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课堂的紧密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课堂的紧密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课堂的紧密结合

发表时间:2018-09-11T10:19:21.44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8期作者:谢晓茹[导读] 其实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我们教育的根,我们是成人,我们是老师,更应该去帮助引导那些未成年人关注人生成长的根基,本人亲身课堂实践得出传统文化可以引入课堂并能产生实际意义。

谢晓茹(新疆沙湾县第一中学新疆沙湾 834700)摘要:其实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我们教育的根,我们是成人,我们是老师,更应该去帮助引导那些未成年人关注人生成长的根基,本人亲身课堂实践得出传统文化可以引入课堂并能产生实际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102-01 在为期5天的国学培训以后,我清晰地认识到:不光是小学生、中学生,甚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时时接受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洗礼。最让我受益的是《弟子规》,因此我也想让我的学生和我一起学习《弟子规》,希望能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打开一扇窗。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便迅速将它做成计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找到经典的旋律,让学生爱上《弟子规》。无论怎样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艺术恐怕都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往小了说,一堂堂高效、难忘的语文课是学生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喜欢音乐,喜欢编唱,因此便常常用这一方法唱诗词。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用《我爱雪莲花》的调子来唱,《涉江采芙蓉》用阎维文的《一棵小白杨》的调子来唱,《雨霖铃》用《友谊天长地久》的调子来唱,《弟子规》也不例外,我找到了一首经典的旋律—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学生们从小听着这些熟悉的旋律长大,只要一起头,便能套词跟唱,“弟子规,圣人训……”以唱的形式来推动《弟子规》的学习、背诵和理解,符合古人诗歌用韵和可以演唱的特点,学生也爱跟唱,既轻松快乐,同时也是对这些经典曲调的学习和传承,传统的诗词和经典的曲调往往相得益彰。

二、研究《弟子规》,给学生确定分组内容。我仔细的研读了《弟子规》,它由“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部分组成,我则按篇幅长短将其中的“总叙”和“亲仁”两部分合二为一,将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将我的学生分成八个小组。由小组长抓阄决定各小组所要学习和感悟的主要章节,其中特别关注了《入则孝》部分,有两个小组共同学习。因为孝是为人的根本,也是我泱泱华夏传统文化的根基,孝,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规范着世世代代,贯穿于万户千家。应该说,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孝”是完全可以同社会道德融合的,值得广泛倡导,大力弘扬。

三、做好学生认真学习《弟子规》的动员工作并具体给出指导学习的意见。我带的是高二的学生,平时学习任务重,学习计划已经很满了,我决定把它安排在为期二十多天的寒假,寒假有我们传统佳节――春节,难得的亲朋好友就会相见,更是学习、实践、感悟《弟子规》博大精深的要义的最佳时机,而且每位学生也只是认真学习其中一部分内容,不会压力太大、任务过重,这样也真正能将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在一起。每个人具体要做的事情是:抄写《弟子规》中各自小组抽取的那一部分原文内容;从书上或借助网络找到个人认为翻译得最好的一版,把该部分内等的翻译抄写一遍并力争将翻译熟读成诵;再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八百字左右的学习心得。

四、严抓落实,促进学习成果的优化。开学以后,从第一节课开始直奔主题,分享学习感受,收获《弟子规》对我们言行的匡正和指导,每位学生讲完,班里的其他学生都会点评,学生代表都要打分并备注清赋分理由。背诵的学生很认真,基本上都准确无误且流畅清晰,打分的学生听得更认真。最后每人写一份以假期学习《弟子规》或再次学习《弟子规》的具体学习过程、心路历程和学习感悟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报告,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整个活动用时近两周,近百个学生各有收获,有的背诵准确流畅让我惊叹;有的谈学习《弟子规》前后个人对父母对亲情的理解和看法;有的谈学了《弟子规》,个人的想法变了,行为转变,家庭关系或朋友关系随之缓和了;有的谈《弟子规》让他明白“先做人,再做学问”的道理,从思想深处意识到以前“长浮华” 的虚荣和危害……我用比较严苛的标准,都不得不对其中30%多的学生打了满分,他们真的让我感动,令我动容,其他学生也大多在85分至100分之间。最后学生更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实的内容、工整的字迹完成了一份令他们自己都十分满意的学习报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弟子规》的学习报告的总体水平胜于之前他们所做的课本教材上的任何一篇文言文、小说、诗歌的学习报告。

之前,我的确没想到,一次假期作业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让我着实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平时我们的学生总是对学习表现不出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为什么我们精心备课,全力付出,最终只能收获甚微?学生苦,老师也苦。难道是因为时间不充裕吗?不,应该是学生只是疲于应付各学科的知识点,而找不到它们与生活的联系,学习了不少知识,但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依然尴尬或紧张;他们依然不知道该如何缓解与同学或老师的对立关系;面对各种迷茫和诱惑,他们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处飘动而茫然无措;甚至根本不知道个人价值又该如何体现。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于无声处滋养莘莘学子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才能凝视聚力,实现中国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