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一剪梅 》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 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 深情, 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剪梅 李清照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1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 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 生用情感去参与、 用心灵去体会, 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 情怀,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 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 诗词 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 鉴赏的基本能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 让 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 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 用优美的歌声和画 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意象意境,背诵全词。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1 / 13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 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 没有什么人生经 历,对古诗 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 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 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 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 课堂的第一阶段, 显示李清 照的画像, 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 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 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一剪梅》,同时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 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合作探究, 品析词句。第四阶段,强化诗词的背诵。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 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 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 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 有利于学生对诗 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费玉清的一曲宛转悠扬的《一剪梅》将我们陶醉在其中,其实真正陶醉我 们的是其中传递的情感,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尤其是悲怀愁情。轻拂中华历 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 长河中, 特立独行, 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她有“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 题解 一剪梅, 词牌名, 又名 《腊梅香》 , 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词牌格式,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 仗。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 李清照(1084——约 1155)我国文学史上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 南人,李清照工诗、词、散文
2 / 13

书法、绘画、音乐等,更擅于词. 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 李清照填词 《一剪梅》 送给丈夫。 教 师小结(见幻灯片), 三、诵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疑难字词 。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断句。 3.请一位同学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后做评价。 4.齐读课文, 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思考词的情感基调。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 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四、研读课文,赏析句子 。 1、词的上片有哪些典型的意象?透露出怎样的情感? 红藕香残 透露秋景 的冷落、萧条。 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 作者从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 意,渲染环境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 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 而且烘托 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 既是肌肤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 和感情色彩。 独上兰舟 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孤独)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 是独自一人, 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 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云 中锦书 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思念) 月满西楼 仿佛身处西楼, 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思念) 这句词按照 逻辑顺序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可以想见,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 踪,盼望锦书 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
3 / 13

子空回, 锦书全无, 所以有“谁寄”之叹, 实际是无人寄书, 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2、下片用哪几种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明确: 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 直接点明了夫 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的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 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五、总结 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家中生活,舟中所想。 下片回到现实,以抒情为主。 全词主要抒发了作者的孤寂相思之情。 六、诵读并背诵全词。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加强审美印象。 七、布置作业: 将这首词改写为现代文。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2 一、导入。以“愁”导入,以歌生情。 在古代的诗词中,愁绪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比如: 1、(PPT)词中的“愁”: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君不见》唐·李白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卜算子·咏梅》宋·陆 游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2、师:千古文人,有失意之愁,有思国之愁,有感叹时光之愁,有壮志难 酬之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思念之愁”。 二、诵读与整体感知
4 / 13

1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词的朗诵。(听朗诵录音) 2.听了这段满含深情的朗诵之后,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 明诚之间的故事 。李清照 18 岁嫁予当朝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 两人都喜好金石, 志趣相同, 婚后相敬如宾。 我们一起来看看诸葛忆兵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中怎样描述李 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日常: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 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 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 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3.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可谓情投意合, 相亲相敬, 要是生活能这样一直 幸福下去多好,但是赵明诚时为太学生,后时常因公出差,李饱受相思之苦,由 此而诞下《一剪梅》、《醉花阴》等词作。因此,《一剪梅》满含词人的相思之 苦。 在了解了背景之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自己再次读读这首词, 开始。 4.全班配乐齐读, 边读边思考词中最能表达词人情感的是哪个词?这首词整 体的感情基调是什么?(配乐《月满西楼》纯音乐) 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 愁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三、进入文本分析意象及所表达的情感 请大家再次自由诵读这首词, 并找出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 有什么样的特征?意象:玉簟;特征:秋凉,凄清(玉簟秋,秋,代表了凉意) 兰舟寂寞,孤独(雁孤独,寂寞(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 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雁”意象一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常常引起游子思乡 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所以,此人用 “雁”这一意象,传达出自己的思念之情。) 月朦胧,清冷(“月”这一意象,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关于用“月”来寄托情感的诗句 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月夜忆舍弟》 所以,“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 望。) 西楼孤独 花(“花”:人生、青春、年华;“流水”:时光 晏殊《浣溪沙
5 / 1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 也,天上人间。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 此人运用多种意象, 表达了一种共同的愁绪, 那就是? 明 确:思念之愁 在词的上片,词人融情于景,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下片,词人 则直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而这几句话也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 我们一起来看 一下。 (1)首先,试分析词中下阕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句。答:词句描绘了词人的思念之情,词人以花和流水分别比喻自己和丈夫, 表达出了词人对丈夫外出的无奈和怨愤;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则是词人和其丈夫 心有灵犀,相互思念,表达了词人和其丈夫之间的感情深厚。 (2)词的最后一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试分析。答:“才下眉头” 表达出了词人思念已久, 体现出了词人的思念之切之真; “却上心头”一句表达 了词人思念之情难以挥去, 体现了词人的思念之深之重; 因此最后一句体现出了 词人对丈夫思念之情的无比深切。 四、对比鉴赏《声声慢》 大家应该都读过李清照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词《声声慢》,词中也表达了词 人的愁绪,请同学们思考它与本词《一剪梅》所表达的愁绪有何不同呢? 《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离愁别绪,难 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两处闲愁:可见两 心如一,心心相印)《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绪是沉重、哀痛 乃至于凄厉的愁之深切。 小结:《一剪梅》和《声声慢》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 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 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 而《声声慢》之愁却更加浓烈、深切。 请同学们思考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什么?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词人的生活经历。 (ppt 展示)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 期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 音律。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 (今河南省开封市)。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 妇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 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 1127 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
6 / 13

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 之痛南逃至建康。 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 写有"南来尚怯吴 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 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 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 夫。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 由此可见,一个词人的生活经历会对其创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分析 古诗词的时候要联系作家的生平来进行。 五、总结词的鉴赏方法 1、联系背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是指利用作者的现实生活以 及现实性格来分析作者的作品) 2、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3、联想拓展,比较鉴赏。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3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 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 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她凭着极高 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 的词作珍品。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 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 总能看见
7 / 13

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 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 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 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 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 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 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 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 《一剪梅》 是双调, 每段有四个乐句, 每句四拍, 形式上与七律相近, 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 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 意思或相仿或并列, 如“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甚至可用叠韵, 如“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 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 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明确: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 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 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 玉簟 雁 月 花 水 五、缘景明情: 1、“红藕香残玉簟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对作者的孤独 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季节的变迁, 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 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暑退秋来,竹席 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 系倒更为密切, 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8 / 13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 境呢?分析“雁”与“月”两个意象。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 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词人身处西楼,因惦念丈夫行踪,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锦书到 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锦书难托。感叹明月自 满, 人未团圆。 不管白日月夜, 无论舟上楼中, 相思之情都萦绕于词人心头。 (引 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 3、“花自飘零水自流”本是秋天常见的景物,词人为什么对此格外敏感? 分析“花”与“水”两个意象。 明确: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花”:人生、青春、年华 “流水”:时光 花飘水流, 是物的自在之态, 女词人见此景象, 极为伤怀, 触动了韶光易逝, 青春难再之感。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比较鉴赏: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 行重行行》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 明确: 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 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 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 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夫妻 恩爱,互相关怀、信任,两心如一,心心相印。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这相思,这离愁无法消除,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 头。 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 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 之物。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 快与难于排解。 小结: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
9 / 13

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 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词人怎样的心 境?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表达技巧。
10 / 13

11 / 13

12 / 13

13 / 13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新部编本成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一剪梅》 古浪五中刘昌国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意象意境,背诵全词。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

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一剪梅》,同时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合作探究,品析词句。第四阶段,强化诗词的背诵。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费玉清的一曲宛转悠扬的《一剪梅》将我们陶醉在其中,其实真正陶醉我们的是其中传递的情感,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尤其是悲怀愁情。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 题解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词牌格式,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一剪梅》教案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格调清新,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下面是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

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揣摩诗人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解题——以乐入情 1.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让学生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2.听了刚才的那首歌,同学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哀伤…… 3.是啊,在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用情至深的女子浓浓的哀伤。其实,我们曾在《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中就与她相遇过。这是一个能用一双纤弱的

细手,一樽和着泪的薄酒,一砚拌着相思的浓墨,把萦绕于笔尖的哀伤谱写成生命乐章的奇女子。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李清照,走进她的《一剪梅》。 二、初读感知——以声传情 1.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他同学聆听、教师点评。 2.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大家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诗眼和句子。 诗眼:愁。 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3.李清照为何生愁?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新婚不久,赵明诚到远方求学,李清照独自一人在家。因思念丈夫难免感到孤独寂寞。孤寂就像缀满天边的流苏,总在夜深人静时,猛然落下,撞得词人的心,一片冰凉、空濛。相思无奈,锦心无寄。寂寞,指尖绕。挥手,转身,苍凉一片。低眉,俯首,孤影自怜。正所谓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4.播放课文视频朗诵,感知愁情。 三、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教案《一剪梅》李清照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宋朝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她天资过人,再加上优裕的环境和文学的熏陶,少女时代的她就气质高贵,外美如花,内美如竹。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李清照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词牌名的由来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三、初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三).作品鉴赏: 1.全班一起初读, 没有预习请全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释自己先快速读下。全班齐读 同时请在读的同时,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先纠正字音)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是同学们刚才有读出闲愁来了么? 学习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品读诗词,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剪梅》的配乐朗诵,同时请同学们在认真听的同时注意诵读节奏。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提醒学生读该词要注意的方法《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然后就听读。

一剪梅 公开课 教案

《一剪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 2、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词人炼字炼句技巧及诗歌意境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出现,中国的诗歌到唐代已经发展到了巅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独辟蹊径,创制、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抒发有了更多的空间。提到宋词,我们会想到苏轼、辛弃疾,但我们也不得不想到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她以其细腻深婉的词风给被男性话语占据的中国诗歌史带来了一份女子独有的细腻与灵气。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李清照的诗词,请大家回顾一下。(生:《如梦令》二首、《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夏日绝句》等)在这些词作中,我们发现,李清照工于造语,善于推陈出新,善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来表达情感、营造意境,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另一首婉约词作《一剪梅》,感受李清照的女儿情怀。

二、知人论世 1.知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闺中生活,风格婉转轻快,在经历了亡国丧夫之痛后,后期词作常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凄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论世: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缡(lí,古代妇女出嫁时所系的佩巾)未久,明诚即负笈(jí,书箱)远游。易安殊(很、特别)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从这里看,这首词是一首闺情词,主要表达的就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三、深情吟咏,感受词作的音韵美 1.请一位学生范读,教师点拨:单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应读得轻快短促,这样音韵美就更突出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学生齐读 问题设计:在朗读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大家想想,这首词的音韵美得益于哪些方面呢?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理解诗意,赏析意象,感受意境美 1.诗意解读,学生展示预习时根据预习修改的短文。 2.概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 明确: 词眼:闲愁——甜蜜的相思之愁 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圆月、西楼、落花、流水——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3.赏析上阕 ①《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这一句“精秀绝伦”在哪里?请大家结合意象和诗歌主旨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作者作品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幻灯片),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作品鉴赏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一剪梅 》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 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 深情, 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剪梅 李清照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1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 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 生用情感去参与、 用心灵去体会, 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 情怀,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 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 诗词 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 鉴赏的基本能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 让 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 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 用优美的歌声和画 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意象意境,背诵全词。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1 / 13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 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 没有什么人生经 历,对古诗 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 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 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 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 课堂的第一阶段, 显示李清 照的画像, 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 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 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一剪梅》,同时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 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合作探究, 品析词句。第四阶段,强化诗词的背诵。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 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 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 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 有利于学生对诗 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费玉清的一曲宛转悠扬的《一剪梅》将我们陶醉在其中,其实真正陶醉我 们的是其中传递的情感,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尤其是悲怀愁情。轻拂中华历 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 长河中, 特立独行, 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她有“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 题解 一剪梅, 词牌名, 又名 《腊梅香》 , 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词牌格式,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 仗。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 李清照(1084——约 1155)我国文学史上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 南人,李清照工诗、词、散文
2 / 13

教案《一剪梅》李清照培训讲学

教案《一剪梅》李清 照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宋朝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她天资过人,再加上优裕的环境和文学的熏陶,少女时代的她就气质高贵,外美如花,内美如竹。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李清照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词牌名的由来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三、初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三).作品鉴赏: 1.全班一起初读, 没有预习请全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释自己先快速读下。全班齐读

同时请在读的同时,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先纠正字音)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是同学们刚才有读出闲愁来了么? 学习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品读诗词,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剪梅》的配乐朗诵,同时请同学们在认真听的同时注意诵读节奏。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提醒学生读该词要注意的方法《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然后就听读。

李清照《一剪梅》三维目标教案

一剪梅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的生平,理解词的情感 2、反复朗读,在诵读中品味词中流露的孤单寂寞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以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板书课题)。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然后教师点评示范。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一剪梅教案浙江常山一中邱筱蓉 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及反思(2)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及反思(2)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及反思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比较鉴赏: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夫妻恩爱,互相关怀、信任,两心如一,心心相印。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这相思,这离愁无法消除,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 小结: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 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表达技巧。 【附录:知识拓展】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 马文娟 教学目的: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

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什么内容? 上阙:绘景下阙:抒情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玉簟雁月花水 五、缘景明情: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1:我不知道。 老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师:桑之未落 学生:其叶沃若 老师:桑之落矣 学生:其黄而陨 老师:孔雀东南飞 学生:五里一徘徊

李清照一剪梅导学案

李清照一剪梅导学案 李清照一剪梅导学案 一、导入 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画面: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老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同学们: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老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同学们自由朗读1~2分钟 2、感知: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愁 背景插入: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

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3、朗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请全班同学们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情感:语速缓慢,音调低沉,语气绵延悠长,把握轻重缓急。 4、示范朗读:播放录音 5、个别朗读:请1位同学们演读,另一位同学们点评,并试读。 6、全班朗读 三、深入品析 (一)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相思之愁的? (同学们自由理解诗歌,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拓展想象) 1“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一剪梅》学案含答案

一剪梅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词中重要的词语、典型的意象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思维发展: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 文化传承:背诵整首词 【知识储备】 1.《一剪梅》词牌及特点 《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其词体特点是,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一般以书写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本词就是以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一首“婉约中调”。 2创作背景: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3.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玉簟.秋罗裳. (2)解释下列词语 玉簟: 锦书: 自: 【整体感知】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文本赏析】 1.选取自己喜欢的词句赏析。 2.整理赏析中提到的意象和手法。

【限时训练】 1情景默写 (1)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词人轻轻解开丝罗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2)词中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4)词中借大雁的意象表现了夫妻的感情极其深厚真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中将“愁”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感情的不可遏止,让读者领略到她的万千愁绪。 2.比较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与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 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1)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 (2)这两首词尾句都是备受称赞的名句,它们在表达手法上有何不同?试作具体分析。 一剪梅答案: 1.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2.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簟秋: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教学设想】 1、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二、背诵这首词 三、赏析这首词 1、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四、扩展阅读 1、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总结词风 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总结李清照词中写愁的.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总结写“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愁,可触、可视、可感,从而能引起共鸣(前两句) 用意象来渲染愁绪,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让学生举出此类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一剪梅 李清照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案 一、导入。以“愁”导入,以歌生情。 在古代的诗词中,愁绪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比如: 1、(PPT)词中的“愁”: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君不见》唐·李白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2、师:千古文人,有失意之愁,有思国之愁,有感叹时光之愁,有壮志难酬之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思念之愁”。 二、诵读与整体感知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词的朗诵。(听朗诵录音) 2.听了这段满含深情的朗诵之后,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故事。李清照18岁嫁予当朝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两人都喜好金石,志趣相同,婚后相敬如宾。我们一起来看看诸葛忆兵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中怎样描述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日常: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可谓情投意合,相亲相敬,要是生活能这样一直幸福下去多好,但是赵明诚时为太学生,后时常因公出差,李饱受相思之苦,由此而诞下《一剪梅》、《醉花阴》等词作。因此,《一剪梅》满含词人的相思之苦。 在了解了背景之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自己再次读读这首词,开始。 4.全班配乐齐读,边读边思考词中最能表达词人情感的是哪个词?这首词整体的感情基调是什么?(配乐《月满西楼》纯音乐) 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愁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三、进入文本分析意象及所表达的情感 请大家再次自由诵读这首词,并找出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意象:玉簟;特征:秋凉,凄清(玉簟秋,秋,代表了凉意) 兰舟寂寞,孤独( 雁孤独,寂寞(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雁”意象一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所以,此人用“雁”这一意象,传达出自己的思念之情。) 月朦胧,清冷(“月”这一意象,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关于用“月”来寄托情感的诗句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所以,“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西楼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