的概念和基本知识,能够运用XXX进行写作。
- 教学重点:理解XXX的含义和作用。
-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
2. 第二单元:XXX- 研究目标:了解XXX的背景和发展,能够分析和评价XXX 的作品。
- 教学重点:掌握XXX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
- 教学方法:讲解、分组讨论、文本分析。
3. 第三单元:XXX- 研究目标:研究XXX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XXX进行阅读和写作。
- 教学重点:掌握XXX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和目标。
3. 分发教材,学生自主阅读并做好预。
4. 进行课堂讲解,解释重点难点,确保学生理解。
5. 开展相关练,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进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分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知识点。
第三课时1. 复前两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 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进行小组合作,展开专题研讨。
4. 学生展示成果,进行互评和点评。
5. 总结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梳理知识脉络。
......四、教学评估1. 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的研究成果。
2. 提供作文写作练,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活动的表现评分。
4.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和展示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2. 板书、投影仪、课件等教学工具3. 教师准备的课堂活动和练题六、教学反思1. 每节课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九年级语文下册《公输》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公输》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和写作特点。
4.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
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3. 文章的主旨思想和写作特点的分析。
4.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词汇学习:学生学习和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4. 深入分析: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和写作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5. 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2.2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 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反馈与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指导学生改进和提高。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的理解。
2. 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和运用。
3. 文章的主旨思想和写作特点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对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公输》课文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墨子的相关背景资料。
3. 词汇卡片:制作重点词汇卡片,帮助学生记忆和复习。
4.2 教学材料1. 课文解析:提供课文的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理解题目的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关系,把握*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鉴赏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性善论”的要点:(1)(2)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4.学生齐读课文。
1 二次备课5.学生自习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概括*大意: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12.2.07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我所任教的 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教材教本分析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
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
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
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
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三、教学目的: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
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不同的语气。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
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
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
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
坚持写曰记。
五、教学重点、难点: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教学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初读。
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
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
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
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或互助竞争研读。
方法是: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
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
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
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
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创新。
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发潜能,学会创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5)概括本诗的主旨。
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乡愁一、导语新课二、资料助读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指导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