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联合国大笑照的由来
乔冠华:踏上联合国讲台的新中国一人

乔冠华:踏上联合国讲台的新中国第一人-历史论文乔冠华:踏上联合国讲台的新中国第一人闪光灯频闪,带有世界各国台标的话筒争相伸到面前,里三层外三层的记者围堵一个圈,争抢着拍照提问。
这是1971年l1月15日上午10时,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发生的一幕。
记者们围堵的中心人物是中国赴联合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先生。
有记者问:“乔团长,你能不能讲讲你现在的心情?”乔冠华听后没有回答,却仰头大笑,笑得淋漓尽致,感染了会场里的记者。
笑过后,乔冠华说“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这次代表中国在联大会议上亮相是乔冠华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乔冠华代表中国发言后,前来与他握手祝贺的几十个国家代表居然在走廊排成了长队,而乔冠华则一直面带笑容,不时呵呵大笑,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乔的笑”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条,爽朗的大笑,被一位记者抓拍下来,成为标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典型视觉标签,并且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成为大历史的注脚。
今年,这张著名照片的主角——乔冠华先生迎来了他的百年诞辰,在苏州东山的墓园里,墓碑前放满了悼念的鲜花。
“三天以后,巴黎将不战而降!”1913年3月28日,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从小就有过目成诵的神童美名,16岁考入清华大学,20岁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由于联系日本共产党,被日本政府发觉后驱逐出境。
1935年乔冠华又获得资助,留学德国图宾根大学。
德国哲学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到卡尔·马克思,以体系繁茂、晦涩艰深著称,乔冠华却只用了一年多就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
在图宾根大学读书时,正是二战爆发前夕,欧洲的战争气氛浓厚,各国都在备战,局势日趋紧张,军事议题也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乔冠华对军事也很有兴趣,开始研究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三卷本《战争论》,并经常对着地图反复思考国际形势。
1937年,日本大举侵华,乔冠华放弃了德国的优裕生活,同时也打消了研究哲学的念头,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担任了《时事晚报》的总编辑,用笔作武器,撰写政论、国际评论文章。
乔冠华在联合国的发言

乔冠华在联合国的发言乔冠华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国际人权律师,他在联合国的发言一直备受瞩目。
乔冠华以其深厚的法律功底和独到的人权观点,在联合国的演讲中,不仅深受听众的赞赏和认同,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乔冠华在发言中首先强调了人权的普遍性和尊重。
他指出,人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不分种族、国籍、性别、宗教或政治立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并享有自由和尊严。
他呼吁各国政府重视保护人权,不仅在法律上做出承诺,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
接着,乔冠华详细阐述了人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现状和挑战。
他谈到了一些国家存在的人权侵犯问题,如言论自由受限、政治迫害、种族歧视等。
同时,他也提到了一些新兴的人权挑战,如隐私权在数字化时代的受损、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等。
他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乔冠华还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推动人权进步的关键一环,只有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才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他呼吁各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普惠、公平和质量。
此外,乔冠华也对人权保护机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各国的人权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测。
同时,他还提倡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交流经验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
乔冠华的发言在联合国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反响。
许多代表纷纷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并表示将积极采纳他的建议。
一些媒体也对他的发言进行了广泛报道,将他的声音传播到全球。
乔冠华的联合国发言不仅展示了他作为一名人权律师的高超才能,也体现了他对人权事业的热忱和深入思考。
他用自己的思想和声音,为世界的正义和公平发出了呼唤,为人权的实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的发言将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激发更多人加入到人权事业中来。
湖南省岳阳市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湖南省岳阳市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第I卷选择题一、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请在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你认为下列原始人类中距离我们最为久远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2、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A、禅让制B、土地私有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3、观察秦朝疆域图(见下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请你判断秦朝疆域最西到达今天我国哪个省或自治区?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陕西省 C、西藏自治区 D、甘肃省4、“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A、唐太宗B、汉武帝C、武则天D、唐玄宗5、你认为下列历史事件中能体现我国对外友好交往传统的是:A、雅克萨之战B、戚继光抗倭C、郑和下西洋D、郑成功收复台湾6、上海世博园中国馆这样一幅作品:它以动漫的形式向中外游客展示了我国古代都市的繁华。
请你判断这幅作品是:A、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B、顾恺之的《洛神赋图》C、张择端的《清明上图》D、敦煌莫高窟的敦煌壁画7、《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A、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B、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8、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A、开启了近代化进程B、解放了人们思想C、维护了民族尊严D、挽救了民族危亡9、“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B、红军长征胜利C、全民族抗战开始D、国共十年对峙结束10、毛泽东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绘的是下列哪次战役?A、辽沈战役B、渡江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11、魏源的思想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抵制外国侵略势力C、建立君主立宪制度D、维护清朝统治12、三大改造的完成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最突出的意义在于: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B、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基本D、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3、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
小度写范文【不拘小节成功的人的故事】不拘小节的人模板

【不拘小节成功的人的故事】不拘小节的人不拘小节的成功人士往往更能吸引人,关于他们的故事你了解多少?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不拘小节成功的人的故事,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不拘小节的乔冠华的故事乔冠华阅历丰富,个性鲜明,秉性旷达,恃才傲物,浪漫洒脱,不拘小节,常在饮酒赋诗之间,挥毫大作。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支利笔,两排灵牙,在中国共产党宣传事业和新中国外交事业中,立下汗马功劳。
处在人生事业颠峰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之际,乔冠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在国内政治漩涡中,却卷进波底他的老友说他:当初不求闻达,而闻达自至;不期蹭蹬,而蹭蹬及身。
真是一言难尽乔冠华。
一、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
他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
16岁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1933年他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活动。
由于他的进步活动为日本反动派所不容,不久被驱逐出境。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土沦丧,乔冠华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学习环境,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回国后,他先是在《时事晚报》做总编辑,开始发表政论、国际评论文章。
1939年他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革命队伍中的文化人,乔冠华聪明过人,才华非凡,同时他也有某些文人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特点。
他谈笑风生,性格外露,好吸烟,喜喝酒,确切地说是嗜酒。
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紧密联系如火如荼的斗争实际,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
他写作的习惯,常常是深夜伏案,边写,边吸,边喝,午夜时分,文稿完毕,第二天见诸于报刊。
他的工作、生活无规律可循。
那时,他衣着随便,头发长约二寸,朋友们戏称他是怒发冲冠。
吃的更是菲薄,往往因为写文章,饱一顿饥一顿的。
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尖锐泼辣,在恢宏的气势中又常夹杂着诙谐幽默,明快而活泼,读后往往使人拍手称快,过目难忘。
据说,毛泽东在抗战期间曾评价乔冠华的某篇国际述评文章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可见乔的文章在当时受到的普遍赞誉。
江苏省扬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答题栏内。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推行改革,提振国力。
这件事发生在A.商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解答】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推行改革,提振国力。
这件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故选D。
2、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其中,中书省的职责是A.监察百官B.起草政令C.审核政令D.执行政令【解答】唐朝“三省六部”制示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无事不总”,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
故选B。
3、魏源发愤编著《海国图志》,宣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直接触发他去编著的原因是A.鸦片战争的爆发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C.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解答】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直接触发魏源发愤编著《海国图志》的原因是鸦片战争的爆发。
故选A。
4、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先后输入了“李鸿章”自强”“求富”江南制造总局”等关键词。
由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解答】据“李鸿章”自强”“求富”江南制造总局”等关键词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洋务运动。
故选A。
5、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理论、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文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A.平等、自由B.自由、民主C.民主、科学D.科学、平等【解答】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题干中文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民主、科学。
故选C。
6、据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回忆:张学良问.联蒋抗日行吗?周恩来立刻答道,可以,只要他放弃攘外必先安内,只要他能够同意合作共同抗日,我们就能跟他联合。
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二中八年级(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C.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D.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④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下列选项中,和表格对应正确的是()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主要内容历史评价①规定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②③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推进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A.①《共同纲领》②我国第一部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③1978年宪法B.①《共同纲领》②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③l982年宪法C.①《土地改革法》②我国第一部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③1978年宪法D.①《土地改革法》②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③1982年宪法4.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藏品号为GB54563的一纸契约,它是某地的农民“包产到户”的“地下协议”。
它被作为中国当代史的珍贵文物收藏。
“某地”指的是()A.广东深圳B.安徽凤阳C.浙江温州D.天津大邱庄5.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四次调整的先后顺序是()①土地改革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三大改造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①③②④D.③④②①6.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江苏省组建了沙钢集团、春兰集团、徐州工程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名人故事:乔华冠

名人故事:乔华冠名人故事:乔华冠乔冠华阅历丰富,个性鲜明,秉性旷达,恃才傲物,浪漫洒脱,不拘小节,常在饮酒赋诗之间,挥毫大作。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支利笔,两排灵牙,在中国共产党宣传事业和新中国外交事业中,立下汗马功劳。
处在人生事业颠峰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之际,乔冠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在国内政治漩涡中,却卷进波底……他的老友说他:“当初不求闻达,而闻达自至;不期蹭蹬,而蹭蹬及身。
”真是一言难尽乔冠华。
范增却不像项羽这样想,他觉得简直是天赐良机,必须好好把握。
酒席宴间提出让楚营的舞剑器高手项庄表演个节目,活跃一下气氛。
不待项羽表态,就安排项庄登场。
项庄已经秉承老板干爹的旨意,剑花一抖,舞将起来,剑气森森,充满杀意。
在座项伯感到不妙,就拔出佩剑跟项庄对舞起来,处处护着刘邦。
对此,范增很不高兴,而项羽却装作没看见,他的内心纠结成了一团,觉得刘邦已经登门谢罪并表示臣服,干吗非要赶尽杀绝?干爹的担心是多余的,项庄舞剑有失厚道。
一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
他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
16岁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1933年他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活动。
由于他的进步活动为日本反动派所不容,不久被驱逐出境。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土沦丧,乔冠华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学习环境,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回国后,他先是在《时事晚报》做总编辑,开始发表政论、国际评论文章。
1939年他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革命队伍中的文化人,乔冠华聪明过人,才华非凡,同时他也有某些文人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特点。
他谈笑风生,性格外露,好吸烟,喜喝酒,确切地说是嗜酒。
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紧密联系如火如荼的斗争实际,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
他写作的习惯,常常是深夜伏案,边写,边吸,边喝,午夜时分,文稿完毕,第二天见诸于报刊。
乔冠华为什么大笑?

龙源期刊网
乔冠华为什么大笑?
作者: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6年第10期
1971年11月15日,星期一,第26届联大举行专场会议,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到来。
会议原定开半天,但是由于报名发言的代表太多,不得不开了整整一天,共有57个国家的代表发言。
发言人中有一个匈牙利的副外长,当年他曾留学中国,所以就用中文发言,因为中文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
我们去了以后(本文作者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三秘、二秘等职),联合国的中文翻译也很高兴,因为过去蒋介石的代表在那里都讲英语,中文翻译没有事干,被人看不起,因为不干活儿啊!但是我们一去就讲中文,大会小会都讲中文,他们就很高兴。
许多发言者批评把中国排除在联合国之外是不公正的,其矛头指向十分明确。
美国当时是反对恢复中国席位的,看到这种气氛也坐不住了。
当时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老布什在会议即将结束时发表了讲话,他倒是很坦率,说:我们是反对你们来这里的,但你们还是来了,我们作为东道国,welcome(欢迎)!
我觉得美国人还是相当坦率的,对于他们的失败没有回避,而是直截了当地承认。
这在外交上是不大容易的。
联合国大会会场外面,是印度尼西亚厅。
厅里有一些白色皮沙发,乔冠华团长经常在那里会客,我有时去那里做翻译。
乔冠华会客也是外国记者追逐的目标。
有一次外国记者照相的时候,乔老爷开了个玩笑,说:“照相不要钱(free picture)!”讲完之后,他和记者们都大笑起来。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照片中,那张“乔的大笑”就是那时照的。
哈哈大笑反映了乔老爷当时的心态,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心态。
(摘自《吴建民谈外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冠华联合国大笑照的由来乔冠华联合国大笑照的由来第26届联大会上的中国代表席,左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右一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两件外交大事在1971年接踵而来。
它们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重返联合国的历程充满艰难,但最后顺利通过。
美国仍不肯认输,最后一轮表决前,尼克松给布什打电话说:“我们要赢,我们要赢。
”布什黑着脸跑上讲坛,要求删掉提案中驱逐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内容。
布什神情严肃地讲完,却引来台下代表的起哄和嘲笑,许多非洲国家代表在席位上敲打桌子,布什只好在一片“No!No!”声中尴尬地走下台。
晚9时47分,表决牌上亮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投票结果: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2758号决议。
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当即表示:“恢复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联合国才能说真正开始了工作。
”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从四面八方响起,足足持续了两分钟。
坦桑尼亚代表萨利姆穿着事先换上的“毛制服”(中山装),与非洲兄弟们在过道里跳起了桑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则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
这个场面通过美国的三大电视网传遍世界,布什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他哀叹说,那些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舞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
用毛泽东的话说,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当了“红卫兵”,造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了支持我们的票。
哪名周恩来一手培养起来的干部在周重病时倒向江青2016年08月03日08:23核心提示:乔冠华是周总理一手培养起来的外交干部之一。
“文革”初期乔很是看不惯江青,说她打着主席的旗号把全国都扰乱了。
可在“文革”后期周总理病重之际,乔却换了腔调,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从外交部原副部长章文晋夫人张颖新近撰写的《故友二人行———怀念龚澎并忆乔冠华》一文中,可以发现乔能进入江青集团组阁名单,位列副总理,这绝不是偶然的。
乔冠华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张颖,原题为:“文革”后期周恩来病重乔冠华趁机倒向江青乔冠华是周总理一手培养起来的外交干部之一。
“文革”初期乔很是看不惯江青,说她打着主席的旗号把全国都扰乱了。
可在“文革”后期周总理病重之际,乔却换了腔调,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从外交部原副部长章文晋夫人张颖新近撰写的《故友二人行———怀念龚澎并忆乔冠华》一文中,可以发现乔能进入江青集团组阁名单,位列副总理,这绝不是偶然的。
老乔变了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老乔正生病住在医院里。
不久我和文晋到医院看他,他很生气,责怪文晋不来向他汇报。
文晋是寡言少语的人,没有说什么。
我向他解释了那次是秘密访华,总理直接领导,有保密规定。
那次看望乔,我突然感到他有点变了,火气很大,还有点斤斤计较。
随后基辛格第二次来访、尼克松访华,乔都参加了并做了许多工作。
其中有一件事使我难忘。
在起草《上海公报》的过程中,上呈稿基本完成,经恩来同志审定,交文晋主持作中英文校定,老乔等人参与。
当时老乔提出要修改其中某一重要段落的内容,文晋等人不同意。
但老乔很固执,一定要改。
因为他是领导,别人也只得同意修改。
稿子送回总理,总理当即发现改得不对。
在第二天接待组的会议上,总理发了很大的火,指着文晋严厉批评:胆子太大又不动脑筋,为什么要改?文晋没有做声,默默承受。
会后他才告诉我实情,并讲老乔变得狂妄了。
我当时很不高兴,心想老乔为什么不站出来承担责任呢?龚澎去世两年多,老乔又恋爱了,朋友们也为此高兴。
可是,乔的子女对他的恋爱对象章含之不大满意,我也曾劝说,父亲的事你们不必过问。
乔的儿子告诉我说,他并不想干涉,只是想去拜访一下邓颖超大姐,要我联系一下,我答应了。
不久乔的儿子去见了邓大姐。
我不知道他们谈了些什么。
随后我接到乔冠华的电话,在电话里他大为震怒,质问我为什么要给他儿子联系去见邓大姐,斥责我多管闲事。
当时我惊愕片刻,即给他顶了回去。
你儿子去见邓大姐有什么不对吗?你别忘了他同时还是龚澎的儿子!他把电话摔了。
过了不多久,邓大姐给我来电话,她有点不高兴地问我:老乔到底怎么啦?他居然打电话来质问我,为什么要见他儿子,都和他谈了什么?难道我不能见见,我会谈无原则的话么?……我劝邓大姐千万别为此生气,老乔已经在电话里把我责骂了一顿,我也不解为什么会这样。
乔冠华与“维特克事件”1972年夏,美国一位中国问题学者洛克珊·维特克到中国访问,了解中国妇女革命史。
她与邓颖超、康克清等几位老同志座谈两天以后,又提出要采访江青。
几经周折,总理批示:可以礼节性接见。
岂料江青对维特克大感兴趣,在人大会堂谈了几个小时,设宴招待,还陪维特克去人民剧院观看样板戏《红灯记》。
江青的做法使我们陪见人员大为吃惊。
江青还特别约定在广州继续会见维特克,谈她的历史,希望维特克为她写传。
这一情况与总理批示的礼节性会见完全不同。
第二天上班时,我即向乔冠华汇报并请示他该怎么办?老乔皱了一下眉说:江青的事情谁管得了?我没办法,随她去吧。
7月间,江青去广州,随后把维特克接到广州,我们陪见的全班人马也到了广州。
江青到广州会见维特克近10次,讲了60小时,内容无所不有,自我吹嘘、编造历史、诋毁别的领导,还有泄密等等。
在这过程中我曾数次打电话向乔等领导汇报情况,他们都回答说没办法,随她去吧。
直至把维特克送走,我们回到北京,我又向他们汇报,江青要整理记录翻译成英文寄到美国。
乔只耸耸肩,摊开两手,断然决定说,这事我真管不了,以后也别向我汇报了,你直接找周总理汇报吧。
这之后近半年时间,我和外交部编译室徐尔维同志常常在晚上去钓鱼台江青住处,陪她整理记录,整理完一部分就打印成册,编号登记,作为绝密文件送给周总理以及王、张、姚,还有外交部姬、乔、王等审阅修改。
这期间我曾多次向总理汇报情况,总理也审阅过一部分记录。
最后总理认为这份记录实在不能寄到美国去,他找江青谈话,告诉她,将文字的东西寄往美国十分被动,劝她不要这样做。
江青不仅不听总理劝告,还纠缠总理帮她修改,总理只好请示主席。
毛主席立刻指示,记录绝不能寄出,立即停止整理翻译。
总理召集外交部有关人员传达主席批示,并嘱咐我和徐尔维把这次谈话的所有记录,贴上绝密封条,交外交部保密室。
1975年冬春我们从加拿大回京述职并休假。
就在那年一个寒冷的夜晚,我和文晋约见乔冠华部长,向他汇报加拿大的情况并请示工作。
老乔要我们去史家胡同他的“新居”。
原本是要向乔请示汇报工作的,但文晋没说几句,乔就摆摆手制止他。
乔与我谈起来,章含之也和文晋单独对话。
我记得乔对我态度很亲切,开始也问及加拿大使馆一些工作情况,但很快就转了话题,谈起国内的“文革”,重点是谈江青。
说她领导“文化大革命”很受主席的称赞重用。
我觉得奇怪,“文革”初期乔很是看不惯江青,说她打着主席的旗号把全国都扰乱了,这会儿反而变了调。
乔对我说,江青认为我很能干,知道我从小参加革命表现不错,要调我去“文化组”负责什么工作。
我直瞪瞪地看着乔,不知道该讲些什么。
乔感觉到了,接着说:当前“文革”的形势你知道,周总理病重,看来不久于人世,识时务者为俊杰嘛,应该好好想想,何况江青那么看重你哩。
他习惯性地哈哈大笑起来,我却感觉浑身发颤,难以控制。
我们离开乔家,走过黑暗的胡同,感到寒气袭人。
我忍不住问文晋,你们都谈了些什么。
文晋冷冷地答道:我根本就不认识江青,她却一个劲说江青对我有好感很欣赏,真是莫名其妙。
我脱口而出,这是在为江青搜罗人才,真是拉帮结伙哩。
1976年1月8日夜,我和文晋又回北京休假,在机场得知,总理在当天去世了。
北京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
外交部许多同志曾多次要求部领导在外交部内举办小规模的悼念,乔都不加理会。
一次。
回国学习的驻外大使和参赞在学习会上,一致要求在内部举行追思活动,又被拒绝。
当场有一位大使拍案而起,质问部长有没有起码的人性?由于过分激动,引发心脏病被送往医院。
而乔还是不作任何解释。
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外交部将我从中国驻加拿大使馆调回北京,成立专案组,让我和当年陪同江青会见维特克的人员,把有关情况详尽整理成材料,供中央领导参考。
我们立即想到外交部保密室被封存保管的一大铁柜材料。
经领导同意,我们去保密室索要。
岂料保密室的同志说,材料在两年前就被江青连铁柜一起都搬走了。
我们大为吃惊:这些材料是主席和总理指示封存不许动的,江青经过何人批准能全部取走呢?据江青当年的秘书和保卫人员回忆:1974年(或1975年)主席曾批评江青和“四人帮”,江青很紧张,怕那些材料可能出事,经当时的外交部长乔冠华批准,把铁柜搬到钓鱼台江青住处,全部烧毁了。
拒谈与江青的关系1976年10月,乔冠华开完联合国大会回到北京。
中央责令外交部对乔与江青的关系进行审查。
当时乔住在家里,章含之住在办公室,要求他们各自说清真情。
在这期间,外交部曾召开过两次大会,一次是在北小街禄米仓北京陆军总院礼堂。
我记得当时部领导坐在主席台上,乔也坐在旁边。
大会请乔说清与江青的关系,并作自我检查。
乔一言不发。
部里有两三个人发言,批评乔在文革后期的一些行为。
另一次批判会是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召开的。
主持会议的部长还是希望乔能作自我检查,乔仍是一言不发。
1984年乔病故。
外交部起草了一份乔冠华生平的稿件请我们审读,大概是准备印发或作新闻稿之用。
此稿肯定了乔一生中的成绩,最后一段也写了乔在“文革”后期犯了政治性错误。
章含之一定要把这一段删去,否则宁愿不发。
文章最终没有发出,报上只登了一则简短的消息。
(据《百年潮》2004年第6期一代名媛章含之溘然长逝,女儿洪晃倾情追忆母亲传奇人生<a data-click="{'F':'778317EA','F1':'9D73F1E4','F2':'4CA6DE6B','F3':'54E5363F','T':'1470210819','y':'AFEBDFF9'}"href="https:///link?url=MpdhxINraY7lZQp-4 EthIyBSZ82W0BcOgll7dISExbNuQRXAyVqzI7nGZBLS5K EpacDTW2HAs_qEO_mR4VY-EAj0BZlY-6fFx31Nb0jt13_ &wd=&eqid=dbe341480005ca810000000357a1 a303"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4px; line-height: 1.5;">末代名媛章含之遗愿:不与乔冠华合葬李小萌:这里是北京市东城区的史家胡同,在这儿我读完了我的小学,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史家胡同的51号是一个大户人家,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了和这个院有关的人名,章士钊、章含之和后来住进来的乔冠华,今天我将要走进这个院子,而它的主人已经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