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品种分析
大环内酯类及其它类抗生素

非淋菌性尿道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首选药物,可有 效杀灭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
梅毒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可用于治疗早期梅毒,尤其适用于青霉 素过敏的患者。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 和胃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大环 内酯类抗生素可与其它抗生素联合用 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
VS
耐药性监测与控制
为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加强耐药性监测 和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医疗机构和实 验室应定期监测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 性,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并采取有效的感 染控制措施,以防止耐药菌的传播。
药物安全性问题
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 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 。此外,这类药物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 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耐药性产生较慢,但一旦产生则较为严重。
0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新药研发进展
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发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发成为重要方向。目前已有多 种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些新药在抗菌谱、药代动力学和组织穿
透性等方面有所改进,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四环素类抗生素
抑菌性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抑菌性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作用。这类抗生素对大多 数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抗菌活性,常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等 疾病。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杀菌性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氨基糖苷结构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这类抗生素具有杀菌作 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常用于治疗肺炎、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疾病。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机制:作用于核蛋白体50亚基,克制转位移位过程,
为静止期抑菌剂,易产生耐药性
15
【体内过程】 不耐酸,用糖衣片或酯化红霉素,吸收快 分布各组织体液中,不易过血脑屏障,能扩散入前
列腺,聚积在肝脏和巨噬细胞,脑膜有炎症时, 可进入脑脊液; 肝脏代谢,胆汁排泄形成肝肠循环
27
(四)临床应用
1. 首选药:金葡菌所致急、慢性骨髓炎和关节感染 2. 厌氧菌,口腔、腹腔和妇科感染 3. 需氧G(+)呼吸道、骨、软组织、胆道感染、败血
症、心内膜炎等 毒性大 不首选
(五)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严重旳伪膜性肠炎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
产生外毒素,需用万古霉素和甲硝唑治疗 3.过敏反应 4.黄疸、肝损害
6
8
(三) 耐药机制
• 靶位点修饰:细菌核糖体23SrRNA结合位点 腺嘌呤残基双甲基化
• 灭活酶旳产生:红霉素酯酶和磷酸转移酶 • 主动外排系统增强 • 核糖体突变:核糖体23SrRNA点突变及核糖
体蛋白突变 • 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9
(四)药代动力学
• 碱性抗生素 • 吸收:红霉素不耐酸po易破坏,克拉、阿奇稳定
第一代: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白霉素等
第二代:罗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霉素等
• 利菌沙 • 严迪、罗力得 • 希舒美
琥乙红霉素 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
4
大环内酯旳共性
(一)抗菌作用 迅速抑菌(高浓度杀菌)
1.G(+):金葡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 2.部分G(-):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百日
16
动物医学-抗生素《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理化特性弱碱性,微溶于水。
水溶液下易被分解,尤其在酸性条件下更不稳定。
所有的制剂均与无机酸成盐,如磷酸(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酒石酸(泰乐菌素,吉他霉素),硫氰酸(红霉素,动物专用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盐酸(螺旋霉素)代表药物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14元环)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16元环)吉他霉素交沙霉素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14元环)罗红霉素阿奇霉素(15元环)罗他霉素(16元环)抗菌作用1.抗菌谱较窄:2.对G+菌和部分G-菌有抗菌作用;3.对某些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立克次体有良好效果;4.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和耐药金葡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5.通常为抑菌药,高浓度时杀菌。
耐药性与其他类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或完全的交叉耐药性。
作用机理生长期抑菌剂,作用于50S核糖体亚基,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14元大环内酯类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16元大环内酯类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与50S亚基上的L27 、L22 蛋白质结合,促使肽酰基t–RNA从核糖体上解离。
对哺乳动物核糖体无影响。
红霉素内服采用耐酸的依托红霉素或琥乙红霉素易产生耐用性,用药不超过1周,停药后可恢复敏感性应用:耐青霉素金葡菌感染、禽慢性呼吸道病、猪支原体肺炎(碱性溶液中抗菌效能强)不良反应:肌注刺激性强,犬猫内服可引起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泰乐菌素(畜禽专用)可与铁、铜、铝、锡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失效。
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弱于红霉素,对支原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牛、猪、鸡还用促生长作用。
应用:1.防治鸡支原体病的首选药2.促生长,可做饲料添加剂3.浸泡种蛋不良反应:肌注局部刺激,增强聚醚类抗生素的毒性。
替米考星(畜禽专用)半合成畜禽专用抗生素。
药动学:肺组织、乳中药物浓度高。
药理作用:广谱,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支原体抗菌活性强于泰乐菌素。
第二章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_兽医药理学.

注意
(1)新生仔畜肝脏代谢率太低,因此对新生仔畜 毒性大。 (2)本品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间质性肾炎、急 性肾功能衰竭。 (3)红霉素针剂忌用氯化钠或其它无机盐溶液作 为溶媒,以免沉淀。临用时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 然后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浓度不超过0.1%, 注射速度应缓慢。 (4)马属动物对本品敏感,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5)肌注时有刺激性,宜深部肌注。静注速度要 缓慢,静脉注射时应避免药液外漏。
螺旋霉素
药效学 本品耐酸,难溶于水,常用盐酸盐易溶于水。抗菌 作用与其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但效力比红霉 素差。主要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等革兰 氏阳性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钩端螺旋 体和立克次氏体有效。本品毒性是本类药物中最低的。 用途 主要用于防治鸡的葡萄球菌病和支原体病。也可用 作种蛋消毒剂或猪的饲料添加剂。但欧盟从2000年 开始禁用本品作饲料添加剂。
药物相互作用
二、理化性质 (1)四环素与红霉素针剂配伍后,溶液效价降低, 并有混浊沉淀,两药联用尚可加剧肝功能损害。 氯化钠、氯化钾等。 (2)维生素C不宜与红霉素混合静脉滴注,易出现混浊。 (3)红霉素在酸性溶液中(包括葡萄糖液)不稳定。 液体pH值越低,经过时间越长,对红霉素效价影响越大, pH6~7时比较稳定。阿司匹林、维生素B6。 (4)碱性药物可减少红霉素在胃酸中的破坏,并增强 抗菌效力。但碳酸氢钠与红霉素肠衣片合服,可使红霉 素在胃内受破坏,药效降低。与碳酸氢钠注射液混合游 离碱析出。 三、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与红霉素有协同免疫抑制作用。
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种类 红霉素、白霉素、竹桃霉素、麦迪霉素、 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北里霉 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 。
药效学 本类药物属于生长期抑菌剂。主要对需氧革兰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抗生素概述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抗生素概述
【主要家族成员】
第一代: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罗红霉素。
第二代: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抗菌作用及机制】
一、抗菌作用
第一代主要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包括奈瑟菌、嗜血杆菌及白喉棒状杆菌在内的部分革兰阴性菌、嗜肺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对产β-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和MRSA有一定抗菌活性
第二代扩大了抗菌范围,增加和提高了对G-菌的抗菌活性;具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
二、抗菌机制:与细菌核蛋白50s亚基结核,使肽链的形成和延伸受阻,抑制蛋白质合成。
三、耐药机制
1、产生灭活酶:包括酯酶、磷酸化酶、葡萄糖酶、乙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
2、靶位结构改变。
3、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加。
4、单一耐药向多药耐药发展。
四、药动学
1、吸收:红霉素不耐酸,易破坏,其他都可口服吸收。
2、分布:广泛分布于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红霉素-前列腺)。
3、代谢:此类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
4、排泄:红霉素、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集和分泌到胆汁,克拉霉素经肾排泄。
8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克拉霉素
药物相互作用
7.与地高辛合用会引起地高辛血浓度升高,应进行血药浓度 监测。 8.HIV感染的成年人同时口服本品和齐多夫定时,本品会干 扰后者的吸收,使其稳态血浓度下降,应错开服用时间。 9.与利托那韦合用,本品代谢会明显被抑制,故本品每天剂 量大于1g 时,不应与利托那韦合用。 10.与氟康唑合用会增加本品血浓度。
二、新一代大环内酯类
罗红霉素:对支原体、衣原体作用较强 阿奇霉素:对支原体作用最强
克拉霉素:对G+菌、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
的作用尤其突出
用于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耳鼻咽喉等部位感染。 耐酸、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高、t1/2延长。 对儿童耐受好。
阿奇霉素
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主要与细菌核糖体的 50S亚单位结合,抑制依赖于RNA的蛋白合成。
泰利霉素
不良反应
可能导(lincomycin与Clindamycin)
代表药:
克林霉素
在骨髓腔 浓度高
抗菌作用:G+球菌,厌氧菌
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不能与红霉素类合用
应用:1)急慢性骨髓炎2) 厌氧菌感染
不良反应:1)胃肠反应,2)假膜性肠炎:用万古
克拉霉素
药物相互作用
4.与HMG—CoA还原酶抑制药(如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合用, 极少有横纹肌溶解的报道。 5.与西沙必利、匹莫齐特合用会升高后者血浓度,导致Q—T 间期延长,心率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充血性心力 衰竭。与阿司咪唑合用会导致Q—T间期延长,但无任何临 床症状。 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改变特非那丁的代谢而升高其血浓度, 导致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27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阿奇霉素
F 与其他大环内酯类比较有较广的抗菌谱 F 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
原体、螺旋体等均较敏感 F 与其他大环内酯类比较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临床应用
F 呼吸道、皮肤、软组织及泌尿生殖器的 严重感染
F 治疗艾滋病患者的鸟分枝杆菌感染,能 有效抑制鸟分枝杆菌病减轻临床症状
临床应用:
F 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主要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链球 菌感染以及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F 军团菌、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感染
F 衣原体、支原体感染
不良反应:
F 胃肠道反应:红霉素口服或静脉滴注均可产生,发 生率较高,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及腹泻等
F 肝损害:以肝实质损害,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常 见转氨酶升高,阻塞性黄疸
2.红霉素、林可霉素和万古霉素的 抗菌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有何异同?
3.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 各有何临床用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②血浆浓度低,组织浓度高
大环内酯类抗菌谱
F 对革兰阳性菌、部份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有强大 的抗菌活性
F 对产β-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 葡萄球菌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F 对衣原体、支原体、非典型分枝杆菌也有良好的 抗菌作用
F 通常为抑菌药,高浓度时为杀菌药
抗菌作用机理
二、常用药物
1. 红霉素(erythromycin) 代表药 不耐酸、口服需用肠溶片及酯类化合物 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 难通过血脑屏障 主要经肝代谢,胆汁排泄
含:万古霉素(cancomycin) 去甲万古霉素(demethylcancomycin) 替考拉宁(teicoplanin)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品种分析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品种分析目前,国内医院用抗感染药物中,大环内酯类药物增长速度最快,远远高于抗感染药物整体增长水平。
但市场畅销的背后也有潜在的危机。
据统计,我国红霉素的需求量仅为生产能力的60%,并且我国红霉素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市场表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当前企业在积极发展头孢菌素类半合成抗生素的同时,也应重视红霉素类衍生物与半合成抗菌素的开发研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力持久新丁不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毒性低微、口服方便且价格较廉的药,按其大环结构含碳母核的不同,可分为14、15和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治疗学上的重要性仅略次于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和氨基糖甙类。
自1952年美国礼来公司推出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品--红霉素后,该大类药物不断扩充,迅速成为全球抗感染用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门从事抗生素研究的张惠琳教授告诉记者,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作用于阳性菌、支原体和医原体等病毒,对一般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较好,以口服为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多数抗生素对细菌膜无力的不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够作用细菌膜的特点使其优势尤为突出。
但是,张教授也特别提醒,临床使用要特别留意由于其抗菌谱相对较窄,所以只能作用阴性菌,而对阳性菌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随着对红霉素研究开发的深入,一些高效、长效、生物利用度好、各具特色的新红霉素半合成衍生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市场潜力日显,使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抗感染药物中所拥有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有一些专家甚至大胆预言:这一个世纪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时代--其市场潜力和发展机会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展形势很好,已占到抗生素市场14.5%的市场份额,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临床使用的抗感染药物中也牢牢地占据了稳定地位,2004年其各类产品在样本医院的用药市场销售占有率排在第三位,占据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15.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品种分析目前,国内医院用抗感染药物中,大环内酯类药物增长速度最快,远远高于抗感染药物整体增长水平。
但市场畅销的背后也有潜在的危机。
据统计,我国红霉素的需求量仅为生产能力的60%,并且我国红霉素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市场表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当前企业在积极发展头孢菌素类半合成抗生素的同时,也应重视红霉素类衍生物与半合成抗菌素的开发研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力持久新丁不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毒性低微、口服方便且价格较廉的药,按其大环结构含碳母核的不同,可分为14、15和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治疗学上的重要性仅略次于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和氨基糖甙类。
自1952年美国礼来公司推出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品--红霉素后,该大类药物不断扩充,迅速成为全球抗感染用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门从事抗生素研究的张惠琳教授告诉记者,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作用于阳性菌、支原体和医原体等病毒,对一般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较好,以口服为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多数抗生素对细菌膜无力的不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够作用细菌膜的特点使其优势尤为突出。
但是,张教授也特别提醒,临床使用要特别留意由于其抗菌谱相对较窄,所以只能作用阴性菌,而对阳性菌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随着对红霉素研究开发的深入,一些高效、长效、生物利用度好、各具特色的新红霉素半合成衍生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市场潜力日显,使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抗感染药物中所拥有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有一些专家甚至大胆预言:这一个世纪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时代--其市场潜力和发展机会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展形势很好,已占到抗生素市场14.5%的市场份额,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临床使用的抗感染药物中也牢牢地占据了稳定地位,2004年其各类产品在样本医院的用药市场销售占有率排在第三位,占据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15.15%。
而由于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不断推出,临床应用仍日益扩大,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在我国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市场上,一系列红霉素衍生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由于较好地解决了毒副作用问题,在临床上使用日益广泛,抢占了部分红霉素的市场份额,使得红霉素的应用量不断减少。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曹克利教授告诉记者,现阶段在临床上这三类药物"用得都不错",用量很大,属于一线用药。
他指出,特别是阿奇霉素,由于给药次数少、疗程相对较短,在儿科应用较受欢迎。
但同时,由于市场行情看好,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竞相开发这三个品种,造成了激烈竞争的局面,使得生产能力过剩,价格竞争加剧,不利于市场的规范发展。
罗红霉素销售下滑罗红霉素制剂产品集中度较高,许多持有生产批文的厂商产量较小。
在本土企业中,哈药六厂、江苏爱普森药业、扬子江药业、丽珠医药集团、浙江震元制药等五大厂家的产量占了总量的85%,其他20多家的产销量仅占15%左右。
近两年,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更新换代的直接影响下,罗红霉素制剂市场下滑,2004年前3季度的全国统计数据表明:罗红霉素片剂、胶囊总产量为5.7亿粒,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4%;颗粒剂仅为0.16亿包,同比减少了28%。
其上游产品罗红霉素原料药也颇受影响,在化学原材料、工业能源及人工费用上调形势下,罗红霉素原料药产量增长较为缓慢,而且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的原料药及制剂产销也遭受较大的挫折,仅2004前3季度,琥乙红霉素产量同比下降了37%,而红霉素呈缓慢增长形势,其前3季度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率为20%左右。
罗红霉素在我国上市初的几年里,正处在市场的培育期,在大腕企业全方位营销推广下,市场扶摇直上。
但随着开发热度的提高和医药政策的不断完善,国内罗红霉素市场也由潮起转向潮落。
近两年,抗生素价格连续下调,用药金额下降,用药量虽然上升,罗红霉素在2003年16城市样本医院用药中排名已后移到92位,用药金额为4205万元。
其中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的产品占据了总金额的47.8%,占该集团销售收入的8.67%。
进入2004年上半年,罗红霉素仍是扬子江药业的主打品种之一,占该类用药总金额的55.28%,但是在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下降到6.38%。
对于罗红霉素而言,2004年7月1日SFDA抗生素限售令是一道分水岭,此前以哈药六厂严迪为标志,在零售市场占据相当的份额;但一段时间之后,限售令的影响逐渐显现,罗红霉素往日风韵也逐渐消失。
“当家花旦”也受阻目前,市场上大环内酯类药物中的强势品种为阿奇霉素。
由国家统计口径获得的数据表明,近几年阿奇霉素在全国主要城市重点医院的用药金额排序中持续上升,在京、沪、穗等16市均已进入畅销用药品种百位之内,在300家样本医院销售额为1.86亿元,分析推测,阿奇霉素在全国市场已达20亿元左右。
2004年样本医院涉及到的阿奇霉素的国内生产企业有102家,其中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辽宁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四川科伦大药厂、江苏南京圣和药业有限公司等是排名前五位的企业。
阿奇霉素是近年开发生产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在红霉素化学结构上修饰后得到的一种广谱抗生素。
该品最初由南斯拉夫SourPliva公司研发后在该国最先上市,美国辉瑞公司获得全球开发权后,将其推向全球市场。
1990年9月该产品在英国上市,1991年底获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Zithromax(希舒美),该品于2005年10月专利期满。
阿奇霉素在上市后的十几年里,全球销售额稳步上升,进入"重磅炸弹"药品行列,其中美国和欧洲是阿奇霉素最大的消费国,美国年销售额为9.61亿美元,列为本国畅销药物第20位。
近几年,虽然世界抗生素市场不断变化,但阿奇霉素始终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势头,2003年希舒美已达到历史上的顶峰,高达20.10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32.6%。
尽管随着药品专利期的结束,2004年阿奇霉素已进入"慢车道",但是希舒美全年销售额仍然达到了18.51亿美元。
抗生素限售后,医院处方药市场份额增加,阿奇霉素的市场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统计表明:抗生素限售令后,名列前茅的3个阿奇霉素品牌药金额已增长了近20%。
近两年,阿奇霉素已是大环内酯抗生素舞台上的当红品种。
在向记者分析阿奇霉素特点时,张惠琳教授也充分肯定了其近年来在临床使用上的强势地位。
她指出,由于阿奇霉素半衰期长,给药次数少,疗程较短,临床上很受欢迎。
而同类中走势也不错的罗红霉素,由于其疗程相对较长,且体内活性明显不如阿奇霉素,在使用中必然居于次选。
与此同时,与大类中用量紧随其后的克拉霉素相比,阿奇霉素可以通过静脉给药的用药方式,无疑又"抢夺"了重症患者这一块的"市场"。
分析人士认为,阿奇霉素在我国的行政保护到期后,市场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表现不会太过强烈,而主要表现在招标采购中价格与质量的竞争。
2005年阿奇霉素市场品牌间的竞相角逐愈演愈烈。
作为国内拿到首张阿奇霉素生产许可的企业,北京太洋制药在这一市场已经打拼了十年。
其市场总监余伟告诉记者,阿奇霉素是我国自主开发的一个产品。
1995年8月,国家卫生部批准北京太洋药业生产阿奇霉素。
至今,有关部门已下达了25个原料药生产文号,194个制剂生产文号,有150多个不同规格、剂型的品牌。
作为临床应用成熟的品种,阿奇霉素原料药、片剂、胶囊已载入2000、2005版中国药典,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已载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目前批准生产的剂型还有分散片、注射剂、输液、干混悬剂和干糖浆剂等,在医院的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并有少量出口,内外销市场形势都很好。
然而,他进一步指出,尽管阿奇霉素近年来不断走高,行强看涨,但是近一两年来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药品降价和招标对我们的影响都很大,医院每次都只拿一点点的量,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销量"。
余伟告诉记者,今年受上述因素影响,太洋药业的销量充其量只有往年的70%--"事实上,这还是乐观的估计,很可能连这个数字都达不到",余伟向记者强调。
亟待走上创新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及其衍生物正在重新引起世界各国医药界的重视,其在抗感染药物市场中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尽管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抗感染药物市场中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国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发展与国外相比仍保持着较大的差距。
与此同时,大量生产能力集中于有限资源的低水平重复生产问题依然严重--2005年第一季度相关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红霉素的需求量仅为现有生产能力的60%,这就意味着有40%的生产能力过剩或闲置。
而我国红霉素受制于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高,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受到出口外销量小、下游产品及深加工产品对红霉素的耗用量少、国内市场用量增长不快等多重因素制约,出现了精制或深加工后的高端原料药产品返销进口的现象。
而与此同时,国外已将研发重点转移到开发酮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上。
因此,有专家建议指出,国内企业在当前积极发展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半合成抗生素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红霉素类衍生物与半合成抗生素的研究开发。
如引进国外优良菌种:目前国内水平较高的台山药厂、大连药厂只能达到6万左右发酵单位,而在日本,发酵单位已达到10万国际单位/毫升。
国外其他国家也有8万~9万国际单位/毫升,可见菌种的差异很大。
业内资深人士普遍认为,开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尽量避开国外专利,开发国内尚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品种。
也可与科研院所进行协作或引进先进技术,研制开发更新换代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品,如地红霉素、泰利霉素、红霉素A环式11,12碳酸天门冬氨酸盐类等衍生物和复方新剂型产品。
另一方面,国内药品用量增长缓慢是制约产品发展的关键,加大红霉素衍生物及半合成药物的开发,采用新的释药技术已势在必行,而利用现代微丸包衣、脂质体制剂技术是加快缓释制剂、儿童制剂、肌肉注射剂开发的重要环节。
此外还应重视红霉素衍生物气雾剂、糖浆、混悬剂的研制,以推进红霉素系列药物市场的繁荣发展。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14—16碳内酯环共同化学结构的抗菌药。
早期的红霉素治疗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疗效确切,亦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抗菌谱仍相对较窄,生物利用度低,因此临床应用受限。
近年新开发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活性增高,对支原体、衣原体的作用也明显增强,且不易被胃酸破坏,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高,半衰期延长,不良反应也相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