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专题7《地貌(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通过案例学习,总结地貌形成与演变的过程,掌握地理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增强对地貌资源的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地貌问题展开思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想三: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与表达
(1)分组合作完成地貌类型识别、地貌特征总结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开展小组汇报,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4.设想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讲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貌资源保护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地貌类型的识别与特征理解
学生在学习地貌类型时,对于各种地貌的识别和特征理解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常见地貌类型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表现,需要学生深入掌握。
2.重难点二:地貌形成原因及其内外力作用
地貌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学生对这些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是难点,尤其是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对地貌演变的影响。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地貌的定义,理解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并了解其特征和分布。
3.学会使用地理图表、遥感影像等资料,识别和分析不同地貌类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3.铺垫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地貌类型及成因:
-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基本地貌类型;
-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
-结合教材图片和实例,加
-介绍地形图分析、实地考察等基本地貌观察方法;
-演示如何运用GIS软件进行地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出对家乡地貌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议。
3.制作一份地貌知识手抄报,内容包括地貌类型、成因、观察方法、演变过程等,要求图文并茂,创意新颖。
4.分组进行地貌观察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典型的地貌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拍摄地貌景观照片,标注地貌类型和成因;
-分析地貌景观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地貌的基本规律和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GIS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地貌的基本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
2.掌握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如地形图分析、实地考察等,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地貌分析;
3.运用地貌知识解释实际地貌现象,如河流侵蚀、沉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地貌观察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地貌演变过程:
-讲解地貌演变的基本规律,如河流侵蚀、沉积作用等;
-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貌演变的影响,以案例形式呈现;

高中地理 专题7《地貌(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专题7《地貌(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地理专题7《地貌(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水平要求】识记:地貌的形成,地貌的主要类型;黄土地貌、流水地貌的形态。

理解: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分析;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简单应用:认识自然界的主要地貌的特征,喀斯特地貌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的成因。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典型的黄土地貌的识别、判读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貌的方法。

【基本知识梳理】【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教学过程:课前演讲,讲评。

引入新课:利用预备铃的时间播放我国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图片,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自然的引出课题―――地貌。

一、流水地貌:河流地貌为主1、作用力:侵蚀、搬运、堆积2、河流上、中、下游表现不一样:上游底蚀――深切的河谷中游侧蚀――曲流,中游堆积形成凸岸下游----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3、分布:有河流分布的地区。

二、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堆积作用。

1、分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地表:石芽、孤峰、峰林、溶蚀盆地落水洞。

地下:溶洞、地下瀑布、石钟乳。

2、分布:西南地区较多三、风成地貌:1、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2、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3、分布:西北干旱和沙漠地区四、黄土地貌:1、地貌形态: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2、分布:黄土高原五、海岸地貌: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2、海积地貌:沙滩、沙洲、沙堤3、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六、结合景观图总结五种地貌的开发利用疑难解析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地貌称地貌,我国的高原这种地貌分布广泛。

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两个名胜是和。

(2)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因:A:CaCO3+H2O+CO2→Ca(HCO3)2B:Ca(HCO3)2→CaCO3↓+H2O+CO2↑其中石钟乳①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溶洞②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根据地图、遥感影像,识别并描述常见地貌类型。
2.分析给定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GIS技术,设计一个地貌调查项目,包括调查目的、方法、步骤等。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将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他们掌握地貌类型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运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我国著名地貌景观的图片,如黄土高原、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同时,播放相关地貌景观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地貌的壮丽与多样性。
然后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接着,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掌握常见地貌类型及其特点、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地貌问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平原:讲解平原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河流冲积、冰川作用等。以我国华北平原为例,分析平原地貌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山地:介绍山地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侵蚀作用等。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探讨山地地貌对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类型,分析其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中的地貌现象。
4.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貌的改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创设实践活动,如户外考察、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喀斯特地貌教学目标1. 区域认知:了解喀斯特地貌及其次级地貌的分布区域,并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地理条件。

2. 综合思维:可以从概念、地貌特征、分布区域等多个角度了解喀斯特地貌;并能从气候、地形等多个角度分析喀斯特地貌及其次级地貌的形成条件,描述其形成过程。

3.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图片、视频等,识别喀斯特地貌,并说明成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识别喀斯特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特征。

教学难点:1.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地貌景观特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漓江两岸景观图及芦笛岩景观图,并介绍:假期时,同学们会想着外出旅游,然而在旅游地点的选择上总会犯难,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广西桂林。

在这里你既可以泛舟漓江,看两岸峭峰离立,也可以潜入地下,看溶洞奇异壮美。

那么自然界是如何雕刻出这些令人称奇的景观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喀斯特地貌。

(设计意图:精选优美的图片直观展示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给学生留下视觉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教学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播放介绍“喀斯特地貌”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由视频可知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由此可见,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就是碳酸钙与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

请学生结合相关化学方程式,尝试总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降水丰富;气候温暖。

(设计意图: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漫长且复杂,短视频中以动画的形式演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配合旁白描述,方便学生直观、清晰地进行学习。

展示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利于加深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理解,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PPT展示中国岩溶地质图,结合初中学过的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省份——广西、贵州、云南。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2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7.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地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地貌资源的意识。
9.课后拓展,提高素养: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貌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习地貌的基本知识和观察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GIS软件、遥感图像等,提高学生对地貌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4.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地貌资源的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貌的深入理解和观察方法的掌握仍有待提高。因此,本章节将从基本地貌知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地貌的观察和分析方法。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水平,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培养他们运用GIS软件进行地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4.教学语言: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所学,请学生绘制一幅身边的典型地貌图,并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地貌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力,加深对地貌知识的理解。
2.请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地貌现象,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该地貌形成、观察方法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短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巩固地貌知识。

第四单元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出具地貌形成过程的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地貌形成知识的掌握程度。
3.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1.对本章地貌知识进行梳理,强调地貌类型、形成过程、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等重点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强调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针对教学重难点的具体设想如下:
1.对于地貌类型的辨识与特点理解,设计“地貌猜猜看”等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辨识各种地貌类型,同时结合课本中的描述和实例,加深对地貌特点的理解。
2.对于地貌形成过程的掌握,利用动画和模型演示地壳运动、河流侵蚀等过程,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地貌的形成机制。
3.对于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如梯田建设、城市防洪工程等,让学生分析地貌在这些案例中的作用,从而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单元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貌的定义,掌握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学习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因素,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力、水力等,并了解其对地貌演变的影响。
3.掌握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地貌对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布局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地形特点,提问:“为什么地球上的地形会有如此多样的变化?”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地貌形成的兴趣。
2.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地貌图片,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三角洲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简要介绍地貌的概念、分类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常见地貌类型教案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案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学习目标1.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2.根据地貌的相关资料分析地貌的特点及成因;不同地貌的演化过程。

3.风沙、海岸地貌概念、分类及特征。

4.海岸侵蚀地貌的侵蚀方式。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并能区分风沙、海岸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风沙地貌风向的判断。

学法指导三、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2.干旱地区风沙地貌发育的原因(1)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沙源足。

(2)植被稀少,利于风沙活动。

(3)多大风活动。

3.类型(1)风蚀地貌:是指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

风蚀地貌一般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风蚀蘑菇的成因: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

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如图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的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垂直。

①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②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补充:1.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移动沙丘是如何移动的?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②危害: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3.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四、海岸地貌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地理专题7《地貌(1)》教
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水平要求】
识记:
地貌的形成,地貌的主要类型;黄土地貌、流水地貌的形态。

理解:
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分析;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简单应用:
认识自然界的主要地貌的特征,喀斯特地貌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
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的成因。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典型的黄土地貌的识别、判读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貌的方法。

【基本知识梳理】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演讲,讲评。

引入新课:利用预备铃的时间播放我国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图片,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自然的引出课题―――地貌。

一、流水地貌:河流地貌为主
1、作用力:侵蚀、搬运、堆积
2、河流上、中、下游表现不一样:
上游底蚀――深切的河谷
中游侧蚀――曲流,中游堆积形成凸岸
下游----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
3、分布:有河流分布的地区。

二、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堆积作用。

1、分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石芽、孤峰、峰林、溶蚀盆地落水洞。

地下:溶洞、地下瀑布、石钟乳。

2、分布:西南地区较多
三、风成地貌:
1、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2、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3、分布:西北干旱和沙漠地区
四、黄土地貌:
1、地貌形态: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2、分布:黄土高原
五、海岸地貌:
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
2、海积地貌:沙滩、沙洲、沙堤
3、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六、结合景观图总结五种地貌的开发利用
疑难解析
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地貌称地貌,我国的高原这种地貌分布广泛。

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两个名胜是和。

(2)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因:
A:CaCO3+H2O+CO2→Ca(HCO3)2
B:Ca(HCO3)2→CaCO3↓+H2O+CO2↑
其中石钟乳①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溶洞②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

(3)试简单分析图中地下河的形成过程:。

(4)图中溶洞两边边槽的位置分布说明了什么? 。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很明显,此图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分布在地表的有石芽、石林等,分布于地下的有溶洞等,不同形态的喀斯特地貌成因不同。

石芽、石林、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使难以溶解的碳酸钙变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水流失。

这样,位于地表的可溶性岩石就形成石芽、石林,水沿着地下的裂隙溶蚀,就形成溶洞或暗河。

可用方程式CaCO3+H2O+CO2→Ca(HCO3)2表示。

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是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溶洞形成后,包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渗入洞顶和四壁,由于温度升高、压力减低,水中的碳酸氢钙分解为碳酸钙而沉淀,可用方程式Ca(HCO3)2→CaCO3↓+H2O+CO2↑表示。

由图中的地下河水面的分布看,边槽的分布位置就标志着地下河水位的变动情况。

答案:(1)喀斯特,南斯拉夫,云贵,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 (2)A,溶蚀;B,沉积; (3)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作用。

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扩大与合拼,形成地下管道式流水即地下河。

(4)标志着地下河水面变动时的位置。

【课堂练习】
1、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和。

2、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以为主;曲流多出现在河流的,是河流侧蚀的结果,河流在岸不断侵蚀,岸不断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河流下游以作用为主,往往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3、喀斯特地貌包括和两部分。

4、海岸地貌包括地貌和地貌。

5、风成地貌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其中风蚀柱属于地貌,沙丘属于地貌。

6、黄土覆盖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称为;长条形的黄土高地称为;孤立的黄土丘为。

7、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其外力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岩石表层的崩解破裂——流水的侵蚀作用
B、黄土高原的沟壑——流水的侵蚀作用
C、天山山麓的冲积扇——风力的堆积作用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流动沙丘——风力的侵蚀作用
课外作业:观察黄浦江或家附近的河流的弯曲状况,下节课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