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心理学领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众多研究项目涌现出来,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涉及的领域包括情绪调节、认知过程、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等。

情绪调节方面的研究表明,人们可以借助各种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例如,最近有研究发现通过书写情绪日记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和处理负面情绪。

这种技巧可以通过记录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方式来提高个体的情绪识别和表达能力,从而减轻个体的情绪压力。

此外,认知过程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其中,注意力和工作记忆机制是研究热点之一。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们在接受多任务处理时,其注意力容量和分配方式可能会受到性别的影响。

在特定的任务情境下,女性展现出更好的注意力控制能力,而男性则更擅长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这一发现提示了我们在认知研究中应更加重视性别差异的影响。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期的一项研究指出,亲子共读对语言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个研究提醒我们,家长们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阅读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促进认知发展。

最后,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近期的研究认为,心理健康不仅与个体内部的心理因素相关,还与社会因素紧密相连。

例如,社交支持被发现可以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

而最新的研究还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对于一些人来说,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负面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

这一发现提醒我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要适度,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

综上所述,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了情绪调节、认知过程、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等领域。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心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并对实际生活和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心理问题。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何黎肖佳宜张晓知冯依帆摘要:当代社会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并存,复杂的社会现象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教育,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理想化和现实化的艰难抉择。

更由于各种社会化问题的侵扰,当代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反应现象。

关注该类学生的成长,并在被个体自身认识的前提下,由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指导其调整心理、行为异常态势,确保其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与现状,作出简要评价,并结合实际提出较具可行性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日趋增长,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政策,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以理论指导实践,进行了许多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由于实践和认识上的偏差,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有许多未能很好解决的、亟待研究的问题。

为了更有成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本文就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主要问题做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如辽宁省营口市健康小学为突出“心理健康”主题而编制校歌、校徽、校训,此设计制作的过程,体现了全校师生集体的智慧,浸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内涵;为展示学生“心理健康”风貌而建立“心理健康”橱窗,有个人的、班集体的,也有全校整体的健康心理体验,它时刻激励着每个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为创造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而开设健康走廊、微笑走廊,走廊内还摆着一块小板,每周一句“心灵寄语”,都是在学生中收集上来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警示录;为打开学生心灵之窗而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开放“心理咨询室”,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

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学生的集会、校园板报、教室园地等多种阵地,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面向社会的心理学到面向个体的心理健康,研究视角也从传统的理论探讨转向现实问题的探索,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一系列的现状与趋势。

一、现状:理论与实践并举,综合应用成为主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健康研究的目标不断转化,从单一的理论探讨逐渐转化为实践问题的探索。

在现实的问题中,心理健康研究者们面临的困境也逐渐明显: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满足理论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理论与实践并举,综合应用成为主流。

心理健康研究不再单纯是一门理论科学,而是融入了实践的元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更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二、趋势:大数据驱动,智能化为支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心理健康研究的信息处理和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融合为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

在大数据的驱动下,心理健康研究正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通过智能化技术,给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例如,智能测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

智能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研究效率,还能够优化研究结果,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实用性。

三、现状:多学科交叉,跨领域研究日益增多心理健康研究没有了孤立的存在,变得更加多学科交叉和跨领域。

不仅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传统学科纷纷加入,而且社会工程、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也加入到了心理健康研究的队伍中。

心理健康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和跨领域合作,使得心理健康研究更加具有综合性。

研究者们有了更加广泛的视野和更加自由的思维,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心理健康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四、趋势:跨学科融合,人类心理健康观察网项目探路未来心理健康研究作为一项需要多学科交叉协作的研究领域,急需打破传统壁垒,进一步进行跨学科融合。

国内外老年心理健康研究进展word资料5页

国内外老年心理健康研究进展word资料5页

国内外老年心理健康研究进展老年心理健康的内涵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种类繁多,至今尚无统一定义。

老年心理健康因其老年的特点,故有其特定的含义。

有国外学者曾制定老年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专家组根据以往研究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归纳出老年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应涉及5个主要方面:性格健全,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善于调适;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应激事件;有一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该理论构想通过因素分析效度检验,已得到证实。

国外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1.心理健康现状国外的老年心理健康事业起步较早,已形成系统的规模。

国外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日常生活、家庭护理、临床心理健康等方面均有涉及。

有学者研究睡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抱怨睡眠质量越多,潜在的心理健康危机就越大;有学者研究健康的阅读写作能力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阅读写作能力越差,健康状态越糟糕。

同时,针对老年人中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也多有研究。

有学者研究糖尿病患者的精神健康,发现病症越复杂的患者郁闷情绪越强,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的测试中得分越低。

2.影响因素众多研究都发现家庭完整是对老年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支持和基础,丧偶则是其最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与负性体验;研究揭示,家庭关系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

VanHeck从生态学角度对所有影响个体健康的因素进行了整合,按照生态学观点,有4个小环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影响:(1)社会文化环境。

(2)人际环境。

(3)个人环境。

(4)当时情境:就是事件发生时的即刻情境。

这4个环境从不同层次对老年人老化过程的身心健康产生着影响。

3.心理健康评估工具目前,对于心理健康的评估大多采用自述式问卷进行心理测量。

国外学者所使用的老年心理健康评估量表较多,大致分为三类:(1)智力量表,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痴呆筛查量表等;(2)单一心理问题反应评估工具,包括流调中心抑郁量表、老年抑郁量表(GDS)、焦虑自评量表、自尊评价量表(SEL)等;(3)基本状况调查工具,包括康耐尔医学量表、SCL-90量表、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测查、国家健康成果量表(HONOS)等。

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

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

【教育心理】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齐 平,桂莉娜,蔡宝鸿(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最近6年来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综述。

分别概述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783(2007)04-0437-02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作者简介:齐平,女,心理学硕士,副教授。

从事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A Study of persona lity character isti cs and psycholog i ca l hea lth of Ch i n ese un i versity studen tsQ I Ping,G U IL i 2na,CA IBao 2hong (Guangdong College of Phar m ac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Abstract:This paper,by means of docu mentati on,su mmarizes the studies of the pers 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atus of p sychol ogical health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and es pecially,the p r ogress of the studies on their res pective relati onshi p in recent 6years,which may supp ly s ome reference f or its further stud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pers onality characteristics p sychol ogical health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机能正常基础上的良好状态”,从而为心理健康提出全面的要求,即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综合状态,而且还是一种良好的状态。

中国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目录一、内容概述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调查目的与方法 (4)1.3 报告结构与主要内容 (5)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6)2.1 调查问卷设计 (7)2.1.1 基本信息收集 (8)2.1.2 健康状况自评 (9)2.1.3 生活习惯与健康观念 (10)2.1.4 家庭与社会支持 (11)2.2 样本选择与分布 (13)2.3 数据收集与处理 (14)三、调查结果概述 (15)3.1 健康总体状况 (16)3.2 各年龄段健康差异 (17)3.3 性别与健康状况 (18)3.4 地域与健康状况 (20)四、主要健康问题分析 (21)4.1 心血管疾病 (23)4.2 呼吸系统疾病 (24)4.3 消化系统疾病 (25)4.4 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 (26)4.5 其他常见健康问题 (28)五、健康影响因素探讨 (29)5.1 生活方式因素 (31)5.1.1 饮食习惯 (32)5.1.2 运动情况 (34)5.1.3 睡眠质量 (35)5.2 社会经济因素 (36)5.2.1 收入水平 (37)5.2.2 教育程度 (39)5.2.3 工作环境与压力 (40)5.3 医疗卫生因素 (41)5.3.1 医疗资源分布 (42)5.3.2 医疗保险覆盖 (43)5.3.3 健康教育与宣传 (44)六、健康建议与对策 (46)6.1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47)6.1.1 均衡饮食 (49)6.1.2 规律运动 (50)6.1.3 充足睡眠 (52)6.2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 (53)6.2.1 增加医疗资源 (54)6.2.2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55)6.2.3 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 (57)6.3 促进社会支持与互助 (58)6.3.1 家庭支持 (59)6.3.2 社区支持 (61)6.3.3 网络支持 (62)七、结论与展望 (63)7.1 调查主要发现 (64)7.2 存在问题与挑战 (65)7.3 未来研究方向 (67)一、内容概述调查内容及方法:介绍此次调查所涉及的主要健康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慢性疾病患病率(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精神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如饮食结构、运动量、睡眠质量等)、医疗服务利用情况等。

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

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

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摘要】就目前而言,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在人们面对的各种诱惑也是越来越多了,而这些诱惑无疑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在这个时候心理健康研究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到目前为止,心理健康研究有着几大特点,分别是:对象多元化、内容丰富化和方法多元化。

而从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情况来看,研究的主要对象有独生子女、各个阶段的学生、工作人群、还有大量的网民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对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对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同时对我国的心理健康研究的热点以及发展趋势展开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热点;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320-021.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1.1 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情况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的一些心理健康研究成果进入中国开始,我国对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便一直都没有停止,甚至还更加的重视。

但是最初的时候心理健康研究的人群一般来说都是学生,因为学生面对学习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不仅要面对学校的压力,还要面对家长的压力,这样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的心理就会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

但随着心理健康研究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研究的对象已经逐渐地从学校中的学生向社会生活中的人拓展。

同时心理研究的对象、方法以及内容也进行了多元化。

1.2 心理健康研究对象的丰富心理健康研究一直发展到现在为止,研究对象的主体都还是学生。

毕竟学生的压力特别的大,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经历过的人更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学生群体因为其特殊性,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并且心理上并不够成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有厌学、焦虑、人际关系、恋爱和求职压力等。

除了学生,教师和医院人员也是关注的比较多的群体。

教师需要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而医生则需要对自己的病人负责,尤其是大型手术的操刀医生,压力更是相当的大。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意识到心理健康与整体健康息
息相关。

然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状况以及效果如何,仍有待深入调研和分析。

二、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选
择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年龄层、职业群体的人群进行调研,问卷内容
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接受程度、知识需求等方面。

四、调研结果
1.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超过80%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但仅有40%的人表示接受过相关教育。

2.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心理
疾病预防等内容。

3.关于教育形式,有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健康知识应该通过课
堂教育传授,而只有少部分人倾向于线上课程或自学。

4.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受访者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的认
知和处理能力明显优于未接受过教育的受访者。

五、结论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应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推
广和普及力度。

2.教育内容应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教育效果。

3.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逐步推行,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六、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我们相信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越来越
受到重视,取得更大的成效。

以上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一
定的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但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不同社会人群心理健康调查,包括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作一综述,并对中国人心理问题趋多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1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

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

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

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 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2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

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

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

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4〕。

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2 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52%〔5〕;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6〕。

对559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级小学生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29%〔7〕。

某些特定中小学生群体如重点中学学生、农村中小学生、民族中学生、宏志班学生、辍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23 幼儿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人意。

对深圳市罗湖区3047名4~6岁幼儿调查发现,其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259%。

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9〕。

[!--empirenews.page--] 24 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

1999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10〕对辽宁省14个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

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

2005年对28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33%〔11〕。

某些特定教师群体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高校女教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25 军人、护士、运动员、企业家等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军人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但也有值得重视的心理问题,如与人交往时容易自卑、敏感、感到不被理解、感情易受伤害及对他人求全责备等。

调查发现,50%以上的临床护士存在程度不等的头痛、腰痛、精力下降、神经过敏、内心过分担忧、记忆力减退、做事不放心、工作没有耐心等多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而以记忆力减退、容易遗忘最为突出,占768%〔12〕。

对河南省女运动员调查发现,躯体化、病态人格、抑郁、疑心分别为44%,31%,24%,24%,其他几项因子最低检出率也达到18%〔13〕。

对企业家的心理健康抽样检测表明,5977%的被调查者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678%的被调查者有较明显的心理障碍,578%患有抑郁症或躁狂症等心理疾病,中青年企业家更为突出〔14〕。

2 6 各种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资料表明,85%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对上海市1447名60~79岁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64%,其中忧郁症占3117%,焦虑症34人,占2208%〔15〕。

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为良好,但更年期妇女、农村妇女、妊娠期妇女、卖淫妇女等群体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

对聋哑学生的调查表明,8133%的学生处于一般焦虑水平,267%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焦虑倾向〔16〕。

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多存在着自卑自责、冷漠孤独、对人焦虑、冲动等心理问题〔17〕。

3 不同年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中国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在不断恶化。

王玉凤等研究发现,1993年北京市儿童问题行为的检出率为109%,明显高于1988年的检出率〔18〕。

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发展趋势也有类似情况。

1993年对广州市400余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当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为良好,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教师仅占104%〔19〕。

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样检测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小学教师高达512%〔10〕。

我国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趋于严重,如1988年对广州市452名老人的调查发现,对离退休后的生活感到幸福的占864%,对晚年生活有不良感受者仅占136%〔20〕。

2004年有学者用SCL-90对1024名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占119%,低分临界者占796%,有心理疾病者占85%〔21〕。

[!--empirenews.page--] 4 中国人精神障碍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中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卫生部提供的资料〔22〕显示,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重性精神病患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7‰,70年代的54‰,上升到80年代的114‰,轻性精神病患病率达到221%。

1993年国内抽样调查显示,发病率达1347‰,全国约有1800万精神疾病患者。

近年来未进行全国规模的精神障碍调查。

综合多种资料发现,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高的依次是睡眠障碍、神经症、酒精依赖、药物依赖、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自杀等,其中重度障碍以抑郁症最高,轻度障碍以睡眠障碍最高。

我国有425%以上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失眠症的发生率高达10%~20%,但仅有1/3的失眠患者主动去综合医院或睡眠障碍专科就医〔23〕。

在15~59岁的人口中,神经症的发生率大约为222%左右〔24〕。

1993年全国人均饮酒量为362L纯酒精,酒精依赖发生率为3183%。

兰州抽查10910人口中查出阿片类物质滥用发生率为31%〔25〕。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5%,20世纪90年代初的我国抑郁障碍发病率为15%,但有过抑郁体验的人约13%~20%。

1993年国内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为6 55%。

目前精神分裂症[1][2]下一页总人数约为600到900万人〔26〕。

对≥15岁的19223人的调查显示,查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病率为083‰,与之前比呈明显上升趋势〔27〕。

2002年我国自杀死亡的人数达287万人,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23/10万,每2min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已位居第5位〔28〕。

目前,从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的年龄结构上看,20岁左右的青少年约占75%,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发病率大幅上升。

从性别上,女性约占65%左右。

从地域分布上,农村患者约占60%左右。

从文化程度上,文化程度越低,发病率越高〔29〕。

5 我国心理健康现状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分析尽管我国目前心理健康现状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对国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普遍存在报忧不报喜的现象。

研究者常常出于某种目的,常常不愿意对调查结果中的积极情况进行评价,而对消极情况分析偏多,甚至有夸大心理问题严重性的倾向;(2)研究工具本身存在不足。

目前使用较多的研究工具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大学生人格问卷(UPI)、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SCL-90。

由于其本身的有效性仍存在较大争议,因而常常出现了结果差异很大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

而且一次调查,一个量表的测评并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3)常模的老化与混乱。

心理健康评定需要常模,但我国测量工具的常模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如SCL-90只是在80年代建立了全国青年常模,而研究者却要把现在各个不同年龄群体的数据与之进行对比,必产生说服力不强及标准混乱的问题;(4)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对心理健康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评定法,很少采用访谈、产品分析、临床评定等方法。

量表评定后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具有客观性、数量化的优点,但也有忽视社会文化因素、不易深入研究心理健康发展机制的缺点,而且一种方法的评定难以相互印证;(5)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存在不足。

如对取样方便的大学生群体研究较多,对中小学教师、学生群体研究也较多,但对其他社会群体如公务员、高校教师、监狱犯人群体却较少,特别是缺乏规模性的大样本研究。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已有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