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小故事(适合三四年级)
三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

三年级数学小故事范文一、小熊开店。
小熊不喜欢学习,只想做生意,于是在学校旁边开了个水果店。
第一天,小猴子来买水果。
它说:“我要买9个苹果,每个苹果3元,我要付多少钱呢?”小熊想了半天,它只会用加法,一个一个地加起来:3 + 3+3+3+3+3+3+3+3 = 27(元),小猴子等了好久才拿到答案,很不开心。
这时候,聪明的小兔子路过,它对小熊说:“你可以用乘法呀,9个3元,就是9×3 = 27元,这样算起来又快又准。
”小熊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第二天,小猪来买香蕉。
小猪说:“我要买5串香蕉,每串香蕉4根,一共有多少根香蕉呢?”小熊马上回答:“5×4 = 20根。
”小猪很惊讶,小熊变得这么聪明了。
从那以后,小熊知道了数学的重要性,它一边开店,一边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生意也越做越好了。
二、数字王国的争吵。
在数字王国里,0 - 9这几个数字是好朋友。
可是有一天,它们却争吵了起来。
9骄傲地说:“我是最大的数字,你们都得听我的。
”0不服气地说:“要是没有我,10就变成1了,100就变成1了,你说我重要不重要?”1也站出来说:“我虽然很小,但是很多数字都是由我组成的,比如11、12、13等等,没有我,哪来的你们呢?”这时候,智慧老人出现了,他说:“你们每个数字都很重要,少了谁都不行。
就像在计算3×0 = 0,如果没有0,这个算式就不完整了;在123这个数里,1、2、3缺一不可。
”听了智慧老人的话,数字们都脸红了,它们又和好如初,在数字王国里继续快乐地生活,共同为人们的数学计算服务。
三、小马虎的数学日记。
我叫小马虎,今天在数学课堂上闹了不少笑话。
老师让我们计算36÷4,我想都没想就写成了7。
老师问我是怎么算的,我说:“我把36看成32了,32÷4 = 8,我还少算了4,所以就写7了。
”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
还有做数学应用题的时候,题目说小明有12颗糖,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颗糖?我写成了12÷2 = 6颗。
数学简短小故事(精选25篇)

数学简短小故事数学简短小故事数学简短小故事(精选25篇)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
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简短小故事(精选25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数学简短小故事1鸡兔同笼你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
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
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
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数学简短小故事2门打开了,进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刘建明先生请他坐下,小伙子自我介绍说:“我是内地的导游,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个旅游团到香港来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住你们酒店。
”刘建明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欢迎光临,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人嘛,还可以,是个大团。
”刘建明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
作为一名导游,于江看出刘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记上心来,慢条斯理的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们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大酒店了。
关于数学小故事

关于数学小故事数学小故事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下面给大家介绍6个数学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
故事1:聪明的小鸟有一只聪明的小鸟,它每天都在森林里觅食。
一天,它发现了一堆虫子,但是虫子太多了,它不知道该如何数清楚。
于是,小鸟开始尝试不同的方法,最终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法:每次取出一只虫子,放在旁边,然后再取出一只,直到取完为止。
这样,小鸟就成功地数清楚了虫子的数量。
故事2:兔子的比赛兔子喜欢跑步,它们总是想要比赛一下。
一天,两只兔子决定比赛,它们跑到了一条长长的道路上。
其中一只兔子一直在前面跑,但是当它跑到终点时,发现另一只兔子已经先它一步到达了终点。
这是因为这条道路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弯曲的,因此离终点更近的兔子可以赢得比赛。
故事3:快速计算一天,小明要在数学考试中做加法,但是他的计算速度很慢,总是算不过来。
于是,他向老师请教,老师告诉他一个小技巧:如果要计算5+7,可以先算出5+5,然后再加上2。
这样,小明就可以更快地完成加法运算了。
故事4:奇妙的图形小美喜欢画图形,她尝试画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包括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等。
但是有一天,她画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图形,这个图形有六个角和六条边,但是每条边的长度都不相同。
这就是一个六边形,小美很高兴地发现,原来图形可以有这么多种形状。
故事5:奶奶的数字游戏奶奶非常喜欢玩数字游戏,她经常给小孙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
一天,她对小孙子说:“如果我有10个苹果,你有5个苹果,那么我们一共有15个苹果。
但是如果你把你的苹果分成2堆,每堆都比另一堆多1个苹果,那么你将有7个苹果,我将有8个苹果。
” 小孙子听了之后,不理解奶奶的计算方法,于是奶奶就用图形来帮助他理解:她用10个红色方块代表她的10个苹果,用5个蓝色方块代表小孙子的5个苹果。
然后,奶奶将5个蓝色方块分成了2堆,每堆都有3个方块和1个绿色方块。
最后,她将红色方块和绿色方块放在一起,让小孙子数数,发现一共有15个方块,就明白了奶奶的计算方法。
小学生数学小故事(精选11篇)

小学生数学小故事小学生数学小故事小学生数学小故事(精选11篇)数学作为多种学科的基础,在生活、科技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数学的身影,为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数学是兴趣,为同学们特别提供了小学生数学小故事(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小学生数学小故事1为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数学是兴趣,为同学们特别提供了精编数学故事,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在面的算式里,每个方框表示一个数字,不同方框表示的数字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请问,这6个方框表示的数的总和是多少?在原式中,两个3位数的和等于1996。
一个3位数,最大最大不会超过999。
两个3位数相加,最多最多只能等于1998。
现在的和已经达到1996,离最大可能值只差一点点,把两个3位数挤到墙角,几乎没有转身的余地了。
只有3种可能:999+997=1996,998+998=1996,997+999=1996。
3种情形下,被加数和加数的各位数的和相同,都是52:(9+9+9)+(9+9+7)=(9+9+8)+(9+9+8)=52。
所以,6个方框表示的数的和等于52。
小学生数学小故事2在神秘的数学王国里,胖子0与瘦子1这两个小有名气的数字,常常为了谁重要而争执不休。
瞧!今天,这两个小冤家狭路相逢,彼此之间又展开了一场舌战。
瘦子1抢先发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没有我这个瘦子1,你这两个胖0有什么用?胖子0不服气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风,想想看,要是没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数来组成100呢?哟!1不甘示弱,你再神气也不过是表示什么也没有,看!1+0还不等于我本身,你哪点儿派得上用场啦?去!10结果也还不是我,你1不也同样没用!0针锋相对。
你1顿了顿,随机应变道,不管怎么说,你0就是表示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你见识少了。
0不慌不忙地说,你看,日常生活中,气温0度,难道是没有温度吗?再比如,直尺上没有我作为起点,哪有你1呢?再怎么比,你也只能做中间数或尾数,如1037、1307,永远不能领头。
数学故事(三四年级适用)

数学故事(三四年级适用)故事一:猴子分桃在美丽的花果山上,住着一群猴子。
一天,猴王想给一群小猴子分桃子。
猴王问小猴子:“我给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子,可以吗?”小猴子摇头,觉得分得太少了,大声喊道:“不行!不行!”猴王听了,只好提高标准:“好吧,我给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小猴子,怎么样?”小猴子贪婪地说:“大王,请您再多给点吧!”猴王听了,就更慷慨了:“我给你们800个桃子,平均分给400只小猴子,这下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那么,谁最聪明呢?为什么?(相关课题:商不变性质)故事二:王爷分饼在古代,一位王爷去山上看他的儿子练武。
兄弟几个见到父王来了,都围了上来。
王爷说:“孩子们,父王今天带来了你们最喜欢吃的大饼。
”说着,王爷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两份,给了老大一块。
老二很贪心,说:“父王,我想要两块饼。
”于是,王爷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份,给了老二两块。
老三更贪心,说:“父王,给我三块饼。
”王爷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六份,给了他三块。
大哥觉得老四最小,应该给他六块,于是说:“父王,老四最小,应该给他六块。
”XXX听了非常高兴,觉得父王给他最多。
那么,你觉得谁得到的最多呢?(相关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故事三:XXX的生死在古代,有一位糊涂的县官,听信他的师爷的谗言,抓了无辜的XXX。
在审问时,他对XXX说:“明天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到时我这里有两枚签,一枚签上写着‘死’字,另一枚签上写着‘生’字,你抽到哪一枚签,就判你什么。
”如果让XXX抽签,可能会怎样呢?可是,想害死XXX的师爷在两个签上都写了一个“死”字。
幸亏XXX的一位朋友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第二天,县官在开堂时,让XXX抽签。
XXX抽了一枚签,连忙吞进肚子里。
县官只好打开另一枚签,发现上面写着“死”字,以为XXX抽到的是“生”字签,就只好放了XXX。
(相关课题:可能性)故事四:小猪算算术XXX在算术课上研究加法和减法。
老师问小猪:“如果你有3个苹果,你朋友给你2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小猪算了一下,说:“我有5个苹果。
小学数学小故事(精选40篇)

小学数学小故事故事不需要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小故事(精选40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小故事1蜜蜂不仅是辛勤的劳动者,而且是动物中神奇的“数学天才”。
密封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
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
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蜘蛛也是不容小觑的“数学天才”。
蜘蛛网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使用直尺和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不过最厉害的“数学天才”当属珊瑚虫。
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
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小学数学小故事2昨日晚上我去给弟弟买贴画儿,买了8张贴画儿,我买了一张铠甲勇士的拼图,贴画儿每张1元共8元,拼图3元,一共8+3=11元,我给老板搞了搞价钱,便宜了1元,给了老板10元钱。
我和妈妈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小学数学小故事3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便请阿基米德鉴定。
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一样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一样,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
根据这一道理,就能够决定皇冠是否掺假。
小学数学小故事4华罗庚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小学数学小故事5卖钢琴的厂家有20台钢琴。
有关三年级数学的小故事

有关三年级数学的小故事第一篇8月1日,我和爸爸妈妈奶奶还有叔叔全家到蓬莱长岛去旅游。
我们晚上9:00在新世纪坐车。
第二天7:00到达长岛港。
一共走了大约10个小时。
我们又乘船大约行驶了40分钟到达长岛。
我们住在渔家小院,每天吃海鲜,有贝壳肉,鱼肉馅饺子和炸黄花鱼。
上午我们乘船出海打鱼,成人票每人40元,儿童票:身高超过米是40元,但没有超过是20元。
我和哥哥得身高都没超过米。
这样我们全家三口正好是100元。
我们一大家7口是240元。
我看见渔民伯伯打上来一个海贝和一只海星。
晚上我们逛海边夜市。
妈妈给我买了一条玉石项链和用贝壳作的三只小狗。
又给我的哥哥和妹妹买了三条玉石项链,一共花了50元钱。
有关三年级数学的小故事第二篇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米和厘米的知识。
晚上我就做了个梦。
梦见米和厘米在说话。
米说:“咱小主人家的床长2米,门宽1米高2米,房子长15米,宽8米高4米,都得用我米,我比你强多了。
”厘米不服气的说:“小主人的橡皮宽2厘米,长3厘米,小主人的铅笔长20厘米,宽1厘米,小主人的鞋长18厘米,宽7厘米,用你米量成吗?”它们俩个吵的越来越凶,谁都不服谁,这时,我真看不下去了说:“你们别吵了,来量量我的身高是多少。
”米量了半天。
“咦,1米不够,2米又太多了,量不出来。
”我又让厘米来量。
一厘米,一厘米,量了半天也没有量完。
我就让米在我下面,厘米在米的上面量我的身高。
我问量出来了没有。
米说“1米。
”厘米说“30厘米。
”我哈哈一笑说:“1米等于100厘米,再加30厘米,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不就量出来了吗?你们呀,要团结起来什么都能量出来的。
”早上,我醒来,想起来我做的梦。
啊,原来数学还真有趣!有关三年级数学的小故事第三篇我的数学老师姓代,长着乌黑发亮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樱桃小嘴,高高的鼻梁上还驾着一副眼镜。
今年的3月份我因爷爷病逝,请假一个星期,落下了许多功课,代老师就利用课间的10分钟给我一点一点如上课般认真的补习,此时的我被这份无微不至的关心打动了。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五篇

【导语】数学家是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专注于研究数论算法、数学建模、理论物理、⼏何算法、代数变换技巧等。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四年级数学⼩故事 华罗庚上⼩学时,⼀个⽼师对新上任的⽼师介绍学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都是穷⼈家的孩⼦,多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他决⼼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敬那位⽼师。
⼀天,数学⽼师出了⼀道有趣的难题给⼤家: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问为⼏何? 全班同学⾯⾯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说:“⽼师,我知道,是‘23’。
”全班震惊,⽼师也点头称赞。
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
华罗庚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学习。
正当他求学时,⽗亲店铺⽣意⽇见萧条,⽆⼒供他继续读书了,他只好辍学看柜台。
他利⽤⼀本代数、⼀本⼏何、⼀本只剩50页的微积分开始了⾃学。
⽩天没有时间,晚上守着⼩油灯⼀遍遍地演算。
⽗亲说他是个“书呆⼦”,⼏次逼他把书烧掉,邻居也劝他好好做买卖,⼀些上了⼤学的同学有的对他也有些冷淡。
不幸的是,他⼜患上了可怕的伤寒,医⽣摇头叹息地叫家⼈为他准备“后事”。
他向死神发起挑战,挣扎着下地⼲活,左腿⼜被摔成残废。
他还是不⽓馁,拄着拐杖忍着疼痛进⾏锻炼。
练得能⾛了,就到⼀所中学去⼲杂务,给⽼师打⽔、削铅笔,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学。
就在中学⼯作不久,他开始向报刊投寄数学论⽂,多次退稿也不灰⼼。
后来他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程式解法不能成⽴的理由》⼀⽂,得到了数学泰⽃熊庆来的赏识,很快把他介绍到清华园,安置在⾃⼰⾝边。
⼀年半后,华罗庚攻下了清华⼤学数学专科的全部课程,并且⾃修了英语和法语。
接着,他的数学论⽂在国内外刊物上陆续发表。
1934年,在熊庆来的推荐下,任命华罗庚为数学系助教。
不久,校领导⼜任命他为数学教授。
⼀个贫困⽽⼜残疾的⼈,终于以惊⼈的毅⼒⾃学成才,并成为驰名中外的数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口脱险今天天气真好,懒羊羊约了喜羊羊和美羊羊一起到羊村外游玩。
突然喜羊羊看到灰太狼躲在旁边的草丛边,怎么才可以逃离这里呢?很快喜羊羊就想出了一个主意,转头大声对大家说:“村长不要我们在这里迎接黑羊勇士吗?”一边说,一边朝美羊羊挤眼睛。
美羊羊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强调说:“不是一个黑羊勇士,而是一队黑羊勇士。
”“听说,他们的每19只黑羊排一排,总共排成22排的队伍前来。
”喜羊羊故意大声说。
“大约来400只左右的黑羊勇士!”懒羊羊也发现了灰太狼,看着大家也这么镇定,也就不怎么害怕了。
“谁告诉你有这么多黑羊勇士?不能让灰太狼听到了,否则就抓不到他了。
”喜羊羊故意压低声音问懒羊羊。
“总共是19×22只羊,可以把19看成20,22也看成20,所以大约有20×20=400只黑羊勇士。
”懒羊羊大声解释说。
“还可以看成每排20羊,22排就是20×22=440只,再减去每排多看的1羊,总共22排,就是440-1×22=418只黑羊。
”美羊羊说。
“也可以让每排19只羊先排成20排,再加上后面2排羊,也就是19×22=19×20+19×2=380+38=418只黑羊。
”喜羊羊也接着说。
灰太狼一听,吓得掉头就跑。
喜羊羊一伙安全地回到了羊村。
邮票告状马大虎中午休息时迷迷糊糊发现自己被几个浑身挂满加减乘除符号的人带到了一座宫殿上。
还没搞清什么情况,就听到旁边一个似曾相识的人指着自己说:“就是他把我搞成这个样子的。
”说完就哭了起来。
“你怎么说邮票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害的邮票现在都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头戴金冠的数学国王指着这个半人高的邮票,大声责问马大虎。
马大虎这才发现原来诉冤的人,就是自己心爱的邮票,难怪这么熟悉呢。
“我从来也没有说过呀!”马大虎觉得这个事情不能怪他。
“你看,这个是证据。
”邮票拿出了早上马大虎写的作业。
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
“问题就出在这里。
你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吗?”国王对马大虎说,“把你的手伸出来,你食指的指甲盖大小就和1平方厘米差不多大。
”马大虎仔细看看自己的食指指甲盖,长约1厘米,宽约1厘米,还真和1平方厘米差不多。
“再看看你的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宽大约也是1分米,所以你的手掌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国王接着说,“那你现在知道,邮票的面积是多大了吧?”马大虎比划着自己的手指和手掌,看着放大的邮票,脸红了。
一张邮票怎么看,都没有自己的手掌大!“不知者无罪,下次搞不清楚之前,最好先比划下自己的手指和手掌!”国王宽恕了马大虎。
平均数的委屈一向与人无争,对人和善的平均数这几天突然和众数和中位数争吵起来了,在整个数王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究竟怎么回事呢?“我们家族的人,在统计中表示的量才是最公平的,最可靠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各不相让。
“有一群人的年龄是17岁、13岁、17岁、9岁、17岁、17岁、3岁、16岁、17岁,这个17岁这个数据出现了5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据,所以这群人的年龄的众数应该是17。
这群人大都数都在17岁左右。
这个17还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
”众数举例来说。
“这群数据的平均数应该等于(17+13+17+9+17+17+3+16+17)÷9=126÷9=14。
我们平均数虽然与所有的数据都有关,表示的是这组数据的整体平均情况,所以我们平均数才是最能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平均数也不甘示弱。
“我们把这组数据先按从小到大排列,这组数据分别是3岁、9岁、13岁、16岁、17岁、17岁、17岁、17岁、17岁。
总共9个数据,中间一个数据就是中位数,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
我们中位数是数据中所有中最中间的数据,所以我们才是最能代表这堆数据。
”中位数也大声嚷嚷。
“我和中位数都是17,只有平均数才是14。
平均数根本不能表述针对数据情况。
”众数和中位数合伙起来了。
平均数着急地快要哭了,委屈极了。
“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反映出来的信息才是最充分。
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整体平均情况,表示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
中位数象一条分界线,把数据分成2个部分,中位数表示数据的‘中等水平’。
众数表示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所以众数表示数据的‘多数水平’。
”数王国老国王说得大家心服口服。
“平均数受数据中所有的数的影响,尤其出现较大或较小数据时,平均数也会偏大或偏小。
如果个别数据较大或较小,中位数却不受影响,这样用中位数表示就比较合适。
如果个别数据出现较大或较小,也不影响众数。
如果数据出现次数较多,毫无疑问,用众数来表示数据特征比较合适。
所以你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听了老国王的话,平均数和众数、中位数都明白了,三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哪家比较划算?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了,山羊老师决定去买110支英雄牌钢笔作为奖品发给获胜者,委托凤凤和凰凰两人去市场上购买。
到了市场,正好有两家商铺对同一款英雄牌钢笔进行促销。
(如图)这两家的钢笔原来价钱都是一样的,现在搞了促销,到哪家去购买比较划算呢?博学猫文具店精思猴文具店英雄牌钢笔英雄牌钢笔原价:每支 18元每支 18元现价:每支 17元买十送一“我们按照两家的现价进行购买,钱少的那家肯定是便宜的。
”凤凤说。
“我先计算下博学猫文具店家的价格。
”凰凰立刻掏出纸和笔,开始计算起来了。
“现价每支16元,要买110支钢笔,就直接用钢笔的单价乘以钢笔的数量,就是用110×17=1870(元)。
如果在博学猫家购买钢笔的话,需要1870元。
”“我来算精思猴文具店家的价格。
”凤凤也迫不及待进行计算了,“不过,这个买十送一什么意思呀?”凤凤刚想去算,就卡住不知道什么意思。
“这个‘买十送一’就是说买10支钢笔,赠送1支钢笔。
用原来买10支的钱可以买到11支钢笔,原来买10支的价钱是18×10=180(元),也就是说,现在用180元就可以买到11支钢笔。
这个必须要买满10支钢笔才可以参加促销活动哦。
”凰凰解释说。
“我会算了,110支钢笔里面正好有10个11支,1个11支需要付180元,10个11支,就是180×10=1800(元)。
要花1800元才可以在精思猴文具店买到110支钢笔。
”凤凤很快算了出来。
“看来还是在精思猴文具店买比较划算,比博学猫家少70元呢!”凤凤比较了两个结果,感叹道。
“我们买的正好是11的倍数,如果我们就买10支钢笔的话,情况就不同了。
”凰凰补充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凰凰说的什么意思吗?如果就买9支钢笔的话,去哪家买比较划算呢?(答案:买9支钢笔的话,博学猫文具店需要:9×17=153(元);精思猴文具店需要:9×18=162(元)。
因为还没有满10支,不能参加精思猴文具店的促销活动。
)新编朝三暮四(分数基本性质)当初养猴人和猴子协商分栗子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诵。
大家都在嘲笑猴子,因为无论是早上分三颗,晚上四颗还是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其实每天分得的栗子的总数都是7颗栗子。
但猴子看到早上4颗比早上3颗多,以为赚到了便宜,上了养猴人的当。
猴子皮皮做为那群猴子的后代,也一直都受到大家的嘲笑。
心里很不服气,一心想找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猴类是聪明的。
这天养猴人买回来3个大西瓜,高兴地对猴子皮皮说:“最近天热,看在你一直努力工作的份上,我决定分每天吃西瓜的时候,分这个西瓜的1/2给你。
”猴子皮皮一听,心里暗暗高兴。
终于和我进行协商了,这次我一定要洗刷我们祖先的耻辱,争取多拿一些西瓜,这样就能证明我们猴类是聪明的。
“分我这个西瓜的1/2是不是太少了点呢?”猴子皮皮对养猴人说,“我要分多一些。
”“这个……”养猴人感到意外,没想到猴子会不答应,“那你想怎么分?”养猴人反问道。
“我只能拿其中的一份,太少了。
如果分我2份、3份那还差不多!”皮皮对养猴人说。
“那这样吧,我分这个西瓜的2/4给你。
”养猴人让步了。
猴子皮皮看到养猴人让步了,高兴地跳了起来,心想:看来这次我可以替祖先们洗刷去上养猴人当的耻辱了,我再来争取多一些的西瓜。
“还不够,我需要的至少5份。
”猴子皮皮一下子提高了价码。
“你也太过份了吧。
”养猴人显得有点生气了,“看在你平常的表现上,我就答应你这个要求,如果再提要求,我就一个人独自吃西瓜了。
”养猴人最终还是答应了,分给了猴子皮皮一个西瓜的5/10。
猴子皮皮高兴地拿着这5片西瓜,把分瓜的过程叙述给公鸡喔喔听。
“哈哈,你还是被养猴人了骗了。
”公鸡喔喔听了猴子皮皮的话后,笑出了声。
“怎么会呢?”猴子皮皮不相信自己受骗了。
巧辨金珠(找次品)老虎大王送8颗金珠给狮子大王作为缔结盟约的信物。
传唤了半天也不见野猪将军送过来,便派猴丞相去催催。
到了库房,看到野猪将军急的满头大汗,原来,不小心把一颗铜珠参杂到8颗金珠中去了。
这可怎么办呢?老虎大王正催着呢,再慢点可是会要掉脑袋的。
猴丞相从库房找到一家天平,折腾了3次就找出了铜珠。
赶紧和山羊工匠一起进献了金珠。
退朝后,野猪将军找到猴丞相,满怀感激地说:“谢谢你了,丞相。
你能告诉我,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铜珠?”猴丞相笑着说:“先将9颗平均分成3份,每份都是3颗。
第一次称量,将其中的2份放在两边,如果两边一样重,说明假的在第3份中,但是我们不知道真的和假的孰轻孰重,因此我们要需要称量第二次,将假的那份与真的那份进行比较,就能知道假的比较轻了。
”“可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如果第一次称量下来两边就不一样重呢?”野猪将军问。
“如果一边轻重,我们迅速称第二次,将第三份放到重的那边,如果变一样了,说明假的重;如果还是重的重,说明假的轻。
”猴丞相说得很详细,“这样我们将假的那份中的3颗接着也平均分成3份,每份一颗……”“哦,我知道了!”野猪将军接着说:“如果一样重,说明剩下的那颗就是假的,如果有轻重,可以根据第二次称量的结果知道真假的轻重,从而找到假的金珠。
”猴丞相说:“对的。
要从多个物品中找一个与众不同的,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
也就是最多的份数与最少的份数的个数只差1个。
就能用这样的方法把与众不同的物品找出来了。
”新编朝三暮四(分数基本性质)当初养猴人和猴子协商分栗子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诵。
大家都在嘲笑猴子,因为无论是早上分三颗,晚上四颗还是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其实每天分得的栗子的总数都是7颗栗子。
但猴子看到早上4颗比早上3颗多,以为赚到了便宜,上了养猴人的当。
猴子皮皮做为那群猴子的后代,也一直都受到大家的嘲笑。
心里很不服气,一心想找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猴类是聪明的。
这天养猴人买回来3个大西瓜,高兴地对猴子皮皮说:“最近天热,看在你一直努力工作的份上,我决定分每天吃西瓜的时候,分这个西瓜的1/2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