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市
卫星城理论.ppt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独立卫星城的特点——按比例疏 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 施,具备完善的或不亚于大城市 的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 活等,可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 作和生活。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1.3发展阶段
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1912年到1920年间,巴黎制定的郊区居住建筑规划,意图在距巴 黎中心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卧城,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居住 人口集中和用地紧张等问题,但是由于居民就业和娱乐生活仍依靠母 城,所以母城和子城之间的交通荷载随之增加,中心区产业集中等问 题也未能解决。
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星城,
3.1.田园城市与 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二、卫星城理论的核心要素及内容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2.1卫星城分类 主导职能: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
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卫星城市的定义,认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 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 城市的派生产物。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卫星城市

评述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
当前,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中心城市距离越来越远。
这对发展生产协作,提供就业机会,平衡男女劳动力,提高公共设施水平,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有着重要作用。
卫星城一般依托大城市,作为大城市空间上、功能上的疏解部分基本结论:一致百虑,殊途同归是,如果我们能审时度势,冷静思考,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中吸取智慧,则不难得出下列基本结论:第一,在纷繁的世界中,探寻整合之点。
中国成语:“高屋建瓴”,“兼容并包”,“和则生物”以及中国山小画论“以大观小”等等,这些话内涵不尽一致,但其总的精神都强调在观察和处理事物时要整体思维,综合集成。
20世纪建筑的成就史无前例,但是历史地看,只不过是长河之细流。
要让新世纪建筑学百川归海,就必须把现有的闪光片片、思绪万千的思想与成就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整合起来,回归基本的理论,从事更伟大的创造,这是21世纪建筑学发展的共同追求。
第二,各循不同的道路达到共同目标。
区域差异客观存在,对于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建筑学的发展必须探求适合自身条件的蹊径,即所谓的“殊途”。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地共生、可持续发展……西谚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同样的道路,但是可以走向共同的未来,即全人类安居乐业,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此,建筑师要追求“人本”、“质量”、“能力”和“创造”……在有限的地球资源条件下,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的人居环境。
时值世纪之交,我们认识到时代主旋律,捕捉到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努力在共同的议题中谋求共识,并在协调的实践中随时加以发展。
应当看到,进入下一个世纪只是连续的社会、政治进程中的短暂的一刻。
今天我们的探索可能还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寄望于人类在总目标上协调行动的开始,一个在某些方面改弦易辙的伟大的开始。
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任务庄严而沉重,但我们并不望而却步。
卫星城

卫星城一、卫星城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演变“卫星城”设想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英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
“卫星城”的概念则由美国的泰勒于1915年在《卫星城镇》一书中正式提出。
一般认为,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从世界范围看,卫星城的发展演进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一战后出现的“卧城”,完全承担居住功能,与城市中心区距离不超过20公里。
二是在“卧城”的基础上发展工业与配套设施,成为具有半独立功能的新区,但仍然没有功能完整的混合工商业区。
三是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卫星城,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大部分就业岗位,拥有工业区、生活区和文化、消费等配套设施,人口规模在10万—20万甚至更大。
四是目前欧美国家的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卫星城与主城间通过高速交通线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逐渐扩散到卫星城。
目前正逐步走向第4个阶段。
卫星城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城市化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有利于疏散中心城市工业、人口,克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有利于分解中心城市的功能,转移中心城市的资源、要素,促进卫星城周边农村地区的城市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构建“中心城区、中等城市、小城市”的网络化城市结构,形成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二、国外卫星城的几种发展模式(一)英国:以生活工作相结合为原则指导卫星城建设英国新城是在中央政府组建的新城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央政府拨款成立的新城开发公司联合私有企业开发建设的。
新城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新城内平衡就业和居住。
为增加就业,英国中央政府工业部在考虑工业项目时,优先把相应的工业项目安置在大城市周边的新城。
新城开发公司为吸引国家和私人投资,也向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如向职工提供低价住房等。
新城规划特别重视产业结构的平衡,以保证向居民提供各类不同的就业岗位,这一举措同时起到了防范某一产业遭遇困难新城经济停顿不前的作用。
摊大饼和卫星城

摊大饼的含义这个词从字面上来理解,是指城市的建设发展采用围绕一个核心,以同心圆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张。
如果从学术上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则是在批判城市的发展处于一种盲目的,无序的扩张状态。
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和城市化进程史。
考察世界各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同样是绕不开的路。
而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主要有两种:一是城市的不断发展,其外延不断扩大,同时不断地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与渗透。
根据历史,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张的;二是围绕大城市四周不断发展的小城镇,伴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提升,逐渐增强了吸纳人口和扩大就业的能力,形成一串各具风格和特色鲜明的卫星型城市带,这也是比较新型的大城市扩张方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和体积的不断扩大,采取什么样的扩张方式就需要细细地考虑了。
2“摊大饼”的优点1.能够快速有效地扩张城市集聚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摊大饼”方式产生的集聚力是非常明显的。
在城市快速进行的外延扩展过程中,其基础设施、城市功能都将会不断完善,而且能够非常明显地超越普通的中小城市。
原有的产业扩张,新进的产业加盟,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经济实力会明显增强。
2.能够快速提升城市形象。
通常来说,一个城市规模的快速提升带给人们最多的,最直观的东西就是城市变大了,相应的功能、配套、规模建筑都上去了,也就是看起来像一个大城市了。
这种心理作用有时候是非常巨大的。
也就是说,这种心理作用所带来的隐形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其变数也是巨大的。
如何对这种隐形经济效益加以引导和利用,化不利为有利,是大城市在扩张过程中应该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3.能够快速有效地吸引大批的人才,提高城市科研教育实力,以利于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在现代产业发展中,人才与科技将是决定城市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经济发展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对人才资源和技术成果的占有上。
卫星城镇理论讲说ppt课件

2
卫星城功能
(1)城乡联系协调发展
卫星城一般处在交通方便、位置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 高的大城市周围,同时又与广大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城乡联系的 必要环节,因此具有城乡联系协调功能。
为大城市提供从农村聚集而来的原材料、农副产品、各种劳务, 为大城市向农村转移产品、技术、资金、人才,开辟广阔的市场。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从卫星城镇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由卧城到半独立卫星城镇, 到基本完成独立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变大,又简单到复杂 的过程。
15
国内
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 城镇的设想。
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 划和建设。
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有闵mǐn行﹑吴泾jīng﹑ 松江﹑嘉定﹑安亭和吴淞。
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星城, 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16
谢谢!
17
一方面建设有一定 的工业建筑和服务性公 共设施,另一方面,通 过地铁等轨道交通加强 与母城的联系;而且各 个卫星城之间,卫星城 与城市中心区之间以公 园等绿地形式相隔。
在半独立卫星城内, 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 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 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 与生活服务设施。
9
1.3发展阶段
半独立卫星城: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独立卫星城的特点——按比例疏 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 施,具备完善的或不亚于大城市 的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 活等,可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 作和生活。
11
1.3发展阶段 独立的卫星城: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及全套服务设 施,可以独立存在。
亚洲城市卫星仰角-包括亚洲四号

40.2
四川
成都
104.1
30.7
187.0
54.0
177.3
54.2
147.4
49.1
攀枝花
101.7
26.5
182.7
59.0
171.5
58.8
140.0
51.6
西昌
102.2
28.0
183.6
57.3
173.0
57.1
142.2
50.6
宜宾
104.6
28.8
188.5
56.1
178.1
54.8
162.1
54.4
株州
113.2
27.8
205.8
54.6
196.2
56.4
161.2
56.1
山西
太原
112.5
37.9
199.1
44.3
191.3
45.5
164.5
44.9
朔州
112.5
39.3
198.6
42.8
191.0
43.9
164.9
43.4
运城
111.0
35.0
197.9
47.8
189.5
223.1
55.4
214.5
58.7
175.1
63.5
亚洲二号卫星
亚洲3S卫星
亚洲四号卫星
东经100.5度
东经105.5度
东经122.2度
国家
城市
东经
北纬
方位角
仰角
方位角
仰角
方位角
仰角
(度)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标准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标准一、定义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是利用本体空间信息定位系统技术对城市街道路网定位,对城市建筑物来进行探测,实现三维地理信息采集,从而进行城市测量的技术。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是指通过GPS、北斗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将测量位置定位到地球表面,同时使用测绘仪器等仪器设备,以街道,建筑等地物的点,线,面的精确观测点数据,对它们进行精确测量,完成三维地理信息采集和城市地物物体的精确定位等相关工作,为后续城市规划一次性定址提供准确信息平台及依据。
二、标准1. 测量仪器应为国家标准或其他相应国家规定的认可的计量仪器,具有用以证明精度的相应使用证书或出厂证书;2. 地物选取:测量建筑物时应尽可能将地物面对观测仪器,以确保精度;3. 定位计算:应严格按照“国家城市测量定位规范”进行计算;4. 数据处理:采集的数据应全部经过处理,以确保精度和准确性;5. 采集与成果:城市测量结果应符合国家标准及技术文件规定的要求,采集数据应将各工序成果整合、修改,形成底图,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6. 成果审核:应按照城市测量定位标准进行审核;7. 成果使用:在使用城市测量成果过程中,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依法取得相关使用和管理许可。
三、技术要求1. 测量精度:采集的坐标点误差精度要求不大于±0.5米;2. 数据存储:完成采集技术之后,应将数据实时存储,避免数据丢失,也可将数据按照国家规定格式上传到地理信息系统中;3. 坐标系:城市测量成果应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控制的全国大地坐标系统进行采用;4. 遥测:主要指利用GPS、北斗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增加的光电检测设备进行的野外进行的定位,采集数据,以满足城市测量定位的要求;5. 遥感:主要指在城市测量定位中,遥感设备能够对卫星定位设备所测量出的传感器数据,在精度、空间分辨率等方面有更高要求的应用,以及完善和改善城市测量定位结果;6. 信息编辑:采集的数据应经过编辑,以确保城市测量定位的准确性;7. 质量控制:采用新技术和技术,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卫星城的管理

我国城市卫星城的管理和建设
一卫星城的概念
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要求推进卫星城市的开发建设,是加速城镇化,提振内需,破解中心镇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同时卫星城市也是宁波构筑网络化大都市的关键一环,是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卫星城市的发展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必然。
宁波卫星城市的试点本身是扩权强镇的改革深入,是宁波加快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宁波卫星城市的建设是以原有城镇为基础的,但是要实现由“镇”向“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一套与卫星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使得新的生产关系不仅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且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城市
1、卫星城市的概念 2、卫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卫星城理论的影响 4、卫星城市的分类 5、卫星城的功能 6、武汉1+8城市圈规划
1、卫星城市的概念
卫星城市( satellite city ):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 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 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 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 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 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四代卫星城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①目的一样:解决大城市问题,疏散大城市人口,
缓解大城市压力。
②方式一样:对霍华德理论的应用与完善。
四代卫星城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1) 卧城——只疏散人口,不疏散产业。
(2)半独立卫星城——疏散了部分的人口和产业,是不彻
底的做法。
(3) 独立卫星城——按比例疏散人口和产业,满足人的需
6、武汉1+8城市圈规划
6.1武汉城市圈概况
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 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 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 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土 地面积5.78 万平方公里,2005 年底总人口3086.73 万人, GDP 总量3999.8 亿元。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 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 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 略支点。
2、卫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2 卫星城市的发展 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只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居住城。如1912-1920年巴黎制定 了郊区的居住规划,城镇仅供居住,工作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需 去巴黎解决,这种城镇一般也被称为“卧城”;
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如191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按照 有机疏散理论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 一些半独立的城镇。后来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也建造了一些半独立的 城镇,著名的有魏林比,它有一定的工业和服务设施,部分人可以就 地工作;
霍华德观察到 19 世纪后期英国伦敦的拥挤和污染, 提出了希望将未来的增长人口分散到新的城市中 心去。他认为,人们从郊区迁往拥挤城市的动力 是经济和社会原因,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乡村的停滞、落后,和城市过度的两极分化、过 度的资源浪费和愈发脱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 境。这种代价不仅抑制了乡村的发展,也抑制了 城市的发展,必须进行重大的社会改革,因此, 他认为应该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探求新的城乡 形态,即“田园城市”。
2、卫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1 卫星城市的产生 “卫星城市”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田园城市理论。1898 年英国人霍 华德 ( Ebenzer Howard) 在《明日的田园城市 (Garden City of Tomorrow) 》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迅速引起欧美各国的 普遍注意。 1915年美国的泰勒才正式提出并使用了“卫星城市” (Satellite Town) 这个概念。他主张在大城市郊区,建立类似宇宙中卫星般的小 城市,把工厂从大城市人口稠密地区迁到那里去,以解决大城市因人 口过密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6.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核心圈:50~80 公里。包括武汉市主城区、武汉主城区周边四区政府
驻地、鄂州市、黄冈的黄州区、团风、黄石市区和大冶市区,孝感的 孝南区及汉川市。
紧密圈:80~150 公里。包括核心圈以外的咸宁、孝感、黄冈所辖的 大部分县(市),以及仙桃、潜江、天门三市。 辐射圈:150~300 公里。以武汉为核心,西到宜昌、荆门,西北到 随州、襄樊,北至信阳,南到岳阳、常德,东到安庆,东南到九江。
霍华德设计的“田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 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 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 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 在一定的距离外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区占地面积 为2400公顷,被绿带网分割成6个城市单元,每个 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新增人口再沿着 放射线在母城外面新设卫星城。
5、卫星城功能
(1)城乡联系协调发展 卫星城一般处在交通方便、位置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 大城市周围,同时又与广大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城乡联系的必要 环节,因此具有城乡联系协调功能。 为大城市提供从农村聚集而来的原材料、农副产品、各种劳务, 为大城市向农村转移产品、技术、资金、人才,开辟广阔的市场。
田园城市理论分析
第一小组 组长:于坤 组员:徐昂 钱亚磊 邢恩勇 呼日 伊茹
什么是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是19世纪末英 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 想提出的著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 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 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 的田园城市》)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 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要。
(4) 第四代卫星城:疏散人口和产业,抵销母城对周围的
吸引力。
卫星城理论的影响
对国外的影响 自192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 卫星城市以来,得到各国响应。 英国政府于1946年制订“新城市法”,把在特大城市外围 建设新城的设想,作为政府计划予以实施。 日本在 1956 年公布“首都圈建设法”,强调在东京 100 公 里范围大规模发展卫星城。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城市
卫星城
农 村
卫星城功能
(2)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功能 卫星城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同样具有大城市所表现出来的产业聚集和 经济辐射功能。但是由于卫星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功能定位,其 产业聚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 农村乡镇工业的聚集 2) 吸收所依托城市经济技术的能力,实现区域产业链的延伸。 (3)人口聚集功能 卫星城的人口聚集功能主要指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和吸纳农村剩 余劳动力。卫星城的发展能够疏散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缓解住 房、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保证中心区的从容发 展。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对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布局规 划如下: (1)以武汉为首,建立潜江、仙桃、天门农业产业链 。依托彼此相 连优越的地理位置,建立潜江、仙桃、天门农业产业链是具有很强的 现实意义的。 (2 )以武汉为首,建立黄石、鄂州、孝感重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链。 (3 )黄石、鄂州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冶金工业发达,所以可以重 点发展冶金、钢材、建材、汽车行业。 (4)建立潜江、仙桃、天门轻工业产业链........
2、卫星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代的卫星城就是独立的卫星城镇。它距母城较远,有 自己的工业,有全套的服务设施,可以不依赖母城而独立 存在,再实施以行政与财政的鼓励措施,吸引了许多人口, 达到了真正疏散大城市的目的。如英国60年代建造的米尔 顿 凯恩斯,城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交通 便捷,生活接近自然,规划方案具有经济性和灵活性。 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 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 到卫星城中去。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 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 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1、卫星城市的概念
卫 星城的目的是为了分散中心城市 ( 也有人称之为母
城) 的人口和工业,减小中心城市规模,避免出现 中心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和庞大以及由此产生的种 种诟病。卫星城市与母城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但 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 着紧密的联系。
英国率先建立卫星城, 继英国之后, 法国、日本、 意大利、苏联、美国、比利时、荷兰、菲律宾等 国家, 都纷纷建立起卫星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 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南京、沈阳、武汉等 城市, 都先后在郊区规划、建设了数量不等的卫星 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 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 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新城——为了减少早期卫星城对中心城市的依赖,强调其 独立性,在后期的卫星城建设中进行了改进和规划。包括 上述第三阶段的独立卫星城模式,这类按规划设计的新建 城市统称为“新城(New Town)”。
4、卫星城分类
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 显的从属关系。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 研与文教 3 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 区耗用 5 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 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 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 生;按其与母城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 型。通常,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 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强,人口规模 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
苏联于50年代中期提出要大力发展卫星城镇。
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 设卫星城镇的设想。 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 镇的规划和建设。 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有闵行﹑吴泾﹑松 江﹑嘉定﹑安亭和吴淞。
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 星城,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